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6767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分析与防治措施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南京润华市政建设有限公司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寿带街道路工程项目部2012年8月25日施工质量通病分析与防治措施 本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神,更好的建设好河西新城,我部结合寿带街道路工程特点,参照各类技术规范及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整理编制了符合本工程施工的质量通病分析与防治手册。一、钻孔过程中出现的通病分析及防治措施 1)、护筒冒水 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移位,甚至无法施工。 原因分析:埋设护筒不规范,护筒周围回填土不密实,或护筒水位差太大,钻头升降时碰撞护筒。 防治措施:护筒采用比桩

2、径大20-40的钢护筒,在埋筒时,保证护筒中心与桩中心在同一垂线上,并高出原地面30-50,护筒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护筒内保持适当的水头高度;钻头升降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2)、塌孔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孔内的泥浆中有大量气泡溢出,或泥浆水位突然下降,都表示有孔壁塌孔的现象。 原因分析:造成塌孔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性能差护壁不好,护筒周围回填土不密实,孔内水位过低,钻进过程中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或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都会引起易塌土层坍塌。 防治措施:钻孔前熟悉地质

3、资料,了解地质土层分布情况和各土层的土质状态,有针对性的调制高性能泥浆。在松散易塌的土层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护筒埋置深度,护筒周围要回填密实,并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度。吊装钢筋笼时,要垂直平稳,防止钢筋笼碰擦孔壁,加快钢筋笼对接速度,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3)、缩径 缩径是指成孔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泥浆性能差,失水量大,造成塑性土层膨胀,或形成疏松、蜂窝状厚层泥皮及钻头直径磨损过大造成。 防治措施: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后进行二次扫孔,可有效的防止缩孔现象。 4)、桩底

4、沉渣量过多 原因分析:清孔不彻底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不能有效的将沉渣浮起;钢筋笼吊放过程中,碰撞孔壁使块状泥土坍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或未保持泥浆循环,致使泥浆沉积。 防治措施:成孔后,保持较好的泥浆性能,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静止使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吊放时,避免碰撞孔壁。加快对接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进行二次清孔,直至泥浆各性能指标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保证混凝土首灌量,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挤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5)、钻孔偏斜 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

5、垂直偏差。 原因分析:钻机安装就位不平稳或地基松散不密实为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陷导致钻机倾斜;钻机作业时桩架不稳,钻杆导架不垂直,钻杆弯曲,主动钻杆倾斜;岩层呈斜状分布或软硬不均匀;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 防治措施:先将场地夯实平整,钻机安装周正、水平、稳固,护筒不偏斜,钻杆不弯曲,主动钻杆保持垂直;增添导向架;除软硬互层采用轻压慢转技术参数外,从软塑粘土层,尤其流塑粘上层和砂层进入硬塑粘土层或从软土层进入基岩时,笼状钻头下端的锥形导向小钻头需改用平底导向小钻头,或者直接用不带导向小钻头的平底钻头钻进;用砂、粘土混合物回填至偏斜处以上23m,待密实后用平底钻头轻压慢

6、转纠斜,在基岩面发生倾斜时,可投入碎石,略高于偏斜处,冲击密实后用平底合金钻头。 二、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的通病及防治措施 1、导管堵塞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在导管中不能下落,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原因分析:首灌时,隔水塞堵管;混凝土坍落度不合要求,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差造成离析;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堵管;导管连接部位和焊缝不密封,发生漏水,管内形成水塞,当管内内混凝上不满而含有空气时,混凝土整斗倾入导管,导致管内形成高压气塞等。 防治措施: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在混凝土灌注时

7、,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确定,坍落度宜为18-22c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4,且应小于40m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外加剂。应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5-0.8MPa,以避免导管进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在施工过程中,应时刻监控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运转正常,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在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缩短浇筑时间。 2、钢筋笼上浮 钢筋

