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3101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规划设计基本思路1.1规划工作的背景随着我国连锁超市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调整期。我们使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连锁超市行业错综复杂的形式进行分析。1.1.1 连锁超市SWOT分析 S(Strength)优势分析,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超市以规范化的连锁经营、低廉的价格优势、舒适的购物环境、接近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开架自选的方便售货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它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年零售业态在我国快速发展,且日臻完善,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超市经营的食品和日用品以及生鲜食品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从2004年的统计年鉴上来看,2003

2、年全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有42.4%的支出用于食品和家庭日用品消费,农村居民中等收入家庭平均每人有52.3%的支出用于食品和家庭日用品消费(见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超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连锁超市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006年全年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支出消费表支出项目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中等收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元)食品3111.921154.77衣着901.78150.04家庭日用品498.48110.13总平均8696.552567.92(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W(Weakness)劣势分析 :而我国许多连锁超市自建的配送中心由

3、于缺乏资金和技术,配送中心的投入以应付眼前的连锁规模为前提,有的甚至于为了达到所谓的“连锁”形式将以前的仓库改成为配送中心。对于独立经营的各连锁店,没有相当规模的配送中心就会导致统一进货率低而就难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使得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破产。与国外自动化、无纸化的配送相比,我国连锁超市配送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技术落后,操作机械化水平低,信息技术现在化建设滞后。 O(Opportunity):机会分析:我国连锁超市广泛地应用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如商品条形码、冷藏设备和试点销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是的连锁超市的经营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助于山品销售的空间扩大化,时间节约化和成本低廉

4、化。这些技术优势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导致了连锁超市有能力从大城市快速扩展到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实质是农村的乡镇。国家统计局2004年上半年连锁零售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末,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所属门店中,业态为超级市场的企业门店数为15266个,占32.5%;从企业零售额看,2004年上半年零售额最多的是超级市场达956.9亿元,已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的46.7%。(详见表2)从上面的统计资料看,连锁超市在零售业态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生命力强筋,发展潜力很大。超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啊,销售额和门店数都大幅增加,成为了我国商业领域各种零售业态中增长最快的业态之一,也

5、成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主流业态表2 2006年上半年连锁零售企业统计年报指标配送中心数(个)门店数(个)零售额(亿元)2005年2006年2005年2006年20052006年合计490254851056841236908569.510499.4百货店96120385351491084.11298.6超级市场1615198918924232332628.83034.4专业店2806297867471772204507.35766.8专卖店76795195557283.488.9便利店2902991004312310166.2194.0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T(Threat)威

6、胁分析:入世后,面对未来的竞争,原有的服务模式将会过于陈旧,机构过于臃肿而无法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组织机构改革将会因为多方原因,遭到内部的抵制。1.1.2行业物流发展要求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一部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增强企业竞争力。连锁超市物流系统是连锁超市经营体系中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物流作业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涵盖了从商品采购到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物流过程,具体包括商品采购、进货运输、商品储存、加工配送、门店物流以及为各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信息系统等。构建适应于电子商务环境的物流系统,是连锁

7、超市企业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认为,只有在一个配送中心能够支持100到120家分店的时候,才能够呈现出它的规模效益。对于我国的连锁超市配送中心来说,也要分店规模扩大使配送中心正常运转所取得的数量折扣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效益,足以抵偿配送中心建设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如果各家连锁超市都各自建立配送中心,会造成大量配送中心资源的浪费和人员的闲置,使得配送中心的费用和物流运营成本偏高。1.1.3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物流的现状根据我国连锁超市开展配送的实际情况,我国连锁超市大多数以自建配送中心自营配送模式为主,到2002年底,我国的配送中心已近2500家,其中连锁

