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4158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创伤(traum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造成的气伤;狭义的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临床多见的是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所致的损伤,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等导致的却软组织破损、出血、脏器破裂、骨折、关节脱位等。,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概述】创伤(traum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第一节 损 伤,损伤(injury)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反应。,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第一节 损 伤 损伤(injur

2、y)指人体受到外,【病因和分类】,(一)按致伤原因分:擦伤 刺伤 挫伤 扭伤 切割伤 挤压伤(挤压综合症)撕裂伤 震荡伤(又称冲击伤)火器伤,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4,【病因和分类】(一)按致伤原因分:擦伤,【病因和分类】,(二)按损伤部位分:颅脑损伤 颌面部损伤 颈部损伤 胸(背)损伤 腹(腰)部损伤、骨盆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肢体损伤(三)按受伤组织分类:可分为 软组织、骨骼、内脏器官损伤。,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5,【病因和分类】(二)按损伤部位分:颅脑损伤,【病因和分类】,(四)按皮肤完整性分;闭合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按伤道又分:盲管伤、贯通 伤、切线伤、反跳伤)。(五)按损伤程度分:轻

3、度损伤 中度损伤 重度度损伤。,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6,【病因和分类】(四)按皮肤完整性分;闭合性损,【病理生理】,(一)局部反应 损伤后,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外渗,白细胞等趋化因子迅速集聚于伤处以吞噬和清除致病菌或异物,其病理过程与一般炎症相同,一般35日后逐渐消退。(二)全身反应 损伤可引起神经内分泌活动增强,组织功能和代谢发生应激性改变。1、发热:损伤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机体发热。,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7,【病理生理】(一)局部反应 损伤后,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病理生理】,2、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疼痛、血容量不足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分泌大

4、量儿茶酚胺,以及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代偿性保证回心血量。3、代谢反应:基础代谢率增高,分解代谢增强导致负氮平衡;表现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反应迟钝。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可致水钠潴留。4、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损伤可致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8,【病理生理】2、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疼痛、血容,【病理生理】,(三)损伤的修复、修复的基本方式:完全修复:即缺损组织完全由原来性质的组织细胞修。(愈后结构功能与原组织相同)不完全修复:是由成纤维细胞增生替代代替原来的组织,而形成瘢痕愈合。,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9,【病理生理】(三)损伤的修复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9,、

5、损伤的修复过程(三阶段):(1)炎性反应阶段:约35天。伤口由血凝块充填;而后,血浆纤维蛋白沉积构成网架,封闭创口。(2)肉芽形成阶段: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经增殖、分化、迁移,形成肉芽组织充填伤口。(3)组织塑形阶段:胶原纤维交联和强度的增加,多余的胶原纤维被降解和吸收,毛细血管网逐步消退,黏蛋白和水分减少,伤部外观和功能得到改善。,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0,、损伤的修复过程(三阶段):(1)炎性反应阶段:约3,、损伤的愈合类型(1)一期愈合:又称原发愈合。伤口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伤口边缘整齐、严密、呈线状,组织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见于创伤轻、范围小、无感染的伤口。(2

6、)二期愈合:又称瘢痕愈合。伤口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需周围上皮逐渐覆盖或植皮后才能愈合。局部结构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见于组织缺损较大、感染或异物存留的伤口。,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1,、损伤的愈合类型(1)一期愈合:又称原发愈合。伤口修,3、影响损伤愈合的因素(1)局部因素:细菌感染;创口内异物;血运障碍;特殊部位(如关节处)(2)全身性因素:年龄(老年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肿瘤等;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或肥胖;药物:抑制细胞增生药(如皮质类固醇);免疫功能低下。,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2,3、影响损伤愈合的因素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2,【临床表现】,(一)症状:1、疼痛:2、发

7、热: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体温38OC或90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或过度通气,PaC0212X109L或0.1。4、其他:可伴有食欲减退、倦怠和失眠等,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3,【临床表现】(一)症状:1、疼痛:2、发热:,【临床表现】,(二)体征 1、生命体征改变(P、R、BP)2、创口和出血 3、压痛和肿胀 4、活动或功能障碍,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4,【临床表现】(二)体征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4,【辅助检查】,(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和红细胞比容(失血、感染)。2、尿常规、尿淀粉酶检查(泌尿系和胰腺的损伤)。3、血生化检查:肾功能检查肾损伤;淀粉酶检查胰腺

