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浏览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浏览行为.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多媒体浏览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无不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使用单一媒体的匮乏资源状况已得到很好的解决,互联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媒体的学习与工作的条件。以往传统的单媒体时代,我们的用户浏览行为被固定并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之内,文字和图案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存在,不利与人们接收和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现今的我们处于信息极度丰富极度四溢的时代,浏览行为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大量的信息,文字,图案和动画的完美结
2、合,各种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能够使用户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信息。为了更好的对人们的多媒体浏览行为做出指导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多媒体浏览行为中涉及的多种学习理论进行介绍并作出它们的关系分析。这些理论是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主要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脑科学研究,多媒体浏览行为的研究中多有涉及。一、多媒体浏览行为多媒体浏览行为的概念李智晔在综合了多个学者对于多媒体浏览的定义后,综合得出了多媒体浏览行为的概念为:”多媒体信息浏览行为是指为满足已知或未知的多媒体信息需求,在多媒体网页内或网页间有目标导向或无目标导向的自由浏览多媒体信息时所发生的各种行为。“他认为多
3、媒体信息浏览行为主要包括:各种按钮的使用、网页内浏览、网页间浏览、点击速度、请求内容、浏览时间和浏览内容等。1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浏览行为特征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开始进行研究,在1995年到1997年间Catledge、Pitkow、Tauseher和Greenberg曾分别对网民网页浏览行为进行过早期研究,这两组研究都是基于特定的用户群,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的Cookie文件展开的,Catledge和Pitkow研究发现,在研究时间内每人每天约访问14个网页,Tauscher和Greenberg的研究数据表明一个网页被重复访问的概率大约是0.58,他们再次分析了Catledge和Pitkow的研究中
4、的数据,由这些资料得出重复访问一个网页的概率大约是0.61,因此网民的浏览行为存在稳定的变化规律2。在2002年,CatarinaSismeir和RandphE.Bueklin利用条件概率方法依据网民的Cookie文件研究顾客在电子商务网站上的购买行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在线汽车销售网站,通过模型分析他发现用户在网站上的访问浏览行为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网民的在线购车时机3。在2001年,Claypool等实现了一个简易浏览器,该浏览器可以识别出各个用户,并能收集用户的各种行为,如用户访问的URL、页面停留时间、鼠标点击次数等。Claypool被试者用这个浏览器上网,并记录这些学生的浏览行为,分
5、析以后得出了页面停留时间、滑块滑动次数和用户兴趣度相关而简单的点击并不能很好的区分用户兴趣度的结论4。在2003年,WendyW.Moe和Peter5.Fader根据网民在网页上浏览留下的Cookie数据建构了一个关于顾客在电子商务网站上购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依据观察到的顾客对网站的访问信息及购买行为的历史记录来预测每位消费者从登陆网站到在网站上购物的概率5。在2004 年,Diane Kelly等选取了页面停留时间作为分析对象,使用了WinWhatWhere Investigator来收集页面停留时间,Diane Kelly等收集了7个不同项目组14周的浏览网页记录以及各个网页的页面停留时间
6、,得出了页面停留时间和具体的任务以及具体的用户浏览速度直接相关6。在2011年,Thorsten Joachims等选取用户的点进行为,使用了Applied ScienceTechnologies 504 commercial eyetracker设备用于跟踪参与者的眼球运动,记录用户的眼球注视点。通过实验研究说明点击不一定代表绝对认可。这些结论和Claypool中的相一致。但Joachims认为点击能代表相对认可,他提出了5种相对的策略用于对页面进行重排,并给出了各自的准确率,通过对点进顺序的分析,Joachims等得出了点进虽然不能绝对反映出用户的兴趣,但可以反映出用户的相对兴趣的结论7。
7、国外学者的研究多建立在一些具有具体功能的数据系统的基础上,并进行实验证明,其结果具有相当大的说服性,但是不同的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用户浏览行为的特征及其偏好研究,大多数只是发现冰山一角,依然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孜孜不倦的实践和研究,以实现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页面设计服务,提高浏览效率,增进页面点击率,实现为用户提供更加有益的浏览行为组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好更快的达到目标。国内对于多媒体浏览行为的研究开始的较晚,始于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多数是基于网络用户浏览行为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两种模式进行追踪,显示追踪和隐式追踪,显示追踪需要用户的高度配合,但是得到的数据不一定是用户的真实反映,而
8、隐式追踪是基于web数据或者是cookie数据对其浏览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的基本是用户真实的情况,但是工作量大并且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者较为困难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国内学者的对于多媒体浏览行为的研究多数是在个性化推荐和个性化服务、还有网站页面优化设计等。在门户网站用户浏览规律分析研究,南峰(2005)8,通过实验,研究门户网站用户的浏览行为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根据用户浏览网络时留下的Cookie文件资料建立模型,从中寻求网民的浏览行为规律并发掘规律背后的内在原因,为以后的网站设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理论。在基于用户
9、浏览行为分析的用户兴趣获取,尹春晖,邓 伟(2008)9两位学者从用户的浏览行为可以反映用户的兴趣出发,分析了用户的浏览行为与兴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种用户最小浏览行为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三种行为进行转化,得到影响用户兴趣的关键的两种行为,并给出这两种行为与用户兴趣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对网页内容的挖掘,获取用户的兴趣。通过实验对文中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所采用的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分析出的用户兴趣基本上可以正确反映用户的实际兴趣。在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的研究中,王庆稳,邓小昭(2009)10两位学者分析了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动机,介绍了网络用户信息浏览的不同方式,
