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论文呼吸科论文:药师参与呼吸科临床药物治疗的工作模式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论文呼吸科论文:药师参与呼吸科临床药物治疗的工作模式探索.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临床护理论文呼吸科论文:药师参与呼吸科临床药物治疗的工作模式探索摘 要: 为更好地融入医疗团队,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我院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开展了药学查房、医嘱审核、患者入院用药调查、慢性病用药教育等工作。通过探索,形成了药师在呼吸科参与药物治疗的工作模式,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 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工作模式现代医院药学已从过去的供应保障型转变为药学服务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和药物治疗水平,充分发挥药师保护患者用药权益的作用,卫生部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药师培训工作和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这两项工作的开展无疑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起到了很好的
2、推动作用,培养了药师进入临床开展药学服务的信心和勇气。但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来逐渐积累。我院是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之一,也是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在呼吸、内分泌、心胸外科等科室开展了临床药师制试点。现有一名临床药师带领两名实习生在呼吸科开展药学查房、医嘱审核、患者入院用药调查、慢性病用药教育等工作,从药学角度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高患者用药教育效果。临床药师除参加医疗查房外,还进行药学查房。现介绍药师参与呼吸科临床药物治疗的工作模式。1查房在参加医疗查房前,须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临床药师参加临床早交班,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情况,总结
3、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样,参加医疗查房时,可有所侧重。对有疑问的用药问题,如药物选择、剂量、给药方法、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与医生讨论,药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力争达成一致。临床药师每日在病区的工作时间安排见表1。设计药师查房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床号、病例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现用药物、不良反应等,见表2。药师每周进行两次药学查房。药学查房的内容主要围绕患者对用药方法的知晓、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所用药物疗效等。其间,药师与患者交流用药问题,气氛较为宽松,患者一般还会向药师咨询其他药物使用方面的问题,这些是他们非常想了解、但又没机会向医师咨询的问题。例如,一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病的患者,入院后药
4、师发现其齿龈增生明显,询问其用何药降压。患者回答正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药师告知其齿龈增生可能与服用该药有关。于是,患者向药师咨询可以改用哪些其他降压药,并询问常用降压药之间的差别以及服药注意事项等问题。药师耐心倾听患者的提问,并给予详细的解答与建议,使患者感觉自己被重视,从而加深了对药师的信任感。2医嘱审核我院医师工作站嵌入了合理用药软件系统(prescript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PASS),药师利用PASS系统审核医嘱。PASS系统可提供实时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之间的体外配伍禁忌、体内相互作用、禁忌症等警示信息,是一种快速查询科室用药情况的辅助工具
5、。临床药师通过医师工作站,可以全面了解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如审核过程中出现黑灯表示绝对禁止,红灯表示高度警示,黄灯表示一般注意,而绿灯则表示用药安全。在医嘱审核过程中,常会出现红灯,这时,临床药师要分析其是否具有临床意义。由于PASS系统的更新滞后于药品说明书的更改,故在药物的用法用量方面可出现红灯;当患者用药品种较多时,可出现配伍问题,而有时这几种药物并非同一给药途径,此时,药师须根据实际用药进行分析。对于在审核中发现的用药问题,临床药师应及时与医师沟通,更改医嘱,从而减少问题医嘱。表2所载是药师在医嘱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药师审核与沟通,得到了纠正,也提高了医师对PASS系统的重视,
6、保证了用药安全。3审查治疗药物监测情况我院多年来对一些治疗指数低、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实行治疗药物监测。氨茶碱、万古霉素等药物是呼吸科患者常用药,需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进修、实习医师常疏于监测血药浓度。临床药师在参加医疗查房时,对临床用药超过5d而未进行监测的病例给予提醒,以提高医师对该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监测氨茶碱血药浓度,发现浓度低于有效浓度范围下限,纠正了“一天一次”用量不足的问题;而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据此调整用量,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表3列举了常见的TDM问题及干预结果。4患者入院用药调查为促进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药师对于新入院患者是否有应用抗
