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通信公司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通信公司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003-2010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The Engineering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CMCC Multi-Service Access Network版本号:1.0.02011-6-24实施2011-6-24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QB-G-003-2010目录前 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24.系统架构44.1概念44.2系统组成54.3接口54.4承载业务55接入方式66系统设计76.1PON系统设计76.2PTN、MSTP/SDH系统设计126.3WLAN系统设计127网管系统14
2、7.1网管功能要求147.2网管系统设计148设备配置及安装要求158.1设备配置要求158.2安装要求169接入光缆设计209.1光缆网结构209.2光缆引入方式219.3主干光缆设计229.4配线光缆设计249.5入户线缆设计259.6缆线敷设及成端269.7配线设施设置原则299.8配线设施安装要求3010接入管道设计3010.1管道路由3010.2管道容量3110.3管材选型3110.4管材弯曲与波长3210.5管道埋设3210.6人(手)孔设置3311系统技术要求3411.1网络传输性能指标要求3411.2设备技术性能要求3612环境与接地要求5012.1环境要求5012.2接地要求
3、5113编制历史5114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5115附录B(PON系统保护方式)5216条文说明53前 言本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国移动“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的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大力加快建设面向全业务的基础网络设施而制定的。本标准包括综合接入网络系统架构、接入方式、系统设计、网管系统、设备配置及安装要求、接入光缆设计、接入管道设计、系统技术要求、环境与接地要求等。本标准是接入网PON部分设计、验收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QB-G-003-2010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2QB-G-001-2011中国移动PON工程施工及验
4、收规范本标准需与中国移动PON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配套使用。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187号印发。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鹭 丁为民 马向辰 高军诗 白立荣 李昶 杜诗研 蒋克天 胡勇 杨珩 李红 袁海松 方永昌 朱晨光 徐嫩霞III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除基站接入网络之外的其他各种业务的接入网络的工程设计。本标准规定了综合接入网络系统设计、接入管道/光缆线路设计、设备技术要求等,供中国移动各省公司及设计单位使用。本标准适用于综合
5、接入网的新建工程和扩建工程,包含了采用PON、PTN、MSTP/SDH、WLAN等技术的接入网络,重点对基于EPON/GPON技术的PON接入网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和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1GY/T 198-2003有线数字电视广播QAM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YD/T 1099-2005以太网交
6、换机技术要求信息产业部3YD/T 5026-2005通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信息产业部4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信息产业部5YD/T 5119-2005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信息产业部6 YD/T 1475-2006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信息产业部7YD/T 1531-2006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信息产业部8GB 50373-200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建设部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9YD 5148-2007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设计规范信息产业部10YD/T