8、企业自建的就达1500多家。我国的连锁企业大多数是由一些门店小,且市场有限的超市自建配送中心,平均1个连锁企业只有14个店铺,而国外配送中心平均下辖50多家分店。对于分配经营的各连锁店,没有一定规模的配送中心是很难做到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由于未形成规模、连锁不正规及商品运输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连锁企业配送率一般为60%-70%,差的仅有30%,甚至更低。我国的配送中心规模较小,设施普遍落后,很多配送中心还处于人工操作状态,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我国的配送中心规模较小,设施普遍落后,很多配送中心还处于人工操作状态,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由于现有的配送中心是在一种很不

9、规范的情况下设置的,它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原有的进货渠道,通过到一些国营大批发商那里进货,再分给下面的连锁分店,配送中心实际上成了批发与零售中间的又一道批发环节,自己特有的连锁体系:厂家连锁店并没有形成。对于连锁分店来说进货环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回扣增大,成本上升。1.2规划工作的目的连锁超市的规划设计,将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行业改革的大局为背景,确定连锁超市的发展目标,达到行业物流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最优服务状态,提升连锁超市的市场竞争力。为了实现规划的战略目标,保证可操作性,规划还包括以下内容。站在行业全局的角度,以成本、时间最小为目标,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全省的连锁超市物流网络布

10、局设计,搭建起物流运营的基础框架;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意见,对连锁超市现有的物流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完善,着重在配送中心建设、成本核算、管理考评、业务流程、作业操作、信息系统等方面制定标准;搭建全省统一的集成化物流信息平台,高度集成仓储管理系统、分拣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各项物流作业环节的物流信息,方便各级用户的查询与监控,并实现与原有信息系统的集成;从工商一体化的角度,统一工商物流标准,应用RFID等先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此外,还需要对队伍建设规划,为连锁超市提供切实可行高素质物流人才建设的方案,优化烟草供应链以及其他行业内物流配送,达到行业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在整体规划的框

11、架下,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的作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依据配送中心建设规范,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实际进行配送中心的新建或改造,完善配送中心服务功能,并通过GPS/GIS等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加强配送中心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根据物流队伍规划,积极对物流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物流队伍整体素质。1.3规划工作的原则1.3.1规划设计先进性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布局,物流模式的确定、设施设备的选型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均应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水平。1.3.2规模前瞻性规模上以现有土地和现有业务量为基础,既能满足现阶段需求,又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1.3.3方案适宜性既要符合服

12、务区管理总公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又要与我们所配送商品的物流特点相适应。1.3.4功能实用性功能上侧重经济、适用、高效。物流设备的配置适合物流特点,现阶段只配置基本的、性能稳定的、必不可少的设备,未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逐步配置到位。同时避免出现“建”得起,“用”不起的情况。1.3.5信息共享性物流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但要集中在已有的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2规划关键技术及工具2.1战略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2.1.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Strength)优势,W(Weakness)

13、弱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威胁。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连锁超市进行分析,找到我国连锁超市的优势、劣势,发扬长处。明确企业内部的状况后,还要结合外部环境,找出我国连锁超市的机会,同时警惕来自外界的挑战,比如国外连锁超市的进入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2.1.2波特竞争力模型波特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种行业结构分析模型: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波特竞争力模型在分析连锁超市发

14、展背景时,我们借助波特竞争力模型,从竞争对手、新进入者、购买者、替代品、供应商五个方面分析他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2.2 网络布局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2.2.1重心法选址算法在单一物流中心选址中,重心法是经典的、也是常用的一种数学理论模型。它的原理如下:目标函数:min F=从配送中心到需求点i单位运距、单位运量的运输费用;配送中心到需求点i的运输量;配送中心到需求点i的直线距离; 对这种理论算法,兰剑公司已经研发出了成熟的软件,可以高效、准确地计算得到结果。2.2.2 CFLP网络布局算法CFLP法用LP(线性规划)运输法,确定各配送中心的市场占有率,求出配送分组地区的重心,再用混合整数规划法

