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 北 省 城 镇 体 系 规 划实施评估报告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年3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现行省城镇体系规划要点2一、城镇化发展战略及目标2二、城镇职能结构和规模等级2三、区域城镇空间组织与开发管制5四、协调发展规划9第二章 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绩效及存在的问题11一、城镇化总体发展情况11二、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和资源环境保护情况23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情况29四、区域空间开发管制落实和空间管理情况32五、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情况35六、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总体评价37第三章 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面临的新形势38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对河北省提出了新要
2、求38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39三、河北省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40四、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城镇布局奠定了基础41第四章 下一步工作建议42一、下一步主要工作42二、未来河北省城镇化应关注解决的主要问题43前 言2006年1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函复(建规函200625号)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规划实施以来,对指导河北省城乡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基本实现了近期规划的主要目标。城镇化水平由“十一五”末的37.7%增加到2010年的44.5%。与京、津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沿海优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
3、功能显著增强,城市聚集人口、产业要素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结合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要求以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变化,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战略目标,认清河北省情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经依法批准的河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实施评估,总结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成功经验,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河北省城乡区域空间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第一章 现行省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一、城镇化发展战略及目标(一)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省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
4、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二)城镇化总体发展目标城镇化发展目标2010年2020年城镇化水平45%58%总人口(万人)7000719073007600城镇人口(万人)31504235转移农村人口(万人)530850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300485 二、城镇职能结构和规模等级全省城镇等级划分为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5个层次。到2010年,全省形成3个特大城市,7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121个小城市(含县城);到2020年,全省形成8个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29个中等城市和103个小城市。(一)省域中
5、心城市 石家庄、唐山是河北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唐山是我国京津唐城市群的重要一极。要加快石家庄、唐山的城市发展,不断提高其在全国城镇网络中的地位。发挥“领跑”作用,带动省内各级城镇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协作和城镇分工,使河北与京津在资源配置中共同取得优势地位。石家庄2010年主城区人口宜按21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300万人规划。唐山2010年主城区人口宜按185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260万人规划。(二)区域中心城市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原则,加快发展壮大现有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新兴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在石家庄、唐山
6、、邯郸三个特大城市基础上,保定、秦皇岛、张家口、廊坊、沧州进入特大城市行列,邢台、衡水、承德进入大城市行列。邯郸2010年主城区、峰峰矿区和马头的人口宜按134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170万人规划。保定2010年主城区人口宜按9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115万人规划。廊坊2010年城市人口宜按8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110万人规划。沧州2010年城市人口宜按7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105万人规划。邢台2010年城市人口宜按7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90万人规划。衡水2010年城市人口宜按40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50万人规划。承德2010年城市人口宜按50万人规划,2020年宜
7、按67万人规划。张家口2010年城市人口宜按89万人规划,2020年宜按110万人规划。(三)县级市以挖掘潜力、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县级市在一定区域发展中的纽带作用。争取2010年之前,将任丘、辛集、定州、涿州、高碑店、三河、霸州、迁安、武安、黄骅等10个基础条件好的县级市建设成为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其他县级市城市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省县级市城市规模全部达到20万人以上。(四)县城把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要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发挥产业和人口聚集功能。到2010年,全省县
8、城平均规模达到8万人以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城达到1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省县城平均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五)建制镇采取不均衡发展策略,择优培育重点镇。结合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办好特色工业区,以集中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小城镇规划,加强环境治理,千方百计地加快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吸引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区位、资源条件,选择有条件的150个重点镇重点扶持,其中省重点扶持50个,市、县扶持100个。重点镇人口规模到2010年平均达到2万人以上,2020年平均达到3万人。 三、区域城镇空间组织与开发管制(一)区域城镇空间组织优化全省城镇发展空间布局,
9、完善城镇体系,强化以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五市为支点的“中间一线”,发展提高南部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和北部张家口、承德“南北两厢”,形成以中间一线辐射带动南北两厢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一线地区”加快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带动一批中小城市和具有特色经济优势的小城镇迅速崛起,提高向两侧纵深的辐射力。以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为基础,以京津唐、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为骨架,进一步构筑环京津城镇密集地区;以石家庄为核心,进一步构筑环省会城镇密集地区。“南厢地区”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南部一厢,重点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把原有
10、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优势产业群。依托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北厢地区”发挥张家口、承德北部一厢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地区和中间一线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与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双赢。发挥沿海优势,加快港群体系和新兴港城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构建沿海新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带。统筹利用海岸线资源,合理划定各类岸线,保护沿海湿地,构建沿海旅游体系。加强沿海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尽快建成以沿海高速公路为主体,大中小港口兼备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搞好疏港快
