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1805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报告.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服务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2007上海服务业发展报告分析了2006年上海服务业发展状况与趋势,发布了2007年上海推进服务业的政策重点,引导投资方向。同时对商贸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上海服务业2006年继续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了5000

2、亿元。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重点服务行业增长较快;批发零售业及餐饮业仍然保持了二位数的快速增长,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了1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3000亿元,商业增加值突破了1100亿元。到沪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年攀升。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的服务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所关注的热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理念逐步形成共识,列入市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增加至20个;创意产业和园区建设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总部经济建设,成为近郊区工业园区从制造业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的主要载体。 2007年国内外经济将继续保持平

3、稳增长,上海经济可望保持健康稳定增长态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服务业市场需求日益趋旺,服务业发展动力强劲;服务业对外深度开放,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服务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明晰,国家和上海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预计2007年上海服务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若服务业的比重能达到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51.4%,则2007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预计可达5795.35亿元,比2006年增长11.3%。2007年,上海服务业发展将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服务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注重产业间联动发展,注重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加快公共服务

4、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合理整合,增强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协调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标志性服务企业;加强服务行业的协调与管理;关注民生,拓展消费,繁荣市场;对商业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关注郊区商业和交通枢纽区域商业的建设。第一章 总论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2006年上海服务业乘势而上,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势头,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6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5000亿元,达到520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5、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6年,上海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8.3%。这是自1999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连续8年占上海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一、2006年上海服务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增长速度逐季递增 从全年服务业运行的状况来看,呈逐季递增的态势,规模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为1175.34亿元;第二季度为1228.02亿元,环比增长4.5%;第三季度为1308.59亿元,环比增长6.6%;第四季度为1493.40亿元,环比增长14.1%。图1 2006年上海服务业规模增长状况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现有统计分

6、类的服务业结构状况分析,2006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批发零售业占17.7%,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占3.5%,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而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金融业占15.4%,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3.1%,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占8.0%,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见表1),成为服务业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表1 上海部分服务业的比重结构 (三)重点产业发展步

7、伐加快 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在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信息化为基础,重点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 1、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06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总部落户上海,进一步推进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使上海逐步成为全国金融要素的后台集聚地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引起国内和国际金融业向上海的进一步集聚。2006年上海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9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家,保险类机构54家。至2006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563家(不含外资银行同城支行),其中,银行类机构109家,保险类

8、机构281家,证券类机构90家。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454.88亿元,贷款余额18603.92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继续提高。 至2006年末,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数1126只,其中股票886只。2006年通过资本市场筹资17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倍。其中,发行新股筹资1180.23亿元,增长40倍;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5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发行可转换债券28.77亿元。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84.9%,期货市场成交金额增长92.8%,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成交金额增长68.3%。2006年黄金市场成交

9、金额204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1%;钻石市场成交金额5.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年内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开业,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机构相继落户。 2006年全市保险费收入40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33亿元,增长15.3%;人寿险保费收入305.72亿元,增长24.4%。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4%。 2、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 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增加值683.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运输总量达72605.33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6%。货运结构

10、正在改善,2006年上海铁路货运1212万吨,比上年下降5.2%;水路货运37342万吨,比上年上升8.1%;公路货运33799万吨,比上年上升3.4%;民用航空货运253万吨,比上年上升14%。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在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营,上海港全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了5.37亿吨,比上年增长了21.3%,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全年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国际标准箱,增长了20.1%,位居世界第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包括洋山保税港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在内的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完善,正在成为信息化、集约化、专

11、业化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3、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2006年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296.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5%。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为49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电子口岸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电子口岸平台的企业电子支付金额达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89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数字证书累计发放71.8万张。信息化的基础与环境进一步优化。至2006年末,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累计敷设2451沟公里,比上年增加830沟公里;互联网用户达到957万户,比上年增加15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35.2万户,比上年

12、增加87.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48.12万户,比上年增加20.82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200.3万户,增加了14.64万户。 4、旅游业发展开了一个好局。 2006年旅游业紧紧抓住奥运、世博机遇,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强化城市宣传推广、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开了一个好局。2006年本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0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46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占全国过夜入境旅游者总数的9.3%;旅游外汇收入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占全国的11%。国内游、出境游市场稳步发展,郊区农业休闲旅游的持续升温和旅游黄金周消费能力的提升,成为本市国内旅游经济

