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1534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l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的不同解释和看法,了解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l 教学计划共4课时导入第一节 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第二节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国民利益第四节 案例分析l 教学方法兴趣导入课堂教授课后复习题l 本章重点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l 本章难点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国际贸易动因理论l 本章要点l 复习思考题兴趣导入综观古往今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

2、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有着极其不同的解释和看法,而首先对国际贸易进行系统性论述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两位经济学家,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最初的出色论述才有了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国际贸易理论,因此,我们将这两位经济学家称作国家贸易的鼻祖。第一节 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一、解决社会再生产的继续(一)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而交换又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乙方之间的媒介要素”

3、。马克思不仅仅把交换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而且还把交换当作“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也就是说,一般来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二)恩格斯强调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基础地位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交换,生产也能进行;没有生产,交换正因为它一开始的交换便不能发生。”由此可见,恩格斯把交换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看作几乎与生产同等重要。二、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世界各国社会生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总产品

4、各个部分之间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在生的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流通过程。(一)对外贸易与社会两大部类的平衡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提条件下,两大部类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一部类中的社会产品超过(或少于)两大部类中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而第二大部类中创造的社会产品不能满足(或超过)过剩(或不足)的第一部类社会产品的替换,进口(或出口)必要的消费资料,以解决两大部类的不平衡发展。(二)对外贸易与产品的实现1、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实现问题。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品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期,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所生产的棉织品

5、80%要输往国外。例如: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主要是为国外市场而进行生产。日本造船、化肥、缝纫机和纺织机械的产品一半以上靠出口;汽车、电视机、人造合成纤维成品三分之一靠出口。美国农产品对出口以来很大,每亩耕地中有一亩是为出口而生产的。2、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1)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使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跨越了过境。随着欧美各国产业革命的成功,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出现了以下趋势:第一,补偿的实物形态越来越多。从19世纪的金属扩充到20世纪的有色金属、石油,又扩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稀有金属。就连资源比较丰裕的美国也日益感到匮乏,需

6、要通过对外贸易进行补偿。在一三种现代经济所必需的矿产资源中,美国依靠进口的数目从1950年4种扩大到1970年的6种,1985年扩大到9种。制造一架喷气式飞机所需的最重要的6种原料,除铜外,都要靠进口。第二,补偿量在不断增长。第三,补偿来源遍及全球各国。(2)工业制成品实物形态上的补偿。随着国际分工的广化和深化,生产国际化的加强,工业制成品实物形态上的补偿也在加强。在国际贸易上出现的趋势是:第一,制成品在世界各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二,制成品贸易中作为中间性商品的比重在提高;第三,新产品大量出现。三、求得成本降低的效益(一)降低绝对成本一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降低绝对成本。这是英国古

7、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最先揭示的国际贸易动因理论。他指出,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例如:苏格兰气候寒冷,尽管可以采用建造温室的办法自己生产葡萄酒,并酿造葡萄酒,但其成本是向国外购买葡萄酒成本的30倍。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生于1723年。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专攻数学和自然哲学。1740年,被授予硕士学位,并获得聂尔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学习。1751年,就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教授伦理学、道德哲学等课程,颇受学生好评,一时成为群众崇拜的偶像。1759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1776年,出版国富论。1787年,

8、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与世长辞,享年67岁。资料来源:陈冬野.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10(二)运用比较成本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所耗费劳动都比他国多,该国能够参与国际贸易呢?一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运用比较成本优势。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卫李嘉图揭示的国际贸易动因理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成本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比较其他国家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去交换别国生产的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因此而获得比较利益。李嘉图以英国毛呢换葡萄酒为例,阐释了他的理论,见下表:葡萄牙英国单位葡萄酒所耗费劳

9、动80120单位毛呢所耗费劳动90100英国生产葡萄酒的绝对成本:120(高); 英国生产毛呢的绝对成本:100(高)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绝对成本:100(高); 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绝对成本:90(高)英国生产一单位毛呢的劳动成本=100/90=1.1 英国生产毛呢的相对优势较低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的劳动成本=120/80=1.5 英国生产葡萄酒的相对优势较高葡萄牙生产一单位毛呢的劳动成本=90/100=0.9 葡萄牙生产毛呢的相对优势较高葡萄牙生产一单位葡萄酒的劳动成本=80/120=0.67 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相对优势较低交换前:葡萄牙英国投入劳动量170220生产所得1单位毛呢+1单位葡萄