15、的“筹划型”确定地址的建设位置。对于n个需要地、m个配送中心建设备选地、p个建设配送中心的问题,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表示如下:约束条件:CFLP 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假定初始方案已经确定,即给出一组网点的初始设置地址。根据初始方案按运输规划模型求出各初始网点的供货范围,然后在各供货范围内分别移动网点到其它备选地址上,以使各供货范围内的总成本下降,找到各供货范围内总成本最小的新网点设置地址,再将新网点设置地址代替初始方案,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各供货范围内的总成本不能再下降时为止。这种方法只需要用运输规划求解,使计算工作大大简化。2.2.3 OD图分析法OD图分析法,源于交通调查的一种专项调查OD调查,

16、“OD”是英文“Origin (起点)Destination(终点)”两个单词的缩写,该技术最早应用于城市的交通规划中,主要调查车辆的起点、终点、货载、运距等情况,这些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的中长期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路线设计、运输量测算等方面。2.3 配送中心建设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2.3.1 SLP布局规划方法SLP(Systematic Layout Hanning)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经典方法。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涉及较多的定性因素,因此,应用单纯的数学模型求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SLP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较宜适用于园区内部功能区域的系统布置。对于规划方案,采用系统评

17、价方法,最后选择最优的系统布置方案。在系统布置设计开始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规划的要求收集物流对象、物流量、物流作业路线、辅助服务部门、物流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同时要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作业单元进行划分,得到最佳的作业单元划分方案。这些都将作为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出发点。2.3.2平面布局显示技术及相关软件平面布局显示技术主要以AutoCAD和Maya、Photoshop等软件为工具,将配送中心园区布局、仓库内部布局等以两维平面的效果显示出来,使决策者很容易对配送中心物流规划方案有整体及详细的了解。平面布局显示技术的主要成果包括CAD工程图纸和平面效果图两种。通过

18、这些输出成果,大大方便了物流规划者与配送中心决策者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规划效率,缩短了项目周期。2.3.3 TOC流程优化方法TOC(Theory of Constraints),即约束理论,从系统的角度提供了实现管理改善的新思维。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组成了一条链子,各个环节的优化累积不等于系统整体的优化,系统的优化应该是从企业链的最薄弱环节约束或瓶颈开始。这样,TOC给出了管理改善的起点和路径,使得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基于TOC的流程优化就是从约束或瓶颈入手,通过加强设施投入、人员培训若能将约束环节转变成非约束环节,则以此为优化手段;若不能,则以约束环节的工作节拍为主,调整其前后流程节拍

19、,使系统状态达到最优。应用TOC理论,可帮助配送中心分析出业务流程状态,判断瓶颈存在位置及影响大小,尽量以最小的投资甚至是零投资,根据需要增强部分物流设备设施配置,使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业务流程不断改进,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2.3.4 EIQ分析技术所谓EIQ即是订单件数Entry,货品种类Item和数量Quantity。EIQ规划方法是针对不确定和波动条件的配送中心系统的一种规划方法。其意义在于根据配送中心的目的,掌握物流特性,从物流特性衍生出来物流状态(诸如从配送中心设备到用户为止的物流特性),到运作方式,均能有效的规划出系统的大的框架结构,从宏观上有效掌握系统特色。

20、在进行订单品项数量分析时,首先必须考虑时间的范围与单位。在以某一工作天为单位的分析数据中,主要的订单出货资料可进行分解,并由此展开EQ、EN、IQ、IK四个类别的分析。也可以考虑时间的影响,将以时间段为单位的订单进行分解,如下表考虑时间段影响后的分析格式。日期客户订单出货品项订单出货数量订单出货品项I1I2I3I4I5T1E1Q111Q121Q131Q141Q151Q11N11E2Q211Q221Q231Q241Q251Q21N21单品出货量Q11Q21Q31Q41Q51Q1N1单品出货品项K11K21K31K41K51K1T2E1Q112Q122Q132Q142Q152Q12N12E2Q21

