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0623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7.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上肢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ppt课件.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上肢,第二节 肘与前臂复合体,掌握:肱桡关节、肱尺关节以及上下尺桡关节的运动特征;引发各关节运动的肌群:屈肘与伸肘肌群、前臂旋前与旋后肌群。熟悉:肱骨远端、尺骨和桡骨的解剖特点;肘关节和前臂掌侧和屈侧的肌肉起止点以及所支配的神经。了解:三角纤维软骨盘,前臂骨间膜。,一、骨学(一)肱骨、(二)尺骨、(三)桡骨二、关节(一)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二)上下尺桡关节、(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三、肌肉和神经支配(一)神经支配、(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肘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上尺桡关节组成;前臂复合体由上、下尺桡关节与骨间膜构成。尺骨与桡骨在前臂的这种连接装置,允许无肩关节运动时,使手掌上

2、翻(旋后)或下翻(旋前),旋前和旋后运动与肘屈伸共同执行或独立完成。,在肩关节配合下,肘屈伸和前臂旋转,可使前臂置于空间任意位置,使前臂驱动其功能末端(手)按需远离身体。肘和前臂的相互作用,极大增加手在空间放置的有效范围,对许多重要的日常活动:进食、取物、投掷和个人卫生等具有重要意义。,一、骨学(一)肱骨(二)尺骨(三)桡骨,肱骨干远端内侧是滑车和内上髁,外侧是肱骨小头和外上髁。滑车,类似圆形的、没有绕线的线轴,两端内、外侧唇,内侧唇朝远端比外侧唇延伸更远。,(一)肱骨,内外侧唇之间是滑车槽。从后向前,滑车槽向内侧呈螺旋状延伸。半球形,较小的圆形小头位于滑车外侧。滑车和小头构成肘关节屈伸轴。,

3、(一)肱骨,滑车前面近端是冠状窝。桡窝位于肱骨小头前部近端。明显的可触摸的肱骨内上髁是肘内侧副韧带、前臂旋前肌、屈腕肌群附着点。肱骨外上髁不明显,是肘外侧副韧带近端、前臂旋后肌、伸腕肌群附着点。,(一)肱骨,肱骨后面靠近滑车是鹰嘴窝,延迟冠状突和鹰嘴突与肱骨干的碰撞,增加肘关节屈伸。股骨远端整体向前凸起,与肱骨干成45,使滑车处于肱骨干纵轴前方。,(一)肱骨,尺骨近端明显突起是鹰嘴(肘关节标志点),鹰嘴后方为肱三头肌附着点。冠状突在近端尺骨前方。,(二)尺骨,鹰嘴和冠状突前部顶端之间是尺骨滑车切迹,凹面切迹和肱骨滑车紧密连接形成肱尺关节。凸起的薄嵴把滑车切迹沿中线分隔开来。,(二)尺骨,圆形尺

4、骨头位于尺骨远端,大部分由关节软骨包裹。突出的茎突从末端后内侧向远端突出。,(二)尺骨,完全旋后,桡骨与尺骨平行,位于外侧。近端小,肘关节部分。远端粗大,腕关节部分。,(三)桡骨,桡骨头圆盘状结构,外部边缘被关节软骨覆盖。桡骨头边缘与尺骨桡切迹相接触,形成桡尺近端关节(上尺桡关节)。,(三)桡骨,桡骨头表面由一个浅的、杯状凹窝,表面覆盖关节软骨,与凸起肱骨小头形成肱桡关节。肱二头肌粗隆位于桡骨近端内侧前缘上一个粗糙区域,肱二头肌附着点。,(三)桡骨,远端桡骨和腕骨关节相连形成桡腕关节。桡骨远端尺切迹和尺骨远端相关节,构成下尺桡关节。外侧向下突起称桡骨茎突。,(三)桡骨,二、关节(一)肱尺关节和

5、肱桡关节(二)上下尺桡关节(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1.基本特征 肘关节主要由肱桡关节和肱尺关节组成。尺骨的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接合,有对应匹配的形状,是肘关节稳定结构的主要因素。,(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1.基本特征 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为改良铰链关节,尺骨在肘关节屈伸时可进行小范围的轴向旋转和侧向运动-附属运动,在肘关节运动学上具有一定意义。,(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1.基本特征 肘屈伸,发生在通过外上髁的内-外旋转轴。从内侧至外侧,旋转轴轻微超越滑车内侧唇远端的延长部分,滑车的不对称,使尺骨相对肘部向外侧偏离,形成自然额状面角度,称为肘外翻。,(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1.基本特征 肘

