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46316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课件.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2010年11月,提纲,地质填图方法技术剖面测制方法技术其它,地质调查工作程序,一般划分五个阶段:立项论证阶段 设计编写阶段 野外调查阶段 成果报告编写阶段 成果资料汇交阶段,地质调查有关技术文件(规范、规定)(1)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2)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3)DD 2006-?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4)GB/T14158-19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5)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6)GB/T 1

2、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7)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8)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9)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0)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11)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2)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13)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4)DZ/T 0191-1997 1:2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15)ZB/T D10

3、 004-1989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16)DD 200001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17)DD 2001-01 1:250 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18)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19)DD 2006-?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20)DD 2006-?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21)DD 2006-?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22)GB/T17412.1-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23)GB/T17412.2-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24)GB/T17412.3-19

4、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25)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要求(附设计编写提纲,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制度汇编)。(26)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附设计编写提纲,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制度汇编)。(27)ZB/T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28)DZ/T4186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及地质图清绘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调查项目立项暂行规定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技术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 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5、报告评审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地调发200180号通知)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地质调查分类,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等,综合性调查专项地质调查:各种比例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专门性调查,地质调查立项论证及设计编写强调以下几点:资料收集 包括:已有的基础地质、矿产、物探、化探、水工环地质、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各类工程编录资料等。遥感解译 在收集资料同时,要开展调查区(含紧邻地段)的遥感地质初步解译,编制有关解译图件,以指导野外工作,提高工作精度和效率。野外踏

6、勘,一、地质填图方法技术填图准备(1)资料收集:在开展填图工作之前,在充分熟悉已有资料,尤其是各填图组所承担的填图区内各类资料,包括前人的区调、科研、矿产调查等方面的宏、微观资料及测试成果,并将这些资料及成果按1:5万的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将有关实际资料套入相应的1:2.5万标准图框作背景图层备用;另外,对填图区自然地理、人文、气候、通行情况加以熟悉和了解。(2)明确填图区应着重解决的地质矿产问题:各填图组应根据批准的项目设计明确的应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核心开展工作,切记盲目乱干。力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各填图组在工作过程中新发现与设计中提出的不一至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上报,并经项目同

7、意审批后开展相应的地质工作。(3)工作布置:各组布置应以设计为准,根据各自填图区内地质、矿产、地理及诸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合理、有效布置填图工作。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强调工作布置必须以解决地质、矿产问题为目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组填图工作计划,出队之前上报项目负责人审批、备查。(4)填图技术资料及物资准备:1:2.5万地形手图、航卫片、设计书、设计图及有关物资装备,1.1路线地质调查1.1.1观察路线划分:踏勘路线 填图路线 检查路线1.1.1.1踏勘路线一般指设计阶段的野外观察路线,或地质填图开展前的统一性观察路线。,1.1.1.2填图路线 指野外调查阶段系统布置的地质

8、观察路线。一般有主干、辅助路线之别。a)主干路线:是控制测区的主要路线,必须穿过测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布置在露头好的地区,以形成路线格架。一般,每个图幅布置34条连续或分段连续的主干路线。主干路线填图时必须做详细、定量的路线记录和信手剖面,并应较系统采集必要的样品。b)辅助路线:是对主干路线的补充,一般做到定性的观测记录即可。对辅助路线上重要的地质现象或新发现地质体应作详细观察、记录及取样。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可全部或部分互换,记录内容随之作相应调整。,1.1.1.3检查路线是指项目组自查过程布置的路线,或围绕某一技术问题处理时的观察路线。上述各类路线,不同路线要以不同符号区

9、分。1.1.2观察路线的布置1.1.2.1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穿越路线,配合采用追索路线,踏勘路线、检查路线要按具体情况而定。a)穿越路线: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直线平行推进法、交叉正弦曲线法和基点梅花状路线法等。b)追索路线:一般采用直线追索法、波浪式追索法,采用波浪式追索法时,其点距应满足设计要求。c)以穿越路线为主,配合追索路线时通常采用侧向追索法,侧向追索的距离不应大于该区两条路线的距离。1.1.2.2填图路线的布置,不能机械平均分布。修编区和修测区要根据前人资料可利用程度插入必要的复核性路线,被利用的前人路线要用不同符号标于图上。,1.1.3地质观察点的布置观察点布置要以有效控制各种

