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基础知识讲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基础知识讲解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消防基础知识,前 言,消防 是预防和扑救火灾的总称。消防工作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诸门科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的任务就是同火灾作斗争,专门研究如何控制火的危害。长期以来,人民在同火灾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祖先早就认识到预防火灾的重要性,“防患于未然”,成了我国消防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消防工作的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的管辖 由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军事设施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单位监督管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协助。,燃烧学基础,一、燃烧的相关概念1、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燃
2、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没有化学反应不能称之为燃烧。掌握燃烧的本质,对于利用燃烧造福人类,以及采取防火措施,追查火灾原因,都具有实际意义。,2、燃烧的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燃烧才能发生和发展。(1)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只有在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对于有焰燃烧,它的发生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链式反应。a、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
3、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b、助燃物(氧化剂)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与可燃物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它包括游离的氧或化合物中的氧。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因此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以游离的氧作为氧化剂,这种燃烧是最普遍的。实践证明,当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到 14-18%时,一般可燃物就不能燃烧。,c、引火源 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d、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也称链锁反应
4、,就是当某种可燃物受热时,它不仅会发生汽化,而且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裂解作用,即它们在燃烧前会裂解成为更简单的分子。这些分子中一些原子间的共价键常常会发生断裂,生成自由基。由于它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持续下去。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基的链锁反应,其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2)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燃烧的充分条件是:a、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
5、发生燃烧或爆炸。例如,常温下用明火接触煤油,煤油并不立即燃烧,这是因为在常温下煤油表面挥发的煤油蒸气量不多,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虽有足够的空气和火源接触,也不能发生燃烧。,b、一定的氧气含量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发生。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为15%,乙醚为12%。c、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低于这一能量,燃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例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J,乙醚(5.1)为0.19J,甲醇(2.24)为
6、0.215mJ。d、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对于无焰燃烧,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而对有焰燃烧,除上述三个条件外,燃烧过程中存在自由基,形成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二、燃烧的类型1闪燃。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表面会产生可燃蒸气,这些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当其浓度不足以维持持续燃烧时,遇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火光,形成一种瞬间燃烧现象。一些固态可燃物因蒸发、升华或分解能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所以一些固体也会产生闪燃现象。2着火。可燃物质
7、一经被点燃,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着火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3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现象,称为自燃。亦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最后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自燃又分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植物自燃主要是微生物作用,如稻草、树叶等;油脂及油浸物的自燃主要取决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含量,如桐油、豆油等;煤自燃取决于煤中挥发物、不饱和化合物和硫化物的含量。,4爆炸。爆炸是一类特殊的燃烧类型,其发