13、增长的亮点。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68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国内旅游收入1419.94亿元人民币,增长8.5%。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6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3.4%,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5、商贸业依然是上海服务业的主力 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的商贸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虽然商贸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依然是上海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2006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已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了1102.3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2%,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在服务业中名列前茅。 2006年上海社会消

14、费品零售总额为3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批发交易额达到1.26万亿元,增长22%。 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020个,全年成交额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已完成400家标准化菜场的建设任务。百货业在2006年体现出了旺盛的增长势头,百联集团所属的大型百货商厦与购物中心的零售额增长13.1%。上海市郊商贸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共实现零售额1291.01亿元,增长16.1%,增幅高于市中心区域5.8个百分点。 (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共识。 上海现代服

15、务业发展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增强辐射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凭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功能集聚、规模经济等优势,已成为上海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首批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全面启动。其中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和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的部分项目已建成开业;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和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正在建设进行;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虹口北外滩航运服务区和松江佘山休闲旅游区在确定开发商后正在完善前期规划;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和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按进度动迁;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和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拓展

16、提升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有关项目有序推进。总体上看,以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第一批集聚区重点项目开工已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作为产业高地和城市名片的集聚区,其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第二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筛选初步完成,部分正完成集聚区整体规划布局。项目筛选突出四个原则,一是符合上海“十一五”规划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二是形态功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三是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基本建成;四是各区项目要做到总体平衡等。目前,初步确定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七宝生态商

17、务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等八个项目,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的集聚区项目。 (五)创意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在国际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上海创意产业正处于加快启动、提升功能、形成集聚的发展时期。2006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量超过650亿元;创意产业的五大类行业都保持了快速增长。2006年年底,上海已授牌的创意产业园区达到75家,建筑面积225.05万平方米。园区入驻创意产业类企业25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逾2万人。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并发挥着对其他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 去年以来,上海创意产业强化理论研究,

18、突出宏观导向,形成了一批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一是在国家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下,形成了能够比较客观反映上海创意产业现状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成果,并发布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等;二是基本编制完成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列入了市政府专项规划。三是编制发布了“上海城市创意产业指数”。四是出版了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和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等专业著作。五是成功举办了“2006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此次活动周以“创意设计,创造生活”为主题,分为三大板块共50项活动,并设有主会场和40余个分会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2006年,上

19、海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4.16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62%,比上年增长26.2%。 批发零售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全年共引进项目1386项,占全市利用外资项目数的34.1%,比上年增长40.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1.3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17.11亿美元,占全市合同金额的11.7%,比上年增长41.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6.4个百分点。 至2006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05家,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下同)51.67亿美元,当年新增15.99亿美元。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实到资本金30.67亿美元,当年新增4.12亿美元;保险机构实到资本金6.43亿美元,当年新增0.7

20、3亿美元;证券机构实到资本金14.57亿美元,当年新增11.14亿美元。在沪经营的63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达到5094.43亿元,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43家,人民币资产总额达到1923.63亿元。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在本市筹建。 2006年内新落户上海的外资投资性公司有20家,外资研发中心有26家。从而使上海的外资投资性公司增加到150家,外资研发中心增加到196家。 二、2007年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国内外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上海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2007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幅度可达4.9%,虽然低于上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幅度0.3个

21、百分点,但仍然高于2000年以来的平均增长幅度。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仍然未变,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未来几年全球业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2007年将增至1.2万亿美元。有专家指出,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的比例将由2003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23%。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将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而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将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新趋势。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服务业有可能成为外国投资者最青睐的领域,其中以旅游、电信和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突出。 中国的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6年增长10.7%,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2、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2007年的预计增长率为10%,而中国政府的预测为8%左右。总的来说,2007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上海预测生产总值增长9%,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态势。2006年第四季度上海企业的景气指数达到138.5,为全年最高,高于上年同期5.1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3.9,高于同期16.4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109.0,也略高于上年同期。在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52.2,150.7和148.5,高于企业总体的景气指数。而交通运输与仓储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景气指数则低于总体水平。 (二)消费购买力水平提

23、高,消费市场潜力很大 据统计,2006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比上年增长了10.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9213元,比上年增长了10.4%,基本上保持了同上海经济同步快速增长的势头,从而为2007年的消费增长奠定了基础。低收入群的收入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690元/月提高到750元/月,城镇低保标准从300元/月提高到32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2340元/年提高到2560元/年。居民储蓄继续增加。至2006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480.28亿元,当年新增储蓄1068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701.97亿元,新增650.36亿元;

