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09054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为推进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结合我省实

2、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的乡村产业包括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六大产业,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以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科学谋划,规划期限2021-202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第一节重要意义当前,我省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的新发展阶段,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一、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

3、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二、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农村仍是重点和难点。发展乡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才有基础、提升才有空间。三、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装备提升和组织方式创新,更体现在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乡村产业,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引入农业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力农业

4、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第二节发展现状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一、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1.12万亿元(2019年全国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00多家,吸纳126万多人就业(2019年全国3000万人)。二、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建设了70多个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150多个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发掘了一批乡土特色工艺,创响了4000多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加工农产品品牌和乡土特色品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面推进,

5、实施行动计划,首批遴选确定了24个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县、135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三、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培育了3000多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推介了100多条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2亿人次以上,综合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四、乡村新型服务业及电商加快发展十三五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300亿元,农村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及各类涉农电商数量快速增长,农村网络销售额超IOoO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600亿J1.o五、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十三五末,农

6、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6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2家,居全国第10位;省级龙头企业999家,居全国第8位;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941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564家,居全国第1位。家庭农场超过14万个,农民合作社达10万家,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农业产业化带动800多万农户进入大市场。六、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大十三五末,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30万人,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超过55%。在乡创业人员近70万。十三五期间,各地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注重布局优化。在县域内统筹资源

7、和产业,探索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的格局。二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加快工艺改进和设施装备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四是注重品牌引领。推进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产品品牌,创响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五是注重联农带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第三节机遇和挑战一、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当前,我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主要是:1 .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8、,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激发内需潜力,打造乡村商品和要素循环畅通的巨大引力场。2 .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我省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跨越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新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4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新机遇。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

9、,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新机遇。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二、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1 .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分化,对我省乡村产业链构建产生较大影响。2 .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乡村网

10、络、通讯、物流等设施比较薄弱。3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我省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显,内涵提升不足。仍然存在规模小、布局散、品种品质品牌水平低等主要问题。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4 .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

1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我省资源特色,以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为核心,以实施五大行动(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行动、高端农业品牌培育行动、行动计划、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行动、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和四大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乡村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徽风韵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路径,按照双招双引和三个三的工作要求,注重创新引领,强化数字赋能,突出集群成链,拓展乡村功能,培育新动能、新业态,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

12、源要素,打造高端农业品牌,拓展高端农产品市场,强力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作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二三产业更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一一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坚持绿色引领。践行

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坚持耕地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可以长期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减少,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优质农产品保供能力明显增强,乡村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2.5%左右,乡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8%左右,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2.8万

14、亿元。保供能力更加稳固。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935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I1.OO万亩左右,生猪年出栏2700万头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45万吨,茶叶总产量达到18万吨。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系列认定登记农产品达到8000个,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z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o 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个,其中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建设12

15、0个产值超十亿元特色产业镇(乡)。 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2.5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IIOo亿元。 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5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全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建成10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N个全产业链产值超IOO亿元的乡村特色产业。 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5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190万人。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农产品加

16、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以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第三章乡村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第一节培育高质量乡村产业体系一、做强现代种养业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奶业振兴和渔业转型升级。聚焦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10大规模化主导产业,聚集资源

17、要素,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依托特色品种,打造一批精品茶园、梨园、药园、牧场等大地景观及主题农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化种业技术研发,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良种生产能力,建立健全以产业为主导、农业企业为主体、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集培育繁殖和推广为一体的现代良种体系。二、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三、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

18、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及乡土文化的旅游化利用。四、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五、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领域,支持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农业托管、统防统

19、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拓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

20、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六、发展乡村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第二节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布局。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优势特色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为重点,科学布局绿色乡村产业板块,形成既凸显区域差异化

21、发展又能实现区域互联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规模循环农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其适宜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大农业的地利条件,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加快培育提升规模化循环农业全产业链。聚焦优质粮油(专用玉米、专用小麦、高蛋白大豆)、健康畜禽(生猪、肉牛、肉羊、奶牛、家禽等)、精品水果(梨、苹果、石榴等)、道地中药材等规模化主导产业,推动现代种养业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加快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加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企科对接平

22、台、土地要素对接平台,聚合资源要素。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大粮仓大果园大药库和大食堂。同步推进沿淮适应性农业(莲藕、灵实等水生作物)规模化发展,引导乡村生态与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加快提升乡土特色产业等其他乡村产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充分发挥其临近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步伐,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加快培育发展精准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和都市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品牌粮油(优质水稻、食用大豆等)、蔬菜瓜果(设施蔬菜、西瓜、草莓等)、苗木花卉、