21、2Q222Q232Q242Q252Q22N22单品出货量Q12Q22Q32Q42Q52Q.1N2单品出货品项K12K22K32K42K52K. 2 合计单品总出货量Q1Q2Q3Q4Q5QN单品出货品项K1K2K3K4K5K订单量(EQ)分析主要可了解单张订单订购量的分布情形,用于决定订单处理的原则、分拣系统的规划,并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品项数量(IQ)分析各类产品出货量的分布状况,分析产品的重要程度与运量规模。用于仓储系统的规划选用、储位空间的估算,并将影响分拣方式及分拣区的规划。订单品项数(EN)分析订单订购品项数的分布,对于订单处理的原则及分拣系统的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并将影响出货方

22、式及出货区的规划。品项受订次数(IK)分析产品出货次数的分布,对于了解产品别的出货频率有很大的帮助,主要功能可配合IQ分析决定仓储与分拣系统的选择。将IQ及IK以ABC分析分类后,再通过IQ及IK交叉分析可对分拣策略的决定,提供参考的依据。依其品项分布的特性,可将配送中心规划为以订单别拣取或批量拣取的作业型态,或者以分区混合处理方式运作。2.4 信息系统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241IDEF需求分析技术IDEF是一种建立系统功能模型的方法,其基础内容是SADT(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ology)的活动模型方法。该方法,通过系统的功能分解,从全局的观点考虑系

23、统中功能需求,并根据功能活动的输入、输出、控制和机制来阐明活动之间的关系。在IDEF0图中,中间的盒子代表活动或进程;盒子左方进入的箭头表示为完成此项活动所需要的数据,即系统的输入信息;右边离开盒子的箭头表示执行活动时产生的数据,即系统的输出信息;上方进入的箭头表示控制,控制说明了活动变换的条件或环境,或者说是约束,一个活动可以没有输入,但不允许既没有输入又没有控制;盒子底部的箭头作为机制,它是执行活动的人或设备,如下图所示。IDEF基本符号图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过程,IDEF可使让分析者得以藉由图形便可清楚知道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及功能所需的各项资源,并且提供建构者与分析者在进行相互沟通与讨论时,

24、一种标准化与一致性的语言。2.4.2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 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

25、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RFID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RFID技术应用示意图在未来工、商企业“托盘一贯制”的发展趋势下,将RFID标签安装在托盘内部,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整托盘卷烟在工、商企业之间的衔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并可帮助商业企业高效准确地完成国家局要求的“两打三扫”中商业入库扫码和出库扫码。2.4.3RFDC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空气介质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进行

26、的。一般地,我们可以用两个参数衡量数据在空气介质中的传播,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数据传输的距离。无线数据通信(RFDC)主要用于解决这个问题。RFDC技术应用示意图2.4.4GPS/GIS监控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GPS)是由24颗卫星及地面监控组成,在地面上的每个地方都将由4颗卫星确定出具体位置。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道平面上

27、;(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与该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现实世界被表达成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特征至少由空间位置参考信息和非位置信息两个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从视觉、计量和逻辑上对地理系统在功能方面进行模拟,信息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的结果,完全由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变换来仿

28、真。在GPS/GIS的基础上,可对配送点信息进行精确测量与标记,为线路优化提供真实可用信息,通过优化算法实现配送中心对车辆行驶路线和车辆调度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营,并实现配送工作量、配送时间和车辆装载量等相关指标的均衡分配与管理。通过GIS、GPS系统的控制集成,可将线路优化结果和车辆实时监控在电子地图GIS上生成与显示。3连锁超市物流网络布局规划3.1指导思想和选址原则网络布局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在充分考虑所在地地理特点、连锁超市物流建设所处阶段、物流人员配置与组织结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前提下,按照整体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调研的详细结果,应用运筹学知识,建立可行的数学模型,解决多目标导向、

29、多区位的网络规划问题,并进行线路优化,以实现科学的物流网络布局。布局过程中选址原则有: 选择交通枢纽地带,使物流中心网络与运输网络相结合 经济合理性,包括较大的物流市场需求,较低的地价区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 综合考虑除连锁超市物流外的行业内其他类物流。3.2网络布局模型的构建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导向、多区位的网络规划问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周密,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布局模型。依据“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原则,我们将分别以成本最低、时间最短作为我们主要的目标导向。3.2.1成本最低网络布局模型建立多元网点布局以总成本F最低为目标的理论数学模型如下:

30、其中:F网点布局方案的总年费用;f网点布局方案的n个RDC的运营费用;前两项网点布局方案的干线运输费用(不含干线车辆的折旧和人员费用)各区、县从备选网点RDCk进货的数量(销量);备选网点RDCk向FDCj供货的单箱费用系数。3.2.2时间最优网络布局模型建立多元网点布局以总的干线运输服务时间F最低为目标的理论数学模型:其中:F网点布局方案的总服务时间;第一项两点之间的高速路总距离/高速路的时速;第二项两点之间的国道、省道路总距离/国道、省道路的时速。3.3网络布局规划的参数3.3.1道路相关参数主要包括在高速公路上车速,在国道上车速,在省道上车速,百公里油耗,0号柴油价格等。3.3.2过路桥

31、费用参数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陆桥费。3.3.3运营费用计算依据运营费用的计算首先要对物流面积、分拣设备数量、单位土建费用、干线运输车辆数量、叉车数量、货格数量、托盘数量等基本参数有所确定。通过这些基本参数,确定人员数量和人员费用,确定土建、征地投资及折旧,确定设备投资及折旧,确定无形资产(WMS、GPS等软件)摊销,确定包装材料费用,确定能源费用(电费)。3.4 网络布局规划的设计过程3.4.1城市物流重要度调整考虑城市未来的物流发展潜力,利用“城市物流重要度”评价体系,进行区域物流中心的调整。其评价体系如下所示。I重要度综合指数C配送零售户数Q年配送量P配送区人口数G配送区GDPN综合

32、条件值(仓储区面积、车辆种类数量、人员数量、信息化程度、设施)区域物流中心调整后,再运用网络布局数学模型进行辐射范围的调整。3.4.2层次分析法定性选择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经济性(年总费用)、配送时效性(交通运输条件)、管理便捷性(信息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规模效应性(库存资金占压)等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最终确定物流网络布局优化方案。4 *省高速路便利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划4.1配送中心规划原则4.1.1规划设计先进性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布局,物流模式的确定、设施设备的选型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均应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水平。4.1.2规模前瞻性规模上以现有土地和现有

33、业务量为基础,既能满足现阶段需求,又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4.1.3方案适宜性既要符合服务区管理总公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又要与我们所配送商品的物流特点相适应。4.1.4功能实用性功能上侧重经济、适用、高效。物流设备的配置适合物流特点,现阶段只配置基本的、性能稳定的、必不可少的设备,未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逐步配置到位。同时避免出现“建”得起,“用”不起的情况。4.1.5信息共享性物流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但要集中在已有的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4.2基础资料分析4.2.1配送的对象或客户-E配送中心的服务对象不同,配送中心的订单形态和出货形态就会有很大不同。其分拣作业的计划

34、、订单传输方式、配送过程的组织将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是销售领域的配送中心,面向批发商的配送和面向零售商的配送,其出货量的多少和出货的形态也有很大不同。根据相关的研究和我们对于行业的了解,得出下表所示分析结果,作为规划设计的基础数据。 表1 零售商型配送中心的配送对象分析 批发店超市便利店P-P40%10%P-C60%60%30%C-B30%70%注:P为托盘(pallet);C为箱(case);B为单品(board case)4.2.2配送的货品种类-I目前配送货品多以饮料、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土特产和日用品为主,生鲜所占比重不大。配送中心运营后服务区餐厅所需的生鲜肉类、米、面、杂粮及食用油等大

35、宗商品,也将实施集中采购配送。目前需要配送的商品品种大约在200个左右4.2.3货品的配送数量及库存量-Q这里Q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配送中心的出货数量,二是配送中心的库存量。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和库存周期将影响到配送中心的面积和空间的需求。本物流中心属于流通型物流中心,侧重考虑分拣区的空间及效率。4.2.4物流通路-R物流通路与配送中心的规划也有很大的关系。常见的几种通路模式如下:a)工厂配送中心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b)工厂经销商配送中心零售商消费者c)工厂配送中心零售商消费者d)工厂配送中心消费者根据目前的业务情况,本物流配送中心主要为b、c两种模式,待时间成熟后,可考虑再发展a模式,并逐渐淘