7、 1949-2009接入网技术要求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工业和信息化部11YD/T 1995-2009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 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工业和信息化部12YD 5095-2010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部13YD 5102-2010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部14YD/T 5186-2010通信系统用室外机柜安装设计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15YD/T 5206-2011宽带光纤接入工程设计规范(待发布)16YD/T 5207-2011宽带光纤接入工程验收规范(待发布)17移计通201064号中国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场景模型中国移动通信集
8、团公司18信部无2002353号关于调整2.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信息产业部19QB-B-009-2010中国移动城域传送网PTN设备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ACAccessing Controller接入控制器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oop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GAccess Gateway综合接入媒体网关APAccessing Point接入点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BERBit Error Ratio比特差错率,误码率BRA
9、S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TVBroadcast Television广播电视CATVCommunity Antenna TV有线电视CES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电路仿真业务CNCustomer Network用户网络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EMS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网元管理系统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10、Network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FTTB/CFiber to the Building / Curb光纤到大楼/分线盒FTTCabFiber to the Cabinet光纤到交接箱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家庭用户FTTOFiber to the Office光纤到办公室GPON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吉比特无源光网络HGUHome Gateway Unit家庭网关单元IMAInverse Multiplexing over ATM反向复用,通过集成多T1、E1来传递ATM数据流IADIntegrated A
11、ccess Device综合接入设备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网络电视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LCTLocal Craft Terminal本地维护终端MDUMulti-Dwelling Unit多住户单元MODFMain Optical Fiber Distribution Frame光纤总配线架MOSMean Opinion Score平均意见评分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多业务传输平台MPLS-TP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Transport Profil
12、e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面MTUMulti-Tenant Unit多商户单元NMI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网络管理接口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NNINetwork-Network Interface网络网络接口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ODFOptical Fiber Distribution Frame光配线架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光分配网络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ONT
13、Optical Network Termination光网络终端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系列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POTS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传统电话业务PSQMPerceptual Speech Quality Measurement感知通话质量测试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RFRadio Frequency射频SBUSi
14、ngle Business Unit单商户单元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SFUSingle Family Unit单住户单元SNIService Node Interface业务节点接口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PDSurge Protection Device浪涌保护器SRService Router业务路由器STMSynchronous Transport Modules同步传送模块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时分复用TETerminal Equip
