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6333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课件.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3章 老年社区工作和社区中的 老年福利服务,第一节 老年社区工作,一、老年社区工作的涵义,1、社区工作概念社区:具有一定地域界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个完整的社区的构成要件:一定的地域、一定数量的人口、特有的文化及居民在感情和心理上对该区域的认同感。,社区的分类,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工作,社区组织:是一种社区工作方法与过程,它利用计划与组织工作协助社区居民认清社区整体需要和目标,通过社区方案与社区变迁机构来统合、协助与发展社区个体、群体与组织,并运用社区内外资源,来满足社区需要与达成社区目标,以适应社会变迁和生活环境。,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工作,社区发展:是一种社区工作方法与过程。在

2、这一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协助居民组织起来,参与行动。通过研究社区共同需要,协助社区各界力量,动员社区内外资源,采取自助行动计划等步骤,以达到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发展社区合作精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促进国家整体建设的目标。,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价值观和专业技巧,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的开展及社会方案的制定。,社区工作的特征,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方法;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是一个过程;运用集体行动的方法;在于鼓励居民自助、互助、自决精神;在于找出既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归属感和

3、认同感,达到社区整合,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在于发展居民能力;在于促进社会发展。,社区服务:在政府指导下,居民组织共同参与,运用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扬自助、互助精神,为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而开展的各项服务活动。民政部等,2、老年社区工作概念,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内老年人、其他社区成员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通过组织社区内的(老年)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内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问题,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要,达到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建立社区归属感,培养老年人自助、互助和自决精神,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挥潜能,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灰色权力

4、http:/www.greypower.co.nz组织社区老人通过行动争取应有福利和权益充实力量凝聚力量,旨在降低老年人的无力无助感,消除社会负面印象政治与经济层面的老龄化造成老年人的问题核心在于强制退休制度、家庭照料制度弱化、退休保障不完善等社会原因增加生活方式的选择机会考虑个体差异,帮助寻找最合适的生活环境,老年社区工作中的四个重要概念,3、老年社区工作的目标,降低老年人与社会的疏离,增强社区归属感。消除老人自卑、无能和无助的心态,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积极自助与互助。发挥老人潜能,争取和巩固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善用社区资源。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负面形象认知及歧视,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人生观。提升老

5、年人的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与政治影响力。,4、老年社区工作的原则,注重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积极正面评价老年人形象和能力。耐心地发展老年人,强调转变的程度重于完全改变。深入认知和分析兴趣能力等,有计划地提高社会参与度。多给予亲身参与的机会,不要过分保护。重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和兴趣并提供相应服务。不断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动力和积极性。建立一个互相支持、信任和平等的工作关系。避免工作过分精英化,平等、公平对待每个老年人。建立更多的社区关系和发掘更多的社区资源。,二、老年社区工作的基本模式,两个层面:发展老年人社区支持网络来开展社区照顾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地区发展模式社

6、会策略模式社会行动模式,1、地区发展模式,是指一种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手法。特点:居民自己解决自己问题,注重内因,助人自助。,开展老年社区工作时的介入策略,强调推动参与及合作,通过改善沟通和合作渠道,以充分利用该地区资源,解决现存的社区老年人问题。第一,注重与掌握资源的权力机构的合作,合作方式偏重和谐互利;第二,注重老年人、老年组织和其他居民的广泛参与,界定社区内老年人需要与问题,然后设计并采取集体行动去改善问题,并达到社区内各年龄群体的自助与互助,增强社区归属感。,地区发展模式下的工作目标,各种

7、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增加老年人之间互动及与其他居民的互动;邻舍关系的改善;建立老年人与社区老年组织间的紧密联系;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积极性及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社区的广泛认同及投入。,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工角色和任务,促进者,协助老年人表达对社区问题的不满,鼓励并协助他们组织起来,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共同目标的产生;指导者,训练他们解决问题和组织的技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中介人,协助各种社区组织及个人,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调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地区发展模式的适用范围,简单社区,即居民背景单一,不同群体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对政府比较信任。,2、社区计划模式,指借助

