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22095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9.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ppt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1/14,1,旅游人类学概论,旅游发展研究院2011级安琼、卡茜燕、朱娜、宋玉洁,2023/1/14,2,相关领域基本概念界定研究概况及代表人物实践领域典型案例分析未来的研究趋势与方向,主要内容,2023/1/14,3,第一部分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人类学人类学视角中的旅游旅游人类学,2023/1/14,4,16世纪初,“人类学”一词起源于希腊文:anthropos(人)和logia(科学),即人的科学。19世纪中期(40年代),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其内容涵盖了几乎一切人类的生活、行为、思想、意义、社会结构等与人相

2、关的内容与主题,同时,人类学有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文化。,2023/1/14,5,麦肯(McKean):旅游是人类试图去了解他者的一种强烈、深刻的渴望,由此来了解自我,人们试图在旅游中追求一种冒险而去看并且预备去理解地球上所有的人类栖居。加法瑞(Jafari):旅游是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主人社会,并对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和物质环境均产生影响。瑞安(Ryan):旅游是关于一个地方的体验,且目的地不是他们的永久居住地,是休闲和商业的结合。雷珀尔(Leiper):旅游饱含着人们的观念和想法,使得他们作出关于去哪里、做什么的决定,以及如何处理与其他旅游者、当地人和服务人员的关系,旅

3、游中所有行为都是这些想法和观念的体现。,人类学者对旅游的定义,2023/1/14,6,旅游发展的现代化背景旅游发展的全球化背景蓬勃发展的旅游工业人类学对旅游研究态度的转变,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背景,2023/1/14,7,1、基于全球地方关系情境的研究视角2、关注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角3、着重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与体验的研究视角4、强调旅游中的符号与象征的研究视角,旅游人类学的视角,2023/1/14,8,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1、对旅游者的旅游本质自身的研究 2、对旅游给东道地和居民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环境、生态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2023/1/14,9,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还是对

4、旅游客源地、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业,都需要做长期的田野调查,即参与观察和比较研究。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2023/1/14,10,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2023/1/14,11,第二部分 研究概况&代表人物,研究概况 代表人物,2023/1/14,12,一、研究概况,2023/1/14,13,一、西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概况,(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

5、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二)对旅游者个人经历转换与体验的研究(三)对客源地社会的研究,2023/1/14,14,1、旅游人类学出现的标志(1)1963年,人类学者努涅斯(Nunis)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述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西方学者一般将其当作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的标记。(2)1974年,旅游人类学的第一次研讨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影响研究是会议的主题。此后,该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其主要议题。(3)1977年,瓦伦史密斯主编的东道主与旅游者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旅游人类学”的概念。,(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2023

6、/1/14,15,2、在旅游人类学的早期阶段,主要研究旅游给主人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将这一影响定性为是好还是坏,即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1)旅游对当地带来和积极影响 代表人物/著作/时间/主要观点:哈莱尔伯德(Harrell-Bond)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在著作一扇面向外部世界的窗户:冈比亚的旅游与发展(1978)中指出:旅游在冈比亚的发展过程中给当地社会带来诸多益处,如增加了公共设施与建筑,增加了就业,提供了更高的经济收益等。,(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2023/1/14,16,2、在旅游人类学的早期阶段,主要研究旅游给主人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将这一影响定性为是好还是

7、坏,即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2)旅游对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 代表人物/著作/时间/主要观点:卢基西斯(Loukissas)在旅游和环境的冲突:以希腊马可纳斯(Myconos)岛地区为例(1978)中指出,旅游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2023/1/14,17,3、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下迅猛发展的旅游热潮,研究者们意识到,简单地去判定旅游影响的好坏已无意义,转为更客观和更细致地去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相关要素与影响机制。代表人物/著作/时间/主要观点:李(Lee)在海滨的人行道归谁所有尤卡坦(Yucatan)半岛旅游业中的权力结构(1978)中认为,