10、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岩石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处、岩浆岩的接触带、构造线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处等,尽量多定有效点。定点方法可采用两种:1.1.3.1“前进”定点法:适用于地质界线、各种地质现象及矿产地露头清楚、界线明显时,则可依前进方向进行定点。1.1.3.2“回线”定点法:适用于界线不明显、划分标志不清楚时,为使点位定得更有意义,在继续向前观测一段后,综合考虑地质现象,然后再回头确定点位。,1.1.4观察路线、观察点的控制程度提出一定的点、线网度要求,是为了保证达到区调调查目的的措施之一,也是调查比例尺的具体体现。例如:1:50000区调

11、观察点线地质中常区,一般线距500800m左右,复杂或简单区可适当加密或放稀;观察点间距以不超过线距为原则,一般300500m,并尽量定于地质界线上。图面上所有地质体均应有点线控制。一个图幅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一般不少于600km。地质路线不能只延山脊布置,应布置跨越山脊、山坡、冲沟的立体路线。为确保图幅间的一致性和接图可靠,每个图幅均要向外测出12km(1:250000)或500m左右(1:50000)的范围,1.2地质填图基本方法沉积岩区:岩石地层方法填图(群、组、段、层)火山岩区:火山岩石地层-岩性(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侵入岩区 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填图或年代岩性单位填图法 基性超

12、基性岩类:一般按年代岩性单位填图法变质岩区 中深变质岩区:构造-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浅变质岩区:构造-地(岩)层法填图第四系分布区:采用地质-地貌双重填图方法构造:主要采用构造解析方法矿产:异常查证、矿产检查。,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1沉积岩区(1)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格架。(2)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或岩性段。(3)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4)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

13、(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5)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大致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大致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6)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应将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7)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

14、矿作用相关的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8)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9)确定海陆分布位置和范围,包括海陆分界线(古海岸线),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确定和分布位置,沉积区和剥蚀区总的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10)利用沉积相、生

15、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如水深、盐度、温度、氧化还原、酸碱度)恢复。(11)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2火山岩区(1)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沉积岩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火山岩石地层序列。(2)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大致查明含矿层位、矿化蚀变类型等特征。(3)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

16、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4)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或收集有关年龄资料。(5)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盆地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活动历史与成矿的关系。(6)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7)分析火山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岩成因类型和火山喷发构造背景。(8)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断裂、裂隙等

17、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9)针对调查区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火山岩相构造图。,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3侵入岩区(1)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岩性+时代”或“岩性+时代+典型命名地”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2)要特别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侵入岩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

18、据。(3)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4)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线理和面理组构(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5)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和产状。(6)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7)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

19、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8)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9)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要注意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区分蛇绿岩。(10)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与成矿作用历史。(11)针对侵入岩区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

20、尺的(构造)侵入岩浆构造图。,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4变质岩区(1)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位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2)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位按岩组、岩群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沉积岩和火山岩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侵入岩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3)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4)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

21、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5)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6)在中高级变质岩区要注意对混合岩化作用的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7)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8)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地质体、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

22、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9)变质岩构造变形调查,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10)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11)注意采集不同幕次、同幕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12)针对变质岩区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变质建造构造图。,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5第四

23、纪地质(1)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2)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3)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4)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矿、表生型(风化淋漓型、残坡积冲积型)多金属矿等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信息。重要的矿种

24、应大致查明其赋存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可利用的远景。,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6构造调查(1)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变质岩要求开展工作。(2)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构造置换、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3)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组合型式。(4)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25、5)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6)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7)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8)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9)在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具体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分布规律。(10)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为分析研究区域

26、地震活动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11)在造山带区的重要成矿区带,针对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大地构造相图,全面反映调查区地质形成演化过程中(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等)的大地构造相空间位置以及相类型。,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7矿产调查7.3.1 异常查证7.3.2 矿产检查矿产检查分为概略检查和重点检查。7.3.2.1 概略检查a)已知矿(化)点概略检查 b)新发现矿(化)点概略检查7.3.2.2 重点检查,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1.3.8生态环境调查注意调查收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生态地质等资料,进行概略评价。条件适宜的图幅,应尽可能进行较系统的生

27、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并编制相应的专题图件与报告,或在说明书与报告中辟专章论述。总之,地质调查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工作目的合理确定,1.4地质填图精度要求1.4.1填图单位划分精度1.4.1.1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以组为基本填图单位;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有可能时,1:25万区调才并组为群,1:5万区调才划分到层;标志层、特殊岩性层,一般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1.4.1.2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一般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到组,必要时可划分岩性段、特殊岩性(层)等非正式单位。1.4.1.3侵入岩一般以单元或年代岩性单位作为基本填图单位,脉岩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1.4.1.4变

