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色谱分析法导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章色谱分析法导论ppt课件.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五章色谱分析法导论,15.1 概述15.2 色谱图及色谱 常用术语15.3 色谱分析的基 本理论15.4 色谱定性和定 量方法,2,课程引入:汽油中有多达185个组分,有无在1小时内 分离并定性定量分析上述组分的方法?快速鉴定假酒的方法?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苏丹红事件”、“三鹿牛奶事件”!,3,4,GC112A型气相色谱仪,5,GC2010/日本岛津,6,GC190微型便携式气相色谱仪,7,LC 2690液相色谱仪,8,气相色谱毛细柱,9,填充柱,10,Waters symmetry色谱柱,11,色谱分析流程,12,15-1 概述一、色谱法的由来与发展 1.由来 色谱法早在1903
2、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分离植物色素时提出。Tswett在研究植物叶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叶子的萃取物倒入填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内,然后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色素中各种组分互相分离,形成,13,各种不同颜色的谱带。在玻璃管上,每一种色带即为一种色素(完全分离)。色带犹如光谱分析中的谱线(带),因此得名“色谱法”。(chromatography),14,名称:(1)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在色谱法中,填入玻璃管或不锈钢管 内静止不动的一相(固体或液体)。(2)流动相(mobile phase)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相的流体(气体 或液体)。(3)色谱柱(col
3、umn)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管或不锈钢管),15,色谱法分离过程: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类型、强弱也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滞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两个重要特征:试样中各组分在柱中不等速迁移(热力学因素);每种组分在流经柱子后发生谱带扩散分布(动力学因素)。,16,2.发展(1)1901年,Tswett开始研究。(2)1903年3月21日,华沙自然科学生物学 会论文:“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
4、物分析上的应用”,提出用吸附原理分 离植物色素。(3)1906年,德国生物学会议,公开展示“彩色环带的柱管”“色谱图”。(4)在随后20多年中,色谱分离法得以广泛 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在天然有机物的分,17,离与分析中。(5)1952年,Martin(英)发明了GL分配色 谱诺贝尔化学奖。(6)1954年,Ray发明了TCD检测器。(7)1956年,Van.Deemter(荷)提出速率方 程理论。(8)1957年,Golay(美)发明了玻璃毛细柱(1mm)。(9)几年后,Mcwillian(澳)发明了 FID。Lovelock(英)发明了ECD。,18,(10)60年代,各国相继出版了有关色谱教
5、科 书及专著色谱成为一门独立 学科。(11)1962年,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 SFC(12)80年代,毛细管电泳色谱 CEC,19,仪器的发展 1955年,美国商品色谱仪出现;1957年,日本商品色谱仪出现;1960年,美国液相色谱仪,Waters 1979年,“弹性石英毛细柱”;Golay柱(1957年)为易碎的玻 璃柱,长810100m;石英毛细柱0.1、0.22、0.32、0.53mm,20,进口色谱仪器品牌有:HP(安捷伦)、Waters、岛津、戴安国产仪器有:北分(SP)、上分、鲁南,21,二、色谱法分类1.按操作(固定相使用)形式分类(1)柱色谱:固定相装于柱内的色谱法。分为填充柱色
6、谱和空心毛细 管柱色谱。(2)平板色谱:固定相呈平板状的色谱。它又可分为薄层色谱(固定 相压成或涂成薄膜的色谱)和纸色谱(固定相为滤纸的 色谱)。,22,2.按两相状态分类(使用最普遍)(1)气相色谱(GC):流动相是气体的色谱。分为 气固色谱(GSC)气液色谱(GLC)(2)液相色谱法(LC):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为 液固色谱(LSC)液液色谱(LLC)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为超临界 流体色谱(SFC)。,23,3.按分离机理分类(1)吸附色谱 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 能力强弱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2)分配色谱 利用不同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不 同的分配系数而达到分离的方
7、法。(3)离子交换色谱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 亲和力大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24,(4)凝胶色谱(或空间排阻)色谱 利用多孔性固定相对大小不同的分子 的排阻作用而达到分离的方法。又称为空间(尺寸)排阻色谱法。,25,GC与LC的区别:物质在GC中传输速度快,流动相渗透性好,可用长柱,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但GC要求样品具有一定挥发性及热稳定性;气体价格低,仪器相对便宜。LC的流动相为色谱纯液体,需用高压恒流泵传输,造价高,有机溶剂为流动相,价高、消耗量大,仪器昂贵,但只要样品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即可用LC分析。一般,GC可分析15%20%的有机物;LC可分析70%80%的有机物