8、专家和外界权威机构对社区进行科学和理性的调查研究,选出一个最优的工作计划,通过自上而下的安排组织执行计划来解决社区的问题和满足居民需求。该模式关注任务目标,以解决现存主要问题为工作重点。,社区计划模式下的社工角色和任务,社会工作者以专家、决策者的角色开展工作的,其权威地位来自工作机构、专业知识、训练背景、社会地位及其对老年群体利益的认同。社工要通过资料和信息的收集、社区诊断、制定规划、组织运作和成效评估等,为老年人解决问题。,社区计划模式,服务对象:服务的接受者/消费者,而不是社区活动方案或目标的决策者。适用范围:适用于一些急剧变迁的社区,这类社区中存在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民众和社区自

9、身力量往往难以应付。,社区计划模式的优点,系统及周详地考虑事实,以客观的理由及逻辑去分析各个可行的方案及估量其后果,然后做出最理想的决定。专业化的服务质量得以保证。它是由上而下的改变及介入,透过专家的知识、科学决策的能力及其权威,推动及策划改变。可满足服务对象的即时需要。,社区计划模式的缺点,侧重专家知识及领导,易引起居民对专家的依赖,也容易为政客利用。服务对象影响服务决策的机会有限,缺乏投入和认同。计划通常都有多个目标,方案既代表了各方面利益的妥协,也满足了各方面利益的需求;有时候受助者或工作对象的需要容易被忽略。,3、社会行动模式,社会行动是组织社会上受到忽视、压迫或受政策不合理对待的低下

10、层群体,通过集体行动,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及较多运用冲突对峙瓣策略,争取第三者支持,以伸张居民权益,向当权者争取群体的本身利益,以期获得应得的资源,使社会权力、地位及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配,并在过程中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和无助感,达成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社会行动的目标,总目标:改变不公平的政策,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任务目标:争取权益及资源的重新分配。通过行动争取利益,获得应得的资源,改善环境,伸张居民的权益,并加强参与决策的能力。通常是边缘群体的切身需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行动的目标,过程目标:提高自我意识: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了解自己应有的权益,学会争取的技巧;提升社会

11、意识:提升社会意识,改变无能和无助感,加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团结的重要性:使参与者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及居民组织的作用;行动过后,继续组织起来,关注自身面临的问题。,社会行动的策略,对话性行动抗议性行动对抗性行动暴力性行动,对话性行动最温和,主要形式有游说、请愿、宣传等。群众与当权者对事件的解决方法有不同的意见,但双方仍存在信任,并希望在正规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下解决问题。,抗议性行动用特别的、建制以外的方式表达、处理问题、吸引传媒注意,暴露政府政策的不完善,争取其他民众同情与支持,以此向政府施压,迫使其因尴尬、不安及良心责备而让步。主要形式:签名运动、记者招待会、请愿和游行、静坐和群众集会等。

12、,对抗性行动通过组织群众,用行动直接影响对方的利益或令对方不能够正常运作,迫使对方因有所损失而愿意与群众谈判。主要形式:罢工、拖欠或拒交有关费用、公开违背不公平的政策或法律等。,暴力性行动大多缺乏严密组织,是情急之举,或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的反抗行为。主要形式:向有关部门人员施加暴力行为。,社会行动的原则,渐进原则;争取对方让步而非破坏;行动的连贯性;争取舆论支持,避免使用暴力;认真考虑有关因素,如群众的资源、群众的投入程度、社会气氛、事件的本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倡导者:一方面提升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工作,鼓励居民团结起来,争取本身利益。行动者:经常与居民领袖并肩作战,帮助民众既维护自身利益

13、又运用传媒的影响,向政府施加压力,影响正式组织的决策过程。教育者。协助人们认清问题及其题根源,思考解决办法;教导居民行动技巧及政策分析技巧;唤醒民众,教育居民进行反操纵。资源提供者:提供社会行动组织过程中所需资源,如经费、人力、会场、宣传传单等。,社会行动模式的适用范围,适用于那些各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出且利益难以调和从而致使边缘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的社区。在西方和港台地区常使用,由于我国内地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该模式较少运用。,三、社区工作的一般程序,建立专业关系收集社区资料制定行动计划开展社区行动评估工作成效,1、建立专业关系,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与居民、社区机构和团体、社区领导人物和知名人