28、质岩一般以(岩)组作为基本填图单位,可视情况细分到(岩)段或合并为(岩)群。古老深成变质侵入岩,可能时按年代岩性单位划分。,1.4.2地质体标绘精度1:5万地质图一般只标绘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大于50m、长大于250m的条带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或褶皱);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一般第四系可不标绘。1:25万地质图,只标绘直径大于5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大于100m、长大于500m的条状地质体;长度大于500m的断层(或褶皱);基岩区中面积小于2.5 km2,沟谷中宽度小于250m的一般第四系,可不表示。对小于上述规模者,可视重要性夸大或归

29、并表示。地质图各种地质体或构造形迹,均要有观察点线控制,较长界线或重要界线,要有足够点线实际控制。1.4.4野外观察点定点误差1:5万调查不得大于50m;1:25万调查不得大于100m。,1.5 路线观测与编录具体要求1.5.1 地质路线观测的一般程序观察与研究观测点及路线所能控制范围的各种地质、矿产现象、地貌特征,并如实记录;取得必要的产状要素,采集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连续观测记录,并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1.5.1.1 观测点位置的标定方法 观测点的定位应在野外手图(航片)上目测标定。用GPS定点时,应结合野外手图(航片)进行校定。1.5.1.2 地质界线的填绘方法

30、各种地质界线的填绘应在野外现场进行,不允许在室内凭记录本和记忆编绘。首先在航片上辩认出特征,结合现场实地填绘。填绘长度应是向观测路线两侧各延伸1/2线距长度,并转绘在野外工作手图上。若测区没有航片资料,则采用追索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工作手图上直接填绘。,1.5.2 地质路线记录一般要求地质记录遵循描述性的原则,必须客观、真实、准确、系统反映所观察的地质现象,不能为自圆其说而对地质现象做任意取舍。记录要具体化、数据化 1.5.2.1 观测要全面,重点要突出;能定量的尽可能定量,定性描述要使用统一的理论、概念和术语体系。1.5.2.2 记录文字要通顺、清晰、易懂、避免错字、别字,如发现有错误或

31、笔误之处应划改,决不能涂改。要注意保持记录本的整洁。1.5.2.3 对文字难以表达或重要的地质现象要进行素描、摄影。,1.5.3 地质路线记录内容格式及具体要求1.5.3.1 时间、天气,同行人及分工1.5.3.2 目的任务:目的分为路线填图,追索检查,专题研究,剖面测量等。1.5.3.3 点号:通常由四位数组成,书写在记录本中间(实测地质点代号为D,航调点代号为H,编图利用点代号为B)。1.5.3.4 点位:所有地质点应标明公里网坐标值,并标明与已知地形、地物点或坐标点的相对位置和所在地的绝对位置(地物、地貌特征)。以GPS定位时,应记录所有点的坐标值与绝对位置。,1.5.3.5 点性:分构

32、造控制点、地质界线控制点(简称界线点)、岩性(相)分界点、岩性控制点等,一律用文字说明。前3种地质点又称有效点,其比例通常要求占地质点总数的80%以上。1.5.3.6 描述:记录内容因地(点)而易。一般包括:露头情况:露头按成分可分:人工露头和自然露头;按露头可观察描述性分为:好、较好、差;按风化程度可分为新鲜、半风化、强风化露头。点两侧的岩性特征:岩石名称(全名)、颜色(新鲜色、风化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其目估含量、蚀变等;有效点应侧重描述地质界面的性质和特征,层面构造特征及基本层序特征;变质、变形特征;构造形态特征的运动学标志及判断依据;对一时不能准确判定其性质的地质现象要记录其

33、可能的范围,待经过进一步工作确定其性质后对此点进行批注确定。产状:面理、线理样品:接触关系:性质及依据1.5.3.7点间记录:所有穿越路线均应有连续点间记录,点间记录内容是地质点记录内容的简化,但更要突出特色。,岩石名称(全名)描述公式:颜色+蚀变+构造+结构+成分+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碎裂岩化片麻状中细粒角闪黑云石英闪长岩 灰白色中厚层状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深灰色千枚状石榴二云片岩等,1.5.3.8 地质点的记录要突出特色,即露头好、地质现象清楚的点要详细描述,其他地质情况与其相似的点侧重记录不同之处。1.5.3.9 产状测量(包括各种面理、线理测量)要注明所量产状的性质和清楚程度、具体位

