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9501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送审稿)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产业作为我省的主导支柱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本规划是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配套重点专项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 推进能源强省建设“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资源开发利用,扩大能源生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能源资源转化力度,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等现代能源转化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

2、设和环境保护治理,推动能源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主要成绩能源化工产能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原煤产能1.5亿吨,煤炭产能较“十五”翻了一番,居全国第三位;建成电力装机160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178万千瓦,全省电力总装机较“十五”翻了一番;新增原油产能1513万吨,天然气产能70亿立方米;新增煤制甲醇产能265万吨,规模在60万吨以上、园区化布局、资源综合利用的兰炭产能260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110万吨。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全省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支撑能源产业快速

3、发展。煤炭建成大型现代化煤矿29个,千万吨级煤矿达到10个。石油新增探明储量9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3983亿立方米,延长集团实现了天然气勘探开发零的突破,境外油井钻采取得成功。电源项目建成了华电蒲城电厂、大唐渭河热电、神华郭家湾煤矸石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全省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542万千瓦。兖矿60万吨甲醇、延长醋酸、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等重大转化项目建成投产,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上报国家核准,兖矿榆横煤化学工业区煤制油综合利用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布局实现战略调整,陕北地区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80%左右。关中稳定渭北老矿区生产能力,加快

4、建设彬长和永陇矿区,积极实施老电厂扩能改造,能源接续能力增强。陕南以水电开发为主加快推进。稳步扩大煤油气产能,大力实施能源资源深度转化,能源结构由一次能源开发为主向一二次能源开发并举转变。煤制烯烃、煤制醋酸、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并趋向大型化、国际化、现代化,兰炭产业发展正式列入国家产业目录。“西电东送”装机达到360万千瓦,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71万千瓦。积极发展新能源,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开发为主向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开发并举转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11%。科技装备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大型煤矿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国产600万吨/年综采成套装备在陕煤黄

5、陵矿成功运行。新建常规电厂单机容量均在60万千瓦以上,秦岭以北新建常规火电全部采用空冷技术,同步安装脱硫和除尘装置,脱硫机组达到2096万千瓦,占火电装机的92.3。延长集团采用变频控制、节能抽油机与节能电机、自动控制间歇抽油等新工艺、新设备,年节电2亿度。新建煤制烯烃单套装置均在60万吨/年以上,采用国内国际先进技术,以循环经济统揽,实施煤油气综合利用。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加快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和煤矿产业升级改造,新建单井平均产能达到350万吨/年,煤矿回采率由2005年的50%提高到65%。加大煤矿安全改造投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261,安全生产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引进推广新

6、技术、新工艺,石油采收率由15%提高到20%,全省平均发电标煤耗降到318克,较2005年降低31克/千瓦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和瓦斯发电装机分别达171万千瓦和2.75万千瓦。新建电源和化工项目中水回用率达90%以上,秦岭以北火电采用空冷技术节水约80%,带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前两年完成下降30%目标。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铜川、蒲白等老矿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陕北油气开发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几年陕北地区绿色度上升了9.3%。新能源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取得突破性进展,华电、国电等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定边繁食沟一期、靖

7、边席麻湾、龙洲一期等1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投运。水电建设迎来我省历史上第二个建设高峰,汉江干流蜀河电站27.6万千瓦、喜河电站18万千瓦装机建成投产,小水电年装机规模以6%的速度递增。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初显成效,余热余压利用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26.5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形成风电整机1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5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建设规模突破380万千瓦,投产装机272万千瓦。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电网、交通、水源等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电网主网架由330千伏升级为750千伏,实现历史性跨越。新建、扩建三个电力外送电通道,新增电力外送能力73

8、5万千瓦。油气输送管网不断完善,延长集团油品干线管输率由60%提高到90%。陕北地区形成“一纵两横”铁路骨架和“一纵三横”高速公路格局,陕西境内煤炭、石油铁路发送量分别达到1.35亿吨、980万吨。陕北地区建成瑶镇、李家梁、采兔沟等水库,年可提供工业用水2亿多立方米;正在建设的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水源建成后年可提供工业用水3亿立方米以上。关中彬长和麟北矿区建成石头河等水库,年供水量2亿立方米。规划和配套政策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先后编制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陕西部分)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