8、旅游提高了当地特权人物的地位。,(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2023/1/14,18,4、旅游人类学偏向于关注主人社会的文化接触与变迁,这里的主人社会一般是指代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此,研究者们转向研究旅游所带来的道德、权利等问题的讨论,也促使研究者们开始思考现代的、大众的旅游给第三世界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主要观点:研究者们发现,在旅游所携带的西方发达、强势、权力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旅游往往通过乘法效应与示范效应来对主从社会施加影响,从而导致依附问题的出现。,(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2023/1/14,19,5、研究者们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在旅

9、游接触中的主导地位这一角度,强调旅游成为了一种帝国主义形式。代表人物:鲁尼斯(Nunez)、格尔斯(Grich)、纳什(Nash)、阿什(Ash)与何伯格(Heiberg),(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2023/1/14,20,6、更为重要的转向是,研究者们开始积极思考在大众旅游中,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如何维持地区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地参与地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和方案设计等实践。代表性成果:国际旅游组织于1993年制定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当地策划者的指南。,(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发展的研究,2023/1/14,21,1、仪式理论这些学者把旅游与人生经历

10、仪式相比,认为旅游也是一种通过仪式。因为两者在结构(脱离原有状态进入仪式过程回到原来社会)、功能(对当事人产生一定影响,使当事人进入一种新的生活状态)等方面很类似。游客的旅行过程被看作是从一种经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验状态。因而,认为旅游是一种世俗化的仪式、一种现代仪式。代表人物:范吉内普、维克多特纳、纳尔逊格雷本,(二)对旅游者个人经历转换与体验的研究,2023/1/14,22,2、经验理论与日常生活的疏离与反叛,并非仅仅只会发生在旅游过程中,用仪式理论,无法从本质上将旅游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分开来。因此,学者们运用旅游经验,通过描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与不同的人与事物的接触,并由此经历的各种变化来细

11、致刻画旅游者的体验。旅游被视为一种能够制造各种奇异经验的活动。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科恩 旅游者经验的五种模式存在性旅游者、实践性旅游者、体验性旅游者、休闲性旅游者、转移性旅游者,(二)对旅游者个人经历转换与体验的研究,2023/1/14,23,(二)对旅游者个人经历转换与体验的研究,3、影响因素,2023/1/14,24,主要观点:“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将旅游视为一种上层建筑进行观察与研究,可以回答前两种研究视角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旅游?为会么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旅游?”1、旅游属于一种休闲活动,休闲又与经济模式相关,它以经济为基础,同上层建筑一样,是与经济相适应的那部分。代表人物:萨

12、林斯2、不同社会基础与旅游上层建筑的连接过程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纽林格 将该过程分为两种类型,溢出效应和补偿效应,(三)对客源地社会的研究,2023/1/14,25,主要观点:“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将旅游视为一种上层建筑进行观察与研究,可以回答前两种研究视角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旅游?为会么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旅游?”3、将旅游视为一种上层建筑的视角,其实是将客人社会与主人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方法。皮尔斯将其概括为:“正是自然与文化的力量而促成的全球网络,给予了旅游以选择、行为与经验的价值和指导。”,(三)对客源地社会的研究,2023/1/14,26,二、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概况,(一

13、)旅游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开端与标志(二)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概况及特点,2023/1/14,27,1999年9月29日,在昆明召开的“人类学:旅游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国旅游人类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会后,由云南大学出生社出版的论文集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一书,被认为是旅游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开端与标志。,(一)旅游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开端与标志,2023/1/14,28,1、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和知识的引介2、对旅游发展中的经济问题尤为关注,并重新审视与反思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等问题3、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的研究4、对旅游发展所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二)我国旅游人类学的

14、研究概况及特点,2023/1/14,29,二、代表人物,2023/1/14,30,(一)西方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纳尔逊格雷本 Nelson Graburn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主要观点:1、他在分析旅游现象时,提出了首先要了解与人类学有关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2、提出了民族志旅游。代表作:旅游人类学、旅游:神圣的旅程、旅游,现代化和怀旧,旅游,休闲以及博物馆、亚洲及大洋洲地区旅游与文化发展、民族旅游艺术品的再思考,2023/1/14,31,(一)西方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瓦伦史密斯 Valene L.Smith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主要观点:如何处理现代化与旅游业在文化变迁中所扮