10、探讨了网络用户信息浏览的心理模式及具体的应用,并对将来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同时在2010年,这两位学者在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中的心理模式研究中11,采用观察、访谈、关键事件、有声思维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用户使用网络浏览器的情况、浏览网页的情况、浏览网页时遇到的困难等网络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深入分析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中的心理模式。该研究一方面为提升用户浏览网络信息的能力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系统设计提供很好的依据,从而达到提高网站易用性的目的。在基于用户浏览行为分析的用户兴趣度计算一文中,李建廷、郭晔、汤志军(2011)12认为,用户的浏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用户
11、的实际偏好,针对用户浏览行为特征及其偏好之间的关系,得出浏览行为主要有页面浏览次数、页面浏览动作、页面浏览时间三个种类,考虑在这些基础上,考虑网页大小的因素,使用依据浏览速度计算用户兴趣度,并且对BP神经网络进行用户兴趣度融合 。在网页浏览中的前注意与注意行为及其眼动研究的硕士论文中,陈真真(2012)13通过对不同被试者在浏览页面时的前注意与注意行为及其眼动研究,对用户的浏览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不同被试浏览页面的不同风格,以及被试在页面上注意分布的特点,以期为未来的页面设计提供更好的设计策略,经过严密的实验过程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以为网页设计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建议。可以看出,现在有关多媒体浏览
12、行为的研究,主要从浏览行为的表现,浏览行为的兴趣度量,浏览行为的数据挖掘,浏览行为过程中的眼动追踪研究几个方面,对于依据用户浏览行为得出用户兴趣模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站推荐以及页面设计优化的研究现今已经进行的相对成熟,不管是从用户浏览行为的心理模式入手,还是计算机工程的数据挖掘各种算法模型,都对用户的浏览行为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对多媒体浏览行为的研究着眼点有所不同,国外主要是利用某些高技术手段或者是系统作为媒介对用户的浏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其中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的实质,而国内多是在基于用户浏览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对用户兴趣度的计算和度量,目的在于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对网站页面设计方
13、面的优化,对于偏好的研究与兴趣的研究基本混在一起,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二、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我们认为多媒体学习与研究的基本领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学习科学;第二,教学科学;第三,评估科学。在学习科学方面,相较于言语学习,多媒体学习更加关注图片和视频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主要研究当运用图片、视频等进行学习时,人们的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等是什么样的。在教学科学方面,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图片和视频来促进多媒体学习。在评估科学方面,主要研究当多媒体学习发生后,如何测量人们脑中存在的知识,如何测量人们脑中知识结构的变化等。具体来讲主要有:多媒体学习的定义与内涵、多媒体学习的
14、理论基础、多媒体学习的基本模型、多媒体学习的本质、多媒体学习的通道原理、多媒体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多媒体学习的基本原则、多媒体学习的方法、多媒体学习的过程、多媒体学习的规律、多媒体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多媒体发展趋势等。43迈耶将多媒体的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来共同呈现材料,用语词指的是以打印文本或讲话等言语形式呈现材料;用画面指的是用图像形式呈现材料,如使用静态图形(包括插图、图表、照片和地图)或动态图画(包括动画或录像带)。由此,他将多媒体学习定义为从语词和画面中学习。迈耶多媒体学习理论与多媒体浏览行为的关系多媒体浏览作为多媒体学习的一部分,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其有指导作用。多媒体认知理论
15、与多媒体浏览行为的关系(心理表征与知识建构)多媒体浏览行为往往伴随着心理活动,王庆稳、邓小昭认为“浏览常用于探索新的、或是未知的信息空间,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用户会依赖所建立的心理模式重新呈现信息的内容、结构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了解浏览信息系统的架构,应对浏览时所遇到的困难。在网络用户信息浏览的过程中,心理模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五点结论:用户基于当前的网络环境信息建立心理模式;用户基于过去经验建立心理模式,随着经验的增长,用户会不断修正心理模式;用户的心理模式不一定是正确的;用户的心理模式是简单的;用户的心理模式可能会有冲突。14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梅耶认为有三种学习
16、隐喻:学习是反应的增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习是知识的建构。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视角分析,学习可以分为无效学习(没有发生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梅耶认可的是知识建构的学习观,他提出作为知识建构的SOI 模型(见图1)15,认为有意义学习包含三个基本认知过程:(1)选择。它涉及对已经呈现信息的相关部分予以注意选择并将它们增添到短时记忆。当学习者通过眼睛和耳朵对进入的信息予以注意时,实际上就在选择将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2)组织。它涉及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片断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在建构内在联系时,学习者要做的是将已经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3)整合。它涉及将在短时记忆中经组织的信息
17、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已有相关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外部的联系。这一过程是“经过组织的信息与学习者记忆中已有的熟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图1 知识建构的认知过程模型(Mayer,1996)梅耶总结了多媒体概念的三种观点,一种是作为传播媒介的观点,即从技术的角度指各种传播设备;一种是信息呈现模式的观点,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呈现材料,关注材料被表征和编码的方式(通过图像和语词来表征);一种是感觉通道的观点,主要是考虑到学习者的信息加工的活动,强调学习者接受外界材料时所用到的听觉和视觉等感觉接收器。梅耶认为派维奥(Paivio,1986)的双重编码理论和巴德利(Baddeley,1992)的工作记