9、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出台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省属煤炭资源探矿权管理的若干意见及全国第一部地方电力保护条例,煤炭资源管理和电能保护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采煤沉陷影响区居民搬迁有关工作的通知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政策文件,为依法节能用能和治理环境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民生工程惠及三秦人民。积极实施能源民生工程,全省人民的用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关中、陕北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陕南长输管道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汉中、商洛两市先后实现通气点火,全省气化人口达到800万。城乡配网趋于完善,330千伏电网

10、覆盖全省,110千伏电网延伸到重点镇,新一轮农网完善工程改造覆盖面达92%,解决了38.1万人口用电问题,基本消除了无电人口。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37个,配网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建成城镇住宅面积200万平方米,2.15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周至、彬县、定边三县荣获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能源化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3.61亿吨、石油产量2594万吨、天然气产量115亿立方米,分别较“十五

11、”末增长132.9%、69.0%和73.5%;发电量1101亿千瓦时、甲醇产量175万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45%和290%;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5100.14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以上,拉动工业增长15.6个百分点,产值较“十五”末增长近3倍;能源化工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显。专栏一: “十一五”能源发展成就指标单位2005年2010年“十一五”增长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亿吨标准煤1.463.14115.1%其中:煤炭亿吨1.553.61132.9%石油万吨1535259469.0%天然气亿立方米66.311573.5

12、%非化石能源万吨标准煤163467186.5%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0.540.9270.4%电力装机规模万千瓦10932542132.6%其中:水电万千瓦157.825662.2%火电万千瓦935.22270142.7%风电万千瓦15(二)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1、国际国内能源发展趋势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大量能源支撑,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能源科技创新成为能源发展的主要动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成为世界能源科技研发重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将成为信息时代后全球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增长点;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社会关注的

13、焦点,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环境与气候的双重压力。我国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投资保持活跃,对能源需求强劲;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全面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中国特色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率先突破,实现跨越发展。2、我省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是陕西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加快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

14、发,在西部地区有序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合理布局发展煤炭转化产业,将我省的陕北、黄陇、神东3个大型煤炭基地,陕北、彬长、安康3个煤电基地,陕北煤化工基地,长庆和延长油气基地列入国家能源重点建设工程,安排“十二五”煤炭新开工规模中我省和内蒙、山西累计占到全国的67%,对陕西能源的需求刚性化,为我省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同时确定我省为低碳试点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新能源和能源装备产业面临加快发展的新机遇。我省加快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目标,能源产业既要保障基本供给,更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推进能源强省建设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伴随着“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

15、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能源化工重点工业园区将逐步形成规模,一大批能源化工重大项目将陆续建成见效,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能源产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我省能源发展还面临支撑保障压力大、石油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富集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大、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相对偏低、煤化工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优化延伸、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不坚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等挑战。二、能源需求预测(一)省内消费预测依据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平衡法、能源消费强度法三种测算方法预测,“十二五”

16、末全省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1.9亿吨标煤,年均增长15.6%,万元GDP能耗为0.95吨标准煤,较2010年下降16%。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1.93亿吨,占一次能源72.4%;石油1070万吨,占一次能源8%;天然气15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9.6%;非化石能源折标约1900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二)能源外送预测按照国家对我省能源外送的要求,结合国家能源输送方式的调整变化,预计2015年可向省外供煤约3亿吨,二次能源外送约0.79亿吨标煤。外送原油2040万吨、天然气60亿立方米。能源外送总量3.3亿吨标煤,较2010年的2.22亿吨增长48.6%。综合省内消费及外送总量,2

17、015年我省能源总需求为5.2亿吨标煤左右,其中煤炭6.0亿吨,原油3300万吨,天然气210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1900万吨标煤。省内能源消费1.9亿吨标煤,能源外送约3.3亿吨标煤。(三)能源供应根据“十二五”能源需求预测,到2015年需要新增煤炭产量2.4亿吨、石油产能1009万吨、天然气产能136亿立方米、新能源折标1433万吨标煤。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到5.2亿吨标煤,年均增长11%左右。三、指导思想“十二五”陕西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绿色能源区为依托,稳步提高