15、演的角色问题代表作: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旅游业:一种帝国形式、从人类学角度谈旅游商品化、朝着理论的方向研究旅游业:巴利的经济双重性及文化的进化,2023/1/14,32,(一)西方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迪安马康纳 Dean MacCannell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社会学系教授主要观点:旅游者的出游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文化经历,探讨在寻求这种经历中遇到的问题,对“舞台真实”的深刻批判有着独创的理论和观点代表作: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2023/1/14,33,(一)西方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马格丽特丝旺 Margari B.Swain美国人类学家研究领域:专门从事旅游业与旅游艺术品、旅

16、游与性别的关系等研究代表作:民族旅游在中国石林彝族地区的发展、民族艺术品开发中的女性角色、国家主义:石林的旅游和少数民族政策,2023/1/14,34,(一)西方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丹尼森纳什 Dennison Nash美国人类学家研究领域:从基础理论的角度,更加客观地审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代表作:旅游人类学,2023/1/14,35,(二)我国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彭兆荣厦门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代表作: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学者独立撰写的第一部旅游人类学专著,其内容涵盖了旅游人类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同时提出了现代语境下旅游人类学需要研究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17、。,2023/1/14,36,(二)我国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张晓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教授翻译作品:格雷本的旅游:神圣的旅程,史密斯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论文: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在美国、用人类学眼光看旅游、“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刍议,2023/1/14,37,(二)我国旅游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宗晓莲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翻译作品:纳什的旅游人类学论文:西方旅游人类学两大研究流派浅析、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2023/1/14,38,第三部分 旅游人类学案例,丽江玉龙县白沙乡民族旅游田野调查 张晓萍教授田调案例,2023/1/14,39,2023/1/14,40,Q1:

18、寻找古城的主人(文化现象、多种视角)Q2:怎样去寻找或接触曾经居住于丽江的纳西人?在哪里?做人类学研究,必须接触聚居的当地人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一)选点,2023/1/14,41,1、背景介绍,束河古镇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重要集镇之一。2003年云南鼎业集团投资5亿多元实施束河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取得巨大成功。“束河经验”被推崇,成足在胸的商业与文化欲望,族群意识被淹没。,2023/1/14,42,2、选点经验,1、选定地点不是孤立社区,它与其身后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旅游的示范效应并不单纯来自“陌生人”旅游者,还来自成功

19、景点的影响。丽江的影响。2、接触更广阔领域的报导人,他们的声音来自文化的两极,“下里巴人”vs“阳春白雪”,他们之间涌动的就是旅游文化。,2023/1/14,43,(二)进入田野,入住白沙人类学最传统的研究方式。村委会主任一家。完整的主干家庭,一家四口和年迈的父母住在一起。进入陌生社区,特别民族聚居地,一定要取的当地人的信任。,2023/1/14,44,(三)白沙概况,白沙乡位于丽江坝子北端,5A级风景区玉龙雪山南麓,距离大研古城9公里。村民包括纳西、汉、藏、彝、普米、白等民族。景点众多,除玉龙雪山,白沙壁画、北岳庙、东巴王国、姐妹湖、玉峰寺、东巴万神园等。调查以白沙行政村为中心,这个村的主体

20、坐落在白沙古街两侧,与白沙壁画咫尺之遥。,2023/1/14,45,386户,总人口1499人,分为9个村民小组。从四方街到壁画后门的古街上居住着三元一社和二社的农户,与旅游关系最为密切。纳西先民的最早聚居地,木氏土司发源地。历史遗迹描述纳西族发展轨迹。历史名人辈出,包括土司、进士、文武官员等。目前大部分农民依然以务农为主,但是旅游已经对他们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3/1/14,46,游人初体验,“一个似被人遗忘,却又令人倍感珍惜的村落,一条氤氲着乡土、闲憩与舒缓气息的古街,一切都像是才刚面世的真实文化。”,2023/1/14,47,(四)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最初计划以白沙行政村