18、忆模型分别为后面两种观点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和实验依据。16以此为基础,梅耶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三个假设:(1)双通道假设(Dual channels):人类对听觉/语词材料和视觉/图像材料有不同的信息处理通道。(2)有限容量假设(Limited capacity):人们在同一时间,每一个通道中所能够加工处理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3)主动加工假设(Active processing):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即人们主动选择相关语词和图像信息,并且按照内在的心智结构组织这些材料,将其和他们已有的先前知识整合在一起。17在学习和总结信息加工认知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SOI 认知模型和多媒体学习假设,梅耶
19、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即多媒体学习是从所呈现的文本或叙述中选择相关语词、或从所呈现的画面中选择相关图像,并将所选择的文字组织成连贯清晰的语言心理表征(或者将图像组织成图像表征),进而将言语模型、图像模型与先前知识进行整合,认知过程模型如图所示18(如图2)图2 Mayer 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Mayer,2005)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心理表征与知识建构做出了很具体的阐述,对多媒体浏览的诸多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与指导。多媒体信息的设计原则与多媒体浏览行为的关系(界面设计)用户与网络互动,会依据先前相关的认知与网站互动,而其中一部分来自与人与社会互动所带来的
20、认知,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与曾经使用过的网站互动所带来的认知。网页界面设计是否合理、符合人们的习惯、心理表征,决定这人们浏览时的效率高低。 如何呈现和表征多媒体信息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与认知是梅耶的另一个研究兴趣。梅耶在访谈中提到“我在研究如何应用图示化表征计算机图形、动画和图表帮助人们学习。在这个新的领域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有趣的发现。”19梅耶认为多媒体信息设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因为“考虑了人类大脑运行机制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更能够引发有意义的学习”20。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如何呈现信息,更应考虑如何引导认知!21为此,他和同事做了100 多项实验。通过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
21、,结合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梅耶提出了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如表1)22,为设计有效的多媒体在线学习环境提供了科学基础。表1 多媒体信息设计原则多媒体认知原则(Multimedia Principle)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组成的信息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的呈现效果更好。空间接近原则(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时间接近原则(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相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一致性原则(Coherence Principl
22、e)当语词、画面和声音相互关联,不包含无关信息时,学生学得更好。通道原则(Modality Principle)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呈现比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冗余原则(Redundancy Principle)学生学习有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解说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个体差异原则(Individual Differences Principle)设计效果对于知识水平低的学习者要强于对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对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要好于对空间能力低的学习者。个性化原则(Personalization Principle)多媒体信息的言语以会话
23、的体例进行表示,会比正式文体更有益于学习。分割原则(Segmentation Principle)多媒体教学信息按照学习者学习步调分段呈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会更好。预训练原则(Pre-training Principle)学习者掌握和了解了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的名称和特性之后,会从多媒体中学的更好。强调原则(Signaling Principle)对重要内容的组织给予突出强调会提升学习效果。声音原则(Voice Principle)多媒体信息中的言语使用标准语比使用机器和外语进行解说,效果会更好。图像原则(Image Principle)多媒体形式呈现信息时,讲解者的图像出现在屏幕上的学习效果并
24、不一定优于没有图像出现时的效果。在以上原则中,其中一致性原则、强调原则、冗余原则、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等五项原则是用来减少外部认知加工负荷的(即减少同实现教学目标无关的认知加工)。分割原则、预训练原则和双通道原则是监控内部认知加工的(即保证同教学目标达成息息相关的基本加工过程)。个性化原则和声音原则是通过社会交往线索促进生成加工(即通过深入理解和反思性认知加工来达成教学目标)。根据多媒体信息浏览原则,我们在设计网页的时候可以加以利用,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心理表征、习惯的网页内容,这样可以降低认知负荷、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表征,调高浏览的速度与效率。三、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相关介绍教育理论的概念教育理论
25、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本、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系列理论范畴所构成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这个属概念中的一个种概念,而不是教育思想的全部。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较高层次的反应,具有间接性、深刻性、全面性、稳定性,在形式上表现出一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概念、命题和推论等,教育理论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教育理论的功能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概括反映。它来自于教育实践,又能够返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解释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