14、士接触并建立初步关系。可以通过拜访社区重要任人物或社区机构入手,也可通过开展一些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活动来吸引居民接纳工作者。,2、收集社区资料,通过收集资料,以探索社区需要,评估社区资源,确认社区问题,是制定社区行动方案的前提;收集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策略和动员群众的方法。资料:基本资料;社区居民与团体的关系、权力分布;社区问题和需要。资料收集方法:家访、拜访社区领袖、居民小组座谈、文体活动、社区调查、政府统计资料、各类文献等。,3、制定行动计划,制定整体计划和具体计划。整体计划是针对社区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出的全面规划,涉及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具体计划是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的工作方案。制定计

15、划时要广泛征求意见。,4、开展社区行动,社区行动:社区工作者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将社区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以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重要工作: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机构、团体对问题有所认识、合作起来,积极参与行动)、设立机构(可依托社区有关职能机构如居委会、福利机构来进行,也可设立新的机构)、筹措经费、沟通协调。,5、评估工作成效,应用科学方法和程序,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评估,也可在计划执行完毕后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可使居民看到工作进展,更好地支持和投入行动当中;使社区工作者产生成就感。,四、老年社区工作的基本策略,加强老年人对社区的认

16、知,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提高老年人的自助和互助能力。成立老年组织,发动老年人关注社区事务。组织地区性老年组织。灌输“老年权益”意识,老年领袖训练。,五、开展老年社区工作的困难,受教育水平较低,掌握资料及问题较慢;严重的生理衰退影响参与;无助感、自我形象差、疏离感难以短期内改变;其他群体和人员的支持和鼓励度较低;保守、主观,不易接受新事物,不易改变;家人支持程度有限,参与活动的时间障碍;缺乏人力资源;老年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训练。,第二节 老年人的社区照料,非正式照料:家庭、亲友、邻居、志愿者等提供的照料;正式照料:专业机构和人员提供的照料。从家庭照料到社区照料。,一、老年人社区照料

17、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西方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老年长期照料由机构承担。1960s,英国“去机构化”运动,开始推行自助、互助的社区照料。1970s后,经济疲软,长期滞胀;福利支出膨胀,财政赤字加大,福利危机显现,加速社区照料模式的发展。,发展:第一阶段,制度性安排下的专业社区照料服务。第二阶段,经济危机下,非正规人员为主体的社区照料服务,并最终演变为家庭照料的原始状态。第三阶段,专业服务人员和非正规人员相结合、协调发展的社区照料服务。反思家庭照料作用,关注家庭照料者,使社区服务成为家庭照料的补充和支持。为满足老年多重照料需要,以社区照料为依托,在个案工作基础上发展出个案管理模式,

18、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照料的功能和作用。,二、老年人社区照料的类型和比较,社区照料的核心:“正常化”和自主选择。社区照料整合非正式照料和正式照料,既满足照料需求,增加老人对服务计划的参与和选择机会,又减少公共依赖,降低长期护理照料成本,最终达到社区照料目的正常化和积极的老年生活。,、社区照料的类型,由社区照料(care by community):发展性和预防性角度,非机构、非住宿、非隔离式照料,受助人在家接受政府、社会、家人等社区内专业、非专业综合照料服务.在社区照料(care in community):补救性角度,机构形式的照料,受助人需要依赖社区内专业机构或获得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的照料。,由

19、社区照料,在社区照料,家庭照料或非正式照料,居家照料,日托照料,社区内机构照料,老年社区照料分类,居家医疗照料,居家护理保健照料个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日间中心日间医院短期护理服务中心,养老院,老人福利院老人护理院,老年社区照料,()家庭照料非正式照料,()居家照料,()日托照料,日托医院提供医疗性服务日托中心提供白天日间照料服务短期护理服务中心短期性照料服务,、老年社区照料类型的比较,三、扩大老年人社区支援网络,、社区支援网络的功能和策略社区支援网络:个人的社会联系体系,借此维持社会身份、获得情绪及物质支持,得到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提供及时、快捷、实质性日常生活起居援助;提供情感的支持;提