6、关节在冠状面上自然伸展,尺骨纵轴与肱骨纵轴所形成的夹角称肘外翻或携带角。,(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1.基本特征 肘完全伸展时,正常提携角约为155,女性比男性多5左右,可过度外翻,超过20。优势手臂外翻角度比较大。明显内外翻可能由创伤导致。过度外翻会延伸、损害尺神经。,(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2.关节周围韧带 肘关节囊将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端关节包绕起来,关节囊比较薄,在前端用倾斜纤维组织(侧副韧带)加固。,(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2.关节周围韧带 内侧副韧带由前、后和横行纤维束构成。为肘关节提供抵制和拮抗外翻的保障。前纤维束,最有力最坚韧的纤维束,起自内上髁前部,止于尺骨冠状突内

7、侧部,跨越旋转轴两侧-“牵索线”,肘屈伸时部分被拉紧,提供矢状面稳定性。,(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2.关节周围韧带 后纤维束附着内上髁后部,止于鹰嘴内侧缘,是后内侧关节囊增厚部分,抵抗外翻,肘过度屈曲时拉紧。横纤维束从尺骨鹰嘴走行尺骨冠状突,起止于同一骨骼,不提供稳定性。,(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2.关节周围韧带 除内侧副韧带,腕屈肌、旋前肌近端纤维也抵抗肘外翻过度应变,最明显的是尺侧腕屈肌纤维。,(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2.关节周围韧带 外侧副韧带起于外上髁,分为两条纤维束,桡侧副韧带、尺(外)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散开后与环状韧带混合。尺侧副韧带远端附着于旋后肌嵴。,(一)桡尺关节和肱

8、桡关节,2.关节周围韧带 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环状韧带在肘关节完全屈曲时拉紧。外侧副韧带所有纤维和关节囊的后-外侧面均拮抗内翻方向的力,稳定肘关节。,(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2.关节周围韧带,(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 肘关节屈曲生理功能:牵拉、提举、进食、梳理头发等。C5以上脊髓损伤,屈肘肌瘫痪,不能屈肘。投掷、推开、抓取运动中,除了肘关节屈曲还伴有肘关节伸展。肘屈曲性挛缩导致伸展功能完全丧失,由屈肘肌显著强直引起的。,(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 长时间保持屈曲、收缩(骨折、肘关节炎、肘屈肌痉挛、肱三头肌瘫痪、肘关节前部皮肤瘢痕)可使屈肘肌显著强直。肘关节屈曲性挛缩

9、而伸展功能丧失,还可发生前关节囊和侧副韧带前部挛缩。,(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 肘被动运动的最大范围:过伸5,屈曲145。日常生活,肘活动仅使用了30130运动弧度,称为功能弧度,轻度肘运动范围受限对上肢的活动范围影响不大。,(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肱尺关节的关节运动学 肱尺关节是尺骨凹形滑车切迹围绕凸形肱骨滑车形成的关节。矢状面:滑车上,软骨覆盖300关节面;切迹上,软骨覆盖180关节面。-球窝关节。滑车和滑车切迹限制肱尺关节活动范围。,(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肱尺关节的关节运动学 充分被动伸展肱尺关节,肘前侧皮肤、屈肌、前关节囊和内侧副韧带的前纤维束需要

10、具有足够的伸展性。,(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肱尺关节的关节运动学 完全伸展,肱尺关节由内侧副韧带前纤维、前关节囊、屈肌、肱肌阔肌腱等张力增加提供稳定,还要求鹰嘴突尖部楔入鹰嘴窝中。鹰嘴窝周围异位骨化,限制肱尺关节完全被动伸展。,(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肱尺关节的关节运动学 肱尺关节屈曲时,尺骨滑车切迹凹面在滑车的凸面发生滚动和滑动,运动方向一致。肘关节完全被动屈曲,需要后关节囊、伸肌、尺神经、某些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后纤维束)伸长。防止后脱位。,(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肱桡关节的关节运动学 肱桡关节是桡骨头的杯状小窝和肱骨小头之间所构成的关节。完全伸展放松时

