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6217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 传染病 伤寒菌痢麻风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理学,缪作华 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Email:,第十五章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第二节 伤 寒(typhoid fever),伤寒战争和贫穷的附庸,14、15、16世纪,伤寒随战争而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概 述,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形成伤寒小结,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故称肠伤寒。临床表现: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病因及传染途径,1.病原体:

2、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G-)(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致病因素:释放内毒素2.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3.传播方式:消化道感染 含菌排泄物 污染水、食物、手、餐具(苍蝇为传播媒介),发 病 机 制,伤寒杆菌,胃酸,杀灭,小肠黏膜内繁殖,经淋巴管到肠系膜淋巴结,巨噬细胞繁殖,菌血症,经胸导管入血,量少,量多,全身脏器繁殖(潜伏期),肠壁淋巴组织肿胀,败血症毒血症,病后第1周,细菌释放毒素,胆囊细菌,病后第2-3周,再次进入 回肠,致敏肠黏膜淋巴组织,坏死、脱落溃疡形成,粪菌(+)肥达反应(+),病变愈合,病后第4-5周,随免疫力,血和器官细菌消灭,发 病 机制,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3、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伤寒细胞: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特征性病变 具有病理诊断价值,伤寒肉芽肿模式图,1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按病变自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每期约1周。,1肠道病变,髓样肿胀期: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质软,形似 大脑沟回。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镜下观: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周围肠壁炎症反应。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血白细胞减少,血细菌培养(+),1肠道病变,坏死期:肉 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 黏膜浅层,灰白/黄绿,失去光泽。镜 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 周边

4、及底部:伤寒肉芽肿。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粪细菌培养(+);肥达氏反应,1肠道病变,(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病 变:多发性溃疡,圆形、卵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重者穿孔/出血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症状好转,粪菌(+),血菌(-)。,1肠道病变,(4)愈合期:第4周病 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不造成肠狭窄。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 粪菌(+)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2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肠系膜淋巴结 肉 眼:肿大,充血,质软。镜 下:淋巴窦扩张充满伤寒细胞,形成 伤寒肉芽肿,重者灶状坏死。脾:肉 眼:中度肿

5、大,呈暗红色,呈果酱样(伤寒脾)镜 下:脾窦扩张,脾窦及脾索有伤寒细 胞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重者灶状坏死。,2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肝:镜 下: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高度水肿、脂变及灶状坏死,形成散在伤寒肉芽肿;汇管区淋、巨噬细胞浸润。骨髓:镜 下: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及灶状坏死,末梢血中白细胞减少(毒素作用、巨噬细胞增生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破坏过多所致),3.其他脏器的病变,胆囊:胆囊无明显病变,但患者痊愈后,胆汁仍排菌,成为带菌者,有的成为慢性带菌者/终身带菌者(本病主要传染源)心肌:心肌纤维高度水肿,重者心肌坏死,中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衰及心源性休克。临床:相对缓脉(毒素导致

6、迷走神经兴奋性),3.其他脏器的病变,中枢神经系统:脑小血管内膜炎,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皮肤:玫瑰疹(病程第二周)原因:伤寒杆菌 皮肤毛细血管栓塞 小灶性炎症。伤寒杆菌及毒素 毛细血管 扩张、充血。,3.其他脏器的病变,肌肉:膈肌、腹直肌及股内收肌凝固性坏死(蜡样变性)肾:免疫复合物性肾炎(随病变好转而消退)出现蛋白尿,结局和并发症,1.痊愈:可获较强免疫力。2.并发症:肠穿孔(最严重)肠穿孔(最常见)(第2、3周)支气管肺炎等3.复发:10%左右4 死因:败血症、肠穿孔、肠穿孔等。,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病例摘要,女性,36岁,腹痛、腹泻,

7、最初为稀便,以后为粘液脓血便,偶见片状灰白色膜状物排出。病人有里急后重感。,分析题,1、病人患的是什么病?2、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无联系?3、病人大便内为何出现灰白色膜状物?,一、概 述,1.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2.病变特征:以大肠黏膜大量纤维素渗出形 成假膜及浅表溃疡。3.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多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贺氏)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2.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3.传播途经:消化道,二、病因及发病机制,4.传播方式:肠道 上皮细胞和 痢疾杆菌 固有层内繁殖 释放