18、一次能源产品产能,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能源装备一体化,着力推动化工产品深加工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和载能工业特色化,同时有序发展以水电、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积极实施“气化陕西”等能源民生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综合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强省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省“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主题。全省能源产业在稳步扩大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能源结构,更加注重能源资源的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更加注重能源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能源产业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深度转化转变,由以传统化石能源开发为主向积极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转变,

19、向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能源民生及社会和谐转变,最终实现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支撑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四、发展目标依据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按照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水利、交通等约束条件,确定全省“十二五”能源发展目标是:(一)能源生产。着眼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经济、清洁供应,支撑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适度超前部署生产能力建设原则,到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能力总体按5.2亿吨标煤安排,其中原煤6.0亿吨,原油4700万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新能源折标煤1900万吨。(二)能源消费。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

20、要求,确定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导向性目标为1.9亿吨标煤。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比重分别为72.4%、8%、9.6%和10%。专栏二: 2015年全省能源发展规模及消费结构预测数据发展规模单位最终消费量单位消费量折标准煤 (万吨)占比能源消费总量19000.1 100%一、化石能源合计17100.1 90.0%1、煤炭60000万吨19250万吨13750 72.4%2、石油3300万吨1070万吨1529 8.0%3、天然气210亿m150亿m1821 9.6%二、非化石能源合计190010.0%1、水电540万千瓦205亿千瓦时6963.7%2、

21、非水可再生能源12046.3%(1)发电430万千瓦120亿千瓦时4082.1%其中:风电200万千瓦40亿千瓦时1350.7%太阳能发电100万千瓦12亿千瓦时410.2%生物质发电50万千瓦20亿千瓦时640.3%余热发电80万千瓦48亿千瓦时1680.9%(2)其他7964.2%备注:消费量不包含“西电东送”、焦化产品等二次能源外送部分。(三)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50%,电力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含“西电东送”2370万千瓦),烯烃、芳烃等化工产品产能900万吨以上,新型特色优势产品(兰炭、电石、铁合金等)产能4000万吨以上。(四)城乡居民用能。全面完成“气化陕西”工程,

22、天然气普及率显著提高,总气化人口1500万人,天然气消费量150亿方。主要城市实现热电冷联产,分布式能源积极推广,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100,全省年人均生活用电量586千瓦时,户用沼气总量达到200万口以上。(五)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单位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六)能源产业发展。能源产业完成投资约1万亿元,实现产值约1万亿元,增加值约50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专栏三: “十二五”能源发展主要目标类别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能源消

23、费总量及结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0.921.915.6%预期性煤炭消费量亿吨1.011.9313.8%预期性煤炭消费占比%78.472.4-6预期性石油消费量万吨83010705.2%预期性石油消费占比%12.98.0-2.2预期性天然气消费量亿立方米29.115038.8%预期性天然气消费占比%3.89.65.8预期性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467190032.4%预期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5.0810.04.92预期性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850155012.8%预期性成品油消费量万吨55089010.1%预期性节能环保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1.1320.95-16%约束性单位

24、GDP二氧化碳排放量15%约束性火电供电标准煤耗克/千瓦时346328-1.1%预期性电网综合线损率%6.566-0.56预期性民生改善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29758614.6%预期性绿色能源示范县个31027.2%预期性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第二章 优化能源发展布局一、推进三大区域能源协调发展综合考虑能源资源赋存、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能源发展现状等因素,按照“加快陕北、稳定关中、优化陕南”的原则,合理布局能源产业。形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及能源装备制造、陕南绿色能源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继续坚持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入实施“三个转化”战略

25、,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在继续强化陕北和神东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靖边煤电和新能源基地建设。支持中石油和延长集团加大延安区块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延安炼厂扩能改造,积极推进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关中继续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加快彬长、永陇矿区整体开发,增强能源接续能力,保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能源供应。积极推进热电冷联产和分布式能源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和煤层气调峰项目,增强调峰能力。积极构建能源化工初级产品深加工和能源装备产业,实现省内增

26、值。 陕南加快开发水电,适度发展火电,积极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汉江流域梯级开发,建设旬阳、白河、黄金峡等电站,积极推进嘉陵江、南江河、丹江、旬河流域开发,加快建设镇安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增强陕南水电产业规模和实力。推进安康火电基地建设,增强外送能力,结合负荷增长情况适时布局火电支撑电源。积极推进镇巴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二、加快建设“十大基地”按照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陕北、黄陇、神东大型煤炭基地,陕北、彬长煤电基地,陕北煤化工基地和长庆、延长油气基地的国内综合能源基地开发总体布局,结合我省能源规划总体思路、现有规模及建设实力,积极构建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现代煤