8、损伤;血电解质检测和血气分析。,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5,【辅助检查】(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和红细胞比容(失,【辅助检查】,(二)影像学检查 1、X线透视或摄片:可证实有无骨折、脱位、金属异物存留和胸、腹腔内游离气体。2、CT和MRI:主要用于颅脑损伤的检查。MRI对脊髓、颅底、骨盆底部等处损伤的诊断具优越性。3、B超检查:实质性器官损伤和腔内积液。,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6,【辅助检查】(二)影像学检查 1、X线透视或摄片:可证实,【辅助检查】,(三)诊断性穿刺:内脏器官破裂、出血。(四)置管灌洗检查:诊断性穿刺不能明确诊断,可穿刺后置导管灌洗,抽取灌洗液作检查(如腹腔灌洗)。(五

9、)监测中心静脉压 可判断血容量和心功能。,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7,【辅助检查】(三)诊断性穿刺:内脏器官破裂、出血。创伤性疾病,【处理原则】,(一)现场急救:原则:先重后轻先简单后复杂。顺序:呼吸窒息、心跳骤停严重出血休克骨折软组织。,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8,【处理原则】(一)现场急救: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8,【处理原则】,(二)手术治疗 适于开放性损伤或闭合性损伤伴严重内脏器官损伤、出血者。1、清创术(debridement):目的预防感染和促使伤口顺利愈合时机68小时(血运丰富,沾染少,伤后小时开始抗炎者可延至1224小时)步骤麻醉清洗消毒组织处理放置 引流缝合复盖敷料包扎伤口注

10、意及早清创,严格消毒,探查细致,避免 遗漏,尽量保留活体组织,彻底止血,合理缝合,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9,【处理原则】(二)手术治疗 适于开放性损伤或闭合性损伤伴严,【处理原则】,2、探查术:对严重损伤、复合性损伤、伴有内脏器官损伤或因出血不能控制而出现休的病人,须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做手术探查。,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0,【处理原则】2、探查术:对严重损伤、复合性损伤、伴有内脏器官,【处理原则】,(三)非手术治疗 1、抗感染:(1)开放性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2)使用抗菌药。2、敷料交换(换药):目的:通畅引流促伤口愈合适应症:感染伤口溃疡瘘口换药次数:I期缝合的伤口在术后2

11、3日换药一次,至伤口愈对拆线;分泌物不多,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脓性分泌物多、感染重伤口,每日换药1次或数次。,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1,【处理原则】(三)非手术治疗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1,【处理原则】,换药顺序: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 特异性感染伤口。步骤:揭开敷料检查伤口局部消毒 引流处理应用药物复盖敷料用药原则:一般感染生理盐水/新洁而灭 有臭味优锁液 绿脓杆菌苯氧乙醇/磺胺嘧啶银肉芽组织水肿高渗盐水 肉芽高出创面剪平/硝酸银消蚀,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2,【处理原则】换药顺序: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创伤性疾病,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培训课件,【护理评估】,(2)

12、全身:病人神志、T、R、P、BP、尿量等有无改变,有无休克。(3)辅助检查:血常规和红细胞、尿常规、血或尿淀粉酶、血气分析及诊断性穿刺等是否有阳性发现;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发现。3、心理和社会支持情况:恐惧或焦虑等。(二)术后评估 有无伤口出血、感染、挤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4,【护理评估】(2)全身:病人神志、T、R、P、BP、尿,【护理诊断问题】【护理目标】,1、体液不足 有效循环血量恢复,生命体 征稳定2、疼痛 疼痛逐渐减轻,舒适感增加3、组织完整性受损 伤口妥善处理,受损组织逐 渐修复4、躯体移动障碍 受伤部位功能逐渐恢复,能 自主活动。5、潜在并发症:无并发症发生