8、毒素(种类、数量、毒力)机体抵抗力 机体抵抗力强 肠粘膜急性假膜性炎 形成溃疡 不发病 全身毒血症,发病机制,痢疾杆菌,消化道,胃酸杀灭,在肠黏膜内繁殖 释放毒素,外毒素,肠黏膜坏死 假膜,水样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内毒素,损伤血管壁,DIC和血栓形成,感染性休克,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 类型:1.急性菌痢 2.慢性菌痢 3.中毒性菌痢,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急性菌痢:病变:早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液性)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 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发展:假膜性炎 大量纤维素 假膜 黏膜坏死组织 灰白、糠皮样 炎细胞、红细胞 细菌,三、病理变化及

9、临床病理联系,1.急性菌痢:病变:溃疡期:(病后1W左右)假膜脱落“地图状”溃疡 较表浅 重者造成穿孔。愈合期:溃疡形成1W后 病变愈合 浅小 无明显瘢痕;大而深溃疡 形成瘢痕,很少引起肠腔狭窄。,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急性菌痢:临床病理联系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中性粒细胞);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脓血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急性菌痢:结局及并发症 痊愈:病程1-2W 少数慢性 并发症少见,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细菌性菌痢,病原菌,福氏菌多见,病程2个月,病变特点,新、旧病灶同时存在,慢性溃疡:大深、不规则,形成息

10、肉,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慢性菌痢急性发作,慢性带菌者,肠壁增厚、变硬 肠腔狭窄,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3 中毒性细菌性菌痢,病原菌,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易感人群,2岁儿童,病变特点,呈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临床特点,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重 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病例摘要,女性,36岁,腹痛、腹泻,最初为稀便,以后为粘液脓血便,偶见片状灰白色膜状物排出。病人有里急后重感。,分析题,1、病人患的是什么病?2、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无联系?3、病人大便内为何出现灰白色膜状物?,参考答案,病人患的是细菌性痢疾。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联系是:病变初期是急性卡他性炎,临床表 现

11、为稀便。以后是纤维素性炎,临床表现为粘液脓血便。由于炎症刺激直肠壁内的神经末梢及肛门扩约肌,导致病人出现里急后重感。大便内的灰白色膜状物为伪膜。伪膜性炎是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第四节 麻 风leprosy,一、概 述,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侵犯部位: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麻木性皮肤损、神经粗大、严重者致肢端残废。,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原体:麻风杆菌(抗酸性分枝杆菌)传播途径:不清楚。发病机制: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三、分类及主要病变特点,五级分类法:结核样型(tubrculoid leprosy,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o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

12、sy,BT)中间界线类(boderline lerosy,BB)界线类偏瘤型(boderline leprornatous leprosy,BL)瘤型(lepromatous leprosy,LL)未定型(inderminate leprosy,I),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约占麻风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特点: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病灶内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绝少侵入内脏。,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皮肤:好发部位:面、四肢、肩、背

13、和臀部。肉眼: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见抗酸菌。,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皮肤:后果: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觉减退和闭汗。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失。,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周围神经:侵犯部位: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肉眼:神

14、经变粗。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灶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周围神经:后果:浅感觉障碍 运动及营养障碍 严重时出现鹰爪手、垂腕、垂足、肌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趾萎缩或吸收、消失。,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约占麻风患者的20。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瘤型。特点: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2瘤型麻风(

15、lepromatous leprosy),皮肤:初起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节状病灶,结节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团块,常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形成狮容(facies leontina)。,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皮肤:镜下:病灶为由多量泡沫细胞组成的肉芽肿,夹杂有少量淋巴细胞。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多量麻风杆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谓麻风球。病灶围绕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与浸润灶之间有一层无细胞浸润的区域。,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周围神经:肉眼:受累神经变粗。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内有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细胞和Schwann细胞内查得多量麻风杆菌。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瘢痕所代替。,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阴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发生病变。脏器:肝、脾、淋巴结和睾丸等脏器常被瘤型麻风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泡沫细胞浸润。睾丸的曲细精管如有泡沫细胞浸润,可使精液含有麻风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祝同学们期未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病理学理论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