36、汰b模式。4.2.5物流的服务水平-S物流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订货交货时间;货品缺货率;增值服务能力等。应该针对客户的需求,制定一个合理的服务水准。根据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特点,可侧重发展增值服务能力,而对货品缺货率指标要求并不高4.2.6物流的交货时间-T在物流服务品质中物流的交货时间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交货时间长短及准时性。常见物流的交货时间,可分为2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3天;1星期送达等几种。考虑到配送成本问题,本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交货时间约为12小时24小时左右,注重提高交货准时性。4.3功能及流程规划4.3.1物流中心的基本功能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点,

37、新建物流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包括:(1)、进货和验收功能(2)、保管和库存控制功能(3)、受理订货功能(4)、出库(分拣、配送和包装)功能(5)、物流加工功能(6)、送货功能(7)、信息处理功能(8)、盘点功能(9)、结算功能4.3.2物流中心作业流程规划根据上节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进行作业流程规划。首先将具有相同流程的货物作为一类(如A、B、C、D),分析每类物料的作业流程,作出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表。 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表作业类别饮料土特产米进货区111理货区222仓储区333流通加工区4摘果式分拣区34播种式分拣区分拣区455发货区566注:1,2,3,4,5表示流程的先后顺序(1)、进货理货作

38、业 1)进货作业的基本环节包括商品从货运卡车上卸货、分类码托盘、点数、验收,并搬运到配送中心的仓储区。 2)商品的理货验收,是对商品的规格、质量和数量进行验收检查。分清供需双方的责任。配送中心对入库货物一般不进行内在质量检验,主要是检验货物的外观质量,有无破损、污染、霉变、渗漏等。此外,需对入库货物进行按一定比例的抽验。 作业方法:叉车整托盘入库或者伸缩皮带机入库(2)、仓储保管作业1)仓储保管应坚持的原则分类储存原则:按照商品的相关性、相容性原则,实施商品分类储存。 周转率原则:周转率越高离出口越近。先进先出原则:对商品实施批次管理,先入库的商品应先出库。利用空间原则:能用托盘码货堆高的商品

39、尽量用托盘储存。2)配送中心库存商品的定址管理和储位编码技术 货架储存系统一般由许多个货架组成,为了实现计算机进行储位管理,通常我们对每个货格位址都用数字编码表示。 作业方法:托盘地面堆放,叉车通过无线射频系统进行出入库作业,仓管员手持PDA进行盘库作业(3)、流通加工作业流通加工是增值服务环节,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服务区销售情况的调研,选择合适的商品,如土特产等进行拆分、组合和重新包装等增值服务。作业方法:流通加工人员利用分装工作台进行作业(4)、摘果式拣选作业当服务区订单差别较大或者所订货物重量较大时,可选用摘果式拣选方式,基本流程是:储物货位相对固定,而拣选人员驾驶拣选叉车根

40、据客户订单选取所需货物。并完成订单或者分订单的处理。作业方法:拣选人员驾驶拣选叉车进行拣选(5)、播种式拣选作业播种式分拣作业是拣选人员持集装工具从储存点集中取出各个服务区共同需要的货物,然后巡回于各服务区的货位之间,将货物按分店需求量放在各服务区的货位上,再取出下一种共同需求商品,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按分店需求将全部货物取出并分放完毕。同时也完成各个用户的分拣配货工作。作业方法:方法一、人工拣选,货笼方法二、电子标签拣选系统,货笼(6)、分拣作业 在配送中心发货暂存区划定线路区域,将在分拣区拣选完货物通过人工或者自动的方式传送至发货暂存区。作业方法:方法一:装卸搬运工通过手动液压搬运叉车托盘或者

