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9358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 十八 节 口服药物的吸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纲解读十八、口服药物的吸收1.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1)药物的转运机制(2)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2)物理化学因素(3)剂型因素3.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1)药物的吸收特征与制剂设计(2)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3)释药调节与剂型设计一、生物膜结构与药物的转运机制(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系指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总称。生物膜是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药物通过生物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药物的吸收就是跨膜转运过程,即药物从具吸收功能的生物膜一侧,跨膜转运到生物膜的另一侧,进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到达体循环转运到机体

2、其他部位。(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联想记忆】被动转运花钱;主动转运赚钱1.被动扩散(1)定义:被动扩散亦称被动转运,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2)被动转运的特点: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域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成正比。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能量,故也称单纯扩散。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性,不受共存的类似物的影响,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吸收。(3)被动扩散有两条途径:溶解扩散:由于生物膜为类脂双分子层,脂溶性药物可以溶于液态脂质膜中,因此较易穿过细胞膜。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被吸收。但脂溶性太强时,转运亦可减少。限制扩散

3、(微孔途径):细胞膜上有许多孔径0.41nm的微孔,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和水可由此扩散通过。孔径大小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影响,分子小于膜孔的药物吸收较快。2.主动转运(1)定义: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和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2)主动转运的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速度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抑制细胞代谢的二硝基苯

4、氟化物等物质可以抑制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有结构特异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转运特性;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例如胆酸和维生素B2的主动转运只在小肠上段进行,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吸收。3.促进扩散促进扩散亦称易化扩散,需要载体帮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促进扩散有饱和现象,可被结构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如单糖类和氨基酸等高度极性物质转运为促进扩散。【经典真题】(A型题)关于促进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A.又称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

5、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答疑编号111118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精要速记】借助载体逆浓度差消耗能量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4.胞饮作用胞饮作用是细胞摄取药物的另一种形式,由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称为胞饮。某些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和重金属等,可按胞饮方式吸收。胞饮作用对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非常重要,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如蛋白质和脂肪颗粒在小肠下段的吸收最为明显。【经典真题】(A型题)1.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错误表述是 A.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B.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等),通过被动转运方

6、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可被代谢抑制剂所抑制 D.促进扩散的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E.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可以用米氏方程式描述答疑编号1111181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2.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A.主动转运B.促进扩散C.渗透作用D.胞饮作用E.被动扩散答疑编号11111810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3.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答疑编号111118104:针

7、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B型题)A.需要消耗机体能量B.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C.黏附于细胞膜上的某些药物随着细胞膜向内陷而进入细胞内D.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E.借助于载体使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1.药物透过生物膜主动转运的特点之一是答疑编号111118105: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2.药物经生物膜的转运机制的促进扩散是答疑编号111118106: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3.药物经生物膜的转运机制的胞饮作用是答疑编号111118107: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4.药物透过生物的转运机制的被动扩散是答疑编号111118108: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B型题)A.药物

8、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B.需要能量C.借助于载体使非脂溶性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D.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E.黏附于细胞膜上的某些药物随着细胞膜向内凹陷而进入细胞内1.促进扩散答疑编号111118109: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2.胞饮作用答疑编号111118110: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3.被动扩散答疑编号11111811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4.主动转运答疑编号11111811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5.膜孔转运答疑编号11111811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一)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胃肠道由胃、小肠和大肠三部分组成。胃的表

9、面积较小,主要功能是储存、混合和在胃液帮助下消化内容物并控制其进入小肠吸收。但某些弱酸性药物可在胃中吸收,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液体剂型能与胃壁很好地接触,有利于药物通过胃黏膜上皮细胞,故吸收较好。口服药物在胃内的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可被崩解、分散或溶解,对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有重要贡献。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小肠表面有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故吸收面积很大,约为70,其中绒毛最多的是十二指肠,向下逐渐减少,因此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是药物、食物等吸收的主要部位,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被血液带走,也可通过乳糜淋巴管到淋巴管,但淋巴系统由于其流速慢,在吸收过程中作用较小。小肠中药

10、物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同时也存在其他吸收机理,如小肠也是某些药物主动转运的特异部位。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大肠对药物的吸收不起主要作用。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直肠下端接近肛门部分,血管相当丰富,是直肠给药(如栓剂)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和吞噬作用。(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1.胃肠液成分与性质对吸收的影响2.胃排空对吸收的影响3.蠕动对吸收的影响4.循环系统对吸收的影响5.食物对吸收的影响(三)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1.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2.药物的溶出速度对吸

11、收的影响(1)粒子大小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2)多晶型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3)溶剂化物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4)成盐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对吸收的影响4.药物的具体剂型、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顺序大致为: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经典真题】(A型题)1.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大致是 A.散剂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B.包衣片剂片剂胶囊剂散剂混悬液水溶液 C.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D.片剂胶囊剂散剂水溶液混悬液包衣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散剂片剂胶囊剂包衣片剂答疑编号111118114: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