21、为主体,但后期发现文化影响程度不同,调查范围扩大到了其他四个行政村:玉湖、新善、木都、文海。调查对象分为:纳西当地村民、乡政府相关公职人员、旅游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古城区内旅游从业人员和文化人士、白沙旅游者。,2023/1/14,48,调查方法: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入户调查、问卷调查、搜索网上游客留言、文献资料查阅等。,2023/1/14,49,白沙旅游分为:控制性旅游、无控制性旅游控制性旅游(以白沙壁画为主的游览区的旅游)最初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 无序膨胀阶段:1996年2002年 从停滞到缓慢增长阶段:2002年至今无控制旅游以白沙古街为中心,包括附近马场旅游,自发组织,

22、(五)田野发现,2023/1/14,50,旅游与媒介,旅游与行动,白沙整体旅游发展现状与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形成鲜明对比,束河游客多、旅行社固定行程,白沙旅游人数每天平均只有几百人。,2023/1/14,51,1、乡政府人员大力宣传,竭力挖掘2、文人精英,深谙白沙文化,认为资源价值不菲3、旅游在大研、束河创造奇迹,当地人满怀信心和期待。4、早期客人多为外国人,长期接触,当地居民已经了解了外国游客的兴趣点,并作出了调整。,当地人与旅游,2023/1/14,52,5、妇女喜好歌舞表演在白沙蔚然成风,传统与旅游的结合6、对于外来投资开发力量,村人已经开始客观审视并评判之。7、对于历史传统文化,年轻人知

23、之甚少,中老年人还在坚决维护。8、对于自行去白沙旅游的人来说,坐在街边酒吧品茶、看街景、与店主闲聊,徒步探索景区。未成规模更加接近真实。,2023/1/14,53,1、在旅游现象的刺激下,纳西人的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现与阐述,从仪式、民俗、建筑、宗教寺庙、东巴文化到各种文本对纳西文化的解读,都呈现出不遗余力、全民动员的特性。2、“前台”真实vs“后台”真实雕琢vs原始3、旅游主客体在旅游中完成文化的自识与他识,(六)理论提升,2023/1/14,54,4、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借助旅游而重获记忆,当地人再次确认其共同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认同,即旅游情境下被强化的一种“舞台式”

24、认同。5、旅游者来白沙,一方面是景点、名人的带动效应;一方面是来自其对自认为的真实文化的追求。这种追逐成就了白沙人对旅游强烈期待,也决定了其文化宣传与提供的方向。,2023/1/14,55,第四部分旅游人类学的展望,未来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趋势,2023/1/14,56,首先,旅游人类学研究还囿于将旅游定性为一个经济事件,而族群认同、真实性、旅游者爱好等问题仅仅是旅游经济体系所衍生出的非核心内容;其次,对于旅游者的研究也只是限于追踪和记录大量相关案例与类型;再次,旅游研究仍局限于一个特定孤立的区域,仅分析其被动所接受外来力量影响的情况,而未曾进一步打破界限、扩展空间,展开一种更为符合今天时代

25、背景的联系性分析;最后,旅游人类学理论依旧匮乏。,旅游人类学研究困境西方,2023/1/14,57,在对西方理论的引介方面,对相关术语和理论的翻译,存在诸多分歧,除影响学科的统一性外,还影响国际交流;缺乏与本土结合的原创理论;缺乏人类学专业的严格训练;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旅游影响方面,且多流于表面,而缺乏对旅游者、主客互动等深入研究;缺乏实际运用层面的作为,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旅游人类学研究困境我国,2023/1/14,58,人类学的视角丰富而宽广,学科能在自己独特视角与方法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其他学科。人类学为旅游探索与研究带来新鲜血液。我们站在前人的肩上往前走,2023/1/14,59,未来研