8、。,26,15-2 色谱图及色谱常用术语一、色谱图 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色谱柱后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系统所产生的输出响应信号强度(R)对时间(tR)或流动相流出体积(VR)作图,所得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曲线上突起部分就是色谱峰。响应信号电压(mv)或电流(mA),27,Y,色谱图,28,二、色谱图基本术语1.基线 在实验操作条件下,色谱柱后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称为基线,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29,2.色谱峰 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果进样量很小,浓度很低,在线性范围内,则色谱峰是对称的。标准的色谱峰为正态分布曲线。,每一色谱峰至少代表一个组分;每一峰的峰值出峰时间定性
9、;每一峰的峰面积(峰高)定量。,30,3.峰高h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表示。用纸高(mm)或电信号大小(mv或mA)表示。4.峰的区域宽度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色谱流出曲线的重要参数之一,用于衡量柱效率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表示色谱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31,标准偏差 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即拐点峰宽的一半)。=Y0.607h半峰宽Y1/2 即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为 Y1/2=2.355峰底宽度Y(基线宽度)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 Y=4,32,色 谱 流 出 曲 线,Y0.607h=2
10、 Y=4 Y1/2=2.355 Y 2 Y1/2,33,5.峰面积A 峰面积是色谱图提供的基本定量数据,峰面积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定量结果。对于不同峰形的谱峰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1)对称形峰面积的测量 A=1.065 h Y1/2(2)不对称形峰面积的测量(3)剪纸称重法原始色谱定量法,34,6.色谱保留值 各种组分在柱上的滞留情况(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死时间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空气或甲烷)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它正比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时,可用柱长L与 tM 的比值计算 即=L/tM,35,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
11、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tR 某组分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即 tR=tR tM,tR:由于组分吸附或溶解于固定相中,比流 动相在柱中多滞留的时间。tR:出柱时间;tR:与固定相作用时间。,36,(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死体积VM 指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相很小可忽略不计时,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色谱柱出口的载气流速Fo(cm3 min-1)计算。VM=tM Fo VM反映了柱和仪器系统的几何特性,与被测组分的性质无关。,37,保留体积VR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
12、测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VR=tR Fo 载气流速越大,保留时间降低,VR不变 VR与载气流速无关。调整保留体积VR 某组分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VR=VR VM=tR Fo 同理:VR与载气流速无关,并更合理地反映了被测组分的保留特性。,38,7.相对保留值r2.1或ri.s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r2,1=t R2/t R1=V R2/VR1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性质有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在色谱法中,特别是在气相色谱法中,广泛用作定性的依据。相对保留值r2.1或ri.s也称为分离系数、柱的选择性、
13、溶剂效率等。,39,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标准(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这个峰的相对保留值,即=tR(i)/tR(s)式中tR(i)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留时间,所以总是大于1的。相对保留值往往可作为衡量固定相选择性的指标,又称选择因子。当=1时,两组分永不分离;越大,分离的越好。,40,三、分配平衡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