11、,关节面几乎不接触;主动屈曲时,肌肉收缩牵拉桡骨窝向肱骨小头靠近。,(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3.运动学肱桡关节的关节运动学 屈伸运动的运动学由桡骨凹窝在肱骨小头凸面上的滚动和滑动构成。肱桡关节为肘提供结构稳定很小,但提供与外翻力相抗衡的抵抗力。,(一)桡尺关节和肱桡关节,1.基本特征 桡骨和尺骨通过骨间膜和上下尺桡关节结合在一起。这些关节位于前臂的两端,使得前臂能够转到旋前和旋后的位置。前臂旋后时,手掌向上或掌心向上,旋前时,手掌向下或掌心向下。,(二)上下尺桡关节,旋后,旋前,1.基本特征 前臂旋转轴从桡骨小头到尺骨头,连接在两端上下桡尺关节之间。旋前和旋后提供可使手在尺骨和肱骨不旋转的情

12、况下“独立”转动的机制。旋前或旋后受限,必须依靠肩部更大范围的内外旋转代偿来完成旋转活动。,(二)上下尺桡关节,1.基本特征 解剖位上,前臂完全旋后,尺骨和桡骨相互平行。旋前位,桡骨远端和手掌发生旋转,与固定不动的尺骨相交叉。,(二)上下尺桡关节,1.基本特征 尺骨在旋前或旋后中保持静止,为桡骨、腕骨、手掌提供连接和支撑。尺骨在旋前和旋后中,并非完全不动,在冠状面发生轻微移动。旋前时,轻度外展(外翻),旋后时,轻度内收(内翻)-附属运动。,(二)上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上尺桡关节,环状韧带是较厚的环形结缔组织带,附着于尺骨的桡切迹两侧,包绕桡骨头,使桡骨近端紧附于尺骨。,(二)上

13、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环状韧带内周覆盖软骨,减少旋前和旋后中对桡骨头的摩擦。环状韧带表面由肘关节囊、桡侧副韧带和旋后肌附着。,(二)上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方形韧带是短而粗壮的韧带,起于尺骨的桡切迹下方,附着于桡骨颈的内表面,为上尺桡关节提供结构性支持。,(二)上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下尺桡关节,环状韧带(腕总韧带)是前臂深筋膜延续至腕部纤维束的增厚部分,围绕腕一周,附着于尺、桡骨远端及腕部骨突上,分为掌侧与背侧部分,构成腕管、制约和保护腕部软组织。,(二)上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下尺桡关节韧带,尺、桡骨下端1cm处,横向附着在桡骨S切迹

14、掌侧和背侧到尺骨桡侧缘,与三角纤维软盘掌、背部结合,对下尺桡关节起稳定作用。,(二)上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腕深韧带包括尺侧、桡侧副韧带,防止桡腕关节过度内收、外展。,(二)上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下尺桡关节的关节盘(三角纤维软骨盘),尖端附着并终止于尺骨头凹窝及附近茎突,关节盘外侧附着于桡骨的尺骨切迹整个边缘。关节盘前缘和后缘延续成掌侧(前缘)和背侧(后缘)桡尺关节囊韧带。,(二)上下尺桡关节,2.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 关节盘近端表面与所附着的囊韧带,将尺骨头和桡骨头尺骨切迹紧密结合,是下尺桡关节最主要的稳定因素,在旋前和旋后中尤为重要。关节盘破裂或撕裂,导致关节完

15、全脱位或整体不稳定。,(二)上下尺桡关节,3.运动学 日常活动中,许多动作都涉及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进食、洗脸、剃须,手掌掌面均需向面部旋转;抓起一个硬币、从椅子上推起,手掌掌面向下旋转。,(二)上下尺桡关节,3.运动学 前臂旋转的中立位或零基准位是“拇指向上”位,完全旋前和旋后的中间位置。前臂旋前75,旋后85。日常活动仅需100,旋前50至旋后50之间,这是前臂旋转的功能弧度。,(二)上下尺桡关节,3.运动学 前臂全范围旋转角度缺失最后30左右,仍能满足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规活动。肩关节内、外旋转,可弥补或代偿前臂内外旋障碍导致的上肢活动受限。,(二)上下尺桡关节,3.运动学 旋前、旋后,需要上