23、优质畜禽(生猪、鸡、鸭等)、名特农产品(小龙虾、滁菊、艾草等)等规模化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和集约化、综合化程度。加快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绿色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企科对接平台和土地要素对接平台,聚合资源要素。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国际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同步推进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加快提升乡土特色产业等其他乡村产业的规模和效益。高

24、效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其临近江的区位优势和水土等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加快培育发展高效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品牌粮油(优质稻米、双低油菜等)、设施蔬菜、设施水产、名优畜禽(白猪、板鸭等)等规模化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绿色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搭建农产品加工园区、企科对接平台和土地要素对接平台,聚合资源要素。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优质高效农

25、产品生产基地、高效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高效农产品出口基地,着力打造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同步推进休闲农业和滨江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加快提升乡土特色产业等其他乡村产业的规模和效益。生态特色农业样板区。充分发挥其生态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农林资源优势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加快打造生态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名优茶、特色林果(脆桃、山核桃、狮猴桃、香梗、青梅等)、名优中药材(灵芝、石斛等)、生态畜禽(土畜、土禽等)、特色水产(鳏鱼、银鱼等)、高山蔬菜等生态特色产业,着力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加快建设标

26、准化绿色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搭建农产品加工园区、企科对接平台和土地要素对接平台,聚合资源要素。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林下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功能性产品开发和高端品牌创建,打造高质量的西南绿色茶谷和全国知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示范区。同步提升乡土特色产业等其他乡村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二)强化县域统筹。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

27、能有机衔接的格局。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园、商贸物流园、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较高、分散布局配套设施成本高的产业项目要进产业园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要向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产业原则上应集中在行政村村庄建设边界内。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和产品营销等平台。(三)推进镇域产业聚集。发挥镇(乡)的纽带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乡)所在地为中心的乡村产业园区,支持镇(乡

28、)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布局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镇(乡闲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支持乡镇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辐射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特色产业村。接续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第四章跨越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五个一批工程,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建设高质量原

29、料基地,培育壮大加工、商贸物流主体,加快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打造名优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一节建设高质量标准化原料基地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内部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生产面积,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攻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实施大豆产业振兴计划,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推动籽粒、青贮和鲜食玉米协调发展。恢复淮河以南油菜生产,扩大花生、芝麻等油料种植。抓好蔬菜稳产保供,统筹推进城市郊区和优势产区协调发展,构建品种互补、档期合理、区域协调发展的供应格局。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繁育配套、标准化管理的绿色生

30、态高效的种植业基地。二、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稳生猪、扩家禽、增牛羊的发展方向,毫不松懈抓好生猪生产,引导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建立健全疫病常态化防控机制,积极发展草食畜禽,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养殖新模式。加快奶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优质奶源基地。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畜禽。三、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开展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合理确定湖泊和水库等公共水域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提高优质特色养殖比重。加强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核心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

31、业。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有序推进沿淮湖泊、山区水库、采煤沉陷区拆网还湖(库)。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四、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品生产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发展。扎实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名优品种和配套适用技术。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的道地药材特色生产基地。促进水果、蚕桑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提高生产效益。实施木本油料建设工程和林业特色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第二节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坚持三加共进,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

32、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一、拓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提高质量效益。一是发展延长销售时间类初加工。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果蔬、奶类、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二是发展终端消费需求类初加工。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棉麻丝、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类农产品,重点发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

33、烘干、拉丝、编织等初加工,开发多种用途。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度对接沪苏浙人才、技术、资本等先进要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一是促进粮食等食用产品的精适加工。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合理确定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加工精度,减少精面、精米等过度加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营养流失,提高出粉和出米率。在粮食主产县积极推进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精深加工,生产专用粉、全麦粉、专用米、糙米、杂粮等新型健康产品,以及中央厨房食品等主食产品;在畜禽、水产养殖大县,大力推进熟食加工;在蔬菜瓜果产地,大力发展净菜配送、罐装食品,增加营养成分,减少加工损失。二是促进绿色食品和功能性农产品开发。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开发,鼓励大型农业企业

34、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挖掘玉米、大豆和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具有硒、锌等特定营养元素的地方特有农产品的多种功能价值,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饮品,以及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三是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发展精细加工,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利用专用原料,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推进深度开发,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提取营养因子、功能成分