14、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41,分配平衡:一定温度(TC)下,组分在流动 相和固定相间作用达到的平衡。1.分配系数K 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即,42,下图是 A、B两组分沿色谱柱移动时,不同位置处的浓度轮廓。沿柱移动距离L 溶质A和B在沿柱移动时不同位置处的浓度轮廓,浓度,A,B,KAKB,A,B,43,分配系数的要点:K值与组分性质、固定相性质、流动相性质、分离温度有关的参数;一定TC下,K越大,出峰越慢;提高TC,组分在固定相中浓度降低,tR变小;K=0的组分,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每个
15、组分的K不同,选择适宜的固定相来改善 分离效果;试样中不同组分在相同分离条件下,K不同,得以分离。,44,2.分配比k(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即,45,式中:为相比:反映色谱柱柱型及结构的参数。填充柱相比约635;毛细管柱的相比约501500。,VM为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 相颗粒间空隙体积。VS为固定相体积,其中,GSC中为吸附剂表面容量,GLC中为固定液体积。空气或甲烷的ms=0,k=0,46,3.分配比与保留值的关系,47,讨论:K和k除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外,还随柱温、柱压的
16、变化而变化。K只与组分和两相性质有关,与两相体积无关。而k又称容量因子、分配容量、容量比,其随固定相的量的增加而增大。k越大,保留时间越长。k=0,tR=0,tR=tM,48,15-3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试样在色谱柱中的分离过程包括两方面:热力学 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情况(tR由K决定)动力学 各组分在两相间的传质情况(Y1/2)一、塔板理论塔板理论:1941年,Martin提出的半经验热 力学理论。给出衡量柱效的指标,49,把色谱柱比作一个分馏塔,引入理论塔板数(n)作为衡量柱效率的指标,即色谱柱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相等的水平塔板组成。,50,1.塔板理论的建立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
17、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以气相色谱为例,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Vm)。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51,52,53,2.塔板理论的结论色谱柱长:L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衡量柱效的指标)则三者的关系为:n=L/H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54,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
18、度:,55,3.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n越大(塔板高 度H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 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 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56,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57,二、速率方程范第姆特方程 给出影响柱效的因素 1956年,荷兰学者van.Deemter等在研究气液色谱时,提出
19、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他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该理论模型对气相、液相色谱都适用。,58,van Deemter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H=A+B/u+C u 式中:H为板高(cm);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cm.s-1);A、B、C为常数:A为涡流扩散系数;B为分子扩散项系数;C为传质阻力项系数。,减小A、B、C三项可提高柱效;存在着最佳流速;A、B、C三项各与哪些因素有关?,59,1.涡流扩散项 A(多路效应)在填充色谱柱中,当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迁移时,流动相由于受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断改变流
20、动方向,使组分分子在前进中形成紊乱的类似涡流的流动,故称涡流扩散。色谱峰变宽的程度由下式决定:A=2dp 为柱子填充的不均匀性(不规则因子);dp为填充物的平均直径。,60,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 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对于空心毛细管,不存在涡流扩散,A=0。对于34的填充柱,6080目(标准筛)固 定相。,61,2.分子扩散项 B/u(纵向扩散项)纵向分子扩散是由浓度梯度造成的。组分随着流动相向前推进,由于存在浓度梯度,组分自发向前扩散,造成谱带展宽。分子扩散项系数为 B=2 Dg是填充柱内流动相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称弯曲因子,它反
21、映了固定相颗粒的几何形状对自由分子扩散的阻碍情况。空心毛细柱=1 填充柱1(硅藻土担体=0.50.7),62,Dg为组分在流动相(GC为气相)中扩散系数(cm 2 s-1),分子扩散项与组分在流动相中扩散系数 Dg 成正比。Dg与流动相及组分性质有关:Dg:Dg反比于流动相相对分子 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流动 相,可使B项降低。如:N2 Dg TC:Dg随柱温增高而增加。,63,a.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b.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低流速时,扩散加剧,滞留时间延长。c.扩散系数Dg(M载气)-1/2,M载气大,B减小。d.Dg TC 低柱温提高柱效。,64,