15、ment终端设备UNIUser Network 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电话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4 .系统架构4.1 概念4.1.1 综合接入指除基站接入以外的其他所有业务的接入。综合接入网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融合各种有线、无线接入技术,能够提供各种分组型业务和电路型业务接入的能力。4.1.2 综合接入网全程
16、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或者以光纤作为主干传输媒质、以电缆线或者无线作为用户末端传输媒质。4.1.3 综合接入网由中国移动提供的安装在端局(可能是基站)的设备和用户端设备以及光缆构成。综合接入网所覆盖的范围由3个接口定界,即用户网络接口(UNI)、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网管接口(NMI),如图4.1.3所示。图4.1.3 综合接入网的定界4.1.4 综合接入网位于城域网最接近用户的一侧,主要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综合接入网在城域网中的位置如图4.1.4所示。图4.1.4 综合接入网在城域网中的位置4.1.5 综合接入采用的技术主要有PON、PTN、MSTP/SDH、WLAN等。4.1
17、.6 综合接入的传输媒介可以采用光纤、对绞电缆、同轴电缆、无线等。4.2 系统组成4.2.1 综合接入系统由设备和线路两部分组成。4.2.1.1 设备包括PON、PTN、MSTP/SDH、WLAN等。4.2.1.2 线路包括光缆、电缆、管道和杆路、配线设施等。4.2.2 综合接入系统应能根据用户分布和所需业务类型情况,支持不同的拓扑结构,如环型、树形、星型、链型或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结构等,并提供对业务的保护倒换能力(可选)。4.3 接口4.3.1 综合接入网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接口:用户网络接口(UNI)、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网管接口(NMI)。4.3.2 用户网络接口(UNI)是用户终端设备
18、(TE)或用户网络(CN)与综合接入网之间的接口。所支持的接口类型主要有以太网接口、E1接口、POTS接口、WLAN无线接口、xDSL接口、CATV RF等。4.3.3 业务节点接口(SNI)是综合接入网与业务节点之间的接口。所支持的接口类型主要有以太网接口、STM-N接口、E1接口等。4.3.4 网管接口是综合接入网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应支持SNMP协议。4.4 承载业务4.4.1 综合接入应具备以下业务的接入能力:分组型业务(如VoIP业务、宽带Internet接入业务、以太网业务等)和电路型业务(如DDN业务)。应具备话音、数据和视频在同一网络传送的能力。4.4.2 业务接入能力与
19、用户网络接口、业务节点接口的对应情况如表4.4.2所示。表4.4.2 业务接入能力与所对应的用户网络接口、业务节点接口业务接入能力业务节点接口用户网络接口VoIP业务以太网接口POTS接口宽带Internet接入业务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xDSL接口WLAN无线接口以太网业务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xDSL接口电路型业务STM-N接口E1接口E1接口4.4.3 按照用户类型进行分类,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的承载业务还可分为集团客户(互联网专线、虚拟专网等)业务和家庭用户(宽带上网、语音等)业务。其中集团客户业务又分为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和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5 接入方式5.0.1 工程设计应以用户需求和用户
20、分布情况为基础,结合当地城市建设和通信发展规划,以及业务网的发展情况选用适当的接入方式。5.0.2 综合接入网应以PON为主,也可根据网络实际情况灵活采用PTN、MSTP/SDH、LAN、WLAN等多种接入技术。5.0.3 WLAN通常部署在PTN、MSTP/SDH、PON等有线接入网的末端,提供灵活的宽带接入。5.0.4 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用以下接入方案:1 优选方案:通过PTN直接接入城域传送网PTN接入层或汇聚层。2 可选方案一:通过MSTP/SDH直接接入城域传送网MSTP/SDH接入层或汇聚层。3 可选方案二: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传送网PTN接
21、入层。4 可选方案三: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传送网MSTP/SDH接入层。5 内网接入方式: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的内网可以由客户自行建设,也可由运营商建设。在两种模式下,末端接入点设备(PTN、MSTP/SDH、以太交换机/协转/光纤收发器等)对各类业务的接入方式如下:1)语音:通过内网SIP GW+TDM-PBX、IP PBX、SIP AG、SIP Phone直接接入。2)宽带上网:通过内网路由器/以太交换机/WLAN AP防火墙接入。3)VPN和传输专线:通过内网直接接入,城域网进行配置。5.0.5 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用以下接入方案:1 优选方案:FTT