26、的教育实践的理性陈述。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们虽一直从事着教育活动,但是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以后,特别是诞生了教育学以后,人们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教育,教育活动该遵循怎样的规律和制度进行等等。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证明几种体现在:它可以回答或者说他应该能够回答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它应该告诉人么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理论认识问题。一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在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活动面前,都能对其定义、内涵、依据、对策等基于全面的理性回答。科学的教育理论追求的是
27、真理,反应的是规律,它以客观的身份对实践说话。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实践,它会助其内容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效果更理想,从而增强其科学性和应用的普遍性。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理性(主观意志)产物和实践行为,它会勇敢的站在其对立面,直陈利弊,阐说道理,批评盲目行为,鞭笞违背教育规律的言行,从而保证教育健康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功能不是让人们认识教育现象,而是借助其理论帮助人们透过现象人事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不仅应能从理性上告诉人们教育是什么,而且亦能返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怎么去做。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主要便现在:在教育决策领域,它可以指导决策者借助理性的规范
28、,尊姓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完成各种正确的决策,使决策过程安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按主管愿望、长官意志办事,从而避免决策的事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按照教育和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完成教育和教学的任务。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研究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状况,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远侧,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遗产,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学校教育管理领域,教育理论可以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指导校长和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者神域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以人为本、确立制度、加强监督、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水平。教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告诉人们是什
29、么与为什么,还能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维度给教育实践以有效的指导。推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变革现存教育的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进行教育改革既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有需要相应理论的理性指导。毛泽东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时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注定要失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它既来自于教育实践,又高于教育实践。它是在若干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精华。同样,由于教育改革理论经过了理性的加工制作,因而它便能拜托具有经验的局限二队所有的教育改革实践起指导作用。它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必然趋
30、势和对教育的需求,提出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对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因、目的、条件、过程、模式、策略、方法、保证或效应机制等给予系统化的说明,从而使得教育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摸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带来的种种失误和弯路。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理性尺度“评价显示,揭露现存教育中的种种弊端,是人们认清现存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第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规划,从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分析中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形式等,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三,靠理论创造的社会舆论力量呼唤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投身教育改革,使教育工作者具有参与
31、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积极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23教育理论元素的介绍传播理论传播是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南国农、李运林)。24多媒体浏览行为是一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而进行的一种自主学习行为活动。南国农教授指出:南国农教授指出: 在学校教学传播中,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排斥与他人开展
32、协作交流,应该把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25教育传播理论为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进行自主学习给予了方法指导。多媒体浏览(学习)的传播要素分析对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不同专家有不同的回答。美国政治雪茄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即:教师或其他信息源(Who),教学内容(Says what),教学媒体(In Which Channel),教学对象即学习者(To Whom),教学效果(With What Effect)。布雷多克在此基础上发展成7W模式,增加了教学目的(Why)、教学环境(Where)两个要素。由于信息化自主学习,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33、、吸收表现为一种自主性、独立性、直接性和排他性,即无需他人在其中作为文化因素的中介和参与,26所以也没有直接的教育者。李建珍认为学生的信息化自主学习系统应该有四个要素: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教育媒体、自主学习和学习环境。并且他给出了各要素的关系图,如图2:图2 信息化自主学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信息资源:在信息化资助学习环境中,教育信息资源就是能为自主学习服务的内容资源和可以产生内容资源的人力资源(学习伙伴和资源提供者等)。教育媒体:使之教育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教育信息源到自主学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自主学习者:泛指那些从事信息化资助学习的受教育者,是具备一定只是体系的