20、供社区服务资料和信息;服务转介。,、扩大社区支援网络的工作技巧,()推行老年人社区支援的理念,个人照料网络,邻居朋友亲戚家人,邻居朋友亲戚家人,老人青年及妇女志愿者,老人互助小组,邻居照料组织及宗教团体,社区照料网络,老年社区支援网络扩大的层面,(2)推行网络照料的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自理状况-照料需求-照料网络网络照料功能的评估内容:现有网络能满足哪些需求?哪些需求尚未得到满意的照料?是否需要向其他社会福利机构求助?家庭成员的照料支援是否足够?照料者感受如何?老年人对照料者的要求如何?照料老人的责任是否集中在照料者一人身上?,(3)照料者辅导,了解困难,辅导和训练;寻找社区支援服务(日间照料

21、、暂托服务、居家护理照料服务和训练、协助改善家中设施等)。理解照料者感受和压力,帮助抒发苦恼,改善自我形象。组织照料者团体,扩大互助网络。教导及重整照料者与老年人的沟通。鼓励家庭照料者培养个人兴趣。,第三节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居家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卸包袱。1984年提出福利制度的社会化方向,在街道建立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22、1987年提出“社区服务”概念。1993年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明确社区服务的性质、内容、目标、管理等。1995年,颁布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2008年,民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优点 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符合老人心理等优点,也被称作“无围墙的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实施,根据社区资源和老人需求,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性服务设施,来实施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吸引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到社区老年服

23、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有条件的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百岁老人补助医疗制度。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助残)餐桌。建立社区托老(残)所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为老年人(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建立万名“孝星”评选表彰制度。,(1)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百岁老人补助医疗制度。,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券

24、,可购买社区和社会各项养老(助残)服务,如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陪同聊天和日托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或折抵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费用。发放范围:60至79周岁:每人每月发放100元;16至59周岁:每人每月发放100元;8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发放100元;100周岁及以上:医疗费用中的个人按比例负担部分享受补助。,(2)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助残)餐桌,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助残)餐桌。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租金、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各级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主管部门,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提供社区餐饮服务。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

25、具备条件的城乡社区(村)建立养老(助残)餐桌,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3)建立社区托老(残)所,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职业康复中心等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残疾人)建立社区托老(残)所。不足部分可利用社区居民空闲房屋及家庭空间开办。社区托老(残)所的维护运营采取政府适度补贴和个人承担部分费用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将托老(残)所基本覆盖至全市城乡社区(村)。,(4)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在全市各街道和城乡社区,根据实际需求聘用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养老(助残

26、)员负责宣传居家养老(助残)政策;对老年人、残疾人进行巡视探访,了解服务需求,收集、汇总、整理、反馈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信息及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组织、监督服务工作;负责养老(助残)券的发放、回收、结算,以及老年人优待卡、高龄津贴的发放。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优先从“4050”人员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资质且符合本市就业特困认定标准的人员中招聘,纳入公益性岗位。,(5)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由市政府统一为每个街道配发一辆具有无障碍功能、带有全市统一标识的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用于组织老年人、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等。,(6)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心理咨询专业组织作用

27、。依托“96156”社区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动员和组织城乡社区(村)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开展精神关怀服务。,(7)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按照自愿的原则为有需求的老年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给居家生活的老年残疾人提供洗澡、如厕、做饭、户内活动等方面的便利。,(8)为老年人(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向有需求并具备使用能力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16至64周岁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就医、交通、购物、社交等电子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残疾人)有计划地提供便携式“小帮手”电子服务器,由个人自愿申请购买,政府给予适度补贴。,(9

28、)建立万名“孝星”评选表彰制度,政府倡导并鼓励子女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孝敬老人并关注老年人精神和物质需求。以城乡社区(村)为基础,广泛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活动,以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从2010年开始,每年重阳节期间,在城乡社区(村)开展推荐评选“孝星”活动,全市命名表彰10000名“孝星”,并给予物质奖励。,居家养老服务的上海模式:,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96年起,各区县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按时按需上门服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全日制护理照料、买菜做饭、卫生清洁、陪同就医、精神慰藉等,设立养老院、日托站、健身苑。启动星光计划

