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杯结项报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文杯结项报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寒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实证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 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主持人:陈佳赐 团队成员:高嘉信、孙宏杰、彭思琪、陈 颖、王超群 指导老师:刘向华老师、姚壬元老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制目录一、前言1(一)研究背景1(二)现状分析2(三)选题意义3(四)研究方案5(五)国内外研究现状7二、资料分析9(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概念9(二)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区别9(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基础10三、实证分析11(一)指标选择11(二)数据资料来源13(三)模型构建14(四)结果
2、分析17四、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分析17(一)政府角度17(二)保险公司角度18(三)农户角度19五、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借鉴20(一)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及启示20(二)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及启示22六、对策23(一)完善农业保险监管体系23(二)完善风险分散转移制度24(三)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24(四)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普及25(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25七、总结26八、参考资料27附录29- 3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实证创新基金项目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陈佳赐、高嘉信、孙宏杰
3、、陈颖、彭思琪、王超群陈佳赐,金工1101;高嘉信,金工1101;孙宏杰,金工1101;陈颖,保险1101;彭思琪,法1106;王超群,保险1101.摘要:农业关乎国计民生,然而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及市场双重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防灾止损的重要手段。湖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却屡遭困境,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武汉市两区实地调研,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结果分析针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遭遇困境的现状进行探究,找出制约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积极借鉴美国、日本、印度诸国,以及我国吉林、黑龙江、
4、浙江多省的先进模式经验,探讨完善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效率的对策,以进一步加快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关键词:湖北省;农业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Logistic模型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防范巨大的农业风险,缓解农户面临的“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稳定农户收入水平、增强农业恢复再生产能力,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于2007年启动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湖北的开展与深入,有关湖北农业保险的研究渐受
5、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在政府扶持和财政补贴下,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政府不仅参与宏观决策,而且介入微观经营管理活动,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提供补贴财政优惠措施以及行政便利措施,以保证制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农业保险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人们对风险的防范和处理中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在众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手段之中,政策性农业保险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央逐年不断提高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比例,增加给予保费补贴的品种,扩大财政保费补贴区域范围。接下来的探究就将以此为背景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探究。(二)现状分析1、湖北省农业经济现状湖北
6、是全国知名的农业大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湖北农业发展较快。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488.36亿斤,实现了“九年增”,襄阳市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个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市;油菜总产45.31亿斤,油菜籽总产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位。同样农民增收也实现“九连快”,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增幅,全省优质稻、棉花、油菜、蔬菜、水果、桑茶药等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全面推进,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猪、禽、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70%、80%、90%;新型规模化养殖场达到5.3万个,其中生猪万头以上规
7、模养殖场达到539个,数量稳居全国第1位。2、湖北省主要农业风险湖北是全国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保证我国粮食总量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地理条件,湖北饱受着冰雪冻害、低温阴雨、“倒春寒”、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困扰,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逐年扩大。根据中国年鉴数据统计,1980年到2010年间湖北农业受灾面积占全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年均比重约为5.43%,农业成灾面积占全国农业成灾面积的年均比重约为5.53%。近三年来,由于自然灾害湖北省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近三年来湖北农作物受灾情况及种植业损失一览表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种植业损失主要受灾作物2009年4800万亩次16
8、6亿元小麦、马铃薯2010年5500万亩次206亿元水稻、小麦、棉花、蔬菜2011年5442.29万亩次136亿元水稻、小麦、油菜3、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现状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对湖北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预算安排力度不断加大,从2007年的21.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97.06亿元,累计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62.1亿元,年均增长高达45.8,为“三农”事业提供风险保障逾1.5万亿元。但相比之下,湖北省省级和县市的财政投入却相对不足,财政补贴一直在低位徘徊。由此,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出现了保险规模小、险种数量少、农业保险的赔付标准等情况,例如目前执行的农业保险方案中,水稻出险损失
9、30以上才开始按比例赔付,而且一亩水稻绝收后的最高保险赔付额不得超过200元,在全国各省份中赔付标准最低。在与安徽、四川、湖南等其他农业大省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无论是在险种数量、保费规模上,还是在赔付标准上都已经处于落后位置。(三)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政策性保险的研究,从农业保险这一较为薄弱的农村金融体系分支出发,分析当代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从而在理论上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完善提供参考意见。项目研究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进行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实例出发从宏观上把握现代农村金融建设所需要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制度法律保障,分析在农业风