34、个体。学习环境诺顿和维贝格认为学习环境应包括物理、知识和情感三个方面,即进行教学的物理空间(物理环境),支持学习目标的软件、工具(知识环境)和学习结果一致的体现学生的正确的价值氛围(情感环境)。李建珍认为信息化资助学习系统中,从左到右为教育信息被资助学习者接受并积极内化的过程,从右到左是个人知识(学习效果或反馈)社会化的过程,两者的结合可以看成是知识的合作建构过程。整个自学过程实在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27教育传播理论在多媒体浏览浏览(学习)中的应用重视教育信息传播理论对多媒体浏览性为的指导作用多媒体浏览行为(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个体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学习者可以借助内容
35、资源、学习伙伴学习公共知识,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知识通过交流传递给学习伙伴并丰富公共知识,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因此如何处理好教育信息资源与多媒体浏览行为的关系分非常重要。在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上,教育传播理论提出:“要处理好教育信息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关键是正确评估受教育者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使教育传播适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所谓受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教育传播活动时已具有的整体智能系统水平,这种水平分为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两个层次。现实水平是接受一定水平层次的教育传播的必备前提和条件,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称之为准备度,布鲁纳称之为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它是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潜在
36、水平是指受教育者在现实水平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内容的教育传播的助长与催化可以达成的可能的知识经验水平高度”。28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使传播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处理好教育信息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学习者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的问题,教育传播原理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作用。奥苏贝尔关于学生学习应主动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并应具有适当的知识进行新旧联系的观点,波兰尼关于个人知识的论述,以及当代知识观关于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可以说对学习者个体的自主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要让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首先必
37、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熟练掌握传播媒体的应用,因此,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成了信息化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者才可以按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相关媒体,向内容资源学习,向学习伙伴学习。重视教育传播理论对多媒体学习、浏览行为(自主学习)环境的指导作用教育环境是教育传播的外部条件,不是要素。系统有大小,环境也有大小。教育传播系统的大环境,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环境指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29在信息化自主学习中,尤其在网络化环境下,我们可以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环境中学习,此处的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由内容资源、学习伙伴、学习工具和媒体等构成,是与知
38、识信息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加以考虑和设计。在教室环境的布置和设计的四个原则 ( 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 和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六个特性( 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30都对信息化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作为构建信息化自主学习环境的一个指标加以实现。重视教育传播效果理论对多媒体学习、浏览行为(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教育效果在于表明这个系统是否有效,有效的程度。它是系统的产物,而非要素。31在信息化自主学习环境中,由于自主学习者具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学习效果反馈可
39、以是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信息,或者是自主学习产生的新知识等。由于它是教育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在自主学习系统中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进行考虑。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更加注重于传播在增进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享知识方面的效果。32而信息化自主学习中的学习效果反馈,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增进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享知识、产生知识的一个过程。教育传播效果中关于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操作原理、信息来源原理和最小代价与媒体选择原理的论述,对自主学习效果(反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干扰对多媒体学习、浏览行为(自主学习)的影响信息化自主学习环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从教育信
40、息资源、教育媒体通道到受教育者,干扰无处不在。就拿可用于满足自学需要的信息资源来讲,往往会受到干扰,如冗余信息、老化信息、虚假信息、污秽信息和信息病毒等。如何避免干扰对自主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避免干扰对自主学习者的影响,在教育信息的选择上,学习者本人应该能够对教育信息进行把关筛选,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知识水平,保留有利于学习的各种有效信息,去除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以实现教育信息的优化。要重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信息素质,掌握信息技术,增强对各类信息的判断和反馈能力等。在媒体通道的选择上应该能够优选、组合各种媒体,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分