10、酒1单位毛呢+1单位葡萄酒交换后:葡萄牙英国投入劳动量160200生产所得2单位葡萄酒2单位毛呢交换后所得1单位毛呢+1单位葡萄酒1单位毛呢+1单位葡萄酒通过交换,英国和葡萄牙分别获得了1单位毛呢和1单位葡萄酒,但分别节省了10个和20个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大卫李嘉图大卫李嘉图177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4岁在商业学校读了两年书后,其父把他带到了股票交易所从事。后自己经营交易所。25岁便成为大富翁。他首先研究自然科学,不仅认真地研究过数学、物理、化学、矿物学、地质学,还从事过电器学和光学的试验。之后,他转而研究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并在这基础上参加政治活动,使他的理论和实际得以结合。一八

11、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八19年,他在众议院中谋求到一个职位,并很快成为国会中备受瞩目的财政专家。他主张议会改革,自由贸易,取消谷物法。一八23年,李嘉图逝世。资料来源:陈其人. 大卫李嘉图.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7-7(三)追求机会成本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每个国家因该完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但是,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非完全性专业化生产国之间的贸易现象。如果两个国家同时生产同种商品向对方出口,那么李嘉图就无法解释他们个自出口的动机。一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追求机会成本。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哈伯勒和维纳所揭示的国际贸易动因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运用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即生

12、产可能性边界及其几何曲线,说明机会成本变动不同情形下的国际贸易动机。机会成本:指增加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机会成本递增:指每增加1单位某种产品数量而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机会成本递减:指每增加1单位某种产品数量而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机会成本不变:指每增加1单位某种产品数量而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固定不变。生产可能性辩解:指一个国家充分而有效地使用全部资源能够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用几何曲线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其具体形状在不同的机会成本情形下, 是有差异的。假设某国全部资源只生产两种商品麦和布,见下图:机会成本变动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麦 麦 麦 机

13、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递减 a a a b b b c c c0 x 布 0 x 布 0 x 布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任一点处的机会成本就等于过改点做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导数dy/dx(d麦/d布)。 麦 A p 80 S1 A 增加30单位麦 50 So E E 放弃20单位布 20 40 p 布机会成本递增下的生产与贸易(1)国际贸易发生前,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形下,该国将生产商品的数量组合确定在So点,即以全部资源用于生产50单位麦和40单位布;(2)假设AE切线斜率为-2,则1单位麦的机会成本为0.5单位布,亦即国内交换比例为2单位麦换1单位布;(3)如果别国或国际市场

14、价格为1单位麦交换1单位布,那么该国自然愿意放弃布的生产,而将资源转移去生产麦,以便用1单位麦换取比国内多1倍的布;(4)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形下,用于生产麦的资源,其机会成本越高,当机会成本递增到一定点S1时,用增产的小麦交换别国的布反而变得不合算了。(过S1点所作与pp曲线相切的AE的斜率为-1,它决定了该国增产麦的机会成本只能上升到1单位布,亦即与国际市场上1单位麦:1单位布的交换比例相一致);(5)该国只能放弃20单位布的生产,以便增产30单位麦,其商品数量组合为80单位麦和20单位布。根据新古典理论,在机会成本递增情形下,该国只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用大部分资源生产麦,同时还需用

15、小部分资源生产布。四、利用生产要素优势加转化要素种类(一)利用资源禀赋一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是为了充分利用本国所拥有的充裕资源。这是瑞典经济学家和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伯尔蒂尔俄林所揭示的国际贸易动因理论。“H-O”理论可以简略地归纳为资源丰歉程度决定资源相对价格的竞争优势。A国: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力 运用资本生产商品的成本相对于B国较低 资本密集型商品B国:较少的资本、较多的劳动力 运用劳动力生产商品的成本相对于国A较低 劳动密集型商品(二)生产要素互补作用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其配置,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国际贸易,