10、险管理上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政府灾后救济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过渡的可行性,为建立更加完善、健康、公正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参考意见。课题小组通过研究政府主导、商业参与的农业保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商业双赢发展模式。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探究在农业保险中应如何有效的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深对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和职能的认识。2.现实意义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开展探究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对农户个体、对农村建设以及社会效益三方面展开叙述:1、就农民个人而言,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转移和分散农户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从转移风险而言,投保人以较小的代价
11、将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转嫁给保险人;从分散风险而言,保险有利于将受灾区的损失分散到非受灾区。其次,一旦大量农民投保,保险公司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必然会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指导和病灾防范指导,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产量,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另外,通过保险有助于改变过去自然灾害发生后恢复生产时间长、效果差的困境,通过保险的补助和政府的共同支持,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2、就农村而言,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善了农村农民的经济和信贷地位。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民纯收入从而改善农民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保障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过去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频发
12、性限制了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的贷款和其他金融业务的发展,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这一窘境也有望得到改善。农业损失可以优先由保险机构赔付,减少了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必要性,同时一旦保险补偿金额有余额,可以优先偿还贷款。在总体上有利于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3、就社会而言,可以有效防止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波动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保持农产品持续而稳定的供应。其次,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另外,有利于我国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周转和事业效率,通过政府财政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源资金向农业这方
13、面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将政府补贴与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结合,使得农业保险的运作更有效。(四)研究方案1.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方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其理论基础,例如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进行分析。(2)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应用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通过五个解释变量,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主要是通过我们团队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得出的;部分数据是把国家和地方的统计局网站数据资源作为研究数据资料的来源。(3)比较分析方法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进行
14、比较区分,将国内其他省市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与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以及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比较,得出湖北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启示。2.思路分析(1)个例与整体相结合 在对农户调研过程中,我们小组前往武汉市新洲区和黄陂区对农户进行访谈调研。通过对个例选择的差异性以及整体的调研结果分析,全面反映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需求上存在的问题。研究个体的最终目的是研究普遍的现象,以便客观充分的认识整体。整个调研活动结合了对个体与整体的研究,可以对课题研究内容获得更深的认识。(2)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理论上结合经济学、保险学、统计学、法学原理,综合不同学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
15、,可以从社会福利和政府干预两方面进行研究;从保险学角度分析,可以从风险规避、费率合理性等方面分析;从统计学角度,可以通过建模,对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优化结果;从法学角度,涉及制度思考与建设。在实例方面,首先小组结合各省实施农业保险案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实际调研对两个区县的农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汉分公司和武汉市农业局三个方面的调研,深化我们小组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施行现状的认识,最后探讨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微观上,重点在于探究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识或意愿不强的原因,从中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深层的原因;
16、通过对保险公司的调研,探究作为中间枢纽的保险公司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中遇到的困难,对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此后,团队将前往武汉农业局将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与调研,从宏观角度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制度制定、财政支持、基层宣传等存在的问题。结合微观与宏观上的调研分析结果,研究探讨武汉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并做推广性探究。3.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为研究主题,围绕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发展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展开具体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进行描述界定,以及对
17、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进行区分;介绍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通过资料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第三,通过应用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多种影响因素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状况。第四,针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别从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角度,归纳总结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第五,参考国内外有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域,吸取其发展经验及启示。第六,针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推动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2)项目创新点第一,本文通过对农业福利经济