11、速路建设,加强各港口功能协调。(二)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地区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地区指区域性的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地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林区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行洪道、蓄滞洪区等与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和安全等密切相关的区域。1、水源涵养区滏阳河、滹沱河、滦河等河流水系的源头地区及各大水库集水区域,包括太行山脉中南部河流的源头地区以及为城市提供和即将提供地表水源的各大水库的聚水范围、源于我省北部山地河流的源头地区、滦河源头及源于我省但流入京津为两市地表水源的河流源头区域。在此范围内应严格控制各类工业项目建设,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源地及其保护区。河流
12、源头地区应建立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0%,严禁乱砍乱伐树林和乱采石料,破坏河流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2、城市地表水源地作为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东武仕、朱庄、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陡河、石河、潘家口水库,必须按规定划定分级保护区域,水质标准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定要求。3、自然保护区禁止在划定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渔、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到2020年,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将达到33个,总面积123.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59%。4、风景名胜区在风景名胜
13、区内,严禁建设与风景名胜无关或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严格控制建造各种人造景观、游艺场、游乐园,未经批准不得新建各类宗教建筑。在核心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5、森林公园在珍贵景物、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它工程设施。禁止森林公园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它毁林行为。6、行洪道、蓄滞洪区行洪、蓄滞洪区内严禁开发新建城镇、村庄,严禁在其中进行经济开发活动。对大陆泽、文安洼、宁晋泊、永年洼、献县泛区等洼地范围内的城镇、村庄,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限制村镇规模的扩大,鼓励农村人口到洼地以外就业、定居,或迁
14、村并点,统一考虑防洪设施。在洼地范围内严禁设立工业开发区。7、生态林区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京津周围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首都周围绿色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地区造林治沙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全省除张承以外,中南部及东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县(市、区)单位由86个增加到133个,用地由2060平方公里增加到9567平方公里,尽快从根本上改善京津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妥善安置好退耕区农民生计,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根据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城镇现代化要求,按照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到2020年城镇建设规划用地总量控制在
15、4520平方公里以内。各城镇应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使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编制应充分研究城镇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在国家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规定范围内科学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保证城镇合理发展空间,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四、协调发展规划(一)综合交通规划建设运输设施布局合理、运输网络便捷高效、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到规划期末,要建成高速公路“五纵六横七条线”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四纵四横十条线”公路网主骨架,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枢纽,辐射10个中心城市,通达四个港口、两大煤炭基地的主网架,实现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各大中城市之间的半日交通圈。(二)水资源利用制定水资源
16、宏观调配及开发利用政策,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水的重复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搞好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建设,严格保护输水线路,确保不受污染。加快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计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三)区域社会服务设施统筹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设施,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在各市城市规划中要对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用地和布局提出原则性要求,为城镇居民创造健康、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石家庄要建成全省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商贸中心;张家口、邯郸、唐山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承德、秦皇岛要以特色旅游为龙头,发展相关服务业
17、;廊坊重点发展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建成服务于京津的休闲度假区和科研文化区。(四)城市防灾加强城镇防震减灾工程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工程必须满足防震减灾的需要。建设项目选址应采用地质基础好,无地质断裂带的用地。全省县级政府驻地镇(除康保外)全部为需要进行抗震设防的城镇。新建、扩建、改建的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必须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所标示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设计和施工,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城市及重点镇(中心镇)应编制消防专业规划,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消防安全要求合理确定城镇用地布局,加强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
18、施和消防装备的规划建设,适应城镇建设发展需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要同步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城镇防洪应服从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城镇防洪标准应根据城镇的发展分期达标,城镇防洪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进行。受洪水威胁的大中城市及重要小城市要编制防洪专项规划。对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庄及城镇,除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外,应严格限制扩大规模。加强张、承地区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结合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建设我省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控制北部风沙南侵。继续营造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沿海城市防潮大堤,加固沿海重要构筑物和建筑物,达到防止台风侵袭的标准。第二章 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绩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
19、化总体发展情况(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1、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规划实施期间,全省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94.3亿元,是2005年的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8668元,折合4235美元,是2005年的2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09亿元,是2005年的2.3倍。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228.2亿元,人均达到33462元。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0亿元,是2005年的3.
