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教材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1/21,1,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杭州传化涂料有限公司,2010.12,2,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概 述 第一部分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重点 第二部分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第三部分 审核员应掌握的统计技术 第四部分 外部审核要点 第五部分 能源计量通则,3,一、认证管理办法 2005年7月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办法包括六章,35条,全面规范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宗旨、管理体制、组织管理、认证程序、认证标志、监督管理等各项活动,该办法是我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每个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内容。,概 述,4,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摘要),第二条(定义)
2、符合国家标准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质量管理要求的认证活动。第三条(统一的认证制度)国家对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实行统一的认证制度。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第四条(管理体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推广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十一条(审核人员)从事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人员经过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的认证活动。从事测量管理体系
3、认证审核员培训的机构须得到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按照指定的培训课程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第三十二条(鼓励政策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鼓励企业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实施其他认证时,可免于对相关条款的审核。,5,二、我国的认证方式2005年,经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批准,今后,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与地方和行业学协会共同组成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统一领导全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6,7,8,9,三、优惠政策,1.证书,10,例如: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申报办事指南的“申报条件”中要求:申报证明材料包括“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中国名
4、牌产品评价通则中指出:“企业获得其他与申报产品有关的认证,例如:测量管理体系认证、GMP认证、QS9000认证或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每项可加5分,满分20分。”,2.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11,例如: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4月印发了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规范(国质检监2007176号),其中,“申报条件和证明材料”中规定“产品应符合标准化、计量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定量包装商品取得C标志的优秀企业申报免检”。,3.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12,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的
5、通知,扩大了C标志评价的定量包装商品的量限和范围,鼓励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申请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做好C标志产品推广工作。企业可以同时申请,一次考核,获得两张证书;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4.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13,5.重点耗能企业,14,15,四、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 1.计量法制要求;2.技术能力要求;1).计量检测能力 2).计量检测水平3.测量管理体系要求。,16,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
6、的要求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ISO 10012:2003),第一部分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重点,17,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标准的要求。1.引言: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
7、过程控制的要求;2.引言: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3.范围: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条件;4.范围: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的要求。,要点,18,1.ISO 9000族 2000版 质量管理体系,19,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与计量测试有关的部分,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8.测量、分析和改进8.2 监视和测量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8.2.4 产品的监
8、视和测量8.4 数据分析 问题:以质量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计量管理要求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20,2.ISO 14000(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1.职责和方针2.目标和策划3.实施和运行4.测量和评价(监测和测量)5.评审和改进6.持续改进问题:以环境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计量管理要求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21,3.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4.管理要求4.1 组织4.2 质量体系4.3 文件控制4.4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4.5 检测和校准的分包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7 服务客户4.8 投诉 4.9 不符合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控制4
9、.10 改进 4.11纠正措施4.12预防措施4.13记录的控制4.14内部审核4.15管理评审,5.技术要求5.1 总则5.2 人员5.3 设施和环境条件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5 设备5.6 测量溯源性5.7 抽样5.8 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5.9 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5.10 结果报告,22,生产型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从事检测和/或校准的组织,包括诸如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室,以及将检测和/或校准作为检查和产品认证工作一部分的实验室。问题:主要针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对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不太适
10、应。,生产型企业的 在线测量和批量检验a.检测的量大、速度快;b.检测的对象流水作业,往往是一次性检测后流转出去,难以追溯;c.检测人员既是生产加工人员,又是检测人员,检测水平一般比实验室人员低;d.自动化测试较多;e.检测失控难以发现;f.测量设备量大,容易造成混淆使用;g.测量点较分散,归属很多部门,管理困难等等。,23,1.测量管理体系定义,3.1 测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一、本标准包括的主要内容,4 总要求
11、,3.2 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24,2.本标准包括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1.测量过程的通用要求和指南;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通用要求和指南;3.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于支持、证明符合和确保满足计量要求。,要点,25,3.测量管理体系过程模式,2023/1/21,26,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
12、计量确认(图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1.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计量确认过程 测量过程 管理职责过程 资源管理过程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2.测量过程应受控;3.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要点,4、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27,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1.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2.认证的范围:a)与质量有关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b)监视和测量环境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c
13、)对职业健康监视和测量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d)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要点,5、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28,二、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 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1.什么是“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就是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和对测量过程的要求。,29,2.计量要求的表示形式,1)对某测量设备提出的要求。包括:误差的要求、分辨力的要求、量程的要求、稳定性等要求。2)对某测量过