8、生发展过程迅速,瞬间释放巨大能量,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广义上说,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将爆炸定义为: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爆炸的分类 按爆炸的性质,通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类。,A、物理爆炸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使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和(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并且爆
9、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物理爆炸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火灾。B、化学爆炸 因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而引起的爆炸,炸药的爆炸,煤矿瓦斯的爆炸等。在消防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液滴与空气或其他氧化介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的爆炸。C、核爆炸 由于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就属核爆炸。,三、可燃物燃烧性能判定1、闪点
10、 闪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闪点,可燃液体分四级:一级,小于28;二级,28-45;三级,46-120;四级,大于120。汽油:-58-10 煤油:28-45,2、燃点 燃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燃点是评定固体物质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具有实际意义。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下
11、,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3、自燃点 自燃点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三、可燃物的燃烧特点(一)气体的燃烧特点 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需经熔化、蒸发过程,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两大类: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从喷口(管道口或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
12、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其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可燃气体的扩散速度。例如,管道、容器泄漏口已发生的燃烧,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扩散燃烧。,2预混燃烧 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这类燃烧往往造成爆炸,也称爆炸式燃烧或动力燃烧。影响气体燃烧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气体的组成、可燃气体的浓度、可燃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管道直径、管道材质等。(二)液体的燃烧特点 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向
13、液层内不断传热,会使含有水分、粘度大、沸点在100以上的重油、原油产生沸溢或喷溅现象,造成大面积火灾。这种现象称为突沸,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类油品称为沸溢性油品。,(三)固体的燃烧特点 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相同。主要有下列四种1蒸发燃烧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如石蜡、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2分解燃烧 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分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分解燃烧。如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纸张、
14、棉、麻、毛、丝、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橡胶等燃烧。,3表面燃烧 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其过程属于非均相燃烧,现象为表面发红而无火焰。如木炭、焦炭以及铁、铜、钨等燃烧。4阴燃 阴燃是指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阴燃。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以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材等。这种燃烧看不见火苗,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十天,不易发现。,四、燃烧产物(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
15、燃烧产物。它通常是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和可见烟等。可燃物质的燃烧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类。可燃物中碳(C)变成二氧化碳(CO2)、氢(H)变成液体水(H2O)、硫(S)变成二氧化硫(SO2)、氮(N)变成氮气(N2)是完全燃烧产物;而CO、NH3、醇类、酮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燃烧产物的数量、组分等,随物质的化学组成以及温度、空气(氧)的供给情况等变化而有所不同。,(二)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单质的燃烧产物 一般单质如碳、氢、磷、硫等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为该单质元素的氧化物。、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最典型的不完全燃烧产