24、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778.31亿元,新增417.64亿元。为消费市场积累了庞大的购买力。 2006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3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长幅度为1998年以来的新高。2007年初,消费仍呈现旺盛的增长势头。2007年春节期间,全市300多家大中型零售企业共实现销售额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增幅提高了6.5个百分点。因受文化习俗的影响,2007年的婚庆消费市场可能会略有下降,但取而代之的将是“金猪年”的婴儿出生高峰,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消费将大幅增长。 (三)各类服务需求旺盛,服务业发展动力强劲 近几年服务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

25、762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4841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06元,增长10.2%,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652元,增长12.4%。服务性消费的增长幅度都高于人均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幅度。 尤为突出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庭财富的增长,投资理财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全市各银行网点经常人满为患,股票、基金市场更是活跃异常。2006年全年A股新开户数为308.35万户,而2007年第一季度A股的新开户数就达501万户。 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家政、家教、老年护理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新婚保姆”、“月嫂”、“涉外

26、保姆”等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专项家政服务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职能外包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物流、营销、会展、信息、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咨询策划的外包需求将会越来越多,从而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庞大市场。 (四)WTO后续效应凸显,服务业对外深度开放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5年后,服务业市场将全面开放。经过近几年的准备,国外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上海是外资零售业首先进入的城市,至今已有各类外资零售企业超过1600家。其中,外资大卖场连锁门店已占上海大卖场的一半以上,销售额比率近80%。在邮购、电视直销

27、、网上购物和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不断加快。一些国外的著名物流公司也正在进入上海。这将使上海商贸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也必将使商贸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金融业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继2006年43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9家外资银行获批准筹建内地法人银行之后,汇丰、渣打、东亚、花旗等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已于最近正式开张,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已经拉开。 (五)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更加明确,政策助推作用明显 国务院2007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

28、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达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服务业增长带动。加快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选择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中心。 上海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明确,上海要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按照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要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

29、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既定政策。 这些都从政策层面上为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必将在今后几年中推动上海服务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层次向前发展。 三、2007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服务业加速增长 预计2007年上海服务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根据上海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的增幅,2007年上海生产总值可达11275亿元。若服务业的比重能达到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51.4%,则2007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预计可达5795.35亿元,比2006年增长11.3%。 从目前上海服务业

30、发展的态势看,实现预计目标很有把握。首先,进入2007年以来,上海的金融市场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证券、基金市场异常活跃,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也将对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动力;其次,2006年11月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的启用,将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快步伐,从而势必推动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再次,上海消费市场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预计也会保持稳定的增长;第四,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进入到实质阶段,势必会带动上海宾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这些重要因素都将成为推动2007年服务业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 (二)形成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上海在全国

31、的经济地位和资源特点出发,应当坚持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为目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以发展生产型、知识型、外向型的服务业为重点,形成上海服务业同其他地区的层级差异和核心竞争能力。特别要注意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互相支撑,有机循环,不断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 (三)商贸业稳定增长 促使2007年上海商贸业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上海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消费倾向较强烈的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随着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从而使消费市场的购买力基础更加稳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推动消费增长的热点消费领域仍

32、然存在。其中主要是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仍会成为拉动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政府对于城市住房问题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对于住房的需求,从而会对住房相关类产品的消费有所拉动;上海对于汽车牌照拍卖发放的政策使汽车消费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从而形成该消费热点长期持续释放的现象。在主体消费热点依然存在的情况下,预计上海200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会呈现二位数增长,增长幅度会在11%以上,预计可达3750亿元左右;商品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可在15%左右,预计可达17800亿元左右;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增加值可达1200亿元,同比增加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左右。 (四

33、)零售商业结构与布局进一步调整 近几年上海零售商业的规模出现了迅速扩张的势头,零售商业网点的营业面积已由2002年的2300万平方米左右增长到2006年的3600万平方米左右,商业房产的投资仍然强劲。相对于上海消费市场的购买力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幅度而言,商业房产增长过快必然导致阶段性的过剩和饱和,从而使上海零售商业必将面临一轮新的调整。 在零售商业的结构性调整中,主要是经营业态的调整。这几年同质性较强的商业业态发展的过快过密,已经导致了单体经营效益的明显下降,其中各大卖场的状况尤为明显。而能提供良好购物环境和富有特色的商品与服务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的经营,却有明显的上升。这意味着上海