14、程提出的要求。包括:允许不确定度的要求、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测量范围的要求、重复性、复现性等要求,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操作者技能等要求。,30,1)测量设备应满足计量要求 用于测量设备的购置;用于计量确认过程;2)测量过程应满足计量要求用于测量过程的设计;用于测量过程的控制;,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测量设备的配备和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的控制都应满足“计量要求”。满足计量要求是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3.计量要求的作用,31,4.计量要求从哪里导出1).计量要求可以从以下信息中找到。顾客的合同,被测对象的技术规范、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产品标准,生产过程控制和监测的工艺文件,以及
15、贸易、能源、安全、环保等法律法规中导出;也可以从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2).计量要求可以从以上信息中导出。,32,“计量要求”本来应该由“顾客”提出要求。但往往顾客只能提出对产品性能、生产控制、物料交易、安全、环保等的要求,不太可能直接提出对测量的要求。因此需要企业中有生产和计量知识的人代表顾客提出。我国有的行业在技术规范、法律法规中已经代表“顾客”提出了“计量要求”;也有的“顾客”有能力自己提出“计量要求”,这两种情况下就不需要企业导出了。举例分析1).计量要求并不是提的越高越好,而是满足使用的需要即可。2
16、).计量要求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3).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找出)这些要求。,5.如何导出计量要求,33,5.管理职责,5.1 计量职能;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质量目标;5.4 管理评审。,34,3.6 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要点计量职能就是负责确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计量职能包括行政和技术方面的职能。行政管理
17、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这充分反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著特点。,一、规定计量职能,35,一、规定计量职能 5.1 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要点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1.建立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2.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3.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1.制定体系文件;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3.保持和持续改
18、进其有效性。,36,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a)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c)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要点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a.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b.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c.把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d.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求。,37,三、制定质量目标5.3 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指南 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略)要点,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制
19、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衡量的;2.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如,测量不确定度)的客观判定准则、程序及其控制方法;3.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质量目标的例子:,38,四、管理评审5.4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要点:,1.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 a.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b.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c.确
20、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2.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a.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c.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39,第5条 管理职责的要点,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 如,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规定计量职能、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管理评审、保持体系的发展等。二、计量职能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承担看重要职责如,制定体系文件;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制定质量目标、组织管理评审等有新的要求。,40,6.资源管理,6.1 人力资源-人员的职责、能力和培训6.2 信
21、息资源-程序、软件、记录、标识6.3 物资资源-测量设备、环境6.4 外部供方,41,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 7.1.1 总则 7.1.2 计量确认间隔 7.1.3 设备调整控制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7.2 测量过程 7.2.1 总则 7.2.2 测量过程设计 7.2.3 测量过程的实现 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1 测量不确定度 7.3.2 溯源性,42,被测对象,测量设备计量要求,校准规范,符合校准规范,符合计量要求,校准过程,验证过程,7.2测量过程,测量标准装置,测量设备,计量特性,校准,比较,7.1计量确认,测量过
22、程计量要求,测量人员,测量方法,43,7.1 计量确认 7.1.1 总则 7.1.2 计量确认间隔 7.1.3 设备调整控制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44,3.5 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注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注5
23、.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7.1 计量确认,一、什么是计量确认,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45,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图2)P192,46,A.1 计量确认过程有两个输入(顾客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计量特性)及一个输出,即测量设备确认状态。A.2 顾客的计量要求(CMR)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因而取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CMR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测量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提出并规范这些测量要求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
24、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CMR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CMR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计量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测量、控制或监视特定的被测量。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200kPa至250kPa之间(一般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至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个
25、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测量部门)将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 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测量部门)可规定供方(设备制造者提供准确度为0.5%级量程为0-400kPa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三、计量确认过程概述,47,A.3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由于MEMC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
26、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48,按A.2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200kPa时,误差为3kPa,而校准不确定度为0.3kPa,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
27、准发现误差为0.6kPa,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0.3kPa。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A.4 验证和计量确认 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MEMC(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CMR(顾客计量要求)比较。例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CMR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
28、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这种MEMC与CMR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GB/T19000:2000)。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49,1.为什么要溯源7.3.2 溯源性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对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SI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指南(略)测量结果的溯源
29、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四、校准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50,3.4 计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1.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注2.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2.什么是计量特性,51,7.1.1指南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P72,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52,
