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2965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关系新探钱书法,贺建,程海狮2010-08-09摘要: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报酬递增,都是社会分工制度演进的具体表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基于江苏省数据为例对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整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哥哥行业与制造业也相互影响,各细分产业不同,对制造业影响也不同。关键词:社会分工,生产服务业,制造业,网络分工,结构转型以江苏省为例100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中指出:“在这里

2、,一个产业部门利润率的提高,要归功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里,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社会分工制度的优点。”在这里,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社会分工制度”的范畴并赋予其科学内涵。100多年来,人类逐步从机器大工业社会迈入“后工业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或“服务经济社会”,社会分工制度已发展到社会分工(包括产业之间分工、产业内部分工、行业内部企业之间分工)与网络内部企业之间分工共生并存的新时代。社会分工实践的日益深化无可辩驳地验证了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实

3、践也呼唤着社会分工制度及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基于江苏省历年的统计数据,对社会分工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要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证实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经济学家也开始重新思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可以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分为三类:第一,制造业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吸收而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工业化

4、和城市化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服务业内部分工深化,以及催生一些新服务业部门,服务业才可能获得高要素投入回报。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中间产品,促进制造业发展。江静、刘志彪和于明超认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效率提高的根源。格鲁贝尔和沃克(Grubel andWalker)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传输载体、商品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企业或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此外,服务业具有难以模仿、难以竞争以及能够可持续创造价值等特性,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含有大量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第三,生产性服务业

5、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构成企业分工网络。唐强荣、徐学军和何自力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胡晓鹏、李庆科具体研究了苏、浙、沪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运用三地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实证分析,动态地比较了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及差异。可见,迄今为止,人们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辨析主要是从以上三个角度展开的,至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对制造业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产业政策制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

6、意义。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部门与制造业关系的实证分析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江苏省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一进程中,制造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江苏省制造业产值从1990年的634.1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069亿元,增长了20多倍,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逐渐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分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从1990年的174.28

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586.81亿元,增长了30多倍,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12.3%上升到2008年的18.43%。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逐年增大。1990-2008年,江苏省人均制造业增长率与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率呈一致变化趋势(见图1),初步可以判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由此,笔者提出假说1:从整体上看,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如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大多只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相互作用,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的作用缺乏定量分析。图1:制

8、造业增长率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率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价值链3个环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上游环节即产品生产前,企业需要的融资服务、市场定位和采购运输服务、产品研发中的科技服务、设计服务、模具服务等,能够极大地增进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等,能够显著地增进企业的经营效率。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企业所需的物流服务、销售服务、出口服务、维修服务等也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知名度,增进产品竞争力。这些生产性服务主要涉及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

9、政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从江苏省的实际数据看,这些产业与制造业的总体增长趋势是一致的(见图2、图3)。图2: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金融业的增长率图3:制造业和科学技术及交通运输业的增长率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与制造业的相关系数见表1。表1中LNDZZ,LNDSCFW,LNDJR,LNDFD,LNDJ丁,LNDKJ分别表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的对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江苏省的历年统计年鉴中,仓储和邮政业已被包含在交通运输业之中,因此在下面所涉及的江苏省数据中,交通运输业均已包含仓储和邮政业。表1:生产性服务

10、业内部各行业与制造业的相关系数表1数据由Eviews5.O软件给出,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并由笔者计算整理得到,观测期为1990-2008年。从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技术综合研究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基于此,笔者提出假说2:不仅在整体上,而且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与制造业也相互影响;由于各部门的特点不同,各行业对制造业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本文基于江苏省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两类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以上两个假说。为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建模时可能出现的伪回归问题,以及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下面将分别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单