29、建立社区老年活动室、日间护理中心,安装紧急呼叫器,在街道社区增设为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居家养老服务的上海模式:,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对于60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且需要生活照料的本市户籍老人提供日托、上门家政、老人送餐、助医送药、助浴、精神慰藉等服务补贴,分为三个标准,最高人均每月300元。经济特困,自理特差的老人还可获每月100元至200元的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十大特色,一是政府购买服务。运用财政补贴办法,为困难老年群体购买服务。二是日间照料服务。全市已完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95个,社区(村)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405个。其中395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

30、由市财政给予每个30-5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建设补贴,2012年度财政补贴一次性建设经费4480万元;405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由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每个3万元一次性补贴。实现了全市每个街、乡镇各建有一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设施。,三是老年助餐服务。四是托老服务。五是市场有偿服务。对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提供家政服务的老年人,由所在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或家政服务组织就近、就便安排服务人员,提供所需服务,一般服务价格略低于市场价格,既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又解决了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十大特色,六是互助服务。利用部分孤寡老人有闲置房屋的特点,由低龄健康老人与空巢、独居老人结对子,

31、或若干邻里老人结成互助小组,互相帮助,实现“白天有人照料,夜间有人陪伴”。七是协议服务。社区组织发动驻区单位,与社区困难老人签订承包服务协议,定人、定时、定内容开展服务。河西区、红桥区等多个区县还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安装爱心门铃,与楼栋长或邻里签订帮扶协议,结成帮扶对子,“一助一”“一帮一”,老人有困难通过爱心门铃求助解决。,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十大特色,八是养老机构延伸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居家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专业化、入户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为居住在家、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服务。2012年全市选择4家养老机构作为试点,2013年把此项工作列入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扩大试点范围

32、,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机构服务。,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十大特色,九是呼叫服务。十是志愿者服务。对那些行动不便、生活困难、需要生活服务的老年人,社区积极组织志愿者,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和差别化需求,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上门义务服务,如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买菜,陪老人聊天等。目前全市有各类志愿者队伍1800多支,注册社区志愿者40万人。,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十大特色,京沪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和推动,各级部门积极参与;注重开发社区人力资源;资金来源有保障,政府直接和间接投资以及社会捐助、有奖募捐基金、福利彩票收入等;入户服务与小型设施服务相结合,服务内容广泛。,二、居家养

33、老服务的问题和发展措施,1、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强势”政府的主导与“弱势”社会的反应缺乏缺乏宏观政策指导居家养老服务的计划与整合性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改造工作较少开展,“强势”政府的主导与“弱势”社会的反应,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缺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加重政府负担,降低工作效率。应发掘民间资源,强调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自主性、大众性和自主互助精神。,缺乏缺乏宏观政策指导,社会福利三原则:自助、互助、公助。推行自助互助需要制度和利益保障而非只强调精神层面,需要理顺社会福利的公私界限。老年人社区服务政策应与其他社会服务、经济保障、医疗保障政策等共同构成安全网,保持制度间互补协

34、调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计划与整合性,急功近利,忽视特困特需老人而关注健康老人;重视健康、生活服务而忽略长期护理、心理健康服务;注重补救式而忽略预防性、发展性服务等。设施少、资源重复投入、控制浪费现象,缺少系统规划性。,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改造工作较少开展,20世纪80年代西方提出改造老人住宅的新课题。我国较少关注此工作。成本低、收益面广。,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居家养老服务应为专业人员引导下的广泛服务,但我国主要是家庭成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性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我国志愿者组织和人数也不足。,2、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手段,(1)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

35、)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3)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4)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1)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设施,推动专业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开展,构建社区服务网络,提供便利服务。吸引生活自理老人到社区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享受上门包护服务。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2)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对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对社工专

36、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3)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鼓励连锁经营、统一管理。,(4)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和管理,主要职责:建立老年信息库,发布老年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相关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