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2065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有了迅猛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对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市农业劳动力50%以上是妇女。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又能更好地实现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促使她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半边天”的巨大作用。基于上述认识,今年9月,市妇联就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开展了专项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走

2、访座谈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限于16岁以上的非在校农村妇女。调查共发出问卷430份,回收411份,其中有效卷361份。我们对361份有效卷以及在乡镇文化站、基层妇女干部、农户中走访座谈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在提交有效答卷的361名被调查者中,1630岁、3150岁、5170岁三个年龄段的分别占29.9%、49.9%和20.2%;没上过学的农村妇女占12.2%,而文化程度为小学占19.7%,初中的占44.9%,高中或中专的占19.9%,大专及以上的占3.3%;在家务农的占53.2%,而外出打工、做生意、从事特色农业的分别占20.2%、19.7%和6

3、.9%。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历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调查显示,新时期的农村妇女,学科技学文化、提高自身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愿望空前强烈,民主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婚育、养老等生活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生活方式更加科学文明。但是,农村妇女中仍然存在某些思想误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不容忽视。(一)科技教育观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市农村妇女受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这无疑阻碍了农村妇女的进一步发展。调查显

4、示,农村妇女普遍认为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早日脱贫致富,而提高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学习,用知识、技能不断充实自己。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妇女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她们普遍怀有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情。在谈到对子女受教育问题时,近7成调查对象认为“读书才有出路”,认为“读书多少无所谓”的仅占3%。而问及影响自己致富的原因,认为“缺文化知识”、“缺种养技术或就业技能”、“缺信息”的分别占55.7%、51.5%和39.1%。在回答“您希望参加何种类型的培训学习活动时,选择学习“文化知识”、“就业技能”、“种养技术”的调查对象分别占57、3%、48.2%和53.5%。在回答希望“三送”活动送什么时,选

5、择“送科技”、“送文化”的最多,分别占77.8%和71.2%,是选择“送物质”人数的近两倍。受访者中不少人认为,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打工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本领,尤其女青年更是表达了接受就业技能培训的强烈愿望。(二)民主法制观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总体上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参政议政热情也有所提高。调查结果表明,相关法律以及政策法规在农村妇女中有一定程度的知晓率。调查对象知道“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分别占40.2%、54.8%和42.4%;而“减免农业税政策”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知晓率均过半数,

6、且后者高达63%;相对而言,听过“村级财务公开”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调查对象分别仅占19.1%和11.9%。问及“会不会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虽然过半数调查对象表示会“积极参与”,但选择“别人参与我也参与,无所谓”的调查对象仍有24.9%,“不参与”、“家是有男同志代表,自己没必要参与”的分别有9.7%和10%。这表明,部分农村妇女对实现自身民主权利仍然持有消极甚至漠然的态度。(三)婚育及养老观 调查显示,农村妇女的婚恋、生育及养老观念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过去农村妇女择偶比较看重经济收入、家庭背景、政治地位等,现在则更为注重文化知识、人品性格等综合素质。问及“你认为年轻人择偶应以哪些条件为

7、主?”,调查对象选择“人品好、有道德”的占82%,选择“身体健康”的占72%,选择“有文化”的占52.6%,而选择“有钱”、“样子好”的分别占24.4%和14.4%,选择“有权力”的仅占5%。调查结果还表明,不少农村妇女摒弃了以往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陈腐生育观念。问及对生儿育女的看法,42%的调查对象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认为“2个最好”的占28%,12%的持“顺其自然,无所谓”态度,认为“一定要有男孩传宗接代”的不足2成,361名调查对象中仅有3人认为“子女越多越好”。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妇女对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持有否定态度。在问及“对农村不赡养老人行为的看法”时,67.6%的调查对象表示“

8、看不起”,但仍有3成调查对象觉得农村不养老现象“很普遍,不足为奇”或“经济有限,可以理解”。尽管问卷统计显示,6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养老关键问题是“从精神上多关心老人”,但访谈中不少群众反映,农村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人只注重物质供养而忽视精神关爱。(四)思想道德观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妇女能自觉遵循集体主义。问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会如何处理,超过3成调查对象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的,26.6%的人表示“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先成全集体利益”,选择“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最多,占调查总人数的34.1%,“以个人利益为重,不考虑集体利益”的仅占5