16、物是一氧化碳,它能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特别是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受热后会产生热裂解,生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并能进一步燃烧。、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裂解,会分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HCl)、光气(COCl2)、氰化氢(HCN)及氧化氮(NOX)等。,、木材的燃烧产物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主要以纤维素(C6H10O5)X 分子形式存在。木材在受热后发生热裂解反应,生成小分子产物。在200左右开始,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三)燃烧产物的毒性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
17、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大家了解一下烟气的危害。1、2008年,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火灾,造成44人死亡、88人受伤。(看录像)2、去年罗田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机房开关站火灾。,五、热传播 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热传播有三种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一)热传导及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 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过程,称为热传导。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有:1、温差。温差是热量传导的推动力。热总是从温度较高部位导向温度较低部
18、位,温差愈大,导热方向的距离愈近,则传导的热量就愈多。火灾现场燃烧区温度愈高,传导出的热量就愈多。,2、导热系数。导热系数是材料导热能力大小的标志,导热系数愈大,传导的热量愈多。不同物质的导热系数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固体物质是最强的热导体,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其中金属材料为热的优良导体,非金属固体多为不良导体,且非金属固体的导热系数差异很大。3、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积。传热物体的厚度愈小,截面积愈大,传导的热量愈多。4、时间。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物质燃烧时间长,传导的热量多。有些隔热材料虽然导热性能差,但经过长时间的热传导,也能引起与其接触的可燃物着火。,(二)热对流及影响热对流的主要因
19、素 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称为热对流。根据流动介质的不同,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影响热对流的主要因素有:1、通风孔洞面积和高度。实验证明:热对流速度与通风孔洞面积和高度成正比。一般来说,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通风孔洞所处位置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2、温差。燃烧时火焰温度愈高,它与环境温度的温差愈大,热对流速度愈快。3、风力和风向。风能加速气体对流。风愈大,不仅对流愈快,而且能使房屋表面出现正负压力,在建(构)筑物周围形成旋风地带;风向的改变,会改变气体对流方向。热对流是影响室内初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三)热辐射及影响
20、热辐射的主要因素热以电磁波形式的传递,称为热辐射。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通过真空也能进行热传播。任何物体(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也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影响热辐射的主要因素有:1、温度。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热源温度愈高,辐射强度愈大。2、距离。受辐射物体与辐射热源之间的距离愈6,受到的辐射热愈少。反之,距离愈近,接受的辐射热愈多。3、相对位置(角度)。当辐射物体辐射面与受辐射物体处于平行位置,即辐射夹角为0时,受辐射物体接受到的热量最多。受辐射热量随着辐射角的余弦而变化。4、物体表面情况。
21、物体的颜色愈深、表面愈粗糙,吸收的热量就愈多;表面光亮、颜色较浅,反射的热量愈多,吸收的热量就愈少。透明物体仅吸收一小部分热量,其余热量能穿过透明物体。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时,热辐射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火灾及防火灭火基本知识,一、火灾的概念 根据GB590686消防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定义为: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燃烧产生火,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来,很早就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活动,没有一项能够离开火,是火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但火和其它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如
22、果对火失去了控制,就将给人类带来灾难。火灾的危害极大,要保障生产、生活和人类自身的安全,就必须对火的控制,有效地同火灾作斗争。人类用火的历史,就是一部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用火、防火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的过程中,实施生存和保护的智慧的卓越表现。,二、火灾的分类1、根据物质燃烧特性划分 根据GB/T 49682008火灾分类的规定,火灾分为以下六类:A 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 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 类火灾: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