30、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指南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其它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4.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53,7.2 测量过程,7.1.1 测量过程的总要求 7.1.2 测量过程的设计7.1.3 测量过程的实现 7.1.4 测量过程的记录,54,一、测量过程管理的总程序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55,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1.确定计量要求,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找出)这些要求。(见总要求),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
31、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至250kPa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至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的测量设备。(见附录A),二、测量过程的设计,56,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2.根据计量要求建立测量过程,指南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测量方
32、法;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57,1)完善测量过程的档案 a.企业有多少测量过程?b.对每个测量过程建立档案;c.档案包括:测量设备(一台或者多台)、人员、环境、方法、测量地点、计量要求、归属哪个职能部门等。,58,2)对测量过程进行分类 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1).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包含:.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复杂的测量系统;.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2).非关键的简单测量过程包含: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可以是用对测量设备的一般程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59
33、,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3.影响量和影响要素的识别和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1)影响量和影响要素的定义:“影响量 inrluence quantity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影响要素: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等。,60,根据计量学特征,影响测量过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测量设备;测量的溯源性;抽样;检测和
34、校准物品的处置;,图2-7-2 决定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因素,2)识别和考虑影响量和影响要素,61,3)量化影响量和影响要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如,三座标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行专门的实验。,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这可能需要为此设计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调查。当不可能量化时,应当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62,4).制定规范和控制程序,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含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含测量方法、操作细则、作业指导书)、测量软件、使用条件(环境)、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35、63,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引自附录A)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4.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64,7.3.1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5.1)。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指南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GUM)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也可使用其它形成文件的和可接受的方法。有可能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其它分量比较起
36、来是较小的,从技术或经济方面来说仔细地确定它们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当记录这种决定和其理由。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时可对类似型式的测量设备给予一个通用的陈述,并同时对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化给出说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计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65,1.与其它已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结果比较,2.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3.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等。,5
37、.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66,7.2.3 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条件应包括:a)使用经确认的设备,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c)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d)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g)按规定实施监视。该条款就是指:测量过程的控制,三、测量过程在受控条件下实现,67,测量过程控制是指:对影响测量过程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员、环境、设备、计量溯源、检测方法等,即资源和活动加以控制,达到减少和消除测量问题的目的。,测量过程的控制就是对影响量和影响要素的控制。,68,1.使用经(计量)确认的设备6.3 物
38、资资源6.3.1 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69,2.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具体的要求是:(1)测量程序是经过审核批准的正式文件;(2)测量文件应有明显的标识;
39、(3)使用的测量程序是现行有效的版本;(4)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范围按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70,6.2 信息资源6.2.1 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6.2.2 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指南(略)6.2.3 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
40、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指南(略)6.2.4 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3.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71,4.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6.3.2 环境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指南(略),72,6.1 人力资源6.1.1 人
41、员的职责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6.1.2 能力和培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指南(略)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5.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73,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 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a)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
42、(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b)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c)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d)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e)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f)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g)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6.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74,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总则8.2审核和监视8.3不合格控制8.4 改进,75,8.2.4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
43、隔进行。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要点:,1).监视的对象是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2).监视应按照程序文件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3).监视应确定所用的方法,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监视范围;4).体系监视应建立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5).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6).监
44、视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1.按规定实施监视,76,1).简单控制(监视)方法: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量;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2).复杂控制(监视)方法:利用核查标准和控制图,采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的全部要素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实施测量过程控制。,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2.监视的方法,77,3.测量结果的溯源和连续监视的方法,计量部门 测量过程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约定真值BA 控制图 数据库 反复n次,A,B,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