34、置,对其可靠性或代表性有疑问时,必须写明情况(如“目估测定”、“可能为”等)。为了了解区域构造特征,产状要素的测定必须具有系统性,在路线上(特别在构造关键部位)应连续、系统地测定产状要素,其数值用倾向、倾角表示,采用方位角如3050,并单列一行。有的面理产状(劈理等)应注明其与层理、褶皱间的关系。1.5.3.10 采集测试样品要注明岩石名称、采样位置(包括地理位置和样品相对位置如点北50m,层岩石下层面以上约20cm处)、样品编号。样品编录单列一行。样品编号方法:样品类型+编码点号(剖面号)-样品顺序号 如:b1005-2、bPM5-4,1.5.3.11 地质素描、照相、信手剖面:对重要的地质

35、现象应进行地质素描或照相,用穿越路线填图时,主干(要)路线均应绘制信手剖面,在构造复杂区原则上每条路线均应绘制信手剖面,以便与文字配合,更好地反映客观地质现象,地质素描或信手剖面应有图名、比例尺、方位,简单的图例或文字说明,在文字记录中要有素描或信手剖面的反映,以便互相配合。为了使点上及点与点之间易于区分和留作补充批注用,点两侧及其接触关系描述间间隔23行,点间记录间隔在5行以上。新点记录另启新页。素描图编号方法:图+点号-图序号,如:图1005-2 XXX素描图照片编号方法:ZP+点号-照片序号,如:ZP1005-3 XX接触关系信手剖面图:不编图号,应附素描图或照片的重要地质现象包括:构造

36、带、矿化带、岩性界面、沉积序列等必须附素描图或短小柱状图。典型地质及构造现象、接触关系或涉及重大地质问题的地质内容应附素描图或照片。素描图数量剖面一般不得少于分层数1/3;路线素描图不得少于地质总数1/2(主干路线)1/3(辅助路线)。素描图要素(图名、方向、比例尺、图例或注记)必须齐全,注明剖面或平面;照片登记内容:编号,拍照内容,拍摄断面注明剖面或平面。比例物应齐全,标明或标注照片方向。,地质点记录格式:D1053点位:X=Y=Z=GPS:X=Y=Z=4008高点55 方向600m简易公路边点性:XX组(T3b)与XX单元(K2 D)花岗岩侵入接触界线点描述:点处为较连续人工露头,半风化点

37、东:XX组灰白色中厚层状(0.30.7m)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状(58cm)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三者岩比大致为5:1:1。砂岩具 点西:XX单元浅灰色片麻状中细粒斑状黑云花岗闪长岩。岩石具中细粒似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斑晶为接触关系:二者呈清楚侵入接触(图10531),特征为:(1)花岗闪长岩高角度切层贯入XX组岩层,接触界面呈(2)岩体边部具1015cm宽细微粒冷凝带,且在边部5m范围内见砂岩捕虏体,含量约大小形态分布(3)XX组一侧具1m宽角岩(化)带,产状:点东20m S0 3040 点西25m 片麻理 13050 样品:点东0.8m B1053-1、b1053-1 浅灰色角岩化中细粒

38、长石石英砂岩 0.2m B1053-2、b1053-2 灰色长英质角岩 点西25m B1053-3、b1053-3 浅灰色片麻状中细粒斑状黑云花岗 闪长岩点间地质:沿简易公路向北东蜿蜒前行,风化半风化人工与自然露头断续(后半段露头略差),所见为:0500m:XX组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特征基本同点述,但三者岩比变化为6:1:2。产状:400m S0 3040 5001200m:1200m1054点:,素描图格式:,图1053-2,1,2,3,信手剖面格式:,123,D1032,D1031,D1033,D1034,D1035,1 灰岩 2,1.5.4 关于补充

39、观察、检查、批注的记录要求1.5.4.1 补充观察:应注明日期、检查人。补充内容如较多时可记录在其他记录本上,原记录处注明补充观察记录见本页。1.5.4.2 岩矿鉴定成果批注内容:野外编号、室内编号、室内名称、结构、构造、具有岩石成因分析作用的微观信息以及拟采用的岩石名称(岩石宏观和微观特征综合分析后确定应采用的岩石名称)和影响范围批注。其它批注:编图及综合研究中填图单位划分、地质构造技术处理及认识性的批注等。1.5.5路线小结的编写要求主要地质路线均应在路线调查结束后及时编写路线小结。小结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路线工作概况(含工作量)、主要地质认识、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