41、析,给我们避免干扰、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教育传播理论对多媒体浏览行为具有很多方面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整合有用的信息理论,进一步丰富、优化自己的多媒体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是探讨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从20世纪50时代末至今,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与对学习本质的不同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42、,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被看做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知识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这种知识。由于这种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型训练、行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效果,因而在20世纪的50时代至70时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曾风行一时,对早起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教学及其和程序教学的出现。但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护士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比较复杂任职过程的解释显得无能为
43、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虚席这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习者灌输知识,而是首先要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与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收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题。任职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任职结构的作用,并指导教学设计应关注知
44、识的结构性与概括性。随着任职学习理论的发展,单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逐渐受到批评。在此背景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吸收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量大学习理论的有点,提出一种折中观点,即所谓“联结-认知”学习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以来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恰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在目前流行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型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折中的学习理论作为基础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侧重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而内化为认知
45、结构。尽管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也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性方面,并试图把“结构”与“建构”联系起来,但未做进一步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斯莱文Slavin,1994)。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解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建构主义可上溯至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认为,主题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的认知原则(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目前,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
46、习理论是皮亚杰、布鲁纳和为过四级理论的发展。如果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的话,那么建构主义与信息加工论则有明显的对立,而与认知结构有更密切的传承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就是任职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
47、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建构主义本身派别林立,如认知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尽管存在分歧,但由于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所以对学习有一下几点公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室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
48、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它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正式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的上述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它为克服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单项传输、被动和封闭等,提供了设计和传输教学的新思路与新路径,所以建构主义被认为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1997)。但是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混合学习含义的认同,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教育界,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人员对建构主义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于这种变化,我国学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更冷静的观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认为,应该利用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的事假,借Blengding Learning新概念的东风,联系近年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发展的现实,对建构主义进行认真的发丝。以便清醒头脑,提高认识,从而更自觉地投身于今后的教育改革时间,更积极、主动地去退定金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至少应考虑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西方建构主义者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