16、下桡尺关节同时运动,一侧受限将限制和影响另一侧运动。也涉及肱桡关节运动。,(二)上下尺桡关节,3.运动学 旋后时,桡骨头在环状韧带和尺骨桡切迹间形成的纤维骨性环中旋转,即上桡尺关节旋后,桡骨头被纤维骨性环限制进行滚动和滑动。桡骨远端尺骨切迹凹面以相同方向在尺骨头上滚动和滑动,即下桡尺关节旋后。,(二)上下尺桡关节,3.运动学 旋后时,关节盘近侧表面与尺骨头保持连接。旋后末端阶段,掌侧关节囊韧带伸展至最大长度,稳定下桡尺关节。,(二)上下尺桡关节,3.运动学 旋前时,上下桡尺关节运动机制与旋后相似。完全旋前,最大程度延长尺桡关节背侧关节囊韧带,掌侧囊韧带松弛至原长的70。,(二)上下尺桡关节,3

17、.运动学 旋前、旋后中,桡骨通过桡骨头周围在上尺桡关节处与纤维骨性环(环状韧带)相连;通过桡骨头的小窝在肱桡关节处与肱骨小头连接。肘关节前臂复合体的任何运动,均涉及肱桡关节运动。肱桡关节活动受限,影响肘屈曲、前臂旋前和旋后,导致上肢功能障碍。,(二)上下尺桡关节,前臂骨间膜从桡骨斜向至尺骨的腱性纤维组织,使尺、桡骨间形成一个弹性铰链。前臂骨间膜多数纤维从桡骨内侧缘起,斜向内及远端,止于尺骨外侧缘,大约成20角。,(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一些分散的、界定差的纤维束与骨间膜的主要纤维走向垂直。其中一条为斜索。斜索起于尺骨粗隆外侧,止于肱二头肌粗隆。另一个未被命名的束带位于骨间膜远端末梢。旋前、旋

18、后时,骨间膜发挥重要作用,使前臂两块骨成为一体。,(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在完全旋前或旋后时,关节盘部分松弛,骨间膜紧张;中立位时,关节盘紧张,骨间膜松弛。,(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骨间膜参与上肢力量传递。手撑地,负重产生压力,80通过桡腕部传到腕骨外侧和桡骨,20通过腕部内侧和尺骨传到尺腕间隙。,(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骨间膜纤维走向,部分源自远端的负荷通过骨间膜传递至尺骨,部分途经腕部的压力通过肱尺关节传递至肘部,肱桡关节和肱尺关节共同分担传递至肘部的压力,避免负荷过度集中于肱桡关节,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骨性结构破坏。,(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被破坏导致关节退化,诱发骨性关节

19、炎。骨间膜主要纤维走向不能拮抗作用于桡骨远侧的拉应力(提重物,所有力量均作用于桡骨),使骨间膜松弛,斜索和环状韧带可防止前臂复合体损伤。,(三)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三、肌肉和神经支配(一)神经支配(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肘与前臂的神经 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为肘、前臂、腕与手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皮肤提供运动和感觉神经支配。,(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肌皮神经 C5-6神经根组成,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延伸至远端成为皮肤感觉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桡神经 C5-T1神经根组成,臂丛神经后束直接延伸,走行于肱骨桡神经沟内,支

20、配肱三头肌和肘肌。,(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桡神经 然后出现于肱骨远端外侧,支配附着于连接到外上髁或位于外上髁附近肌肉。在肘近端,支配肱桡肌、肱肌外侧和桡侧腕长伸肌。,(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桡神经 在肘远端,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是感觉神经,分布于前臂和手掌远末端后外侧,集中于拇指虎口背侧,深支为桡神经的运动纤维,分布于桡侧腕短伸肌和旋后肌。,(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桡神经 穿过旋后肌肌内通道后,桡神经终末部分走行至前臂后方,支配腕关节尺侧伸肌和前臂用于手指活动的数块肌肉。,(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正中神经 C5-T1神经根组成,走行至肘关节处支

21、配附着于或位于肱骨内上髁附近大多数肌肉:腕屈肌、前臂旋前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深屈肌外侧部分、拇长屈肌、旋前方肌。,(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正中神经 延伸至远端,穿过腕管,在腕横韧带覆盖下经过腕关节,支配拇指和其他手指内在肌肉,为手掌外侧、拇指掌面、桡侧两个半指提供感觉纤维,在示指、中指远末端感觉神经尤为丰富集中。,(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尺神经 源于臂丛神经内侧束,由C8-T1神经根纤维组成,也有C7神经根纤维参与。经后侧通过内上髁之后,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内侧1/2。,(一)神经支配,1.肘与前臂的神经-尺神经 在腕管外侧通过腕关节作为运动神经支配