8、笼上浮是指钢筋笼的位置高于设计位置的现象。 原因分析: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导管发生挂笼现象带动钢筋笼上升;导管提升过猛,混凝土下沉太快,瞬时反冲力使钢筋笼上浮;钢筋笼制作质量不佳,或吊装下当而变形;或桩孔倾斜,钢筋笼随之而变形,增加了混凝土上升阻力。 防治措施: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准确无误,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加快浇灌速度,缩短浇灌时间,或添加缓凝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

9、变小;控制导管埋置深度一般控制在26m,尽量减少串插导管,改用转动导管密实混凝土;每浇灌一盘混凝土,检查一次埋深,导管对中桩孔,导管接头处套装锥形活动护罩或加密焊接防护斜筋,防止导管提升过程中挂笼;钢筋笼上升时,停止浇灌混凝土检查埋管深度,拆除部分导管,保持埋管2-3m,导管钩挂钢筋笼时,要下降导管,转动移位脱钩后上提。 3、断桩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砂填充形成间断桩。 原因分析: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高,首灌量不足;导管不密实漏浆,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离析不凝固,由于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

10、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浇注混凝土时,没有从导管内灌入,而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混凝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出现疏松、空洞的现象。防治措施: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应从导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

11、水。帮扎水泥隔水塞的铁丝,应根据首次混凝土灌入量的多少而定,严防断裂。确保导管的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切勿起拔过多。三、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分析与防治措施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进行探讨。 1、常见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1.1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

12、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高度过高,使混凝土离析,造成石子集中。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2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

13、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1.3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高度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1.4露筋 混凝土内部主筋、负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的原因: (1)在

14、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1.5缝隙和夹层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未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

15、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高,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1.6缺棱掉角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在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在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1.7强度不足,均质性差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产生的原因: (1

16、)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2、防治的措施 2.1蜂窝的防治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

17、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对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2麻面的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

18、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2.3孔洞的防治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2.4露筋的防治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当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

19、,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2.5缝隙和夹层的防治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

20、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当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2.6缺棱掉角的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 (2)将缺棱掉角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用比原来高一等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2.7混凝土强

21、度不足的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四、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是城市市政设施得以正常使用的重要设施之一,确保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现将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

22、通病最常见的质量通病分成四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一)、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1、产生原因: 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现象。2、预防措施: 1)防止测量和施工造成的病害措施主要有:(1)施工前要认真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进行交接桩复测与保护。(2)施工放样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埋置深度和设计要求以及有关规定放样,且必须进行复测检验其误差符合要求后才能交付施工;(3)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样桩进行,沟槽和平基要做好轴线和纵坡测量验收。 2)施工过程中如意外遇到构筑物须避让时,应在适当的位置增设连接井,其间以直线连通,连接

23、井转角应大于135。 3、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3.1产生原因 基础不均匀下沉,管材及其接口施工质量差、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3.2防治措施 3.2. 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一般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预防措施是:(1)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换土改良处治,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2)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杂砂石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3)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抗槽底部排水降

24、水工作,确保干槽开挖,必要时可在槽坑底预留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清除。 3.2. 2管材质量差,存在裂缝或局部砼松散,抗渗能力差,容量产生漏水。因此要求:(1)所用管材要有质量部门提供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2)管材外观质量要求表面平整无松散露骨和蜂窝麻面形象;(3)安装前再次逐节检查,对已发现或有质量疑问的应责令退场或经有效处理后方可使用。 3.2.3管接口填料及施工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防治措施:(1)选用质量良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2)抹带施工时,接口缝内要洁净,必要时应凿毛处理,再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施工。 3

25、.2.4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预防措施:(1)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抹面时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及时完成,不可在回填以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2)与检查井连接的管外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并座浆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3.2.5规划预留支管封口不密实,因其在井内而常被忽视,如果采用砌砖墙封堵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砌堵前应把管口0.5m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涂刷水泥原浆,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2)砌堵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7.5,且具良好的稠度;(3)勾缝和抹面用的