22、O或FTTB+LAN,PON采用SBU或MTU型ONU。2 可选方案一:FTTB+LAN,PTN+以太交换机+IP-PBX/IAD/SIP-GW/小型AG(可选)。3 可选方案二:FTTB+xDSL,PON(MTU)+xDSL_Modem。4 可选方案三:FTTB+xDSL,PTN+IP-DSLAM+AG(可选)+xDSL_Modem。5.0.6 家庭客户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用以下接入方案:1 优选方案:FTTB+LAN,PON采用MDU型ONU。2 可选方案一:FTTB+LAN,PTN+以太交换机+小型IAD(可选)。3 可选方案二:FTTH,PON采用SFU/HGU型ONU。4 可选方案三:F
23、TTB+xDSL,PON(MDU)+xDSL_Modem。5 可选方案四:FTTB+xDSL,PTN/+IP-DSLAM+AG(可选)+xDSL_Modem。5.0.7 WLAN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用以下接入方案:1 方案一:PON+AP2 方案二:PON+交换机+AP3 方案三:PTN+以太交换机+AP4 方案四:PTN+以太交换机级联/协转(含光纤收发器)+AP6 系统设计6.1 PON系统设计6.1.1 PON系统由OLT、ODN、ONT/ONU三部分组成,如图6.1.1所示。图6.1.1 PON系统组成图6.1.2 PON系统的组网应符合下列原则:6.1.2.1 宽带接入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24、: 1)城市用户下行带宽接入能力平均不低于10M bps; 2)农村用户下行带宽接入能力平均不低于2M bps;3)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不宜低于100M bps。6.1.2.2 应具备话音、数据和视频在同一网络传送的能力。6.1.2.3 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组网应符合以下原则。1)以太网/IP类业务宜采用直接上联IP城域网的BRAS/SR、经IP城域骨干网络进入各业务网;当OLT设备汇聚用户较少、上联链路最大流量小于1Gbps,可通过汇聚交换机上联BRAS/SR。2)不同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可共物理链路(基于VLAN隔离),上联至共同的BRAS/SR;也可基于物理链路隔离,分别上联至不同的
25、BRAS/SR。6.1.2.4 TDM类业务宜采用nE1或STM-1电路由OLT设备直接上联相关业务网络。6.1.2.5 PON系统可通过第三波(标称波长1550nm)承载CATV业务。6.1.2.6 OLT设备业务网络侧接口应根据提供业务的需求配置,可配置E1、STM-1、FE/GE/10GE、CATV输入接口(1550nm)等接口。6.1.3 PON系统的容量测算应符合以下要求。6.1.3.1 PON系统的带宽分配应符合下列原则。1)结合经营策略和业务性质,为不同客户群、不同业务分配相应的带宽;2)带宽分配应考虑“三网融合”、“共建共享”等因素的承载需求;3)保证宽综合接入系统内不同性质用
26、户的基本可用带宽;4)专线接入用户和高优先级业务的带宽要优先保证;5)对用户的最大可用带宽进行限速;6)每个PON系统的测算带宽不能超出PON系统的可用带宽,且应考虑一定的冗余,合理分配每个PON系统覆盖的用户数;7)对于IPTV组播业务,宜将OLT设置为组播复制点。6.1.3.2 单个PON树可容纳的用户数测算应符合如下要求。1) BTV业务组播复制点在ONU时,按公式6.1.3-1测算。 (式6.1.3-1)式中:是对各种标清、高清制式BTV业务的求和;是对不包含BTV业务的其他业务项求和。注BTV频道带宽及业务j所需带宽均需考虑冗余。2) BTV业务组播复制点在OLT或BRAS/SR时,
27、按公式6.1.3-2测算。 (式6.1.3-2)式中:是对所有业务求和。注业务i所需带宽需考虑冗余以保证业务安全运行。6.1.3.3 系统设计时可根据初期业务模型考虑单个PON树可容纳的用户数,但同时需考虑业务扩展时PON系统的扩展和演进能力。6.1.3.4 单个ONU设备可容纳的用户数应根据单个PON树接入的ONU数量和各个ONU的用户分布情况确定。6.1.4 PON的上联带宽的测算应符合下列要求。6.1.4.1 当OLT侧不同以太网/IP类业务共物理链路(基于VLAN隔离)上联时,上联带宽测算应符合如下要求。1) 组播复制点在OLT或ONU时,OLT上联带宽按公式6.1.4-1测算。 (式
28、6.1.4-1)式中:是对各种标清、高清制式BTV业务的求和;是对不包含BTV业务的其他以太网/IP类业务项求和。2) 组播复制点在BRAS/SR时,OLT上联带宽按公式6.1.4-2测算。 (式6.1.4-2)式中:是对所有以太网/IP类业务项求和。6.1.4.2 当OLT侧不同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基于物理链路隔离时,应分别计算不同业务的上联带宽。6.1.4.3 OLT侧TDM业务上联带宽按公式6.1.4-3测算。 (式6.1.4-3)式中:Ni指第i个TDM业务用户的E1业务数量;n指OLT设备所连接的TDM业务用户总数量;k指E1的封装效率。6.1.4.4 OLT上联端口数量按式6.1
29、.4-4计算。 (式6.1.4-4)式中,上联链路带宽冗余系数根据实际业务模型取值(1)。6.1.4.5 OLT侧CATV业务采用独立端口(1550nm光口)上联CATV网络设备,具体端口配置应符合CATV业务网络需求。6.1.5 PON系统传输距离的测算应符合下列原则。6.1.5.1 PON系统的传输距离应采用最坏值计算法,分别计算OLT的PON口至ONT/ONU之间上行和下行的允许传输距离,取两者中较小值为PON口至ONT/ONU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6.1.5.2 对采用第三波(标称波长1550nm)承载CATV业务的接入系统,应考虑CATV传输系统SR点之间允许最大通道插入损耗对最大传输
