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材料写深刻的五个方法(附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材料写深刻的五个方法(附案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把材料写深刻的五个方法(附案例)一篇材料,对问题的分析、阐述是否深透,是体现文章水平的核心指标,考验的是真功夫。因此,下笔要像神箭手一样,不仅要找准靶心,真正抓住问题的核心;更要一箭穿心,拿出实实在在的“干货”内容。不能像拍劣质电影那样,“戏不够,烟来凑”,用华丽的辞藻掩盖干货的缺失,隔靴搔痒,避实就虚,绕来绕去就是挠不到痒点、击不到痛点,这样文章就会平淡、乏力。这是我们起草材料要避免的。如何把问题讲深刻?这里和大家分享五种方法。一、“变化角度”出新语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机、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并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都是连续吃败仗,如果说“屡战屡败”,暗含的是
2、将帅无能,要么是时运不济,可能要军法从事;但换个角度,说“屡败屡战”,却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不服输的精神,没准还会“龙颜大悦”。同样,对一个事物,如果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往往会得到既符合当前实际、又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新的角度,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深度,是一种独到的眼光。就好像三国里的赤壁之战,曹操路兵败,却一路大笑,别人只看到了眼前的“败”,他却看到了背后东山再起的机会,还能“胜”。案例1一次起草单位年终总结大会讲话,第二板块是讲来年的工作重点。无非就是手段研发、手段运用、信息保障“三大业务”,官方的标准提法,就是大力发展手段、创新手段运用、做强信息保障,几乎成了套路,都听麻木了。旧话
3、怎么出新?就要变化角度。三个观点:一要力求“你无我有”,解决好“地位支撑”问题。大意:能力要靠手段来支撑,必须积极研发新手段、新技术,大力加强手段建设,抢占新的技术制高点(有了手段才有能力)。二要做到“你有我用”,解决好“地位巩固”问题。大意:有了手段只是第一步,要积极创新手段运用模式,充分发挥手段效能,将手段转化为实际能力(用好手段才有地位)。三要坚持“你用我强”,解决好“发展后劲”问题。大意: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扎实把信息保障做强做优,这是我们的“终端放电”环节,也是地位与作为的终极体现(赢得客户才有发展)。角度一变天地宽。之前都是“老三句”(大力发展手段、创新手段运用、做强信息保障),是
4、内部语境下的自说自话,我们要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变了角度,跳出来了,到一个赛道上,有“假想敌”,这个语境下,业务究竟如何开展,就是三个着力点,“你无我有、你有我用、你用我强”,三个台阶“能力支撑”“地位巩固”“发展后劲”,就让人有了一种紧迫、顿悟之感。二、“跳出五行”出境界道教有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视野宽了,才能超脱。我们写公文,也要跳出“五行三界”,要有时代眼光,要有战略视角,要有全局观点,在大局之中、长远之上来研究和看待问题,这样出手的东西才会有境界、上层次。否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案例2曾经阅研过一篇专业研究报告,巅峰之作,对苏东剧变十年的回顾与反
5、思,当时就被深深折服了,至今读来仍震撼不已。三个维度,摘要如下:报告从战略高度提出: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执政党出了问题;苏东共产党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坚定的政权意识,关键时刻自动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党必须保持先进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领导人物的个人作用是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等等。这些构成了具有战略高度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报告从思维广度提出:苏东剧变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且还是-个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20世纪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折性变化与苏东社会主义的兴衰密切相关,苏东剧变对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期的国际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报告从历史深度提出:运用唯
6、物主义的大历史观,对苏东剧变进行再认识。苏东剧变后10年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再回头看时,对苏东剧变的历史看得更清楚;苏共70年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00年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苏东国家一度解决了“战争与革命”的问题,但在“和平与发展”的竞争中遭到失败。这就是不仅要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苏共的垮台,也要从千年大国兴衰的一般性历史规律,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现象。战略高度、思维广度,历史深度,三个维度,纵论古今,形成了大纵深、大跨越、大联动,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恢宏气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钻打深井”出甘泉研究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山重水复”之中,见到“柳