26、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M15。管径较大时应内外双面较小时只做外单面勾缝或抹面。抹面应按防水的5层施工法施工。(4)一般情况下,在检查井砌筑之前进行封砌,以利保证质量。 3.2. 6闭水试验是对管道施工和材料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其间难免出现三两次不合格现象。这时应先在渗漏处一一作好记号,在排干管内水后进行认真处理。对细小的缝隙或麻面渗漏可采用水泥浆涂刷或防水涂料涂刷,较严重的应返工处理。严重的渗漏除了更换管材、重新填塞接口外,还可请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处理后再做试验,如此重复进行直至闭水合格为止。 (二)、检查井变形、下沉,构配件质量差 1、产生原因 检查井变形和下沉,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井内爬梯安

27、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2、防治措施 2.1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层和垫层,破管做流槽的做法,防止井体下沉。 2.2检查井砌筑质量应控制好井室和井口中心位置及其高度,防止井体变形。 2.3检查井井盖与座要配套;安装时座浆要饱满;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铁爬安装要控制好上、下第一步的位置,偏差不要太大,平面位置准确。 (三)、回填土沉陷 1、产生原因 检查井周边回填不密实,不按要求分层夯实,填料质量欠佳、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原因影响压实效果,给工后造成过大的沉降。 2、预防与处治措施 2.1预防措施。(1)管槽回填时必须根据回填的部位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填料和压(夯)实机械。(2)沟槽较窄时

28、可采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夯填。不同的填料,不同的填筑厚度应选用不同的夯压器具,以取得最经济的压实效果。(3)填料中的淤泥、树根、草皮及其腐植物既影响压实效果,又会在土中干缩、腐烂形成孔洞,这些材料均不可做为填料,以免引起沉陷。(4)控制填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左右;遇地下水或雨后施工必须先排干水再分层随填随压密实。 2.2处治措施。根据沉降破坏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1)不影响其它构筑物的少量沉降可不做处理或只做表面处理,如沥青路面上可采取局部填补以免积水;(2)如造成其它构筑物基础脱空破坏的,可采用泵压水泥浆填充;(3)如造成结构破坏的应挖除不良填料,换填稳定性能好的材料,经压实后再恢复损坏

29、的构筑物。五、道路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一)、路床土过湿或有“弹簧”现象的处理1、现象:路床土层含水量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以致大部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2、治理方法:(1)雨季施工土路床,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挖方地段,当日挖至路槽高程,应当日碾压成活,同时还要挖好排水沟;填方路段,应随摊铺随碾压,当日成活。遇雨浸湿的 土,要经晾晒或换土。(2)路床土层避免填筑粘性较大的土。(3)路床上碾后如出现 弹软现象,要彻底挖除,换填含水量合适的土。(二)、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衔接不平顺1、现象: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出现相对高差,有的局部高于立沿石,有的局部低于立沿石,一般在0.51.0cm之间。2、预防措

30、施:(1)如果先安立沿石,要严格控制立沿石顶面高程和平顺度,当砌道板时,步道低点高程即以立沿石顶高为准向上推坡。(2)如果先铺砌道板,也应先将立沿石轴线位置和高程控制准确,道板低点仍以这个位置的立沿石顶高程为准,在安立沿石时,立沿石顶高程即与已铺砌道板接顺。 (三)、铺砌道板塌边1、现象:靠近立沿石背处的道板下沉,特别是步道端头,在路口八字道立沿石背后下沉现象较多。2、预防措施:凡后安立沿石部分,立沿石前立沿石背均应用小型夯具在接近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分层夯实。(四)、人行道纵横缝不顺直,砖缝过大1、现象:(1)在纵横缝上出现10mm以上的错缝和明显弯曲。(2)在弯道部分,也依曲线铺砌,形成外侧过