13、或并发症能被 及时发现与处理,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5,【护理诊断问题】【护理目标】1、体液不,【护理措施】,(一)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1、止血:(指压、加压包扎、填塞、止血带或手术等止血,拟作断肢再植术者不用止血带)。2、体位:血压不稳者取平卧或“V”体位。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和输液(23路)。4、监测生命体征:认真作好记录。经积极抗休克仍不能维持血压时,须在抗休克同时作好手术准备。,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6,【护理措施】(一)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1、止血:(指压、,【护理措施】,(二)缓解疼痛 1、制动:骨与关节损伤时加以固定和制动可减轻疼痛刺激。2、体位:多取平卧位。肢体受伤时应抬高患肢

14、,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3、镇静、止痛:根据疼痛强度,遵医嘱合理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7,【护理措施】(二)缓解疼痛 1、制动:骨与关节损伤时,【护理措施】,(三)妥善护理伤口和促进组织修复 1、开放性伤口的护理(1)清创术前准备:告知病人清创术的相关知识;取适当的体位并固定肢体;准备所需物品;协助医师处理伤口。(2)体位和制动:抬高患肢 固定和制动(非创伤部位可适当活动,伤肢关节应置于功能位)。,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8,【护理措施】(三)妥善护理伤口和促进组织修复 1、开放性,【护理措施】,(3)创面观察与处理:观

15、察伤口肉芽组织是否健康,有无水肿、感染或高出创面等,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见换药)。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放置引流物的伤口引流是否通畅和有效。,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9,【护理措施】(3)创面观察与处理: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29,【护理措施】,2、闭合性损伤病人的护理(1)局部冷或热敷:闭合性损伤24小时内予以局部冷敷,24小时后改用热敷。(2)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的变化:(生命体征、有无血气胸、腹内脏器破裂等)。,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0,【护理措施】2、闭合性损伤病人的护理(1)局部冷或热敷,【护理措施】,(四)协助病人功能锻炼 待病人的病情稳定后,鼓励、指导并协助病人早期活动和进行功能

16、锻炼,以预防发生关节僵硬和肌萎缩等功能性并发症。,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1,【护理措施】(四)协助病人功能锻炼 待病人的病情稳定后,鼓,【护理措施】,(五)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伤处出血:指意外损伤后48小时内发生的继发性出血。(1)表现:敷料是否被血液渗透和引流液的性质,病人有无面色苍白、肢端温度发凉、脉搏细速等表现。(2)处理: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并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备快速输液、交叉配血试验等处理。,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2,【护理措施】(五)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伤处出血:,【护理措施】,2、伤口感染:多见于开放性损伤的病人。(1)表现:伤口出现红、肿、热、痛、体温升

17、高、脉速,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2)处理:早期局部理疗和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等促进炎症吸收。已形成脓肿:则应协助医师做脓肿切开引流术并留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3,【护理措施】2、伤口感染:多见于开放性损伤的病人。(1),【护理措施】,3、挤压综合征:肢体受到重物长时间挤压致局部肌缺血、缺氧改变,继而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和急性肾衰竭为特点的全身性改变,称为挤压综合征。(1)表现:伤肢高度肿胀苍白、休克、肾功能不全。(2)处理:早期禁按摩和、热敷和抬高患肢;协助医师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遵医嘱应用碳酸氢钠及利尿剂,防止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对行腹膜透析

18、或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病人作好相应护理。,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4,【护理措施】3、挤压综合征:肢体受到重物长时间挤压致局部肌缺,【护理评价】,(一)病人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有无体液失衡发生。(二)病人疼痛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能否配合治疗。(三)病人伤口有无感染发生,是否痊愈。(四)病人功能锻炼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各部分功能是否恢复,有无并发症发生。(五)病人是否发生伤口出血、感染、挤压综合征等并发症,若发生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5,【护理评价】(一)病人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有无体液失衡发生。创,【健康教育】,(一)宣传安全知识,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二)一旦受伤,无论是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开放性损伤时尽早接受清创术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三)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督促病人积极进行身体各部位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6,【健康教育】(一)宣传安全知识,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创伤性疾病,谢谢!,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7,谢谢!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