27、化工综合利用基地等“十大基地”。专栏四:十大基地1、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以规模化开发和深度转化为重点,建设大保当、小纪汗等12个千万吨级本质安全型现代化特大型矿井,新增煤炭产量约1.8亿吨。实施一批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煤电载能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新增电力装机约2000万千瓦,综合煤化工产品约3500万吨,特色优势工业产品4000万吨以上。2、关中煤炭产能接续基地以保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能源供应,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建设为根本任务,加快彬长、永陇矿区整体开发,继续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稳步推进煤矿企业主体的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新增产量6000万吨

28、以上。3、五千万吨油气当量产能基地按照“陕北稳油增气、陕南加快开发”的思路,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抓好老油田扩边勘探,加强现有油井的技术改造,重点实施陕北子洲、米脂以及杏子川流域气田开发和陕南镇巴、宁强等地油气勘探。实现原油产能4700万吨,天然气产能300亿立方米。4、大型“西电东送”煤电基地以陕北、彬长等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模式建设神府、靖边、彬长、安康四大“西电东送”煤电基地,陕北长沙、靖边连云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彬长山东临沂特高压直流和安康重庆外送输电通道。形成七大通道、点对网、网对网相结合的外送电网络,外送电能力突破两千万千瓦。5、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

29、基地按照“国际化、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的原则,建设9大煤化工工业园区大项目。形成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醋酸、煤洁净综合利用四大产业链,并向相关深加工产业领域延伸,实现产业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建成国家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6、千万吨级油炼化基地按照“一体化、规模化、大型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实施榆林、延安、咸阳和西安炼油厂扩能改造,形成三个千万吨级油炼化一体化生产以及下游基本化工原料加工基地。7、水电开发基地按照大中小并举的开发原则,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工作并重的方针,加快建设汉江旬阳、白河和黄金峡水电站,积极推进小水电群开发。大力推动黄河北干流甘泽坡、古贤、碛口水电站建设。启动镇安

30、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解决关中负荷中心电网调峰问题。8、陕北新能源基地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集中布局、园区推进”的原则,建设靖边龙洲、定边张家山等大型风电场工程,形成2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建设,建成装机70万千瓦,形成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9、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以输(配)变电、油气钻采输送、煤炭开采洗选、节能、核电、大型化工、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为重点,构建技术领先、体系完备的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能源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级能源装备制造基地。10、神府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置、综合利用

31、、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实施兰炭、电石、铁合金产业升级改造。在神木、府谷等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实现产能4000万吨以上。图1 “十大基地”分布图三、建成“十大园区”根据“十一五”已有产业基础和全省“十二五”能源发展总体思路及目标,大力实施能源资源深度转化,重点建设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榆横煤化学工业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园区、吴堡煤焦化工业区、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区、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园区、渭南煤化工园区、彬长煤化工园区、长青工业园区及陕北能源化工物流园区等“十大园区”,实现能源结构由一次能源开发为主向一二次能源开发并举转变。四、实施“十大工程”按照全省“十二五”能源发展总体思路

32、和产业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十大工程”。专栏五:十大工程1、煤油气产能建设工程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和关中能源接续地为依托,实施总投资3100亿元以上的一大批产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877亿元,建成一批安全、生态、智能、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实现5000万吨油气当量目标。新增煤炭产量2.4亿吨、原油产能1009万吨、天然气产能136亿立方米。2、电能保障工程以大中型城市热电冷联产项目、陕北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关中现有电源扩建工程和陕南火电支撑电源为重点,建设总装机3351万千瓦电能保障工程。3、电网强化工程以“保障内需、扩大外送”为目标,以建设坚强智

