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4839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2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耕文明的早熟与儒家德育传统的发生,主讲人:马士远,农耕文明的早熟与儒家德育传统的发生,马士远教授简介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省儒学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一流学科“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史”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曲阜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双博士后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尚书学会秘书长,马士远教授简介,报告提纲,一、农耕文明早熟及其伦理特色的形成;二、孔、孟、荀经教传统及其核心要义;三、儒家经教传统的泛化与德育传统的嬗变;四、德育传统的解构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报告提纲一、农耕

2、文明早熟及其伦理特色的形成;,一、农耕文明早熟及其伦理特色的形成,一、农耕文明早熟及其伦理特色的形成,1、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时间、空间的统一(1)文化与环境关系 北温带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3度至35度区间),出现了五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中国(水、火、金、木、土),1、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时间、空间的统一,(2)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 三皇五帝说 炎帝:神农氏、火、草药 黄帝:文字、冶炼 蚩尤:冶炼、苗民 虞朝(800年):尧:天文历法 舜:农官 禹:治水,(2)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2、儒家文明的发生:,儒家文明不等于儒家学派或儒家学说(1)社稷守文化

3、一脉相承 夏文明:禹贡 商文明:盘庚 周文明:七月(2)农耕文明的结晶与礼乐文明的发生 商、周之际的文化守成与革新 周公制礼作乐:农耕文明中的伦理观念进行体系化、理论化的开端,2、儒家文明的发生:儒家文明不等于儒家学派,3、儒家文明的五大伦理特色,人与自然 人与超意识人与人 人与自我(1)天人合一的伦理特色(人与自然、人与超意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模式:顺从与改造农耕活动:中国早期人对自然的尊重天(器):天、地、律、算,农、工、兵、医 一(道):宇宙全息论 不断复制自我,3、儒家文明的五大伦理特色人与自然 人与超意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乾称父,坤称母 天地之塞吾其体

4、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天道天命人道仁义 替天行道,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刚健自强的自我伦理特色(人与自我),农耕活动与以柔克刚的刚健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民族品格:旧邦新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强精神 冯友兰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老。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刚健自强的自我伦理特色(人与自我)农耕活动与以柔克刚的,汤因比英:“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惟有中国文化从未中断。”征服者被征服文化传统的优势 宋元:契丹、女真、蒙古人南下 明末:满族入关

5、亡国与亡天下之分,汤因比英:“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3)以和为贵的处事伦理特色(人与人:共时角度),和合哲学:中中庸思孟学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和而不同,霸、王道杂之 双码理论逆向联结节律决定论 历史功用 解决世界难题,(3)以和为贵的处事伦理特色(人与人:共时角度)和合哲,(4)国家忠孝一体化伦理特色(人与人:空间角度):农耕活动与伦理秩序的固化血缘关系秩序的固化:家庭伦理 社会组织秩序的固化:社会伦理 国家治政秩序的固化:治政伦理 家国 孝忠 整体思维:一多不分 大家 个体思维:一多二元 everyone,(4)国家忠孝一体化伦理特色(人与人:空间角度):

6、,(5)以人为本的伦理特色(人与人:历时角度),农耕活动与人的主体性张扬 体力与经验 儒家文明:敬传统与重人事 追祖意识、史学思维、入世之学 仁学:爱人之学,人本之学例证: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天地人人类命运共同体,(5)以人为本的伦理特色(人与人:历时角度)农耕活动与人的主,4、农耕文明哺育出儒家伦理:天人合一刚健自强以和为贵忠孝国家以人为本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人处事治世:德主刑辅 王道为主、霸道杂之,4、农耕文明哺育出儒家伦理:,二:孔、孟、荀经教传统及其核心要义,二:孔、孟、荀经教传统及其核心要义,1、孔子对农耕文明的承接:(1)孔子整理农

7、耕文明元典: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2)对农耕文明所蕴含的道德伦理进行经典化 对礼乐文明进行体系化,并付诸实践 编辑工作比创作更重要整理:述而创作,1、孔子对农耕文明的承接:,补:儒家经典的演化,六经五经十三经四书五经 六经(先秦):诗、书、礼(仪礼)、乐、易、春秋五经(汉代):书、诗、周礼、易、春秋十三经(宋代):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五经(南宋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记、易、春秋左氏传,补:儒家经典的演化六经五经十三经四书五经,2、孔子对农耕文明的开拓与儒家经教传统的肇始(1)孔子以道德伦理为核心

8、的六经之教孔子经教思想是其后2500年经教传统的根与魂学而优则仕传统:积极入世态度 家国观念的张扬:大一统思想早熟 个体意识的潜隐:入世、出世的谐和 宗教意识的旁落:为我所用的改造,2、孔子对农耕文明的开拓与儒家经教传统的肇始,(2)孟子、荀子对以农耕文明经典中的道德伦理为核心范畴的经教传统的接续A、孟子游历与齐鲁之学的融通 孟子游历 仁礼合一的伦理智慧 德治民本的政治智慧B、荀子游历与齐鲁之学的融通 荀子游历 杂家身份:批判与汲取 荀学热 传经之儒:对汉代经学的影响,(2)孟子、荀子对以农耕文明经典中的道德伦理为核心范畴的经教,(3)孔、孟、荀儒家经教传统的功用(德育传统)文以载道的典范 施