18、学理论以及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理论的运用,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拓展了理论的研究范围。第二,本文通过应用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模型说话,使得归纳的结论更有说服力。第三,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走访政策性保险实施地,对农户进行有效问卷,获得第一手有效数据资料,使得本文的数据真实可靠。(五)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专门针对湖北省农业保险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在对整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农业大省与核心城市农业保险的研究还是有一些的。在国外,各国的研究者根据所在国的农业保险也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1、国内文献综述我国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起源于193
19、5年王世颖,黄公安为代表的对我国农业保险的实施意义及模式的研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者们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缓慢的发展中。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的重新开办,学者们才对我国的各种农业保险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主要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农业保险属性与外部性的研究农业保险的属性对于研究农业保险具有重要作用。冯文丽,林宝清认为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所以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就应该要么由政府直接经营,要么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使外部性内在化。李军的研究提出,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也就是社会效益高而个人的经济效益小,从一定程度上说即
20、农业保险具有公益性,同时具有排他性,所以参加农业保险的个体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在李军的研究基础上,庹国柱认为农业保险是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但趋于公共物品的一种物品。刘京生则从商品与非商品的角度出发提出农业保险具有双重性即商品性与非商品性,而根据我国农民的支付能力,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性补贴以支持农业保险的运行。(2)关于供求双方的行为及市场失灵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定理,需求决定供给。从各个研究中了解到我国农业保险保费率高,外部性大,导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在供给充足,需求不足的前提下于是就产生了市场失灵。其中在黄亚林的研究中指出由于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农业保险经营商业化必
21、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冯文丽认为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与正外部性是造成我过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几个主要原因,可通过制度的设计以期使市场失灵得到一定的缓解。因此政府在农业保险上可以给予政策倾斜,让农户享受一定的补贴,从而激发需求,拉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3)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研究庹国柱提出了农业保险应该由政府主办、共济合作和分散经营三种模式。刘京生提出农业保险应在合作制基础上,采取保险公司制。孙秀清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应该采取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模式。皮立波则认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应该采取初期商业代理,中期由国家政策扶持,最后发展成商业化经营。廖彬杉与上诉三人的看法不
22、同,认为保险公司有能力单独承担风险。2、国外文献综述国外的农业保险最早起源于1971年德国的雹灾保险。而对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上看,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在农业保险成本收益、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几个方面。在成本收益,巴索可(Bassoco)等人提出,当农民承担的部分保费超过总保费额三分之一时,他们对农业保险的兴趣将会降低。在市场失灵方面,古德温(Goodwin)等人提出,如果没有保费补贴,那些低风险的被保险人很有可能会推出保险市场,从而是需求不足。在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中,温纳(Wenner)和阿瑞斯(Arias)认为,农业保险在经营中管
23、理的成本较高,而且会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如果这是政府介入其中,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应该采取创新的保险工具。而在发展中国家,查特来恩(Chatelain)认为农业保险是保护农业生产与稳定经济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从实践上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的干预政策在四方的经济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与此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出现了。通常可将其制度模式分为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西欧为代表的民办公助模式,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政府选择性重点支持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二、资料分析(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概念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在政府财政
24、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的基础上,保险公司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办的保险。它既是农业保险,又是财产保险,同时也属于政策性保险,而不是商业性保险。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具有三者的特征。它由政府主导、组织和推动,由财政给予保费补贴,按商业保险规则运作,以支农、惠农和保障“三农”为目的,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具体实务,并提供专业化的保险服务,一般承担农民自己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赵成的损失,如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流行性、爆发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等。(二)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区别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有着本质的区别:1.从保险目的上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实施贯彻政府政策为首要目标,有着明确
25、的公共利益取向;而商业性保险是以赢利为目的,属于保险公司的个体行为。2.从保险形式上看,政策性农业保险既可采取强制性形式,也可采用自愿参保的方式;而商业性保险则表现为自愿和非强制性的特点。3.从保险费的赔偿设计上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通常带有相对固定金额的特点;而商业性保险的保费设计具有对称的、非固定金额的特征。(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基础1.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国家以及各种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来增进群
26、体福利,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作用的加强,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福利经济理论论证了国家举办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为农业保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农业稳定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而是全体国民和整个社会的福利。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农业保险带来的产出增加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农户),还有利于消费者。政府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和农民只