23、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D 类火灾: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E 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F 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脂。,2、根据火灾危害严重程度划分(1)特别重大火灾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 人以上(“以上”含本数,下同)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重大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员10 人以上30 人以下(“以下”不含本数,下同)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1 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3)较大火灾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24、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4)一般火灾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三、火灾发展的阶段 在火场上,燃烧发展一般要经历初起、发展、猛烈、下降和熄灭五个阶段。初起阶段:一般固体物质燃烧时,10-15分钟内,火灾的面积不大,烟和气体的流动速度比较缓慢,辐射热较低,火势向周围发展蔓延比较慢,房屋建筑一般还没有突破外壳。发展阶段:燃烧强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扩大,为控制火势发展和扑灭火灾,需一定灭火力量才能有效扑灭火。猛烈阶段:燃烧发展达
25、到高潮,燃烧强度最大,辐射热最强,燃烧物质分解出大量的燃烧产物,温度和气体对流达到最大限度,浓烟、烈火气势逼人,火场内部有不燃材料和结构的机构强度受到破坏,可能发生变形或倒塌。可燃气体或液体的燃烧速度很快,其燃烧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大明显。从火灾的发展特点来看,初起火灾最容易扑救。,室内火灾的平均温度时间曲线,点火后10min时照片(火灾负荷800kg木材),即将轰燃,刚发生轰燃,点火后22min时照片(火灾负荷800kg木材),点火后44min时照片(火灾负荷800kg木材),四、防火的基本原理 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燃烧条件的产生,不让燃烧三个条件相互结合并发生作用,以及采取限制、削弱燃烧
26、条件发展的办法,阻止火势蔓延,这就是防火的原理。防火的基本措施如下:1、控制可燃物。以非燃烧或不燃的材料代替易燃或可燃的材料;用阻燃剂、防火涂料,提高其耐火极限;采用排风或通风的方法,降低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凡是能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的物品,要分开存放等等。2、隔绝助燃物。就是使可燃气体、液体、固体不与空气、氧或其它氧化剂等助燃物接触,或将它们隔离开来。如密闭设置系统,把可燃气体、液体或粉尘放在密闭设施中贮存或操作;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生产中用惰性气体加以保护;隔绝空气储存那些遇空气受潮、受热极易自燃的物质,金属钠在于煤油、磷在于水中、二硫化碳和轻汽油用水封存等。,3、消除着
27、火源。就是严格控制明火、电火及防止静电、雷击等引起火灾。如防爆电气,设“禁止烟火”标志。科学防火的根本措施就是控制着火热源。4、阻止火势蔓延。就是防止火焰或火星作为火源窜入有燃烧、爆炸危险的设备、管道或空间,或者阻止火焰在设备和管道间扩展,或者把燃烧限制在一定范围不致向外延烧。能起这种作用的有阻火 装置和阻火设施:在建筑物之间筑防火墙,安防火门、防火卷帘,留防火间距,在能形成可爆介质的厂房设泄压设施,在储罐区砌筑防火堤,水封井,安装阻火器、阻火阀等。,五、灭火的基本原理 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中止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火熄灭,或者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火灾损失,这就是灭
28、火的原理。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1、隔离法。就是将火源或其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不使燃烧蔓延。将可燃物设法搬运到安全地点,迅速疏散着火点附近的可燃物品,及时拆除与着火地点相连接的可燃建筑物,封闭建筑物的孔洞、门、窗,防止火焰和热气流从孔洞蔓延引着可燃物。2、窒息法。就是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停止。如用不燃或难燃物覆盖在燃烧物上,将水或惰性气体灌注容器设备,密闭起火建筑、设备的孔洞等等。,3、冷却法。就是把灭火剂 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将其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使燃烧停止,或者把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着火点。冷
29、却法是灭火的主要方法,常用水和二氧化碳降温灭火。4、抑制法。就是使灭火剂进入燃烧区后,立即参与燃烧反应过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终止。前三种方法,属物理灭火方法,后一种是化学灭火方法。,七、常用灭火剂的灭火机理 灭火剂:灭火剂是指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终止燃烧的物质。1、水:冷却和窒息 2、泡沫灭火剂:泡沫灭火剂是与水混溶,通过化学反应或机械方法产生泡沫的灭火剂。泡沫灭火剂按发泡倍数分为低倍数、中倍数、高倍数三种,其发泡倍数分别为:20倍以下、20200倍之间、2011000倍之间。泡沫灭火剂主要依靠窒息、冷却作用灭火,在着火物表面形成一
30、个连续的泡沫层,通过覆盖和冷却作用使着火物与氧隔绝而灭火。泡沫灭火剂主要有蛋白泡沫灭火剂、氟蛋白泡沫灭火剂、抗溶泡沫灭火剂、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化学泡沫灭火剂以及多功能泡沫灭火剂等。,3、干粉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是一种能够灭火的细微粉末,一般以粉雾的形式灭火的灭火剂。干粉灭火剂一般分BC干粉和ABC干粉两大类。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加压气体作用喷出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隔绝空气窒息灭火。4、二氧化碳灭火剂 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的冷却作用灭火。5、卤代烷灭火剂 卤代烷灭火剂是指具有灭火作用的卤代烷化合物。卤代烷灭火剂主要通过破坏
