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3276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矿产资源矿权评估程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1999年06月08日发布 1999年12月01日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言为使我国沿用多年的矿产储量分类分级适应国际上公认的分类标准,以促进国际交流,按我国的GB13908-1992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中有关分类分级的规定,主要参考了联合国国际储量/ 资源分类框架)(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ENERGY/WP.1/R.70号文件)和美国矿业局、地质调查局 编制的1980年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分类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本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GB/T17766-1999)标准发布以后,我国固体矿产标准、规范、指南的制订、修订,有关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部分均应符 合本标准的规定。其他标准、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凡与本标准相抵触者,按本标准规定执行。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地质勘查司,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 有色金属工业局。标准起草人:钱大都、严铁雄、李书乐、周圣华、白洪生、李学仁、杨建功。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负责解释。 范围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分类、类型、

3、编码等。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 ( 资源量 ) 、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资源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根据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和十六种小类,分别用二维形式(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和矩阵形式

4、(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表示。 其中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资源量:有7种类型。 探明的 ( 可研 ) 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2S1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计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探明的 ( 预可研 ) 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2S21

5、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己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要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2S2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33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

6、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作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 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33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333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计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预测的资源量(334)33

7、4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空、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并和己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2007-11-7 关注率:566 1前言1.1概况阐明项目原由,矿业权人(投资人或矿山企业拟建、在建单位)提出的核实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和地质资料依据。说明工作区(矿区、井田、矿段或矿区、井田、矿段的部分)的位置(位于县城方位、直距)、行政管辖。工作区矿业权设置情况,包括许可证起止边界拐点号、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期。1.2以往地质工作概况简述工作区本次核实前历次地质勘查(或资源储量核实)

8、至本次工作情况、提交的勘查报告及批准(或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或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的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在本次核实范围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可供本报告利用的周边工作量。1.3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已建设、开采的矿区应详细叙述建设、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采选矿石规模、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深度、开拓方案、采矿方法、实际达产采选规模、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金属量、损失量、贫化率,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累计资源储量及探采对比变化情况。说明开采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说明矿山生产成本、供销情况及经济效益。1.4本次工作情况叙述本次工作时间、经

9、过和投入工作、完成各项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列出核实后的各类资源储量。1.5特别情况说明2工作区地质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基本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概况。2.1矿床特征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总体分布范围(具体地段、长度、宽度、延深)、总体产状以及对矿床的新认识。2.2矿体(层)特征分矿体叙述(经开采的则对矿体的保有部分分别叙述)。简述主矿体(层)的具体赋存部位、空间位置、分布范围、与上、下矿体的关系(或距离),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长度、宽度、延深)、矿层厚度、有用组分(品位含量)、含矿率(含矿系数)、荒料率及变化。

10、对次要矿体(层、或小矿体)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征。以插图形式反映矿区内矿体(层)平面分布范围。矿体(层)规模、数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矿区和因变更工业指标而需核实的,应补充以下内容:矿体(层)连接对比标志、依据,矿体最大最小埋深、赋存标高、矿层厚度、品位变化规律,主矿体(层)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所占比例。并以插图形式反映矿体重新圈定前后的变化情况。2.3矿石质量2.3.1矿石物质组成简述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关系。2.3.2矿石化学成分叙述矿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和变化规律;对利用化学组分用途改变为以物理性能为主要指标的矿种,应对其物理性能进行详细评价。2.3

11、.3矿石风(氧)化特征简述矿石风(氧)化特征,阐明氧化、混合、原生带划分依据,“三带”的分布范围、深度。2.4矿石类型和品级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说明各自然(工业或品级)类型矿石在矿体(层)中所占比例及分布规律。2.5矿体(层)围岩和夹石简述主矿体(层)上下盘围岩岩性及矿体(层)夹石岩性、数量、分布、规模(长、宽、厚度)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2.6矿床共(伴)生矿产简叙共(伴)生矿产种类,结合新成果说明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简要叙述勘查期间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

12、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矿区应详细叙述新成果。已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入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4.1水文地质4.1.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叙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现状:阐明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开拓方式和采矿方法。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

13、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4.2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4.2.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阐述井巷和采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露采边坡的现状,对其稳固性重新作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

14、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4.2.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4.3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4.3.1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4.3.2矿区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山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作出预测评价

15、;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4.4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要求,对煤层瓦斯突出可能性、煤的自燃趋势以及煤尘爆炸性进行预测和评价。4.5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4.6开采技术条件小结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5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矿区勘查后未进行开采或仅局部(少量)开采的矿区可简要的叙述或仅写相应的工作,但新老规范在勘查类型划分上有差别的应按新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论述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核实补充