20、5倍;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5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等沿海重点开发地区加快建设,进入了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阶段。3、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民航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机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客吞吐量增长6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72公里,达到4307公里,跃居全国第三位;铁路通车里程新增400公里,达到5300公里;黄骅综合大港
21、开航,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6亿吨。电力装机比2005年新增1899万千瓦,达到4215万千瓦。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引黄入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6%。 4、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8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8.6%和71.2%。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26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
22、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到2010年底,为98.6万户城镇居民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5、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得到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区域中心城市聚集生产要素、聚集优质产业、聚集财富的效应逐渐增强。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5%,比2005年提高6.8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达到3000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4万人。6、存在的问题一是全省发展不平衡性异常突出,部分现代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量的传统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东部沿海较为发达地区,与张承坝上
23、、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等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二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拳头产业和企业集团不够多,跨出产业低端化的难度更加凸显。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对建设经济强省的制约更加突出。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二)城镇化发展情况1、城镇化战略落实情况2006年11月,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战略,积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在新的沿海发展政策指引下,河北沿海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05-2010年沿海三市GDP年均增速16.
24、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从占全省GDP比重来看,五年间沿海城市带提升了1.35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为明显。2009年5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其中对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以及所发挥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战略。环首都四市充分利用环绕首都北京的区位优势,强化与首都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与协作,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256.7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16.7%,高于全省15.8%的平均速度。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
25、区发展纳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的环首都区域以及沿海地区成为发展的重点区域,冀中南地区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2011年11月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大战略。随着这些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城镇空间发展的格局日益清晰,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业已发生重大变化,省域发展重点更趋向于环京津地区、沿海地区以及省域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城镇空间组织已由“一线两厢”的空间结构将转变为“两群一带”,即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2、城镇化目标实现情况(1)城镇化增速有所提升,城镇化水平接近规划预期从建国至今的60多年发展历程来看,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6.71%,增至
26、2010年的44.5%,增长了37.7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62个百分点。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化发展十分缓慢。1978年,城镇化率为10.94%,仅比1949年提高4.2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15个百分点。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稳步上升,1979-2010年的30多年间,全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05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随着省内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城镇化步入加速期,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37.7%增至2010年的44.5%,城镇人口达到3186万人,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突破了现行规划2010年3150万人的发展目标,城
27、镇化率基本达到2010年45%的规划目标。 表1: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1949-2010年) 时期指标19491978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城镇化水平(%)6.7110.9433.0833.5135.8337.6938.7740.2541.9043.7444.50(2)中心城市加快壮大,城市产业持续发展全省设区城市规模扩大了219.3平方公里,设区城市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重由42.5%增加到51.9%;新增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40个,增强了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11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5年的39.7%提高到2
28、010年的51%。(3)城镇辐射作用不断提升,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省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加速转变的时期。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已成为拉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发展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就业,“十一五”时期转移农村劳动力374万人。2010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1043.25万人,较2005年增长了19%,占全省就业人员比重为26.99%,较2005年提升了2.43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带动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110个县城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5.2亿元,占全省县域总和的比重为42.9%,县城已成为县域经济
29、的重要支撑。建制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镇区发挥农村非农业发展的核心作用,992个建制镇镇区人口达1651万人,建制镇镇区就业人员为684.4万人,占全省建制镇的36.2%。(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明显提高规划实施期间强化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供热、供气、供水、排水能力提高,技术设施水平稳步提升,邮电、通讯设施保障水平较高。设区城市年末电话用户、国际互联网用户分别占全省的40.9%和56.6%,每万人拥有户数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倍和2.7倍。县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主要领域取得积极成效。110个县城的人均城市道
30、路面积17.74平方米,燃气普及率69.11%,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66.28%。2010年,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为14.23平方米和37.32%,达到了现行规划所确定的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5%的规划目标。城市主要的市政设施指标比2005年有了很大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表2: 城市2005年与2010年主要市政设施指标对比表项目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 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2005
31、年99.9594.112.177.853.7540.87.783528.3745.772006年99.97 99.07 17.35 9.00 92.30 91.38 14.23 42.73 37.32 69.82 表3: 县城2005年与2010年主要市政设施指标对比表项目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 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2005年88.346.8714.45.081.551.553.514.557.402006年95.169.