16、可以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形成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1、有利于解决资本不足的瓶颈钱纳里等提出“两缺口模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国内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即IS和MX两缺口)。他们认为,经济发展需要投资(I)和进口资本品(M),投资的来源是国内的储蓄(S),进口所需的外汇来源是出口创汇(X)。如何解决资本不足?一是引进外资,二是扩大出口。2、有利于解决技术落后的状况(1)国际贸易推进了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分工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2)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创汇,通过进口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节省了研究与开发费用,加快了技术进步

17、速度,培养了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料、新市场、新组织等组合起来的企业家,训练了科技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五、接受国际经济“传递”(一)国际经济中对外贸易“传递”的含义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传递”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的盛衰如何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国际经济中,对外贸易“传递”,是指在国际经济领域,一国经济盛衰对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二)各国经济变动通过对外贸易“传递”过程一般说来,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传递”,是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对产量、就业和整个经济变动的影响进行的,其“传递”过程如下:1、世界市场价格变动 国内经营对外贸易部门的价格变动 与对外贸易相关部门的价格变动2、

18、国内价格变动 产量与就业变动3、产量与就业变动 整个经济部门价格的变动(结果是,通过前后向连锁和群体的连锁作用带动与出口部门相关产业的发展)前向连锁:指某个产业引起为出口产业部门供货产业部门的发展。如汽车工业的前向连锁效应是带动钢铁工业、玻璃工业、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橡胶工业、纺织工业、塑料工业等的发展。后向连锁:指出口产业的扩大,产品数量的增加,会加大以其产品为投入物产部门的发展。如汽车工业的后向连锁效应是带动运输业、旅游业及所有用车行业的发展。群体连锁:指某个产业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汽车工业的群体连锁效应是带动广告业、旅游业、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等的发展。(三)影响对外贸易的“传递”作

19、用的主要因素1、一国的开放程度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大,一国同其他国家经济上的联系越密切,则对外贸易的“传递”作用越大,该国经济的盛衰越容易影响其他国家或受其他国家的影响。2、一国市场经济发达的程度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该国接受经济传递的能力越强,越能成为经济传递的中心国家,越能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越快;一国市场经济不发达,接受经济传递的能力越弱,不能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竟争能力低下。3、一国进口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型商品的供求中所占的比重上述比重越大,通过对外贸易接受经济传递的效果越为明显。4、双边贸易关系一国同另一国的贸易关系越密切,通过对外贸易,相互经济传递

20、作用越大。5、各国的经济政策开放性的经济政策可使对外贸易的“传递”作用较大;反之,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式的经济政策的“传递”作用较小。六、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1、20世纪30年代,D.H.罗伯逊首先提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的命题。2、20世纪50年代,纳克斯提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即19世纪的对外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而且是外围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3、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马克斯科登指出,一国对外贸易,对本国宏观经济将发生五种积极的效应:第一,收入效应。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国民收入总量;第二,资本积累效应。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资本

21、积累;第三,替代效应。进口较多的投资品,使其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第四,分配效应。贸易会使出口部门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储蓄和积累;第五,要素加快效应。出口贸易扩大,使出口部门使用的增长较快的生产要素带动其他生产要素更快的增长。所有这些效应都具有累积性,从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强化。七、维护和改善国际环境(一)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政治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和贸易强国,转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体制,筹建关贸总协定,20世界年代以后,美国竞争力下降,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战略贸易政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均推行了保护本国经

22、济贸易利益的贸易的政策。(二)通过对外贸易,抑制社会制度不同和被认为有“敌意”国家的经济发展。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受到列强国家武装干预,在经济上受到封锁禁运;二战后,美国对社会制度不同和人为有“敌意”国际屡屡采取贸易制裁,成为使用贸易制裁最多的国家。八、参与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世界各国市场相互融合的过程。(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1、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2、加快世界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3、促使世界各国增加研究与发展投资;4

23、、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加强;5、使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内容从货物向服务产品、知识产品延伸;(三)对外贸易是获取经济全球化利益的途径第二节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一、通过对外贸易提高利润率(一)通过对外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1、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等,降低了不变资本的费用;2、通过对外贸易使可变资本转化为必需的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二)通过资本输出,到别国就地建立企业,进行贸易二战后,跨国公司通过“全球战略”利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然资源的差异、廉价的劳动力,与跨国公司本省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绕过进口国家设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利用东