31、宽的放射形横缝。2、预防措施:(1)水泥混凝土道板,要根据路的线型和设计宽度,应事先作出铺砌方案,作好技术交底,做好测量放线;为了纵横缝的直顺,应用经纬仪做好纵向基线的测设,依据基线冲筋,筋与筋之间尺寸要准确,对角线要相等。(2)单位工程的全段铺砌方法要按统一方案施作,不应“各自为政”。(3)弯道部分也应该直砌,再补边。(五)、砌体砂浆不饱满(1)现象:主要表现在浆砌块、片石的砌体上,块、片石块体之间有空隙和孔洞。(2)治理方法:浆砌块、片石应座浆砌筑,立缝和石块间的空隙应用砂浆填捣密实,石块应完全被密实的砂浆包裹。同时砂浆应具有一定稠度(用稠度仪测定3-5cm),便于与石面胶结。严禁干砌灌浆

32、。(六)、砌体平整度差,有通缝(1)现象:砌体外露面高低不平,超出平整度标准要求。有两层以上的通缝。(2)治理方法:a、应注意选择一侧有平面的石料,片石的中部厚度最小边长不应小于15cm,块石宽厚不应小于20cm,以保证砌筑稳定。b、应丁顺相间压缝砌筑,一层丁石,一层顺石,至少两顺一丁 。丁石应长于顺石的1.5倍以上,上下层交叉错缝不小于8cm。c、当日砌筑高度不得大于1.2m。d、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检查砌筑面(立面、坡面、扭面)线位的准确度。(七)、立沿石基础和立沿石背扶1、现象:基础不实和立沿石背扶回填废料、虚土不夯实或夯实达不到要求密度,竣工交付使用后即出现变形和下沉,出现曲曲弯弯,高

33、低不平。2、治理方法:a、立沿石基础应与路面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槽底超挖应夯实。b、安立沿石要按设计要求,砂浆卧底,并将立沿石夯打使其基底密实。c、立沿石背扶要按设计和标准要求。 d、立沿石体积偏大一点,立沿石块长偏长些,容易安砌稳定直顺。(八)、树套石下沉1、现象:树套石安装后出现下沉,歪斜,与周围道板衔接不严,缝隙过大。2、治理方法:树套石基础应与人行道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铺砌道板前按设计方案制作树池模板,提前确定树池周遍道板铺砌方案。六沥青混合料面层(一)、横向裂缝1现象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2原因分析(1)施工缝末处

34、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缝。(4)桥梁、涵洞或通道二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3预防措施(1)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2)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

35、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3)桥涵两侧填上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工后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合理的路基施工组织。4治理方法(1)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对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 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租砂或35mm石屑。(二)、纵向裂缝1现象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2原因分析(1)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末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3)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

36、处沉降不一。3预防措施(1)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2)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之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测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摊铺相邻路幅。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3)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必须达到要求。如符合质量要求的回填土来源或压实有困难时,须作特殊处理,如采用黄砂、砾石砂或有自硬性的高钙粉煤灰

37、或热焖钢渣等。(4)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土路基应密实、稳定。4治理方法25mm的裂缝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大于5mm的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保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三)、网状裂缝1现象裂缝纵横交错,缝宽l mm以上,缝距40cm以下,l m2以上。2原因分析(1)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3预防措施(1)沥青面层摊铺前,对下卧层应认真检查,及时清

38、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洒0.30.6kgm2粘层沥青。(2)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3)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连结;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4治理方法(1)如央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弓I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然后再铺筑新混合料。(2)如强度满足要求,网状裂缝出自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可采用铣削网裂的面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如在路面上加罩,为减

39、轻反射裂缝。可采取各种“防反”措施进行处理。(3)由于路基不稳定导致路面网裂时,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或注浆加固处理,深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2040cm。消石灰用量510,或水泥用量46。待上路基处理稳定后,再重做基层、面层。(4)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路面网裂时,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基层加强后,再铺筑沥青面层。(四)、翻 浆1现象基层的粉、细料浆水从面层裂缝或从多空隙率面层的空隙处析出,雨后路表面呈淡灰色。2原因分析(1)基层用料不当,或拌和不匀,细料过多。由于其水稳性差,遇水后软化,在行车作用下