9、.8%。问及“邻居有麻烦需要帮忙,你会怎么办?时,超过六成调查对象表示会“主动帮忙”,表示“有求就应,不求不应”的占34.6%,选择“袖手旁观”者仅占2.5%。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妇女思想纯朴,具备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53.2%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办喜事丧事是“铺张浪费”的行为,但仍有近半数人存在模糊认识,其中表示“如果经济许可,无所谓”的占到33.2%,表示“可以理解”的占一三.6%。农村妇女在道德观念上仍然存在的这些误区,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阻碍。(五)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尽管目前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但由于文化水平、理想信念较以往有所提升,思想意识也更加开放,因

10、而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越发重视精神追求。调查表明,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业余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和单调,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在问及“所在村(组)有没有文化活动室”时,42.4%的调查对象选择“有,但设备不齐全”,21.3%的选择“有,设备较齐全,但作用发挥不好”,选择“有,设备较齐全,作用发挥好”的仅占11.4%,另有24.9%的调查对象选择“没有”。问及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感觉,表示“一般”的占65%,表示“不满意”的占24%,仅有11%的表示“满意”。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总体评价,7成调查对象表示“一般”,2成对象认为“贫乏”,认为“较丰富”

11、的仅有1成。不少受访者表示,希望村里增加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以便闲暇时间有去处,又可以多学点东西。75.6%的问卷对象希望村(组)文化活动场所具备“健身锻炼”功能,近半数希望具备“图书阅读”、“科技培训”功能,而选择“棋牌娱乐”、“看戏看电影”、“唱卡拉OK”、“上网”的分别占30.2%、30.7%、19.9%、11.9%。如何打发空闲时间?近7成调查对象表示会“看电视或听广播”,选择“看书读报”、“串门聊天”以及“唱歌跳舞”的分别占43.5%、27.7%、16.1%,“留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的占3.6% ,选择“打牌”的超过了3成。调查对象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为“广播电视”、“和亲戚朋友交流

12、”、“书报”、“看宣传画或墙报”、“听讲座”、“参加咨询”,分别占82%、42.9%、34.6%、27.1%、12.5%和一八.1%。调查还发现34农村妇女有宗教信仰,其中佛教信仰者占一五.7,基督教信仰者占10。三、改善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贫乏单调的精神文化生活,使部分农村妇女精神空虚,思想退化,这不仅阻碍了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引导她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 “两个率先”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当前

13、我市应该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针对调查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推进农村女性教育发展教育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中的两个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竞争发展中始终处于劣势。一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城乡中小学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的差距越来越大,相比城市的“超大班”现象,农村中小学却陷入了生源不足的尴尬境地。二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男女两性差异仍然存在,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比男性低。为此,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扭转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没有农村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农村女性教育的发展也无

14、从谈起;另一方面应该重点加大对农村女性教育的投入,不断扩大农村妇女接受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比例。当前,农村妇女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尤其对专业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的需求更趋显著。应该针对这些农村女性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宽渠道,为农村妇女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证,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有助于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地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活动经费紧缺等密切相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

15、人为本。因此,政府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为丰富农村妇女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农村妇女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让农村妇女在参与中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1、根据农村妇女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求健康等不同层面的需求,组织举办知识竞赛、劳动竞赛、讲座咨询、文体竞赛等农村妇女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法律、学卫生保健、学唱歌跳舞、学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用灵活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形式丰富农村妇女的业余生

16、活,进一步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和激发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2、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大力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基层妇联组织要以女性家庭角色和家庭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和谐家庭、环保家庭等各类特色评选表彰活动;引导组织农村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多参与村居环境整治,共同绿化、美化、净化生活环境,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农村妇女在潜移默化的道德实践中更新观念、移风易俗。坚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活动开展多年来,在为农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情欢迎。因此,要坚持不懈地、经常化地开展下去。要进一步整合“三下乡”服务资源,广泛联合文化、科技、卫生、司法、农业、劳动、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招募大学生、离退休专业人士以及热心的专家壮大志愿者队伍,长流水不断线地为农村妇女提供法律、科技、信息、文化等服务。12.31.202214:5714:57:2022.12.312时57分2时57分20秒12月. 31, 2231 十二月 20222:57:20 下午14:57:20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14:57: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