24、道国的销售渠道;通过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外迁,节省大量环保费用。这都大大提高了利润率。(三)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超额利润通过对外贸易取得的超额利润一部分来自于高于它国的劳动生产率,一部分来自对市场的垄断。二、通过对外贸易提高生产率(一)刺激企业家提高生产率在国际贸易中,在商品款式、包装一致的情况下,价格在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二)给企业家提高企业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1、通过国际贸易,普及了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率;2、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3、经营效益好的企业,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它国的劳动力和吸引外来的移民;4、通过对外贸易的示范作用,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通过对外贸易达到规模经

25、济一个企业通过对外贸易,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这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和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国际贸易动因理论。规模经济就是机会成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如日本与美国具有大致相当的轿车生产技术,但在产品功能方面各有千秋。日本轿车:节油性能好、价格相对便宜,比较适应石油危机之后节约能源的趋势美国轿车:外表造型与内部装饰豪华,给人一种雍容华贵、富可敌国的感觉,易于显示车主的身份与地位。美、日生产的汽车各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可以相互出口已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从而使本国轿车的市场规模超出了本国市场的范围,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报酬创造了条件。四、通过对外贸易调节产品变动周期一个

26、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顺应产品变动周期,以发挥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这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等人所提出的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动因。他认为,产品变动周期大致分为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1、 新产品阶段:指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需求仅仅局限于国内。2、 产品成熟阶段: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出口大量增加,外国厂商开始模仿或引进先进技术从事该产品的生产。3、 产品标准化阶段: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由于生产厂家众多,成本、价格、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生产地点逐渐向低成本的外国和地区转移。美国经济学家赫西哲根据产品变动周期理论把世界贸易分为三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

27、如美国,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多数西欧国家,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形成下图所表示的产品周期贸易周期动因模式。净出口X MOt t0 t1 t2 t3 t4 t5 净进口X M 贸易开始 发达小国成 美国成为 发展中国家 为净出口国 净进口国 成为净出口国假设美国企业是新产品的发明者从t0 至t1为新产品阶段,美国企业从事该产品的设计创新与投产,并在国内市场销售。从t1开始产品逐渐成熟,一部分产品出口到某些经济发达且消费偏好相似的西欧国家。产品进口国家的潜在强劲需求刺激这些国际本地厂商模仿或引进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并在国内市场上与美国企业出口产品进行竞争,然后也开始向国外出口。至t3发达小国已经成为

28、净出口国。与此同时,美国随着产品由成熟阶段走向标准化阶段,研究与开发的优势日益被成本与价格的优势所取代,相对优势逐渐消失,至t4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从t2开始,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企业纷纷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在而强劲的市场需求也刺激后一类国家厂商模仿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从事生产。在t5该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阶段,非熟练劳动成本高低成为产品价格竞争的重要武器,于是该产品生产地点逐渐全部移到工资低的发展中国家,并使这些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而当初的技术创新国,即美国企业及技术引进国西欧等国则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不得不依赖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产品变动周期贸易动因理

29、论,将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品及其技术周期结合起来,旨在说明各国企业进出口的动因与产品变动周期密切相关。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国民利益一、满足需求偏好(一)需求相异理论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时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这就是需求的相异性。原因如下;1、地理环境不同2、喜爱偏好的差异3、收入水平的差距。需求的差异主要决定于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对奢侈品和汽车等的需求越高;收入水平一般,消费者的需求只能固定于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食品等;收入水平越低,消费者对劣等品如简易房、粗茶淡饭等的需求越高。(恩格尔法则:随着收入增加,食品占总需求的比重必定下降。这是德国统计学家厄恩斯

30、特恩格尔对19世纪家庭预算与消费模式的统计分析发现的。)需求偏好怎样引起国际贸易?假定在国际贸易发生前,A国偏好面包,即对小麦的较高需求导致小麦价格高于B国;B国偏好米饭,即对大米的较高需求导致大米价格高于A国。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会把A国大米运往B国销售,而将B国小麦运往A国销售。这样,A国会扩大大米的生产,B国会扩大小麦的生产,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二)需求相似理论林德认为,需求相似的国家,其制成品相互贸易的潜在可能性最大。1、各国具有自己的需求结构需求结构,指质量档次不同的同类产品,也称为差别产品。如轿车从最低档次Q1到最高档次Q6。需求结构的基本决定因素是人均收入水