40、议。,1.5.5地质调查内容的具体记录要求1.5.5.1 沉积岩路线上以地层单位岩性组合进行描述,并选择典型基本层序描述;剖面上以基本层序为描述单位,在露头不良或基本层序出露不全时逐层自下而上描述,并尽量结合路线描述予以完善。(1)露头范围内或点东、点西岩石地层单位归属和岩性组合。(2)基本层序类型:若点东或点西基本层序类型不同时,则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基本层序进行描述。基本层序描述自上而下进行描述,各单层描述内容及顺序如下:A 名称:颜色+层厚规模+粒级+胶结物成分+主要矿物+基本名称。厚多少米。B 颜色:原生色、风化色。C单层形态:底、顶面清晰程度、几何形态(板状、透镜状、对称、上 凸、

41、下凹)。D 沉积构造(自下而上为序):底面顶面依次描述各种沉积构造和各自所跨厚度。描述要准确、具体、数据化)。E 碎屑(含生物碎屑):对于粒度大于0.5mm的各级碎屑应自大而小逐级描述其具体形态、磨圆度、大小、分选性、排列方式(对于具定向意义的碎屑,应测量其定向面产状)、支撑性质、填隙物成分。F 化石(含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具体化石应分门,要描述其丰度、埋藏、保存、分布、定向(长轴、最大面)、含量(指在一平方米该化石占总化石的百分数)。遗迹化石按生态分类(遗迹化石和遗迹相,林文球 1985)。G 结核:按碎屑描述要求进行。增加结核内部构造(同心纹、放射纹、均质块状)和外部构造(切层、顺层、)

42、描述,(3)单层组合特征及基本层序类型(4)以基本层序为单位描述其纵、横向变化。重点观察记录以基本层序为单位所组成的更高级别的旋回性变化。(5)构造变形。(6)蚀变、脉岩及矿化。(7)重点接触界面特征及接触关系。(8)各类样品。(9)各类产状、素描、照片。(10)影象特征。,1.5.5.2 火山岩,:路线上以火山地层单位岩性组合进行描述,并选择典型熔岩及熔结火山碎屑岩冷却单位描述;剖面上熔岩及熔结火山碎屑岩以冷却单位为描述单位,当冷却单位出露不全时,应逐层自下而上描述,并力求结合路线观察描述予以完善。(1)熔岩类A 火山地层归属及岩性组合。B 冷却单位组成及类型。C 单层特征:a全名及厚度:颜

43、色+蚀变+构造+结构+成分+基本名称。(成分主要指斑晶参与定名时的斑晶成分)。b颜色:原生色、风化色、蚀变色。c熔岩层特征:底、顶面清晰度、单层形态。(颜色)。d结构:斑状、显晶质、隐晶质、玻璃质、霏细、球粒、珍珠、e构造:自底至顶依次依次描述各类构造(具体化、数据化)及所见层厚度。f矿物含量及特征:主要描述斑晶含量及特征,按成分分别描述其晶形、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分布特征、含量及后生变化。对于珍珠结构、球粒结构及杏仁构造、气孔构造等应分别在结构、构造项目中描述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分布、含量及其在单层内的变化。D 冷却单位划分及纵、横向变化。重点是描述以冷却单位为单位所组成的更高级别的旋回

44、性变化。E其余与沉积岩描述中(5)(10)相同。,(2)潜火山岩类(同侵入岩)。加强其边界形态及产状观察描述。(3)火山碎屑岩类:未熔结火山碎屑岩:按沉积岩描述方法进行。应努力观察描述其“韵律”特征。熔结火山碎屑岩:按如下要求描述:A 冷却单位组成及类型:(选择典型冷却单位自下而上分层描述)。B 分层描述:(1)岩石名称:颜色+成分+特殊结构构造+基本名称。厚多少米。(2)颜色:同熔结火山岩。(3)结构:可按火山碎屑粒级、熔结程度划分(4)构造:假流纹构造、斑杂构造、火山泥球构造、层理构造、(5)碎屑特征及含量:按粒级(集块角砾泥灰火山灰)自大而小依次描述。重点描述集块、角砾、泥灰物中可辨认晶

45、屑、浆屑、塑性岩屑的形态、大小、成分、排列方式、分布特征、蚀变、含量,尤其注意区分塑性和刚性火山碎屑(岩屑)及各自特征。C冷却单位划分及其纵横向变化。D其余与沉积岩中(5)(10)相同。必须强调,火山岩中与沉积岩中相同部分(4)(8)中,应区分火山岩构造与后期叠加构造,火山热液蚀变与后期热液蚀变;火山作用及准同生脉岩及后期脉岩等。重点是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脉岩及矿化,与后期叠加必须分别描述。,1.5.5.3 侵入岩(含变质侵入岩),以一种岩类为描述单位,点处存在不同种类岩性时,应分别描述各种岩性。(1)岩石名称:颜色+蚀变+特殊构造+结构+特殊矿物+基本名称。A颜色:原生色、风化色、蚀变