33、能电网为主线,投资600亿元,重点建设750千伏主网架,优化330千伏和110千伏电网布局,满足大型电源接入和电力跨区域调度,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4、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工程以引领化工产业实现高端化为目标,采用世界先进工艺技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一期投资1052亿元,建设规模1300万吨/年配套煤矿、71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300万吨/年煤制甲醇、12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等装置,并延伸加工193万吨醇、胺、醚类产品。“十二五”完成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240亿元。5、煤洁净综合利用工程由兖矿集团与兖州煤业、延长集团等投资730亿元,在榆横煤化学工业区建设煤洁净综合利用工程,

34、一期建设规模500万吨/年。“十二五”完成投资148亿元,建成10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6、现代煤化工工程投资1154亿元,重点建设大唐府谷60万吨/年煤基烯烃、华电榆横100万吨/年煤制芳烃、中煤榆横120万吨/年煤制烯烃、蒲城清洁能源公司70万吨/年煤制烯烃等项目。新增烯烃产能250万吨、芳烃100万吨,现代综合煤化工产能达到3000万吨。7、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投资636亿元,在靖边和延安工业园区建设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产360万吨甲醇、200万吨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产品;在榆神工业园区建设低温干馏及煤焦油综合利用装置,生产160万吨/年甲醇及80万吨/年乙二醇等下游化工产品。8、

35、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依托陕北、神东、黄陇大型煤炭基地千万吨级矿井配套的洗煤厂,利用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瓦斯等资源,建设单机30万千瓦超临界空冷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实现电力装机300万千瓦。9、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工程投资1240亿元,重点建设汉江干流旬阳、白河、黄金峡和黄河北干流甘泽坡、古贤、碛口等大型水电站,镇安15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靖边龙州、定边张家山等大型风电场,国电、华电等“金太阳”示范及国华靖边20兆瓦光伏发电特许权项目。“十二五”完成投资670亿元,力争新能源在建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10、能源民生工程投资650亿元以上,完成“气化陕西”工程,实现总气化人口1500万

36、;建设西安、咸阳、杨凌、宝鸡、延安、榆林、铜川等热电联产项目,装机843万千瓦;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垃圾焚烧电站、绿色能源示范县、以电代薪生态保护和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全省户用沼气总量达到200万口以上、建成1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图2 “十大园区”分布图第三章 加快煤油气产能建设一、加强煤炭集约安全绿色开发统筹资源赋存条件及现有矿区生产开发格局,以为重大转化项目配套和资源接续矿井为主,加快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保障全省、全国能源安全可靠供应。陕北地区根据煤质、水、环境等条件,加快建设优质商品煤基地和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地区彬长、永陇矿区合理安

37、排煤炭深加工项目配套矿井和商品煤矿井,建成关中重要能源接续区。渭北老矿区以矿区稳定为核心,通过挖潜改造,稳定老矿井产能,延长服务年限,适度建设新矿井,解决资源接续。坚持“以市为主”、“大矿整合小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煤炭产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集团之间联合重组,鼓励重点产煤市、县组建大型煤炭集团公司,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2012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在450处以内,2015年形成2个年产亿吨级、10个左右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矿企业集团,其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75%左右。以煤矸石、矿井水和矿井瓦斯等“三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促进煤炭绿色开发。加大矿井重大灾害防治

38、,投入,促进矿井“一通三防”系统完善和设备更新改造,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等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二、推进石油科学高效开发按照“陕北稳步增长、陕南加快开发”的思路,在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原油产能和综合开发水平。抓好老油田扩边勘探,努力开拓新的油气区块,使陕北区域油气产能保持稳定增长;积极推进镇巴区块勘探开发,在取得探明储量的基础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做好内蒙、甘肃等省外区块风险勘探,稳步实施马达加斯加、泰国、中亚等境外勘探开发项目。进一步提高现有油井注水比例,积极探索新的采油技术,加

39、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油气采收率。“十二五”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2亿吨,原油采收率达到25%。三、实现天然气跨越发展实现天然气跨越式发展,是我省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施能源惠民工程的重要基础。按照“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大力提高城乡气化率,拓展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增强储备调峰能力”的思路,加大中石油陕北气田开发力度,保持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加快中石化陕南镇巴区块以及延长石油集团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68万亿立方米,产能达到300亿立方米,为“气化陕西”工程提供稳定的气源保障。加快天然气调峰、储备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保障水平,确保大中城市正常生