27、是获得部分福利,大部分福利都回馈给了整个社会,从而社会总福利增大了。福利经济学理论强调在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配合下利用政府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共同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2.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国家干预经济是一种手段,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这两个方面达到基本平衡,且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农业
28、保险除了具有同商业保险相同的经济性、商品性、互助性、契约性、科学性等基本特性外,还有一些区别于商业保险的其他特征即复杂性、隐蔽性和艰巨性。这种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其他特征,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高的社会效益,低的自身经济效益的特点。农业本身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农民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农民购买保险,不仅仅是为了保障自己收入的稳定,而且还发挥着保证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因而农民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农业保险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按照该商品的实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实施农业保险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农业保险既定的社会效益目标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时,政府就
29、要用“看得见的手”,通过国家立法、税收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国家干预手段来实现这一特定目标。3.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有效地把“需求供给”拓展到制度领域,认为制度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制度就是一整套规则,是应遵循的要求和行为规范。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农业保险制度的产生、演变、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客观上要求农户寻求分散风险的方法,以保障经济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活的正常化。农业保险利用人数法则,可以有效地将个人的风险分散到多人来共同承担,保证了农
30、民农业收入的稳定,从而稳定了整个农业市场。农业保险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发挥其正外部性作用。针对农业保险交易中农民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效应,农业保险需要政府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引导保险制度的变迁,以政策和财政支持的手段激励商业保险开拓农业保险市场,并通过农户合作统一参加保险的形式降低保险公司面临的道德风险,最后实现市场化。而政府则在提供争夺政策法律支持的同时,逐步退出原保险的经营。三、实证分析(一)指标选择农民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购买现状分为 “已购买”和“未购买”两个选项,为了研究农民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可以应用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31、其基本方程如下:其中为农民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一事件的概率的自然对数,p为农民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率;Xi(i=1,2,3,n)表示影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C0为常数,Ci(i=1,2,3,n)为待估系数。以是否购买保险Y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表示农业保险的需求状况;以年人均收入水平(X1),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X2),近三年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损失(X3),农业保险的作用(X4),投保金额的评价(X5),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理解程度(X6)共6个变量为解释变量。p为随机误差项。则所建立的经济计量模型如下:变 量名称定义预期作用方向单位被解释变 量是否购买保险购买=1没有购买=0解 释变 量家
32、庭总收入(X1)“很低”赋值1;“较低”赋值2;“中等”赋值3;“中上”赋值4;“上等”赋值5+元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X2)“20%”赋值1;“20S50”赋值2;“50S80”赋值3;“80”赋值4 +近三年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损失(X3)“没影响”赋值1;“不严重”赋值2;“严重”赋值3;“非常严重”赋值4+元农业保险的作用(X4)“没有作用”赋值1;“较小”赋值2;“较大”赋值3;“很大”赋值4+投保金额的评价(X5)“合理”赋值1;“不合理”赋值0+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理解程度(X6)“一无所知”赋值1;“听说过”赋值2;“较多了解”赋值3;“非常了解”赋值4+(二) 数据资料来源1.调研
33、地点调研地点设在武汉市新洲区和黄陂区。新洲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东北部总面积1500km2是武汉市的农业大区、产粮大区。至2012年,新洲区总人口达985685人,其中农业人口764429人,占总人口的77.6%,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版图面积1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万亩,水面(含长江)50万亩,山林18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0万亩左右,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湖北省优质油菜生产大区、蔬菜专业生产大区。但是由于新洲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受季风区气候的制约,春季收到寒潮、冰雹的影响,初夏时有梅雨,盛夏又气温过高,造成伏旱灾害;秋季有时会有灾涝;而冬天则有寒冻冰雪等农业
34、风险。相比武汉其他农村来说,农民纯收入低(根据武汉市统计信息网信息,近十年来新洲区农民人均总收入在武汉市七个区中均排最后一位),增长缓慢。因此在新洲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减轻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以北,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1/4,是武汉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区和新型城区。全区户籍人口11184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569人,农业人口915905人,占总人口的88.88%。全区版图面积为2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5万亩,水田64.7万亩,旱地15.8万亩,林地面积104万亩,可养殖水面28
35、.7万亩。现辖19个街乡镇场、613个行政村和62个社区。于2010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黄陂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极端温度也偶尔出现,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因此在黄陂大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洲区前有鄂东大农村,东北靠麻城,东南连黄冈,是武汉辐射鄂东的前沿阵地;黄陂东西与孝感市毗连,北和大悟县接壤,其发展将对鄂东也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选择新洲区和黄陂区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地点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从如何解决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
36、险实施困境出发,对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农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解决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路径做深入探索。2.数据概况本次调研以访谈式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研对象涵盖了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的个体农户、养殖户和已承包的种植场,总共发放325份问卷,问卷经回收筛选后,获取有效问卷为291份。(三)模型构建根据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待处理案例的基本统计量如下:参与统计分析的有效案例数额为291份,由于在统计分析前问卷经过筛选,去掉无法进行分析的样本,所以缺失案例数额为0,样本容量足够大,能满足模型分析要求。根据Score 检验值(得分),变量X1