31、和抑制燃烧链式反应灭火,其灭火作用迅速,效能较高。,建筑防火基本知识,一、建筑防火的基本知识(一)建筑的概念: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水塔、寺庙等。(二)建筑从消防角度分类 人民防空工程(适用人防规范)地下建筑 地下室和地下建筑(适用建规)建筑 单层和多层建筑 民用建筑(适用建规)(含高层工业建筑)工业建筑(适用建规)一类高层建筑(适用高规)高层民用建筑 二类高层建筑(适用高规)超高层建筑(适用高规),二、建筑内火灾蔓延,1、火灾蔓延的形式(1)火焰接触(2)延烧:固体或液体可燃表面一点起火,通过导热升温点燃
32、,使燃烧沿表面连续不断地向外发展下去。(3)热传导: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系统的现象叫做热传导。(4)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5)热辐射:由于热而产生的电磁波,而通过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热量的过程。,2、建筑物室内火灾蔓延的途径(1)、内墙门(2)、外墙窗口:(与窗宽高比有关)(3)、楼板上的孔洞和各种竖井管道(4)、房间隔墙(5)、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6)、闷顶,普通的玻璃遇火1分钟炸裂,钢化玻璃遇火5-8min炸裂。,火灾通过缺口向周围外墙玻璃扩散,周围外墙玻璃炸裂引燃室内物品,三、建筑防火的基本技术措施,1、建筑防火
33、主要考虑三个原则:(1)从设计上保证建筑物内的火灾隐患降到最低点。(2)早期发现火情,及时灭火。(3)建筑结构要耐火,能快速地疏散和争取扑救时间。2、建筑防火的基本技术措施:(1)被动防火技术结构耐火技术建筑间距控制技术防火分隔技术(2)主动防火技术火灾探测技术自动灭火技术烟气控制技术(3)安全疏散措施,四、建筑物材料(一)建筑材料分类一)建筑材料:是指建筑工程所应用的各种材料。建筑中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制品及室内装修材料和制品的燃烧性能,对火灾的发生、发展和蔓延及至火灾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二)建筑材料分类按用途分:结构材料、装修材料、功能材料 按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
34、级方法分(GB 8624-1997)A级(不燃性)(匀质材料、复合材料)B1级(难燃性)B2级(可燃性)B3级(易燃性)(GB 8624-2006)A1级、A2级、B级、C级、D级、E级、F级,三)建筑材料的高温性能,1.燃烧性能(A不燃性、B1难燃性、B2可燃性、B3易燃性)指材料燃烧或遇火时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2.力学性能 材料高温下的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在高温作用下力学性能(强度、弹性模量等)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或应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以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值表示。3.隔热性能影响因素:导热性和热容量(膨胀、收缩、变形、裂缝、熔化、粉化)材料传导热量的性质称
35、为材料的导热性,用导热系数表示。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是材料的组成和结构。4.发烟性能发烟量、发烟速度5.毒害性能 材料燃烧会产生一定毒性的气体。,(四)几种主要建筑材料,1、木材100C 水分蒸发,木材呈干燥状态,化学组成无明显变化。100-260C 产生缓慢的热分解,化学级成明显改变,颜色变黑。260C 遇明火开始燃烧。260-450C 热分解急剧,分解物大量放出,失重明显,释放出大量热量。460C 自行着火,2、塑料,塑料的燃烧过程(1)加热:热固性塑料 热塑性塑料(2)分解:不燃性气体,可燃性气体,炭化残渣(3)着火燃烧塑料的燃烧特点(1)发热量高(2)火焰温度高(3)燃烧速度快(4)
36、发烟量和毒性大,3、钢材,在高温下钢材强度隨温度升高而降低,降低的幅度因钢材温度的高低和钢材种类而不同。在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普通低碳钢在高温下的性能如下图所示。抗拉强度在250300达到最大值;温度超过350时,强度开始大幅度下降,在温度为500时约为常温时的12,600时约为常温时的13普通低合金钢(低合金结构钢)在高温下的强度变化与普通碳素钢基本相同,当温度超过300后,强度逐渐降低。,普通低碳钢高温力学性能,4、混凝土,混凝土:由胶凝材料、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抗圧强度隨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低于300时,影响不大。高于300时强度隨温度
37、升高而明显降低,温度600时,强度降低约50%,800时降低约80%混凝土的爆裂在火灾初期,混凝土构件受热表面层发生的块状爆炸性脱落现象。5、其它材料(1)有机材料(胶合板、纤维板等)(2)无机材料(石材、砖、玻璃等)(3)复合材料(复合钢板、水泥刨花板),五、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 1、不燃烧体:用不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墙等。2、难燃烧体:用难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或用可燃材料做成而用不燃材料做保护层的建筑构件。如:阻燃木材、板条抹灰墙。3、燃烧体:用可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如:木材、竹子等,二)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1、耐火极限的定义:在标准耐
38、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2、标准的耐火试验条件(1)升温条件:(2)压力条件(3)加载条件(4)构件的约束及边界条件(5)受火条件(6)试件要求,3、耐火极限的判定,(1)失去稳定性:构件在试验中失去支持能力或抗变形能力。外观判断 受力主筋温度变化(2)失去完整性:分隔构件失去阻止火焰和高温气体穿透或阻止其背火面出现火焰的性能。(出现穿透性裂缝或孔隙;在2-3cm处放一新鲜棉花垫10010020mm,停留时间10-30秒,发生炭化或燃烧)(3)失去隔热性:指分隔构件失去隔绝过量热传导的性能。背火面测平均温度超
39、过初始温度140 或任一测点温度超过初始温度180 或任一测点温度达到220。耐火极限的判定 1、分隔构件(隔墙、吊顶、门):失去完整性或隔热性 2、承重构件(梁、柱、屋架):失去稳定性 3、承重分隔构件(承重墙、楼板):由稳定性、完整性、隔热性三个条件控制,三)建筑物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能力的尺度,依据建筑物主要构件的耐火性能进行划分的。耐火等级主要反映建筑物的控火能力和耐火能力。耐火等级高的建筑,其抵御火灾的能力强。在确定同一耐火等级建筑物中各类构件的耐火极限时,以楼板为基准,比楼板重要者,其耐火极限提高;比楼板次要者,其耐火极限降低。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见建筑分类表)2、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极限分为两级:一级、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