40、产生活用气。 第四章 积极发展新能源立足我省新能源资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建设国家新能源重要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培育壮大光伏产业,有序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抢占新能源技术发展战略制高点。形成陕北风电和光伏发电、关中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装备制造、陕南水电三大产业基地。一、大力发展水电产业按照大中小并举的开发方针,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工作并重的方针,以汉江流域梯级开发为重点,加快旬阳、白河、黄金峡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嘉陵江、南江河、丹江、旬河流域开发,进一步增强陕南水电基地规模和实力。抓住国家加快水电项目建设有利时机,以解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短缺为突

41、破口,加快推进黄河北干流梯级开发。启动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解决关中负荷中心电网调峰问题。“十二五”新增水电装机138万千瓦。水电已建在建规模达到618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150万千瓦。图3 新能源产业规划分布图二、加快发展风电产业按照“集中开发、电网配套、统筹消纳”的原则,积极开展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定边张家山、繁食沟,靖边龙洲等大型风电场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延安、渭北和秦岭山区风电场建设工作,确保风电项目建设接替有序。进一步扩大风能详查区域,推进渭北、秦岭山区风能资源详查工作,为今后更大规模发展风电提供资源储备。积极开展风电消纳能力研究,加快配套输电

42、网建设,提高电网消纳风电能力。依托西安、宝鸡、咸阳三大风电设备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整机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实现风电开发与装备制造和电网建设协调发展。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风电装备整机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千瓦、零部件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千瓦,基本建成完善的风电产业链。三、培育壮大光伏产业(一)太阳能发电按照“突出重点,集约布局、稳步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电网接纳能力等,优先在陕北、渭北光资源丰富区域,建设“金太阳”示范工程、国家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等一批工程。完善靖边光伏园区基地配套设施,有序规划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

43、产业园区,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基地。以陕北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为契机,以西安为核心,分层次、高水平构建商洛、咸阳、渭南、宝鸡、榆林光伏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原材料及电池生产,完善光伏产业链,做大做强光伏产业。推进西安、延安、榆林等光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光伏屋顶、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建成光伏建筑应用项目50兆瓦,形成多晶硅产能2万吨/年,产业配套能力达到90%以上。(二)太阳能热利用积极引导西安、宝鸡、榆林等大中城市加快太阳能城市建设,推广太阳能集中供水工程,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结合应用,扩大太阳能应用领域。充分利用国家“

44、太阳能下乡”优惠政策,积极推广乡镇和农村大规模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建造太阳房。到2015年建成一批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全省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集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四、科学开发生物质能按照“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积极引导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关中资源和运输情况,在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县区,适度布局建设生物质发电和小火电燃煤机组改生物质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煤与生物质混燃发电示范项目建设。陕北利用沙生灌木平茬和退耕还林生物质资源,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利用陕南秦巴山区丰富的麻风树、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木薯等含油或含淀粉植物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建设

45、,发展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到2015年,力争全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到50%,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生物质液体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20万吨。五、稳步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核电工程,积极推进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将核电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地热能利用,在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在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等地热资源丰富地区,推广地源热泵等地热能高效利用技术,扩大地热供暖规模。积极探索建设地热发电站项目。到2015年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供热水量300万吨。沼气利用,支持农村集中沼气和户用沼气建设,加大规模化养殖场沼

46、气工程以及生物质气化项目建设力度,新建户用沼气60万口、小型沼气池9000处、大中型沼气池300处,实现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全覆盖。第五章 强力推进能源资源深度转化一、优化发展火电围绕保障全省电力供应和促进电力外送,加大电源建设结构调整和先进技术应用力度,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鼓励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型环保燃煤发电机组,实施“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热电冷联产机组建设和改造,积极试点楼宇型和园区型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推进电力、热力和制冷等能源综合集中供应。结合大型矿区开发,建设一批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新建机组同步实施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加快现有机组脱硝改造,秦岭以北采用空冷节水技术。积极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及碳捕获和封存利用(CCUS)试点工程,探索“绿色煤电”发展模式。按照电力区域平衡的原则,优化火电建设布局,加大陕北火电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稳步增加关中火电规模,重点建设热电联产和实施现有电源扩建工程;陕南结合负荷增长情况,适时布局火电支撑电源,就地保障电力供应。按照“集中布置、就近利用”的原则,加快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