46、色B结构:按粒级和各粒级相对组成划分。C构造;块状、斑杂状、片麻状、定向构造、对于片麻状构造、定向构造应描述以下内容。a面理:(1)组成:显示定向的物质组分及特征(力求区分主动定向与被动定向的组分及特征);(2)表现形式:定向分布或定向产出(长轴定向或最大扁平面定向)等;(3)形态:定向组构形态(平直、波状、)及延伸情况(延伸稳定程度及连续性);(4)发育程度:用间隔和密度(以m或cm范围内条数来度量)可定性分为4级:;a)极发育(线密度200条/m,间隔200100条/m,间隔510mm,延伸稳定,连续性较好;c)较发育(线密度10050条/m,间隔1020mm,延伸较稳定,连续性较差;d)

47、隐显(连续性差,时隐时现);e)存在多期定向组构时,按上述要求分期描述。b线理:描述要求同面理。D矿物含量及特征:先斑晶后基质,先长英质后镁铁质依次描述其颜色、晶形、大小、分布、蚀变、含量等。,(2)包体:按成因类型依次描述各类色体成分、形态(含边界清晰度及形态)、大小(xyz值)分布、排列方式、变形特征。(3)脉岩:按成分从基性至酸性分别描述其形态、边界特征、长度、宽度、主要矿物特征及分带、产状,多条脉同时产出时描述其组合样式、蚀变、变形、矿化、与区域构造关系等。(4)构造变形:劈理、节理、断裂(参见构造描述)。(5)蚀变及矿化:按蚀变类型依次描述其范围、形态、强度(强、中、弱)。应努力区分

48、不同期、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蚀变的先后次序及各自特征。(6)横向变化:A岩相变化:同一岩类(岩石)因一种或几种特征发生横向渐变而岩类未变时,应着重观察描述这些特征变化过程、范围、规律。B岩类变化:观察记录过程中,若发现下列情况:a同一岩类的上述12项中某一特征发生突变或快速变化;b两种岩类截然接触或快速过渡,这时必须认真观察描述突变面和快速过渡带界面清晰程度、形态、产状、宽度,然后分别描述其两侧岩性结构、构造等变化特征。若二者为断层接触,则按断层要求观察记录;若二者为侵入接触,则需描述二者界面形态、穿插切割、包裹关系及烘烤边、冷凝边、褪色带与暗色带、蚀变边(带)的发育情况、宽度、延伸情况。在判

49、断穿插与包裹关系时,尽量在三度空间内观察判断,最后根据综合特征判断二者侵入关系和接触类型。(7)各类样品。(8)各类产状。(9)影像特征。,变质侵入岩观察记录,应加强变质变形观察描述。多期矿物组合则分期从早至晚描述个矿物组合上述特征及与不同组合的矿物生长关系;多时代则分时代依次描述个时代变形要素特征及相互切割、限制关系,从而依次鉴别变余矿物与变质矿物组合、主动与被动矿物组合;对于其中各类脉岩,从观察描述其变形变质入手,鉴别变形变质岩脉(墙)和后期岩墙,尤其是对基性、超基性岩脉更应加强其变形变质研究。,1.5.5.4 变质岩,(1)区域变质岩对于层状变质岩按以下要求描述。A 构造地层归属及岩性组

50、合。B 逐层描述主要和重要岩性(层)特征。岩石名称:颜色+构造+结构+成分+基本名称。此描述基本按沉积岩要求,补充如下几点:a结构构造内应仔细记录变余和变成两类,尤其是前者。b单层底顶面特征要注意变形变质改造影响。c应加强特征变形矿物观察记录。C 变形特征(分期从早至晚逐期描述)。a 面理。a表现形式;b形态、延伸性、间隔;c面理或新矿物组合;d透入|改造和置换及程度;e与其它同期傧相构造组合关系;f期次判别。b 线理:表现形式;形态、延伸、连续性、密度;与其他同期编写构造组合关系;类型;透入、改造;期次划分(与面理区分一致)。c 褶皱:褶皱变形面类型(层、片);尺度:波长、波幅;形态:两翼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