22、手掌内在肌肉。提供分布于手掌尺侧皮肤感觉神经,包括无名指内侧和小指。,(一)神经支配,2.肘部和前臂肌肉的神经支配 屈肘肌受三个不同周围神经支配: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桡神经支配肱桡肌和肱肌外侧部分,正中神经支配旋前圆肌。同时损伤,肘屈肌瘫痪。肘伸肌(肱三头肌)和肘后肌由桡神经支配。桡神经损伤导致伸肘肌瘫痪。,(一)神经支配,2.肘部和前臂肌肉的神经支配 前臂旋前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内上髁次级肌肉)由正中神经支配。前臂旋后动作由肌皮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和由桡神经支配的旋后肌以及其他起于外上髁和前臂背侧的桡侧伸腕肌群协同完成。,(一)神经支配,3.各关节的感觉神经分布 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

23、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所接收的感觉神经分布来源于C6-8神经根,主要为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分支。上尺桡关节和包绕肘关节的关节囊感觉神经分布来源自C6-7神经根,来源于正中神经。下尺桡关节所接受的感觉神经分布来自C8神经根,来源于尺神经。,(一)神经支配,远端连接在尺骨上的肌肉可屈伸肘关节但不能使前臂旋前、后,远端连接在桡骨上的肌肉既可屈伸肘关节,也具有旋前、后功能。主要作用于腕关节的手外肌跨过肘关节,具有屈伸肘关节的能力。,(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 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肱二头肌 近端附着于肩胛骨,长头起自肩胛盂上粗隆

24、,跨过肩关节,走在肱骨结节间沟中;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顶部。,(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肱二头肌 长短头在肱骨中部三角肌和胸大肌下面汇合为肌腹,远端肌腱附着于桡骨粗隆前部和前臂屈侧深筋膜及屈肌群起点。,(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肱二头肌 同时进行屈曲和旋后(将汤勺送至口中),肌电信号达到最高。前臂伸展保持旋前,肌电活动相对较低。,(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深层,起于肱骨前侧,远端附着于尺骨近侧末端。平均生理横断面是肘关节所有肌肉中最大的,产生的力也是最大的,是屈肘的主要动力肌。,(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肱桡肌 肘关节肌中

25、最长,近端附着于肱骨外上髁上嵴外侧缘,远端位于桡骨茎突附近。最大收缩可引起肘关节完全屈曲和前臂旋转至近中位。主要的屈肘肌,尤其是巨大阻力下快速运动。,(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旋前圆肌 起于肱骨内上髁,止于桡骨体中部外侧。主要作用使前臂旋前,使肘屈曲。,(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 年龄、性别、负荷、肌肉收缩速度、跨越关节的位置等不同,屈肘肌产生的屈曲力矩也不同。优势侧屈曲力矩、所做的功和功率显著高于对侧,但肘伸展和前臂旋前、旋后,两侧无显著差异。,(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 肘屈曲力矩比伸展力矩大70%,前臂旋后时屈肘肌力矩比完全旋前大2025%,差异是在

26、前臂处于或接近完全旋后时,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屈肌力臂增加。,(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 影响屈肘肌最大力矩-角度曲线两个主要因素:肌肉最大屈曲力;内力臂的长度。,(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 三块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最大力量是屈曲80时产生,平均最大内力臂相当于屈曲100。在此角度,肱二头肌肌腱与桡骨干夹角为90,使肌肉内力臂达到最大,使肌肉力量在最大程度上转换成旋转力矩。直立位屈肘90,肌肉产生最大力矩去拮抗前臂重力产生的外力矩。,(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1.屈肘肌 肱二头肌是多关节肌,屈肘伴伸肩时,产生自然有效的主动屈曲肘关节的功。三角肌后束辅助肱二头肌

27、控制最佳收缩速度和运动长度,尤其是大功率活动中,三角肌后束是屈肘肌重要协同肌肉。,(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 肱三头肌、肘肌。,(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肱三头肌 三个头:长头、外侧头、内侧头。长头近端附着于肩胛盂下结节,伸展、内收肩部,长头体积较大,超过所有肘关节肌肉。,(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肱三头肌 外侧头和内侧头近端附着于肱骨两侧,沿桡神经沟走行。内侧头远端纤维附着于肘后关节囊。三头汇集至同一个肌腱并附着于尺骨鹰嘴。,(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肘肌 较小三角形肌肉,跨越肘关节后外方,位于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近端后方条状区域之间,对肘关