11、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观测期为1990-2008年,数据处理已剔除价格影响因素。(一)模型I: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对制造业的影响考虑到对原始序列进行对数变换可以将某些非线性问题线性化,并且具有便于解释模型经济意义等诸多优点,故下面直接选取各增加值的对数序列进行建模分析。1、序列LNDZZ与LNDSCFW的趋势判断从图4可以初步判断序列LNDZZ与LND-SCFW有共同的线性增长趋势,且表1中所给出的二者相关系数也高达0.9205。但其是否为真实的线性相关,还需进一步检验。图4:LNDZZ与LNDSCFW的趋势图表2:平整性检验2、序列LNDZZ与LNDSCFW的平稳性检验利用AD

12、F检验对上述两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表2中还包括了其他对数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从该表可看出,序列LNDZZ与LNDSCFW均不平稳,而各自对应的一阶差分序列却是平稳的,故LNDZZ与LNDSCFW均为一阶单整序列J(1),因而可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格兰杰因果检验笔者分别在滞后期为1,2和3时对两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明只有在滞后期为1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格兰杰原因,制造业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两者表现为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也与国内外其他学者提出的“互动论”观点相一致。表

13、3:格兰杰因果检验4、模型的建立综合以上分析和检验,LNDZZ和LND-SCFW具有共同的线性增长趋势,均为一阶单整序列1(1),且互为格兰杰因果,因此设定计量经济模型I为:LNDZZ=+LNDSCFW十式中,为误差项。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借助Eviews5.O软件,对江苏省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可得:LNDZZ=-0.2126013255+(-0.0966)1.320744978(2.9762)LNDSCFW+AR(1)=0.6308546335(2.3316)R2=0.8584,R2=08327,DW=1.994,F=33.345(prob=0.000021),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比较

14、好,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而且方程总体上显著,经过残差序列相关的修正也消除了残差的一阶自相关。为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回归的残差进一步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形式为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滞后长度根据AIC准则选取为0,t统计量为-3.9181,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628,因此残差是平稳的,表明LNDZZ和LNDSCFW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因而说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协调性,不存在明显的发展滞后现象,该回归模型是合适的。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弹性系数为1.3207,即生产性服务业每

15、增长1%则制造业增长1.3207%,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有重要促进作用,验证了假说1。(二)模型: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如上所述,本文要着重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同样,从数据的一致性考虑,笔者选择江苏省1990-200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1、模型的建立和说明考虑到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以及为求得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度,笔者分别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建立双变量模型。类似于模型I的建模过程,同样可设定制造业分别与其他几个行业的计量经济模型,例如制造业与金融保险业

16、的模型可设定为:LNDZZ=+LNDJR+,其余的三组方程形式与之相同。表4仅给出各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度大小。表4: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贡献度2、结果分析以上结果表明,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会带动制造业增长0.4307个百分点、0.5852个百分点、0.913个百分点和0.8344个百分点,这与经济理论分析和客观事实均相符合,同时也验证了笔者提出的假说2。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以及科学技术进步不

17、适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同时交易费用较低,因此其对制造业的边际贡献最大。三、结语以上分析表明,不仅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对制造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对制造业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所以,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就应该以模型工和模型,尤其是模型为参照,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显然,这一结论并非只具有局部意义,对于全国以及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我们应当从社会分工制度的整体演进中进一步认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分工制度理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18、,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是指那些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总过程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在这里,“作为总过程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以及服务业部门内部各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分工网络,而且这种网络具有组织开放性、技术内生性、竞争国际性的特点。所以,要使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GVC)和构建国家价值链(NVC)中分享网络分工的好处,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从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同时推进自主创新,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产业之间建立起共生、互动、双赢的良性演进机制。第二,从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看,

19、应当大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尽快融人并抢占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等重要环节,大力促进区域或国家自主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在整体上全面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力度,推动制造业整体的转型升级。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因此,不论是江苏还是其他省份都应当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加快造就大批高素质服务业专门人才的步伐,大力提升服务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培育和完善金融保险市场,持续推进立体式交通运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当加大科教投入,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着眼于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创新企业分工网络,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体制和内生创新机制,进而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