26、究方向与趋势,4,3,2,与众多学科相结合,不断深化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层面,同时不断探索与发展新的视角。,1,5,打破旅游研究中的地方性限界,将其融入更为宽广的全球化情境中进行联系性与比较性探索。,打破经济要素在旅游研究中竖起的无形藩篱。,突破集中于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而重视旅游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探索更多关于旅游民族志的研究方法,2023/1/14,60,莱特与格雷本,旅游与医学,旅游与媒介,旅游与权力,旅游与行动,旅游与亲属关系,2023/1/14,61,旅游人类学运用层面的现实,旅游人类学运用层面的研究,一直将关注点放在主人社会以及当地发展之上,并且由此提出了着眼于当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与

27、标榜绿色、人本、生态等特点的替换旅游发展模式。然而,实际的情形是,2023/1/14,62,实际的情形,一方面,目前旅游中的“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仍然是以政府部门来主导,各个机构或商业团体参与实施。许多行政领导并不是真正懂得如何通过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和行为,来达到既定目标,有些行为和举措甚至是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公司为招徕更多的游客而大肆宣传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样式,可是这些样式关注的既不是当地生态也不是后代的生存空间,而是自己的腰包。,2023/1/14,63,而且更为可悲的是,在标榜了“可持续”、“生态”的旅游标签下,当地人被当做旅游景观:他们被强迫不需改变村庄形态的生活,

28、他们被强迫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内,丧失尊严,主人社会变成了一个“人体动物园”,毫无参与性、公平、自尊、自觉可言。,2023/1/14,64,实践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面对此充满矛盾与尴尬的境况,旅游人类学的运用研究还面临着漫长与曲折的道路。人类学者在主人社会细致漫长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在为当地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并撰写出相应策划书意外,为保证这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能顺利开展,还需要为此付出进一步的努力与行动。,2023/1/14,65,与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协商,以期获得行政方面的支持;尽力去争取一些NGO组织、世界银行或其他基金机构的资金支持,为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提供相应的资金保证

29、;帮助主人们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的自尊与自觉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关注并参与进计划的实施中,切实地成为受益人,而且最终自愿为此发展计划付出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实践的发展方向与趋势,2023/1/14,66,第五部分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旅游人类学,2023/1/14,67,旅游人类学开启了旅游研究的新时代,使旅游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其经济价值,而更多的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旅游活动。相信以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必将更加深入和全面!,2023/1/14,68,“旅游,是为了追求自由;旅游,是人类的探索行为!”旅游人类学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亲近旅游,让我们重新探索旅游的本质和

30、意义。更加关注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把客源地和目的地看作一个整体的旅游系统,关注和把握旅游的全过程。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客源地和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更好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旅游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请大家继续关注,2023/1/14,69,旅游人类学归根结底是研究人的科学,社会变化、文化变迁这些现象中旅游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催化剂还是主导动因,这都尚未形成定论。我认为,旅游必然会改变地方文化的形态,但是不能简单以前进或者倒退来说,它也可能仅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环,因为文化是流动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23/1/14,70,仪式理论认为旅游过程是神圣的阀限

31、,然而很多时候城市旅游并没有带给我们一种神圣仪式的感觉,这是因为城市“全球化”,还是因为人类学者缺少对城市旅游的关注;旅游的过程并不一直是阀限,而是多个阀限的组合。,2023/1/14,71,1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2李应军.基于旅游人类学视野透视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2007,(9).3李应军.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一种旅游人类学的观点J.昆明大学学报,2008,(2).4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3).5黄松.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J.

3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6高恒冠.文化商品化对旅游工艺品的影响探析以广西龙胜平安村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08,(6).7杨瑞洪等编著.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基础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08.8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9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龚锐.从异域到本土旅游人类学的西学东渐评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李秋洪.广西民族经济心理的跨文化比较J.广西民族研究,2003,(1).12王茜.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四川节庆旅游开发以成都龙泉桃花节为例J.旅游发展研究,200813索端智.文化涵化与族群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J.海民族研究,2008.14龚瑞,郑向春,葛荣玲.旅游人类学教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12.,参考文献,2023/1/14,72,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