35、和活性物质,开发系列化的加工制品。三、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一是推进粮油类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应用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技术,综合利用碎米、米糠、稻壳、麦萩、胚芽、玉米芯、饼粕、油脚等副产物,开发米粉、米线、米糠油、胚芽油、膳食纤维、功能物质、多糖多肽等食品或食品配料,生产白炭黑、活性炭、助滤剂等产品,提高粮油综合利用效率。二是推进果蔬类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引导果蔬加工企业应用生物发酵、高效提取、分离和制备等先进技术,综合利用果皮果渣、菜叶菜帮等副产物,开发饲料、肥料、基料以及果

36、胶、精油、色素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三是推进畜禽水产类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引导畜禽水产加工企业应用酶解、发酵等先进适用技术,综合利用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物,开发血浆蛋白、胶原蛋白肠衣、血粉、多肽、有机钙、鱼油等产品,提升加工层次。依托规模家禽养殖,推进羽毛羽绒加工加快发展。第三节优化农产品加工空间布局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1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地聚焦。(1)向优势区域聚集。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建

37、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改变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2)向中心镇(乡)和物流节点聚集。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产镇融合。(3)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依托工贸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小众类的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村融合。2 .优先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培育计划,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市、区)主营业务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对农产品加工业前30强县(市、区)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引领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加快30强县(市、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统筹推

38、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进一步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成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二、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1.丰富加工产品。在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3 .培育加工业态。发展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三、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整合链接区域内外资源,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

39、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1.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发挥园区主体功能,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网络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在每个农业大县(市、区)提升或建立1个农产品加工园,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加强对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园区的整合,优化园区规划布局。规范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加

40、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公共性、公益性领域加强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打造一批科技研发、质量检测、品牌建设、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产品加工强园高质量发展。2 .打造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依托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沪苏浙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共建一批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依托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在毗邻地区谋划启动一批跨区域现代农业合作园区试点,着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3 .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发挥合肥等市区位优良、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优势,选择适宜地点建设规模适度、成长性好

41、、示范作用强的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对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第四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壮大主体、按标生产、技术创新和品牌振兴是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的关键。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引培农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企业,提升各类农产品加工主体档次、生产经营档次和产品档次,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一、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企业,引进世界、全国知名企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打造高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跨越提升各类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和档次。1 .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本土大型龙头企业通过

42、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形成一批产值过50亿元、IOO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 .引进世界、全国知名企业。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储备遴选一批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面向世界、全国知名企业,引导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航母注册地落户,发展总部经济。3 .打造高质量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继续推进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向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延伸,有效提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档次和效益。到2025年,高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00家,高质量家庭农场达到

43、30000家。4 .引培农产品商贸物流企业。扶持本土农产品商贸、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一些世界、全国农产品商贸物流企业航母落地,形成买、卖全国、卖世界的良好市场格局,切实解决加工农产品销路问题。到2025年,营业收入过500亿元的农产品商贸物流企业达到10家。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1 .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等级规格、品质评价、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包装标识、田间地头冷库、冷链物流与农产品储藏标准体系。加快与国内外标准全面接轨,实施一带一路农业标准互认协同工程,在适宜地区全面转化推广国际先进农业标准,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推动农产品质量

4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国际标准专业化技术专家队伍建设,支持企业申请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2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企业标准领跑者,加快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生产基地创建工程,促进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流程标准化。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到202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以上主体,以及高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三、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优化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布局,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完善绿色食品

45、加工体系、流通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发展营养健康食品、个性化食品和定制食品等潜力新兴食品,提高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比重,打造生态安全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系列认定登记农产品达到8000个以上并全部实现质量可追溯,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显著提升。四、推进技术创新和装备创制1.推进加工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组织农产品加工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和瓶颈技术的协同攻关研究,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强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关键技术成果。组建农产品加工、贮藏

46、与物流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等平台。创新机制,鼓励和吸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参加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设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团队与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科技合作关系。2 .推进加工装备创制。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运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3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农业企

47、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大力提升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股权等激励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领头人。到2025年,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IOOO家以上,其中获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500家以上。五、打造高端农业品牌坚持三品联动,实施高端农业品牌培育行动。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农业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1 .培育高端区域公用品牌。根据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地

48、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用品牌管控体系,规范品牌授权管理,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加快提升绿色农品牌公信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打响生态、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2 .培育高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推动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信息共享。专栏1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行动1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提升。2 .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十四五期间,每个农业大县(市、区膛成1个农产品加工园每个加工园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3 .打造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十四五期间,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共建一批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在一地六县等毗邻地区谋划启动一批跨区域现代农业合作园区试点,着力打造年产值超500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