37、,X2,X3,X4,X5,X6都会对方程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设定显著水平为0.05,经过0步迭代,自变量X1,X2,X3,X4,X5,X6所有指标的显著性水平都远低于0.05,说明自变量引入合理。取Sig.=0.05,df=6,借助Excel可以运算出公式“=CHIINV(0.05,6)”的结果为12.592,即卡方临界值为12.592。显然模型计算出的卡方值234.556要大于临界值, Sig.值远小于0.05,因此我们的模型检验是不成问题的。最大似然平方的对数值(-2对数似然值=97.575)在理论上服从卡方分布,上面已经查出卡方临界值为12.592,因此最大似然对数值检验通过,模型的整体
38、性拟合效果良好。经过迭代运算,得到收敛到稳定值的模型参数。从上表可以看出,现实发生的未购买保险的人数Y0有216个,相应的预测值有209个是Y=0,预测正确率为209/216*100%=96.8%;同理计算出模型对购买农业保险的预测正确率为86.7%。总预测正确率为94.2% ,模型预测效果比较理想。根据上表的数据,得到最终的预测模型为:(四)实证结果分析1.农户家庭收入与农业保险是否购买有较强联系农户家庭收入水平高低对农户是否购买农业保险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决定了农民对农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对于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受访农民,他们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都有较高的评价,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限
39、制,并没有购买农业保险。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与农户投保占比成正相关关系,而且影响系数较大,说明受农户家庭收入的限制,农户投保意愿受到抑制。2.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农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比例越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也越强。湖北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农村很多家庭收入都有多方面的来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业收入占比越高的农户,投保意愿和实际购买保险的比例也就越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农户处于规避风险的需要,以防遭遇自然灾害时对家庭收入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3.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解程度对农户购买意愿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
40、解程度与农户是否购买农业保险成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政府补贴额度、保险的作用等的理解有利于改善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农户对保险产品的偏见和误解。目前农户对于农业保险认知程度较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盲目排斥农业保险成为农业保险推广中的一大障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知识宣传不到位。四、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一)政府角度1.政策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国家和湖北省均未出台明确的相关政策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各政府部门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尽管在各试点有不同层次的试点办法,但是由于试点办法指导的地域较小,导致地方财政支持不具有可持续性,各部门工作也不能
41、协调配合。在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施行过程中,政府补贴比例较为单一,各市区农作物的补贴比例相同,没能有效针对各地方特色作物进行差异化补贴;当前湖北省开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相对较少且缺乏特色。在新洲区的调研中,农户反映尽管当地棉花种植面积大,但是棉花并不属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农民需求得不到满足。2.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湖北省与兄弟省份湖南省、安微省、四川省的农业总产值全国占比都在5%左右,但是财政支持却远远低于其他三省。由于缺乏省县市的配套资金,没办法按比例吸引中央的财政补贴,导致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险种偏少。另外财政资助少也导致农业保险的赔付标准低,如湖北省水稻保险金额每亩200元的赔付标
42、准为全国最低,而且在县域的农业保险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保险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这也成为中国农业保险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二) 保险公司角度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以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为基础,但是目前湖北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只有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且在险种和推广上都不乐观。有效供给是指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在供给过程中表现为生产者在可能的价格条件下相对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有效供给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个条件。1.农业保险收益低风险大,保险公司供给意愿不强农业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和巨大性造成保险收益的不确定,给农业保险费率厘定以及理赔诉讼等造成
43、很大的困难。多年来,在湖北省经营农业保险的主要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自农业保险商业化改革以来,其农业保险业务连年负增长,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也在收缩;近年来为了上市还在不断调整现有的业务,进一步压缩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实行政策补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缺乏通过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等途径来转移风险的渠道,因此,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发相关产品。作为高费用、高风险、高难度的农业保险发展陷入了窘境。2.农业保险交易成本及赔付率高,保险公司供给能力限制一方面,虽然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仍然很
44、高,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这在多自然灾害地区显得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农业灾害具有危害面广、成灾率高的特点,特定时期的自然灾害极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的损失,导致极高的赔付率。湖北省遭受着干旱、低温冷冻、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农业存在的巨大风险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存在超高的交易成本和赔付率的特殊性,这限制了保险公司的供给能力,也抑制其供给意愿,形成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情形。(三)农户角度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行困境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并引发了保险公司供给意愿不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农业保险市场日益萎缩。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在可能的价格条件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农业保险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购买能力差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可供支配的现金收入不多。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保费率相对于农业收入来说偏高。农作物保险的费率在2以上,这比其他普通财产险种的费率高出十倍到数十倍。农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在如此高的费率面前大部分选择了放弃投保。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的“双低”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