16、工作和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包括以下内容。5.1生产勘探(探矿)方法、工程布置原则简述矿床勘查类型,采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叙述生产勘探(探矿)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置原则,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完成生产勘探(探矿)工作量。5.2生产勘探(探矿)工程质量评述说明各项工程使用目的,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说明钻孔质量并进行质量评述。5.3生产勘探(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说明生产探矿钻孔、坑道等测量方法、引用的控制网(点)及精度,采用坐标系统,对各项测量方法及质量进行评述。5.4采样、化验及质量评述5.4.1采样及质量评述分各类试样叙述采样方法、规格,评述质量;大型选矿试样应说明取样地点、

17、采样方法、规格、样品组成的矿石类型、品位,评述样品的代表性。5.4.2化验及质量评述简叙样品加工;叙述各类样品基本分析(物性试验)、全分析、组合分析项目,试验方法,内、外检情况和质量。具有相应资质化验室的化验结果方能采信。5.5探采对比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以简称最近报告)。5.5.1构造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最近报告对比,叙述核实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5.5.2矿体(层)特征与最近报告对比,说明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结构、空间位置(煤层的可采性、稳定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矿石质量(品位、煤质等)的变化情况。5.5.3开采技术条

18、件根据矿山生产资料,叙述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与最近报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对于煤矿应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特征与最近报告的差异。5.5.4勘查工作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6资源储量估算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文件、文号及内容。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综合矿体分布的拐点并编号及其坐标、埋藏深度)、具体矿种和矿体(层)号;开采矿区已设置采矿权的,应分

19、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或设计范围内、外)等,分别估算消耗、保有资源储量。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说明核实的方法,如对于保有资源储量的核实是采用重算的 方法,还是先算采空区消耗的资源储量,后从总量中扣除的;对于未动用块段是如何核实的,跨边界块段是如何分割的等。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叙述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块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和矿体(层)平均品位及各种校正系数(含矿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参数计算、测定方法及特高品位(特大厚度)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6.5矿体(层)圈定原

20、则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体(层)变化规律,分别叙述单工程矿体(层)圈定和工程间矿体(层)连接、内(有限)外(无限)推断原则。6.6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6.7块段划分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注: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置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6.8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根据矿体(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及空间分布。6.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说明矿区(井

21、田、矿段)截至年月底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也可以汇总表反映许可证范围内、外各矿体(层)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6.10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计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计算结果(可用插表或与主矿产资源储量表合并),并评价其可靠程度。6.11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6.12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通过资源储量结果对比,阐明资源储量变化,对已上表的资源储量进行准

22、确的扣减,避免重复统计,同时分析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指导进一步工作。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或者者虽未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但已上表的资源储量(以下简称最近报告)。应用关系图说明本次核范围与最近报告范围的关系,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含矿石量、品位、金属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7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矿床开发项目已做过可行性研究或经开采后经济意义不改变的矿区,若开采方式不变可略此章。若改变经济意义和改变矿产工业用途、变更工业指标的矿区,应根据生产实践,对改变的指标进行经济论证(也可将工业指标论证成果作附件)。报告中简要摘述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

23、及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8结语8.1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做概括性的评述。8.2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8.3指出矿山今后生产勘探(探矿)和开采、矿石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8.4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附 图1矿区交通位置图(可作报告插图)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有采矿权设置的,应表示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3含矿

24、岩系(或矿层)柱状对比图4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5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6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7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纵投影图)上述附图5、6、7中,除应表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外,还应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坑、槽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9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10其它图件(根据不同矿种矿床及勘查手段确定)11矿区水文地质图12矿区工程地质图13矿区环境地质图1113号图可按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或综合

25、图件。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15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16矿坑涌水量估算图17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18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19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20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附 表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1)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2)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3)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4)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6地

26、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7矿坑涌水量估算表8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9水质分析成果表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附 件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2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3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4原“勘查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以上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种特点增减。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定义 2007-11-5 关注率:756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按照地质可

27、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 ( 或 ) 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

28、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 ( 层 ) 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3、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对直

29、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其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4、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 ( 层 ) 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

30、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 :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 ( 矿点 ) 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 ( 点 ) 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 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

31、征、 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进行这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

32、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各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3、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日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确度高,通常依据勘探所获的储量数及相应的加上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其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

33、强的时效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经济意义: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矿产资源,经过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界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内蕴经济的。 1、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 ( 或 ) 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2、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

34、扶持的条件下可变成经济的。 3、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万能变为经济的。 4、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末做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无法确定其经济意义。 术语和词汇中英文对照表(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solidfuelsandmineralresources 查明矿产资源totalidentifiedmineralresources 潜在

35、矿产资源undiscoveredresources 储量extractablereserve 可采储量provedextractablereserve 预可采储量probableextractablereserve 基础储量basicreserve 资源量resource 预查reconnaissance 普查prospecting 详查generalexploration 勘探detailedexploration 矿化潜力mineralizationpotential 地质可靠程度geologicalassurance 预测的reconnaissance 推断的inferred 控制的in

36、dicated 探明的measured 可行性评价feasibilityassessment 概略研究geologicalstudy 预可行性研究prefeasibilitystudy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 采矿报告mniingreport 经济意义degreeofeconomicviability 经济的econom ic 边际经济的marginaleconomic 次边际经济的submarginaleconomic 内蕴经济的nitrinsic economic 经济意义未定的economic-interestundefined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 2007-11