34、的零售商业(特别是大型商业企业)将朝着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舒适、服务优质的方向进行调整,而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商业企业则有可能被逐渐淘汰。在此过程中,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功能延伸的混合型商业业态将会有所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新老居住区域的更替与变换,便民利民的小型商业与服务设施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相应的中小零售商业也会有所发展。 从布局上看,随着市中心区域的零售商业过于密集,零售商业向市郊地区发展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其中主要是几个郊区新城的商业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处于城乡接合部的郊外独立购物中心也会逐步建成,市郊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商业和餐饮业也会有明显增长。市中心区域商业布局的

35、调整将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交通枢纽区的商业将会有新的发展;二是随着城市功能形态的变化,零售商业将随着不同功能区域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餐饮和宾馆业方面,由于婚庆市场降温,2007年餐饮市场增长可能会趋缓。宾馆业的发展则会趋向于两头,一是随着世博会临近,高档酒店建设会有所增加,其中包括超五星级酒店建设;二是经济型酒店发展速度会有所加快,一些知名品牌的连锁经济型酒店会加速扩展,从而有可能在该领域形成一定的竞争。 四、2007年上海服务业发展政策重点 (一)形成上海服务业的辐射力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服务经济发展已成为全国各

36、主要城市和一些发达地区的共识。特别在长三角地区,各地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满足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国家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成为上海依托城市圈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因此上海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区域特征和资源特点出发,进行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差异,加强上海服务业的辐射力。 (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建设 20个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平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否成功运行,关键取决于其功能塑造。要不断完善内部系统、提升功能,形成标志性企业、功能型服务设施,优化区内各类配套设施的配置,以良好的环境条件支撑

37、集聚区发展。要达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规模经济、高效低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目标。 在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将更加关注“三个问题”:一是错位竞争和功能定位问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有一个主体功能,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而不是单纯的产业集群。二是交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问题。借鉴日本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经验,集聚区与轨道交通相互联通,地面绿化,人车分离,用联廊把所有的写字楼联接起来,提高容积率。各级政府将强化导向作用。三是总量和结构问题。一方面要支持发展,另一方面要把握节奏,防止一哄而起,避免出现过剩状况。妥善处理“四个关系”:第一,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关

38、系。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而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但对市场明显失衡的方面,政府将加强引导,尤其是在规划布局、形态设计、功能布局上。鼓励企业形成长远的眼光,防止急功近利,有些项目鼓励企业联合。政府制订规划,组织招标,多家企业联合开发。第二,处理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引进联合开发机制,处理好联合开发的各个利益主体关系。第三,处理好软件和硬件、长期和短期的关系。第四,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尽量多用存量土地,对原有项目进行改造,尽可能少用新的土地。 因此,在新一轮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和建设中,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强调系统设计;要进行不同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和效益论证;要重视标志性企业

39、的导入,同时注意配套功能的完善;要科学部署,循序渐进,坚定目标,讲究实效,切忌浮夸虚华,更不能将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单纯的商业房产项目来进行开发。 此外,还应注重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创意产业园区的开拓建设,注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对服务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办好第三届“创意产业活动周”,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三)推动标志性服务企业的培育和引进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上海服务业要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有一批实力强大、特色鲜明、技术领先、市场适应性强的标志性服务企业的集聚。从上海目前的状况来看,不少服务行业(包括一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小、能级低、功能单一、市

40、场适应性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培育和引进各类服务行业中的标志性企业将成为上海服务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要根据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在现有的服务企业中,注意发掘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以各种方式给与支持和培育,促使其迅速壮大,成为能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海外)著名的服务型企业进入上海市场,推动国内同类企业快速发展。在培育服务业标志性企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形成一些实力强大的混合经济型服务企业,促使上海的服务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四)重视服务业行业组织的发展 行业组织的建设不仅能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凝聚行业整体的

41、优势和力量,而且有可能促进形成行业的自律规范,推动行业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在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中除了一些历史传统比较长的服务行业之外,在不少新兴的服务行业中尚未建立自身的行业组织,从而使行业组织所具有的特定作用未能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推动上海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一些新兴服务业行业组织的建设,以更好地凝聚这些行业的优势和潜力,推动这些服务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服务业行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应引导其自觉进行组合,逐步地加以发展。其中特别要依托行业中的标志性企业,争取能以其为核心构建行业性组织。但为了推动服务业行业组织的快速发展,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地予以引