9、政布政的依归 塑造霸主能臣治政品质的法宝 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平台 社会正人心、限君权的实用工具 国家大一统思想形成的营养基 道德教育传统的核心载体,(3)孔、孟、荀儒家经教传统的功用(德育传统),(4)对孔子的评价,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写到: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4)对孔子的评价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写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ACA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用了惟一中国人的两句话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10、,勿施于人”。自己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财富,而且是全世界的财富全人类的道德伦理标准 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德国学者孔思汉起草世界伦理宣言,包含了儒家文化的伦理思想: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财富,而且是全世界的财富,孔子思想影响全人类 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说:孔子对人类行为与伦理的标准,不仅影响中国人民,进而影响全人类。,孔子思想影响全人类,孔德成的预言:早在文革期间,孔德成就预言:孔子集大成的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民

11、族性,也是人性,几千年来深植人心,凡是中国人都还会接受,中国总会回归到儒家文化。,孔子和儒家文化依然活着,孔德成的预言:孔子和儒家文化依然活着,儒学富含民族性、人性,孔德成的预言是说,孔子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性,凡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地方,就会存在这种特性,因为凡是存在人的地方,就会存在人性。在此,我们要客观地理解他的话,“中国总会回归到儒家文化”,它不是政治上的含义,是说儒家文化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儒学富含民族性、人性孔德成的预言是说,孔子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性,杜维明,杜维明的观点:儒家的传统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所受到的摧残,在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各种宗教都没有。但是它所有

12、的阴暗面都被用特大的放大镜给照查出来,本身不是阴暗面我们也找出它的阴暗面。但它现在依然活着,表明它已经炼成金刚身。,杜维明杜维明的观点:,三、儒家经教传统的泛化与德育传统的嬗变,三、儒家经教传统的泛化与德育传统的嬗变,1、儒家经教传统的泛化(1)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及其内在关系 古人的智慧主要凝结在经、史、子、集四部中,如果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经部就是树根;史部是树干;子部是果实;集部是花朵及树叶。(2)史、子、集均是在经教传统的营养液中成长起来的。,子部,史部,经部,集部,1、儒家经教传统的泛化子部史部经部集部,2、秦汉帝国为德育传统奠基秦汉帝国 匈奴 文道建设 北方蛮族

13、打跑的匈奴 罗马帝国 中世纪秦始皇筑长城、“焚书坑儒”阴儒阳法汉武帝北击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国进入经学昌明的时代德育传统奠基,2、秦汉帝国为德育传统奠基,3、民族文化融合与德育传统的发展A、北魏鲜卑族汉化:冯太后 汉族 孝文帝 拓跋宏 33岁 汉化通婚,血缘相通弃武道 修文道 使文道中揉进了阳刚之气 学儒家、佛教、道教 学希腊、印度、波斯、巴比伦(云岗石窟)文道嬗变:刚柔结合 平衡 文明因子结合,3、民族文化融合与德育传统的发展,B、隋、唐助推德育传统走向成熟 隋炀帝、唐高宗 鲜卑族血统1/2 盛唐气象:长安百万人口,70余外交社团,30000多外国留学生,世界文化中心 唐诗 酒吧

14、胡姬 中亚美女 洛阳 扬州C、宋、元助推德育传统深入基层 宋代:武道弱 文道强 GDP是唐代2倍 清明上河图 俗文化兴盛 理学注重日用,B、隋、唐助推德育传统走向成熟,农耕文明打不过游牧文明 冷兵器 元代:奠定中国版图 富裕、文明 马可波罗游记 艺术繁荣 戏曲 富春山居图 青花瓷D、明、清文化专制与德育传统走向式微 文化专制主义 文字狱 考据学 心学 封闭保守 扼杀了创造力 郑和下西洋 海外贸易与武装 海禁 倭寇扩大化 安徽人汪直 扼杀探索海洋文明,农耕文明打不过游牧文明 冷兵器,四、德育传统的改造与国民素质的提升,四、德育传统的改造与国民素质的提升,1、儒家经教传统的解构与德育传统的式微(1

15、)文化自卑:六经皆史地位不保 传统经教传统教育的废除(1905)(2)西学东渐:儒家经教传统的化整为零 新儒学的西化:跨文化的解构(3)文化大革命:彻底解构(4)台湾经教传统:去中国化,1、儒家经教传统的解构与德育传统的式微,2、德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背景:农耕文明模式的破坏(计划生育)工业文明模式的繁荣(城市化)传统道德教育土壤的破坏(科学化)市场经济杠杆的诱惑 文化教育等工作者的不担当,2、德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转化与发展 经典研究、诠释与道德教化:群己观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民本观 义利观 天人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革命观 禅让观 追祖观 中庸思想,(2)转化与发展,3、道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教育的目的不全是就业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高素质的国民“四术”教育 学术(认知能力)技术(生存能力)艺术(生活情趣)心术(道德修养),3、道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升,儒家文明是华人华侨沟通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仍有其生命力!文化复兴,不能自毁德育传统。道德教育是全民强根固魂之举,必须从儒家道德文明中汲取滋养!,儒家文明是华人华侨沟通的一个最大公约数!,西汉贾谊惜誓: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无长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传统文化,需要文化自信,需要道德教育,更需要国人的担当!谢谢大家!,农耕文明早熟与德育传统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