40、浆水上冒。(2)低温季节施的半刚性基层,强度增长缓慢,而路面开放交通过早,在行车与雨水作用下使基层表面粉化,形成浆水。(3)冰冻地区的基层,冬季水分积聚成冰,春天解冻时翻浆。(4)沥青面层厚度较薄,空隙率较大,未设置下封层和没有采取结构层内排水措施,促使雨水下渗,加速翻浆的形成。(5)表面处治和贯入式面层竣工初期,由于行车作用次数不多,结构层尚未达到应有密实度就遇到雨季,使渗水增多;基层翻浆。3预防措施(1)采用含粗粒料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作为高等级道路的上基层。粒料级配应符合要求,细料含量要适当。(2)在低温季节施工时,石灰稳定类材料可掺入早强剂,以提高其早期强度。(3)根据道路等级

41、和交通量要求,选择合适的面层类型和适当厚度。沥青混凝土面层宜采用二层式或三层式,其中一层须采用密级配。当各层均为沥青碎石时,基层表面必须做下封层。(4)设计时,对空隙率较大、易渗水的路面,应考虑设置排除结构层内积水的结构措施。(5)表面处治和贯人式面层经施工压实后,空隙率仍然较大,需要有较长时间借助行车进一步压密成型。因此,这两种类型面层宜在热天或少雨季节施工。4治理方法(1)采取切实措施,使路面排水顺畅,及时清除雨水进水孔垃圾,避免路面积水和减少雨水下渗。(2)对轻微翻浆路段,将面层挖除后,清除基层表面软弱层,施设下封层后铺筑沥青面层。(3)对严重翻浆路段,将面展、基层挖除,如涉及路基,还要

42、对路基处理之后,铺筑水稳性好、含有粗骨料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用适宜的沥青结构层进行修复。并做好排除路面结构层内积水的技术措施(五)、车辙1现象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拌有隆起(如图321所示),形成纵向带状凹槽。在实施渠化交通的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2原因分析(l)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青用量偏高;沥青针人度偏大或流育质量不好。(2)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未充分压实,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轮迹处被进一步压密,而出现下陷。(3)基层或下卧层软弱或未充分压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继续压密或产生剪切破坏。3预防措施(l)

43、粗集料应粗糙且有较多的破碎裂面。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集料应形成良好的骨架作用,细集料充分填充空隙,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及流值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详见本手册“沥青制品”编),高等级道路应进行车撤试验检验,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不小于 800次mm,对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不小于 600次mm。(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选用合适标号的沥青,针入度不宜过大,一般选用7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3)施工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碾压,基层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分别达到98和95或96。(4)对于通行重车比例较大的道路,或起动、制动频繁、陡坡的路段,

44、必要时可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提高抗车辙能力。但在选用时,必须兼顾高低温性能。(5)道路结构组合设计时,沥青面层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否则较易引起车辙。4治理方法(1)如仪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10cm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粘层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2)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

45、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展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的粘层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3)若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其层厚不得小于15。m。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六)、拥包1现象治行车方向或横向出现局部隆起。拥包较易发生在车辆经常起动、制动的地方,如停车站、交叉口等。2原因分析(1)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偏高或细料偏多,热稳定性不好。在

46、夏季气温较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引起的水平力。(2)面层摊铺时,底层未清扫或本喷洒(涂刷)粘层沥青,致使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销不匀,局部细料集中。(3)基层或下面层未经充分压实,强度不足,发生变形位移。(4)在路面日常养护时,局部路段沥青用量过多,集料偏细或摊铺不均匀。(5)陡坡或平整度较差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而形成拥包。3预防措施(1)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要控制细集料的用量,细集料不可偏多。选用针入度较低的沥青,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2)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3)人工摊铺时,由于料车卸料容易离析,应做到粗细料均匀分布,避免细料集中。(4)其余同3216中预防措施(3)及(4)。4治理方法(1)凡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或者上下层粘结不好而形成的拥包,应将其完全铣削掉,并低于原路表,然后待开挖表面干燥后喷洒 0 30 6kgm粘层沥青,再铺筑热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至与路面平齐。当拥包周边拌有路面下陷时,应将其一共处理、,(2)如基层已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