31、平。消费者所需产品的质量受他们收入水平的约束。A国人均收入水平高于B国,A国消费者所需质量范围从Q2到Q6,B国消费者所需质量范围从Q1到Q3,显然两国需求结构存在差异。这种需求差异决定了各国差别产品的生产,厂商主要生产适应本国需求结构的产品。2、各国具有自己的代表性需求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它所需求产品质量的范围从Q2到Q6,而人均平均的或中等的收入水平所需的产品范围是Q4,这是A国的代表性需求;B国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所需求产品质量的范围是Q3,这是B国的代表性需求.各国主要围绕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进行生产,同时兼顾需求结构中其他产品的生产。为了适应本国代表性需求和其他产品需求,厂商不断扩

32、大生产,以至产出数量大于本国需求数量的产品。这样就出现了要求出口的愿望。3、各国之间代表性需求的重合收入收入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 QBmaxQAmax QAmax QBminQAmin QAmin 0 IAmin IAmax 0 IAmin IBmin IAmax IBmaxA国收入水平与产品品种之间的关系 B国收入水平与产品品种之间的关系及重合与贸易的可能性两国需求结构的重合部分均有相互出口或进口的可能性,重合部分包含着两国的代表性需求,而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往往在生产上具有成本与价格优势,出口国和进口国均能获得贸易利益。 林德的结论是,各国倾向于生产代表性的需求产品,并出口这些代表性的需求产

33、品,以便满足其他国家有同样需求者的需求。二、其他利益(一)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分散生存风险通过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工人和有专长的人到发达国家工作,可以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二)有利于增长才干通过对外服务贸易,到国外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收入,还可提高本身素质和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回国内工作,一是可以创业,把学得的技能和知识带回,成为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者。(三)有利于了解世界,拓展视野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合作,感受世界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陶冶身心,拓展视野。(四)有利于实现本身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外贸易有利于那些掌握知识经济的人才,进行跨国流动,实现自己的价

34、值,享受现代社会的生活。第四节 案例分析中国汽车拉动日本经济2004年2月一八日,日本政府公布了统计速报。按年率计算,日本2003年第4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7%,创下1990年以来最快的经济增长率。专家指出,“脆弱”的日本经济比任何时候更依赖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消费市场。数据显示,在日本经济第4季度的增长中,出口上涨了4.2%,继续扮演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角色。相反,家庭支出仅增长0.8%,对经济增长贡献仍很有限。分析日本的出口结构,中国对日本钢材的强大需求占了很大比重,而这又是中国汽车市场强劲发展的直接后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轿车产量206.89万辆,增幅达到80

35、.67%。由于需求旺盛,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汽车用表面处理钢板等板材大幅增加。日本四大钢铁公司新日铁、住友金属、神户制钢和JFE2003年上半财年的报告显示,由于中国市场带动,四大钢铁公司盈利大幅增加,比上年同期增长3倍。事实上,以汽车为代表的中国需求已成为日本制造业增长的关键,在钢铁出口的“牵头”下,带动电子零部件、机床等对中国出口大幅上扬。资料来源:新闻晨报2004年2月20日本章要点一、在国家层次上,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解决社会再生产,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取得成本整体利益,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满足需求偏好,接受国际“传递”,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和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参与企业经济全球化。二、企业发展对

36、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产品价值,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三、对外贸易可以给国民带来满足需求偏好等利益。复习思考题一、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什么地位?二、对外贸易如何实现社会产品?三、对外贸易如何接受经济“传递”?四、对外贸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起什么作用?五、对外贸易如何促进规模经济?六、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什么利益?l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和发展,掌握贸易的分类,理解、分析国际贸易常用的术语,从体系上了解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初步基础。l 教学计划共6课时引例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异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分类第四节 国际贸易研究的常用术语第五节 国际贸易教材的使用l 教学方法案例引入、课堂讲解、课后复习题l 本章重点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异、对外贸易的分类l 本章难点l 本章要点l 复习思考题12.31.202213:0713:07:2622.12.311时7分1时7分26秒12月. 31, 2231 十二月 20221:07:26 下午13:07:26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13:07: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