22、3.传质阻力项 Cu(1)气相色谱 传质阻力系数C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l两项,即 C=Cg+Cl=Cm+Cs 气相传质过程Cg: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面的过程所受到的阻力。液相传质过程Cl:是指试样组分从固定相的气/液界面移动到液相内部,并发生质量交换,达到分配平衡,然后又返回气/液界面的传质过程所受到的阻力。,65,降低液膜厚度减小Cl,提高柱效;提高TC减小传质阻力C,提高柱效。,66,van Deemter的气相色谱板高方程展开式,H的相关项有:柱填充的均匀性、担体粒度;柱的种类(填充柱、毛细柱)、载气种类(N2、H2)、TC、u;柱的形状(k,、)、固
23、定液、液膜厚度 和均匀性。,67,4.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68,载气流速高时,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曲线的右边。载气流速低时,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曲线的左边。H-u曲线与最佳流速: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69,其中的A、B、C的数值可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得三种流速对应的三个H值,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H最小和u最佳。,70,5.速率理论的要点(1)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
24、流扩 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 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 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 下降的主要原因。(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71,(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 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 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4)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 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 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 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72,三、色谱分离效能的衡量 评价柱分离性能的指标(柱的选择性、柱效能、分离度)1.选择性
25、(分离效率)r21或21 难分离物质对的调整保留值之比。,r21只与固定相、柱温有关,可查手册。一般r211.2时,认为色谱峰已达较好分离;而r21=1时,为完全重叠状态。,73,2.柱效(能)n,理论板高:H=L/n 有效板高:H有效=L/n有效,74,(a)两色谱峰距离 近并且峰形宽。两 峰严重相叠,表示 选择性和柱效都很 差。(b)虽然两峰距离 拉开了,但峰形仍 很宽,选择性好,柱效低。(c)分离最理想,说明选择性好,柱 效也高。,75,3.分离度R(分辨率)分离度R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塔板理论和速率方程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分能够被完全分离。难分离
26、物质对的分离程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分离度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 分色谱峰平均峰宽之比。,76,77,R=0.8 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R=1.0 分离程度98%;R=1.5 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78,四、色谱分离基本方程 分离度与柱效能、选择性的关系 公式推导:令Y(2)=Y(1)=Y(相邻两峰的峰底宽近似相等),引入相对保留值和塔板数,可导出下式:,79,80,81,公式综述,82,例1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5秒和100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1.5。
27、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0.1 cm,柱长是多少?解:,83,L有效=n有效H有效=15470.1=155 cm 即柱长为1.55米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84,例2由分离环己烷和苯的谱图知tM=2.1 tR(环己烷)=4.6,Y1/2=0.58 tR(苯)=12.5,Y1/2=1.48 若原柱长为2米,求获得基线分离最少需 要多长的柱子?解:,85,86,例3若两组分的tR分别为19min和20min,tM为1min,计算(1)较晚流出的第二组分的分配比?(2)欲达到R=0.75时,所需的n为多少?,87,例4在一3.0m的色谱柱上,分离一个样品的结果如下:tR1=
28、14min,tR2=17min。计算: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有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有效板数和板高。两组分的容量因子。分离度。若使两组分的分离度为1.5所需的最短柱长。(已知死时间和两组分的色谱峰宽均为1.0min),88,89,90,15-4 色谱定性和定量方法一、色谱的定性分析保留值可作为一种定性指标。但是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可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保留值,即保留值并非专属的。如果在了解样品的来源、性质、分析目的的基础上,对样品组成作初步的判断,再结合下列的方法则可确定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合物。,91,1.利用纯物质定性的方法利用保留值定性 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