42、导和支持,使这种有利于上海服务产业优势凝聚和市场稳定的行业组织能尽快地得到发展。 (五)拓展消费,关注民生,繁荣市场 商贸业始终是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力,不仅关系到上海1000多万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消费市场发展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象征意义。努力推动上海商贸业的发展,促进上海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兴旺,是上海服务业发展中永远需要加以关注的重点。 继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商业业态和著名的商业品牌、提升上海商业的国际化水平,将仍然会成为上海新一年商业发展的热点。而关系到普通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设施的建设和商品供应的保证,将在上海商业

43、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关注民生,社区商业建设、标准化菜场的建设、各种维修服务企业的设置、便民利民的商业摊点的规范等在新一年上海商业的发展中都要完善。此外,邮购、电视直销、网上购物等无固定地点销售业态也会在上海商业的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从而使这些新型商业业态的发展与规范也将成为需要认真加以关注的方面。 (六)加快交通枢纽地区商业、服务业发展 上海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内轨道交通的布局日益趋向完善,而且已开始向远郊地区扩展和延伸。随着城际快速铁路运输和公路客运系统的发展,连接市内外交通网络的城市交通枢纽也在形成。除了铁路南站的交通枢纽系统已投入

44、营运之外,集航空、陆运与轨道交通于一体的虹桥交通枢纽系统也开始投入建设,从而使城市人群的流向与集聚规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对上海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围绕轨道交通以及市内外交通枢纽系统,优化商业服务业布局规划和设计,将为成为2007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着科学合理、便民利民、系统整合、经济高效的原则,上海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国际化的水准指导交通枢纽地区商业与服务业的建设,推动交通枢纽地区的商业服务业集群,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新亮点、上海商业服务业发展的新标志。 (七)重视郊区服务业发展 要重视服务业的合理布局,郊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将带动和提升郊区城市化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

45、。上海城市发展正在不断地向郊区延伸,郊区九个新城的建设规划已基本定型,60个新市镇的建设也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随着上海郊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郊区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已被提上了上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上海郊区商业与服务业发展的道路不同于市中心。一方面,要注重基本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健全郊区的流通网络和便民服务体系,使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区域位置和产业特征,积极发展与本地资源与市场相适应的商业与服务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周边的制造业相结合,发展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同农业相结合,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同

46、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同旅游产业相辅相成的商业与服务业等等。同时,随着郊区新城建设的不断成熟,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城商业的格调与水准,使其能体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氛围与特征。 (八)强化市场监管与规范管理 商业服务业是市场的中介组织,直接面对广大消费群体。对于消费安全及消费者利益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市场流通渠道的复杂化,服务业主体的多元化,强化市场的监管与规范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市场规范、消费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等方面已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这些法规和政策将根据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深化与细化,而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执行与落实,确保市场规范运作和消费绝对安全。 要加快完善服务业法律法规建设,加快

47、服务业各项标准的制订。进一步明确监管与执法的主体与责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避免出现盲区与漏洞;要简化消费者投诉与处理的程序与手续,降低消费者保护自身利益的成本;要使市场监督工作常态化、网格化、程序化,改变主要以突击整治的方式实施监管的做法;建立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各类应急预案,及时快速地应对突发性的、大面积的市场安全事件,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益。第二章 商贸服务业2、 重点都市产业领域 (一)印刷及包装印刷服务业 上海包装业2006年约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占全国包装工业总值的10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在2.5上下。出现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驻了一批较

48、有实力的外资企业,总体技术设备水平有所提高。产品结构有了调整和新的发展,塑料原料生产明显增长;包装机械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各主要包装大类产品仍保持连年增长的较快速度。包装设计产业化进程在继续发展提高,推动创新设计的活动活跃频繁。 (二)服装服饰及时尚业 上海服装及时尚业百花齐放,各种业态应有尽有。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龙镇广场是上海市场高档服装的金三角,美美百货、大上海时代广场、锦江迪生等也是高档服装品牌的云集之地。东方商厦、汇金百货、太平洋百货、百盛广场、永安百货、第一八佰伴、巴黎春天、淮海路茂名路品牌长廊、南京西路品牌长廊、新世界城等是中高档服饰的特色商场,单体营销业绩位居同行之前列。第六百货、妇女用品商店、市百一店、七浦路服装市场、陕西路、长乐路、瑞金路、茂名路等商场、小店等是大众服装消费的理想场所。 上海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本土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上海的三枪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