7、感染药物的指征进行了调查。通过询问患者入院原因、入院前治疗情况、药物过敏史等讯息,查阅首次病程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判断。如有抗感染用药指征,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判断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给药途径、给药剂量、时间间隔是否合适。对于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气胸、哮喘、间质性肺炎、肺癌等,若不存在感染,就不可使用抗感染药物。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不伴随基础疾病的年轻患者,若使用三代头孢菌素,药师就建议医师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联合阿奇霉素。通过药师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病区用药更趋于规范。5慢性病用药教育目前,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开展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用药教育与随访工作,对其他住院患者
8、的用药也给予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指导。针对哮喘患者,药师设计了哮喘基本知识与药物应用知识的问卷,在用药教育前,先测试患者对哮喘的了解与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用药宣教。向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后,发放相关的用药教育材料,巩固用药教育成果。对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技术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治疗效果。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是上述患者最常用的药物1。为使患者掌握吸入剂的使用方法,临床药师在床边示范药物的使用方法,讲解用药时机、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判断是否吸入完全,特别强调用后漱口。为检验患者是否掌握,药师要求患者现场演示一次。由于老年患者接
9、受较慢,药师在教育时常邀请其家属一起参加,并且药师在患者住院期间经常提醒、询问患者吸入剂的使用方法,直到其掌握为止。为患者提供出院带药治疗建议,也是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之一。经与医师协商,临床药师设计了出院患者用药教育指导卡,在患者出院前,根据出院带药情况和患者具体情况,药师将每一种药物的用法、用量、最佳用药时间和用药注意事项等,详细列于指导卡中。为便于患者理解,药师将“g、mg”等换算成“片”,将“qd、bid、tid”等拉丁术语更换成“一日几次”等易懂的中文,并向患者宣讲一遍,患者复述正确方可。药师还与患者互换联系方式,以便于患者咨询和药师随访。通过向患者提供细致、周到的药学服务,不仅可提高
10、患者用药依从性,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还可使临床药师的工作得到患者的支持与认可。6讨论与小结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药学保健(pharmaceutical care)概念,奠定了药师新职能的基础。药学保健包括三种主要功能:一是发现潜在的和实际存在的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二是解决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三是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2。因此,临床药师的工作应该围绕上述三方面进行。6.1选好切入点由于工作的关系,呼吸科医师对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相对严谨,水平也较高。因此,临床药师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方面不太可能指导医师。但是,可以根据相关指南,从基本的用药指征方面开始学习,与医师共同探讨。通过
11、不断学习,我们发现,进修、实习医师在药物选择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找准这个切人点,开展初始抗感染药物选择方面的判断工作。这项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和拓展药师的临床思维,提高交流沟通能力,为药师尽快融入临床做好准备。此外,找准用药指导对象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目前,为患者提供优质、实用的用药指导,解决患者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使患者感受到药师的关怀,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增强临床药师的自信心。6.2切实深入临床临床药师必须坚持深入病房,面对患者提供药学技术服务。卫生部临床药师试点工作规定:专职临床药师必须保证每周有80%的时间在临床。因此专职临床药师应参与查房、病例讨论、
12、医嘱审核、患者用药教育等工作。通过实践,我们也切实感受到,只有坚持深入临床,自己才会真正热爱临床药师工作,才可能与患者、医生、护士建立起融洽的工作关系,在临床才能顺利开展工作。6.3不断学习以往,国内的药学教育对药物本身研究比较多,如药物合成、药物化学等,临床知识学得太少,与医学联系最紧密的只有药理学一门,不能适应目前医院药学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型的需求。努力学习、拓宽临床医学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高技术含量的、全新的服务。临床药师必须具有宽厚的医药学知识,才能在临床开展药学服务工作。药师在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对于在临床发现的新问题,或医师、患者咨询的新问
13、题,药师通过查阅资料,也得到了学习提高。平时,还要积极参加临床药学方面的会议,开阔视野,向同行学习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运用于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进步。7结语卫生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提出了将培养临床药师落到实处的设想,要求在5年内达到统一认识,转变思想,引入行政与技术干预及制约机制,初步达到医院药学转型与药师职能转变,建立与完善临床药师管理体制等目标3。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临床药学的工作将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明丽、游一中.吸入给药亟待重视的给药方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1):11-15.2颜青,吴永佩,蒋学华.建立临床药师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医院,2007,11(1):3-5.3赵明钢,吴永佩.积极培养临床药师加速医院药学工作的转型J.中国医院,2005,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