29、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利用加入法定性 如果未知样品较复杂,可采用在未知混合物中加入已知物,通过未知物中哪个峰增大,来确定未知物中成分。,92,93,2.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 相对保留值r21:相对保留值r21仅与柱温 和固定液性质有关。在 色谱手册中都列有各种 物质在不同固定液上的 保留数据,可以用来进 行定性鉴定。ris=tRi/tRs=VRi/VRs,94,3.保留指数定性法 保留指数(I)又称为柯瓦(Kovts)指数,它表示物质在固定液上的保留行为,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并被国际上公认的定性指标。它具有重现性好、标准统一及温度系数小等优点。测定方法:将正构烷
30、烃作为标准,规定其保留指数为分子中碳原子个数乘以100(如正己烷的保留指数为600)。其它物质的保留指数(IX)是通过选定两个相邻的正构烷烃,其分别具有Z和Z+1个碳,95,原子。被测物质X的调整保留时间应在相邻两个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值之间。,96,例由乙酸正丁酯在阿皮松L柱上的流出曲线(柱温100)测得调整保留距离为:乙酸正丁酯310.0mm,正庚烷174.Omm,正辛烷373.4mm,求乙酸正下酯的保留指数。,在与文献值对照时,一定要重视文献值的实验条件,如固定液、柱温等。,97,4.与其他分析仪器联用的定性方法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LC-MS)色谱-红外光谱仪联用仪(HPLC-FT
31、IR)组分的结构鉴定,98,二、色谱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求出混合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色谱定量的依据是,当操作条件一致时,被测组分的质量(或浓度)与检测器给出的响应信号成正比。即:m i=fi Ai 式中:mi为被测组分i的质量;Ai为被测组分i的峰面积;fi为被测组分i的校正因子。,99,1.峰形的判断 峰的不对称因子fs,R,t,a b c,100,2.峰面积的测量(1)对称峰:近似将色谱峰当作等腰三角 形。A=1.065 hY1/2(2)不对称峰:可在峰高0.15和0.85处分别 测定峰宽。A=h(Y 0.15+Y 0.85)/2(3)同系物的分析: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同系物的半
32、峰宽与保留 时间成正比。A=hbtR(4)自动积分和微机处理法,101,3.定量校正因子f 试样中各组分质量与其色谱峰面积成正 比,即:m i=fi Ai(1)绝对校正因子:单位面积对应的物质量=m i/Ai,102,(2)相对校正因子f i:即组分的绝对校正 因子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 子之比。,常用的标准物质:对热导检测器(TCD)是苯;对氢焰检测器(FID)是正庚烷。,103,相对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104,(3)相对校正因子的测量:凡文献查得的校正因子都是指相对校 正因子(通常把相对二字略去)。相对校正因子只与试样、标准物质和检测器类型有关,与操作条件、柱温、载气流速、固定液性质无关。
33、校正因子测定方法:准确称量被测组分和标准物质,混合后在实验条件下进样分析,分别测量相应的峰面积,通过公式计算校正因子,如果数次测量数值接近,可取其平均值。,105,4.定量分析方法(1)归一化法 把所有出峰组分的含量之和按100%计的定量方法称为归一化法。,特点及要求:归一化法简便、准确;进样量的准确性和操作条件的变动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仅适用于试样中所有组分全出峰的情况。,106,(2)外标法 也称为标准曲线法。,特点及要求:外标法不使用校正因子,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变化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高,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107,(3)内标法 当样品各组分不能全
34、部从色谱柱流出,或有些组分在检测器上无信号,或只需对样品中某几个出现色谱峰的组分进行定量时可采用内标法。方法:是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入 到准确称量的试样中,根据试样和内 标物的质量以及被测组分和内标物的 峰面积可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108,内标物要满足以下要求: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无组分峰影响。试样配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样m,加入 一定量内标物mS,混匀进样分 析。,109,内标法特点:内标法的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和进样 量的稍许变动对定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每个试样的分析,都要进行两次称量,不适合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110,内标校准曲线法:若将内标法中的试样取样量和内标物加入量固定,则:,111,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GC分析:3.21600 FID OV-17(1.5%)苯基(50%)甲基聚硅氧烷+QF-1(2.0%)三氟丙基(50%)甲基聚硅氧烷 Chromosorb 高分子多孔小球 80-100目,112,P261,第7题:,(1),113,(2),114,P262,第8题:,115,第9题:,116,第10题:,117,第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