7、暗花明”。有些材料平淡无奇、似曾相识、食之无味,可能不是文字不好、句子不美,往往可能是,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没有抓住最“本质”的东西。缺乏应有的敏锐和洞察,写出来的东西,很难有真知灼见。要钻小口、打深井,抓住本质,华为人讲“力出一孔”,向着同一个垛口持续地、不间断地发力,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东西挖掘出来,上升为一种新的、深刻的、理性的东西,让人脑洞大开、瞬间顿悟,“人人都知道,就是没想到”“个个心中有,就是笔下无”。案例3一篇研究外军信息化建设的报告,在谈及外军对信息化建设探索时走过的弯路时,阐述如下:一是认识上有“困惑”。大意:某军的信息系统“烟囱式”开发,给后来的集成工作
8、带来沉重负担。正在构建的某系统面临着是“推倒重来”还是“集成改造”的艰难选择,高层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二是技术上有“困难”。大意:由于计算机互操作和信息智能化等一批关键技术没有突破,海量信息得不到及时整合校验,指挥人员面对过量的信息显得无所适从,反而带来新的“迷雾”。三是发展上有“困境”。大意:存在严重的军种利益之争,都强调自己的地位重要、需求迫切,争项目、争经费很激烈。如何解决“联合”问题、如何平衡各军种的利益,始终是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就是紧紧围绕一个“困”字来挖掘,从认识、技术和发展三个维度,阐述了面临的困惑、困难、困境。“三困”,三个词语,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就会觉得,用得贴
9、切、够味。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汉语博大精深,无论现实是什么状况,总有一款文字能够“击中”、“点透”。当然,选一个恰当的词,过程很煎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四、“厚积薄发”出洞见归纳,是对事物长期观察、深入思考的一种厚积薄发,是体现材料思想水平,最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归纳,使每个问题乃至整个材料得到升华。归纳的过程,由浅入深、由术向道、由表及里,是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反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决定材料的思想内涵,体现文章的理论水平。因此,靠的不是“写”,而是“想”,不是浮在面上的文字技巧。案例4在一家教育集团当文秘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当地教育部门“办学者的担当与情怀”主题征
10、文,题目为“坚守办学初心,成就学生梦想”。这个教育集团创办20多年了,成绩斐然,主要的事迹素材,大致是三个方面:素材1:目标定位。面向的是高考下“中等考分学生。尖子生、高分生,这是未来的科学家,但毕竟是少数,是名牌大学的事;但中等考分学生这个群体很大,把这些孩子培养“大国工匠”。对中等考分学生如何培养成才,集团还专门立项,出了研究成果。素材2:办学理念。坚持办应用型大学,走高等职业教育道路,课程设置与产业、与就业紧耦合,非常接地气,也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这方面,成就非常显著,就业率达到98%,用人单位评价很好。素材3:社会责任。办学所在地都是在边疆民族地区,比较穷,教育资源不足,孩子接
11、受职业教育,有了技能、有了工作、有了收入,那么家庭就容易脱贫。社会对此赞誉很高,创始人还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分析上面三个方面的情况,我相应地归纳了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观点:一、把握“低分”变为“高能”的育人目标。二、践行“供给”衔接“产业”的教学理念。三、扛起“扶智”拔除“穷根”的社会责任。领导在审阅这三句话的时候,很满意,认为讲到了点子上。就是通过归纳,出结论,出思想,也出亮点。实际上,把这三句话想透了,观点出来了,每个观点下怎么阐述,就比较容易了。五、“言简义丰”出高论可能我们会陷入一个误区:要把问题说深刻,是不是一定要用很多字数?下笔千言、洋洋洒洒,一定就能说透吗?或许,学
12、术论文会是这样,但公文不能这样。不能因为怕受众听不明白、看不明白,就写成了“婆婆嘴”,要相信受众的理解能力。事实上,在这个语境中,是能够听明白的。当年,周总理邀请外国人看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请柬上介绍电影就一句话,“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太高明了!“大道至简”,要学会融会贯通,点到为止,适当“留白”,让心有灵犀、“一切尽在少言中”。案例5某高级别论坛上讲信息化建设的专题报告,有一个板块是讲信息化建设的组成要素,这样写的: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两大基本要素。在军事信息系统中,指挥控制是“大脑”,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是“神经”,信息资源是“血液”,信息安全是“免疫系统”。在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中,情报、侦察、监视是“耳目”,信息化主战武器装备是“四肢”。上述系统构成了一个从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到指挥决策、活力打击的信息化作战完整流程。讲清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组成,非常复杂,是个很专业的事。这个材料这样处理,另辟蹊径,用人体的不同部位来比喻,避开了繁琐的专业化表述,既文字简洁、又讲得透彻,非常高明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