32、1117.77.2777.1566.288.2827.4421.4721.26(5)城市防灾能力进一步提升11个设区市已全部纳入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程序。全省避难通道、场所基本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88个,建成了10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7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成了省科技馆防震减灾科普展厅和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和科普馆。全省新建消防站170 个,消除了县域消防执勤力量“空白点”。省、市、县全部组建了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大力发展了乡镇“四有”消防队伍、志愿消防队伍。90%的县(市)编制了消防专项规划。3、城镇规模等级
33、评估(1)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省3个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和127个小城市(含县城)。2010年,形成了4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126个小城市(含县城)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实施期间,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有所优化,其中特大城市增加1座,大城市增加3座,中等城市数量增加2座,大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小城市(县城)数量相应减少。表4: 2010年城镇规模等级一览表单位:万人规模等级城镇个数城镇名称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4石家庄(245)、唐山(197)、邯郸(152)、保定(112)50-100万人的大城市6张家口(85.8)、秦皇岛(90)、廊坊(51.8
34、)、邢台(63.9)、沧州(58)、承德(53.3)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7衡水(37.4)、任丘(38.1)、定州(32.9)、涿州(25.1)、三河(28.2)、武安(23.6)、迁安(21.6)小于20万人的小城市(含县城)126遵化(18.8)、辛集(17.8)、泊头(16.6)、深州(15.5)、河间(16)、冀州(15.2)、霸州(15.1)、黄骅(18.3)、藁城(13.5)、高碑店(12.9)、南宫(11.6)、晋州(10.3)、安国(9.6)、沙河(9)、新乐(8.8)、鹿泉(9.4)以及正定、玉田、滦南、乐亭、迁西、滦县、抚宁、昌黎、香河、文安、蠡县、清河、宁晋、永年、涉
35、县等共计110个县城建制镇992(2)城镇人口集聚呈现一定的等级分异区域中心城市不断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完善城区功能。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初步建立了同城化管理机制,统筹管理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促进了中心城区与毗邻城镇、产业集聚区的协调发展。2010年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分别为245万人、197万人,人口规模业已突破现行规划所确定的2010年发展目标;其余9个设区城市中邯郸市、保定市、张家口市、廊坊市、,邢台市、秦皇岛市、承德市7市达到或超过了规划预期沧州市、衡水市廊坊3市与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22个县级市中只有任丘、定州、涿州、三河、武安、迁安6市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城市规
36、模低于15万人的有8个,总体来看,县级市的人口规模发展状况与2010年的规划预期差距较大,没有达到规划所确定的“培育10个中等城市、其他县级市城市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的目标。2010年110个独立县城平均规模为8.7万人,已超过规划确定的2010年平均8万人的规模。重点镇平均规模1.7万人,与规划确定的2010年平均2万人的目标稍有差距。总体来看,规划实施期间人口向设区城市及县城积聚趋势明显,而县级市的人口积聚效应相对较弱。4、存在的问题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我省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制约着投资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不足,中等城市数
37、量少,小城镇规模小、发展质量不高,城市集群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加速发展、质量提升和体制创新等重大任务。(1)城镇化水平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一是城镇化率相对较低,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44.5%,与全国49.95%的水平相差5.45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2.3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9.86个百分点。三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据测算,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相关系数为0.94,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人均GDP提高1
38、100元。2010年人均GDP居河北之前的省份,城镇化水平均高于河北。2010年河北省人均GDP为28668元,居全国第12位,而城镇化率居全国第18位。表5: 2010年部分省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比较省(市、区)人均GDP城镇化率数值(元)位次数值(%)位次上海78225199.71北京68788285.02天津62574378.03浙江44335457.96江苏44232555.67广东40748663.44内蒙40225753.49山东35796848.314辽宁34898960.35福建330511051.412吉林263191153.310河北286681244.518(2)城镇规模
39、效益不高,中等城市发育不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我省县级政府驻地镇数量多且质量较差,全省132个县(市)中,有6个县级市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有12个县级市、32个县城超过了10万人,有4个县级市、65个县城人口处在5-10万之间,有13个县城人口未超过5万人,多数城规模小、实力差,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弱。中等城市数量虽然较2005年增加了2座,但与06版规划确定的2010年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省33个城市中中等城市仅7个,占21.2%,中等城市少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的大城市相比,规模仍然偏小,经济实力较弱,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
40、用不够明显,在全国城镇网络中的等级地位不高。2010年末,全省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设区城市仅有4个,设区城市平均规模104万人、设区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5.9,而同期广东省分别为21个、150.26万人、33.4,浙江省分别为11个、133.47万人、29,江苏省分别为13个、186.72万人、31.8,山东省分别为17个、158.01万人和28.7。此外,石家庄市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市区人口规模排第15位,城市经济规模居第16位。整体来看,我省中心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与先进省份相差还比较大。(3)城镇基础设施滞后尽管“十一五”时期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城镇居民提高生活