30、距离的影响。6.1.5.3 PON系统的传输距离(OLT至ONT/ONU的传输距离)可按式6.1.5进行测算。 (式6.1.5)式中:POLT和ONT/ONU的R/S-S/R点之间允许最大通道插入损耗(单位:dB)。OLT至单个ONT/ONU链路中所有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不含连接器损耗)之和(单位:dB),其中l分是单个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Mc线路维护余量(单位:dB)。Ac单个活动连接器的损耗(单位:dB)。NOLT至单个ONT/ONU光链路中的活动连接器的数量(单位:个)。AF光纤线路(含固定接头)衰减系数(单位:dB/km)。OLT至单个ONT/ONU之间光链路中存在模场直径不匹配的光纤
31、连接时所引入的附加损耗(单位:dB)。6.1.6 PON系统网元的设置应符合下列原则。6.1.6.1 OLT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设置在现有业务节点,首选靠近汇聚节点或基站集中设置; 2)实际需要时可适当下移、且不宜太靠近用户。6.1.6.2 ONT/ONU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FTTH/O应用,ONT宜设置在户内/办公室内或有内部局域网的用户网络设备间;2)对于FTTB/C应用,ONU宜采用相对集中设置在建筑物内;3)对于FTTCab应用,ONU宜采用室外机柜,靠近电缆交接箱选择适当位置设置。6.1.6.3 PON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OLT设备的PON口数量按照ONT/
32、ONU规模和ODN组网方案来确定,可适当考虑一定的维护冗余,测算公式如6.1.6: (式6.1.6)2)对提供光链路保护的PON系统,需增加用于保护的PON口数量。3)ONU的端口配置数量根据ONU的设置方式、覆盖范围、用户入住率、实装率等因素进行估算;4)ONT端口类型和端口数量应根据用户业务需求配置。6.1.7 PON系统的保护应符合下列原则。6.1.7.1 PON系统可根据用户群的服务级别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保护类型参照附录B。1)对于普通用户,原则上不考虑保护方案,但在系统承载客户较多时,也可采用主干光纤保护;2)对于重要的用户,可采用主干光纤保护或全保护方式。6.1.7.2 OLT上
33、联宜采用冗余链路保护,上联保护可采用如下方式:1)可通过以太网链路聚集功能实现支路端口的负载分担或主备倒换;2)在上联网络设备(BRAS/SR等)支持VRRP等保护协议时可采用双归属保护上联,属于链路级别的保护倒换。6.1.7.3 OLT设备的关键部件(如主控模块、电源模块等),应冗余备份配置。6.1.8 PON系统QoS实现、VLAN划分、IP地址规划可参照YD/T 5206-2011宽带光纤接入工程设计规范执行。6.1.9 ODN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1 ODN网络为OLT的S/R点至ONT/ONU的R/S点之间的网络。2 ODN网络主要由光缆、光缆接头盒、光分路器、光缆线路终端分配设备(O
34、DF/MODF)、光缆交接箱、光缆分纤箱、光纤插座盒或用户智能终端盒等组成。3 ODN 网络组网应根据用户性质、用户密度的分布情况、地理环境、管道资源、原有光缆的容量以及接入系统建设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结构和配纤方式。4 对用户数量较多且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宜采用一级分光构成的树形结构;对于用户数量不多且比较分散,即覆盖区域较大的区域可采用二级分光构成的树形结构;对专线用户、重要用户以及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用户线路可采用具有保护的拓扑结构。5 根据ODN覆盖区域内用户分布情况,可选用树型递减直接配纤方式、树型递减交接配纤方式、树型无递减交接配纤方式或环型无递减交接配纤方式。6 光分路器的
35、设置应综合考虑光缆投资、PON口及光分路器端口使用效率、网络的优化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等因素。7 应结合ODN网络设计和用户规模进行光分路器设置,以满足近期需求为基础,同时兼顾中远期业务发展的需要;应适当预留光分路器的安装位置,便于今后扩容。8 应根据PON系统支持的最大光分路数、可传输距离、带宽规划以及用户的规模和分布密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ODN采用的最大光分路比。9 光分路器应采用一级分光方式,宜设置在主干光缆交接箱内;用户较分散的场合可采用二级分光,;不宜采用超过二级以上的分光方式。10 采用二级分光时,二级光分路器宜设置在靠近用户端的光缆交接箱或分纤箱内;二级分光级联后总的光分路比应
36、不大于PON系统允许的最大光分路比。11 光分路器宜相对集中设置;在网络建设初期用户规模不大且多个用户共享ONU的情况下,光分路器可适当靠近OLT设置;当用户较密集或采用FTTH模式时,光分路器应靠近用户端设置。12 活动连接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活动连接器的数量对系统光功率的影响,尽量减少活动连接器的使用数量。6.2 PTN、MSTP/SDH系统设计6.2.1 系统的速率、容量应根据客户接入需求和原有系统实用带宽进行选择和配置。6.2.2 网络的拓扑结构应采用点到点方式接入城域传送网末端节点,条件允许时也可结合光缆路由情况采用环形结构。6.2.3 采用环形结构时,环上节点数量应根据业务量大小、自
37、愈环的种类、地理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6.2.4 网络保护原则应根据网络结构、业务等级结合具体工程条件确定。6.2.5 客户接入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用户侧或客户机房内,接入的客户数较多时,客户接入设备应独立设置。6.2.6 MSTP/SDH中继距离计算按照YD 5095-2010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6.2.7 PTN中继距离计算原则1 10GE PTN系统为衰耗和色散受限系统,按照YD 5095-2010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方法测算。2 GE PTN系统为衰耗受限系统,按照YD 5095-2010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