28、节的纵轴和内-外轴方向提供稳定作用。后伸肘关节,并维持其稳定。在主动旋前、旋后时,维持稳定。,(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 伸肘时,肘肌先被激活,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伸肘力量,肘肌横截面积相对较小,力臂也较小。,(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 其次肱三头肌内侧头被激活,与对侧的肱肌拮抗。随伸肘要求提高,外侧头和长头被先后激活,长头是“储备型”伸肘肌,适合完成高效能的任务。肘关节处总的伸肌力矩大部分由肱三头肌产生。,(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 伸肘肌为肘提供静态稳定性。肘保持部分屈曲是上肢承重的姿势,伸肘肌等长收缩或非常低速离心收缩来稳定屈曲的肘关节。相反,肌肉高速向心

29、或离心运动产生较大伸肌力矩,包括投掷球类、从较低的椅子上撑起或迅速推开一扇门等。在推开时,肘伸展伴随肩前屈。,(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 三角肌前束屈肩功能是产生向前方推开动作的协同肌肉。三角肌前束产生屈肩力矩,驱动上肢向前,并中和肱三头肌长头使肩伸展的趋势。肩屈曲和肘伸展相结合,使肘完全伸展时肱三头肌收缩速度和缩短程度降到最低。,(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2.伸肘肌 与屈肘肌相似,肘屈曲约90时,伸肘肌产生的力矩最高,不同的是,伸肘肌的内力臂不是最大。接近完全伸展时,肘伸肌的内力臂才最大,此时较厚的鹰嘴位于关节旋转轴和肱三头肌力线之间。屈曲90而非伸展时,伸肘肌力矩达到最大值。

30、说明,肘伸展时,肌肉长度是影响最大力矩的主要因素,而不是杠杆本身。,(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两个生物力学特征:附着在旋转轴两侧,近端附着在肱骨或尺骨上,远端附着在桡骨或手腕部;肌肉收缩产生一个围绕旋转轴旋转的内力臂,力线与旋前旋后的旋转轴相交。,(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主要旋后肌是旋后肌和肱二头肌。拥有旋后潜能的次要肌:桡腕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肱桡肌可以视为次要的旋后肌和旋前肌,辅助将前臂旋转到中立位。,(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旋后肌有一个复杂的近端附着点:一组较浅纤维从肱骨外上髁、桡侧副韧带、环状韧带延伸出来,一组

31、较深纤维从旋后肌嵴旁边延伸出来。两组纤维连接到桡骨近端1/3。旋前位时,旋后肌围绕桡骨被拉长而紧张,是旋后的最佳位置。,(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旋后肌在肱骨上仅有一小附着点,距离肘关节内外旋转轴近,不产生肘关节屈伸力矩。旋后肌使前臂旋后作用非常明显,无论肘关节角度或动作速度或功率怎样,旋后肌均能产生显著旋后力矩。,(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肱二头肌也是主要旋后肌,尤其是在肘屈曲相关高功率旋后运动中。当前臂旋前,肱二头肌肌腱包绕桡骨近端,主动收缩可使处于完全旋前的桡骨迅速旋后。,(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肱桡肌是次要的旋后肌和旋

32、前肌,力量较小,股桡肌收缩可辅助完成旋前状态旋后至中立位,从完全旋后旋前至中立位。,(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主要的旋前肌是旋前方肌和旋前圆肌。次要的旋前肌是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这两肌肉起点均附着于肱骨的内上髁;肱桡肌在旋后位时也具有旋前功能。,(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旋前圆肌近端有两个头,肱骨头和尺骨头,正中神经从中穿过,旋前圆肌是主要前臂旋前肌,也是次要屈肘肌。肱三头肌是旋前圆肌的重要协同肌,能中和旋前圆肌使肘关节屈曲的趋势。,(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旋前方肌位于前臂前侧远端,腕屈肌、外在指屈肌深处,连接在尺骨、桡骨远端1/4前内侧面。在生物力学方面是有效的力矩发生器和下尺桡关节稳定器。,(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3.旋前肌和旋后肌 旋前方肌的力线垂直于前臂旋转轴,肌肉产生旋前力矩达到最大,将桡骨尺切迹压在尺骨头上,稳定旋前过程中桡尺远端关节。,(二)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