41、水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供给能力不足。二是城镇现有基础设施不适应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高密度开发建设,市政设施承载能力不足,城镇市政管网改造压力大。三是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水平偏低,难以承载产业和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四是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程度不高。二、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和资源环境保护情况(一)土地资源利用情况1、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分配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后,根据规划规定的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结合各设区市发展定位以及国家、省内发展战略,与省国土资源厅相协调,分解城
42、镇建设用地指标,对各设区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处理好保护耕地和城镇发展的关系。2、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耕地与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实行补充耕地储备制度。2006至2010年全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7.5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696万公顷,实现占补平衡有余。截至2010年底,全省耕地面积655.02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87万公顷,超额完成“十一五”耕地保有量625.5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30万公顷的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实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控制制度,加大内涵挖潜力度,2006至
43、2010年盘活存量土地3.99万公顷,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二)水资源利用情况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我省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总量2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约200立方米,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省份,即使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南水北调、引黄等各项开源工程实施后,水资源缺口仍然较大,需超采地下水解决,区域性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缺水对于河北不仅是单纯的资源问题,而且是生态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乃至河北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是对河北水利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重大课题。2、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以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重点,积极推
44、进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京石段建成通水,邯石段及天津干线工程全面开工,省内配套骨干工程廊涿干渠开工建设;引黄入冀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引黄水量16.8亿立方米,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重点控制性工程竣工;承德双峰寺水库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曹妃甸等一批区域性城乡供水工程建成生效。解决了127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扎实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技术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为我省重点工程建设和城乡供水提供了保障。3、水生态与水环境得到改善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五年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280平方公里,实施664条小流域综合
45、治理;加大投入,实施引黄应急调水,保障了白洋淀、衡水湖基本的生态需要;唐山、石家庄等城市重点河湖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水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地下水超采区压采封井取得成效,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减缓。4、节水水平进一步提高把节水作为破解水资源瓶颈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省万元GDP用水量由214立方米降低到136立方米(2005年可比价,下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77立方米降低到34立方米;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084万亩,亩均毛灌溉用水量降低到220立方米,作物水分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开展了67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区实现工业节水15%至20%,农业节水25%至30%。
46、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5、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我省面临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水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加大等新情况新问题。(1)水资源严重短缺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省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总量2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约200立方米,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省份,即使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南水北调、引黄等各项开源工程实施后,水资源缺口仍然较大,区域性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缺水对于河北不仅是单纯的资源问题,而且是生态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乃至河北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重大课题。(2)水资
47、源粗放利用的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不高。我省工业结构偏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周边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高耗水行业的节水亟需加强;城市供水管网老化,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农业用水比例高,尚有近半数灌溉面积未实施节水灌溉,部分节水工程标准偏低;结构性节水工作有待加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着力提高水资源保护能力,切实改善水环境状况。(3)水土资源保护滞后,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我省仍有6.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平原、古河道、沿海等区域也存在水土流失危害,治理任务艰巨;平原河道缺乏维系河流健康的基本水量;城市水系水网建设有待进一步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