41、推动货笼车,将货物运送至发货暂存区;方式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使用滑缩式分拣系统自动分拣至发货暂存区;(7)、配送作业根据服务区订单的时间要求制定配送作业计划,送货员与分拣人员进行货物交接。司机与送货员按照送货线路将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至服务区。并进行结算作业方法:普通货车、冷藏车、司机、送货员(8)、退货作业退换工作涉及到退货商品的接收和退货商品的处理。而退货商品的处理,还包含着退货商品的分类、整理(部分商品可重新入库)、退供货商或报废销毁以及帐务处理。4.5物流园区布局设计根据地形情况,设计两套方案,方案一来货大门开向华山北路,方案二来货大门开向济青高速。若经过协调能在华山北路开门,则

42、方案一优于方案二。 方案一总图、来货大门朝向华山路 方案二总图、来货大门朝向济青高速4.6物流中心布局设计4.6.1作业区域布置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区域包括进货区、理货区、仓储区、拣选区(摘果式、播种式)、流通加工区、分拣区、发货区、办公区、计算机管理监控区、其他辅助功能区等4.6.2物流相关性分析物流相关性分析即对配送中心各区域间的物流量进行分析,用物流强度和物流相关表来表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物流关系强弱,确定各区域的物流相关程度。物流量分析即汇总各项物流作业活动从某区域至另一区域的物料流量,填写从-至表,作为分析各区域间物料流量大小的依据。物流量分析从-至表从至进货区理货区仓储区流通加工区拣选

43、区分拣区发货区合计进货区理货区仓储区流通加工区拣选区分拣区发货区合计根据各区域间物流量的大小,将其分为5个级别,分别用A、E、I、O、U表示,其中A:超大; E:较高 I:一般 O较小 U可忽略。从而可以得到各区域物流相关表。 4.6.3活动相关性分析配送中心内除了与物流有关的功能区域(或区域)外,还有许多与物流无关的管理或辅助性的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尽管本身没有物流活动,但却与其他区域有密切的业务关系,故还需要对所有区域进行业务活动相关性分析,确定各区域之间的密切程度。各作业区域间的活动相关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程序性的关系:因物料流、信息流而建立的关系。如人员往返接触的程度、文件

44、往返频度等2) 组织与管理上的关系:同一部门的功能区域应紧密布置。3) 功能上的关系:区域间因功能需要形成的关系。如相同功能的区域尽量紧密布置4) 环境上的关系:因操作环境、安全考虑上需保持的关系。根据以上相关要素,对任两个区域的相关性进行评价,一般将区域间的相关程度分为六个等级,如A、E、I、O、U、X等六级,包括绝对重要、重要到不可接近等。确定各要素接近程度的等级后,再以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两两区域间的重要相关程度一般相关程度高的区域在布置时应尽量紧临或接近,如出货区与秤重区,而相关程度低的区域则不宜接近,如库存区与司机休息室。在规划过程中应由规划设计者根据使用单位或企业经营者的意见,进行综

45、合的分析和判断。 4.6.4平面布局设计根据本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及业务量分析,拟建2层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建筑尺寸为150m*24m,总计建筑面积7200。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 (1)、进货理货区入库货物在此理货检验,等待进入仓储区,此区域设置有空托盘存放区,10个多盘可成一垛,攻克存放270个空托盘。此外,还设有返品不良品区,放置需退换货处理的商品。(2)、仓储区本方案仓储区分为两个区域。仓储区一位于1层,在进货理货区东边,采用地面对方形式(后期可考虑采用货架存放形式),主要存放销量较大,流转速度较快的货物;仓储区二位于二层,通过货梯与一层进货理货区相连,主要存放流转速度较慢,及土特产等需进行流通加工的货物。(3)拣选区拣选区包括摘果式拣选区和播种式拣选区。物流配送中心在接到订单后,针对不同商品的特性,对订单进行分割,对体积大、质量重、受订频次低的货物设置在摘果式拣选区,通过拣选叉车进行拣选;对于与体积小,受订频次高的货物设置在播种式拣选区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