37、-7 关注率:385 国土资发(1999)205号 颁布日期:19990715 实施日期:19990715 颁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国家计委、 国家经贸委、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 第一条为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确保矿产资源储量合理、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制定本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 。 第二条凡提交评审、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的矿产资源储量,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经过矿产资源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所获得的矿产资源蕴藏量的总称。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是指综合描述矿产资源

38、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及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包括矿产资源储量的各类勘查报告、闭坑地质报告以及矿产勘查和矿山生产、水源地建设阶段用于筹资、融资、探矿权或者采矿权转让过程中说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关资料。 第四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实行统一管理。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管理机构。 国土资源部负责管理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和评审专家;管理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工作并负责认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以及管理矿床工业指标。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

39、门负责管理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工作并负责认定。 第五条下列矿产资源储量必须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评审、认定: (一)申请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采矿权或取水许可证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 (二)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在转让探矿权或者采矿权时应核实的矿产资源储量; (三)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融资时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 (四)停办或关闭矿山时提交的尚未采尽的和注销的矿产资源储量; (五)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评审认定的矿产资源储量; (六)国土资源部认为应予评审、认定的其他情形的矿产资源储量。 第六条下列矿产资源储量由国土资源部管理评审

40、工作并负责认定: (一)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的矿产资源储量; (二)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时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 (三)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的矿产资源储量; (四)领海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矿产资源储量; (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产资源储量; (六)前五项以外的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在大型以上的。 前款规定以外的矿产资源储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管理评审工作并负责认定。其中,零星分散矿产资源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制定;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市(地)、县(市)负责地质矿产管

41、理工作的部门管理评审工作并负责认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本办法第五条所列矿产资源储量,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评审、认定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不予受理矿山建设或水源地建设项目立项申请;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探矿权、采矿权以及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申请;证券管理机构不予受理公开发行股票申请;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不予受理贷款申请。 第八条本办法第五条所列矿产资源储量由具有资格的独立法人地位的评审机构评审。其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资源储量由具有资格的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评审机构统一评审。 第九条本办法第五条规定以外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探矿权人或者采矿

42、权人聘请具有资格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评审,由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主管单位认定;无主管单位的,由作业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认定;作业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国土资源部认定: (一)尚不能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矿产资源储量; (二)在合法取得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内,矿山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新增储量。 第十条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提交评审、认定的矿产资源储量报告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应负有妥善保管和保密义务,不得擅自向外借阅、复制和用于有偿咨询或转让盈利等其他目的。 第十一条提交评审机构评审矿产资源储量,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二)勘查许可证或

43、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三)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对提交送审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有主管单位的,应同时提交主管单位的初审意见书; (四)矿床开发的可行性评价工作的有关资料; (五)矿产资源勘查合同以及矿区开发建设或水源地建设有关的其他文件; (六)评审机构认为应当提交的与评审工作有关的其它资料。 第十二条评审机构自收齐送审材料之日起日内应作出是否予以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报单位。 予以受理的,评审机构应对评审时间作出安排,并通报有关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不予受理的,评审机构应向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评审机构评审矿产资源储量,应当聘请具有资格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并指定专家组长。

44、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在大型以上的,一般聘请名专家;中型的,不少于名专家;小型的,名专家。 第十四条评审机构评审矿产资源储量,应当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必要时根据专家组长提议,由评审机构召开评审会议。 评审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应组织评审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对存在重大问题的,要提出专门的调查报告。 评审专家必须提出署名评审意见;评审机构必须提出评审意见书。 根据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要求,评审机构可选派评审专家对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写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提供咨询。 第十五条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聘请评审专家应当采取回避制度,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不应干预评审专家和评审机构的评

45、审事务。 第十六条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应当参照下列技术标准和规定: (一)国家发布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二)国家或有关部门发布的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尚未发布矿产资源储量规范的矿种,可参照相近矿种的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 (三)国家和有关部门发布的与矿产资源勘查、矿山生产或水源地建设有关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要求; (四)国家发布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矿产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 第十七条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应自受理之日起日内完成。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应自签发之日起日内书面通知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日内送交相应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认定。 第十八条评审机构评审矿产资源储量按国家规定收取评审费。 第十

46、九条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资格由国土资源部统一认定。 第二十条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由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授予资格,并负责管理。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由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制定。 第二十一条办理矿产资源储量认定手续,须提供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经评审后的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其它有关材料; (二)专家署名的评审意见; (三)评审机构提供的评审意见书; (四)与评审过程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二条符合下列要求的矿产资源储量,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给予办理认定手续,下达认定书,批复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及有关单位: (一)承担评审工作的机构具有相应资格; (二)评审程序符合本办法规定; (三)评审工作中聘请的评审专家具有相应资格,并且评审专家人数符合第十三条规定; (四)评审工作依据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 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