38、工程设计规范的方法测算。6.3 WLAN系统设计6.3.1 WLAN系统应以业务需求为导向进行热点选择,对2G、3G数据业务需求高的地点优先进行WLAN覆盖,分担2G/3G热点数据流量,形成有效网络优势互补。6.3.2 WLAN网络设计基本指标要求1 AP辐射功率应符合关于调整2.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信部无2002353号)的规定 ,A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 天线增益10dBi时:100 mW 或20 dBm; 天线增益10dBi时:500 mW 或27 dBm。2 为保证WLAN业务服务和网络运行质量,WLAN覆盖边缘接收电平原则上不低于-75dBm。3 可接
39、通率:要求在WLAN无线覆盖区内90%的位置,99%的时间内无线网卡可以接入网络。4 通信质量:要求覆盖区域误帧率小于5%的区域占总覆盖区域的95%以上。5 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室内天线的发射功率应小于15dBm/载波。6 WLAN网络在不高于设计并发用户数时,单用户平均上网速率不低于500Kbps。6.3.3 根据覆盖区域的不同,WLAN系统可以选择使用包括室内AP放装、AP与室内分布系统合路、室外型AP室外布放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进行覆盖。6.3.4 室内AP放装方式设计原则1 系统拓扑结构应易于拓展与组合,便于后续扩容改造;2 AP设备安装位置选择应接近业务需求区域,并应满足便于
40、供电、调测、维护和散热需要;3 AP设备位置应远离大功率电子设备,如: 如微波炉、监视器、电机等;4 根据业务需求设置AP布放数量,可以利用房间墙壁等的隔离效果,降低单AP发射功率等方式,增加AP数量,缩小单AP覆盖范围,提高网络容量,并注意频率规划及无线信号隔离。5 若AP露裸于外面,应合理考虑安装AP防盗箱对AP进行防盗保护,防盗箱同样应考虑满足AP便于调测、维护和散热的需要。6.3.5 与室内分布系统合路方式设计原则1 分布系统所有无源器件应满足2G/3G/WLAN的合路要求,若原系统器件不支持WLAN系统频段要求,需进行改造。2 分布系统的设计应同时满足2G/3G/WLAN各系统的覆盖
41、要求,特别是将WLAN馈入已有分布系统时,应考虑原有分布系统能否满足WLAN覆盖的要求,是否需要进行改造,同时应注意对2G/3G无线覆盖的影响。3 综合分布系统应做到结构简单,工程实施容易,不影响目标建筑物原有的结构和装修。4 WLAN与其他无线系统在信源侧进行合路,则合路器隔离度指标需不低于82dB,否则只能采用增加滤波器、接近天线端合路,利用合路器前分布系统的损耗来降低干扰信号电平等方法规避干扰。5 目标覆盖区域内应避免与室外信号之间过多的切换和干扰、避免对室外AP布局造成过多的调整。6 应根据链路预算和原室内分布系统结构,合理选择合路点的安装位置,在满足WLAN 覆盖/容量要求的前提下,
42、尽量减少合路节点。7 一般不考虑在AP和分布系统之间增加干放设备。为避免不同频点AP之间的干扰,不考虑将多个AP合路到一个支路中。8 若AP露裸于外面,应合理考虑安装AP防盗箱对AP进行防盗保护,防盗箱同样应考虑满足AP便于调测、维护和散热的需要9 室内分布系统信源AP安装位置应满足便于供电、调测、维护和散热需要。6.3.6 室外布放覆盖方式设计原则1 应根据覆盖区业务需求和地貌,选择合适的天线类型。2 天线安装位置需远离大功率电子设备;3 在选择天线布放位置时应注意规避可能影响无线射频信号传播的障碍物,如金属架、金属屏风等物体;4 AP安装在室外时,应注意相关设备、线缆等室外设施的防护措施,
43、包括防水、防雷、防尘、防盗等。5 应注意AP间的频率规划及无线信号隔离,避免频率干扰。6 AP安装位置应该选择视野开阔的区域,目标覆盖区域与天线之间尽可能视距环境,覆盖的区域应该尽可能靠近AP的天线。7 网管系统7.1 网管功能要求7.1.1 网管系统应具备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网管功能。7.1.2 相应接入技术的网管系统及北向接口功能应分别满足中国移动EPON/GPON、PTN、MSTP/SDH、WLAN集采技术规范书对于相应功能的要求。7.2 网管系统设计7.2.1 网管系统由网元级管理系统(EMS)、网络级管理系统(NMS)以及本地维护终端(LCT)组成。EM
44、S向上对NMS应提供北向接口;应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与相关资源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等之间的接口。7.2.2 一个城域网内新建厂家的OLT工程应新增相应的网管系统;PON系统扩容工程和PTN、MSTP/SDH接入工程中,不同类型的新增网元宜纳入城域网各已有网管系统实现统一管理;WLAN系统设备纳入数据综合网管系统进行管理。7.2.3 一个城域网内同一厂家相同类型的设备应由一套集中的EMS进行管理。城域网规模较大或网元数量较多时,可根据情况配置多套网元管理系统分设备或分区域进行管理。7.2.4 网管系统与被管设备之间的网管信息通道宜采用带内方式,也可采用带内带外相结合的方式。7.2.5 网管系统应具有网络接入权限控制等功能以保证网络的安全。8 设备配置及安装要求8.1 设备配置要求8.1.1 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一般原则:1 设备配置应以近期需求为基础,兼顾远期业务发展的需要,应充分考虑到用户端设备扩容对系统容量的需求;选用的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在线升级能力;应考虑维护使用的方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