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21353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经典著作选41.ppt.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文部分14章(214-258P),讲 解,P1,第三章,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两种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对立(共20个自然段,第233-241页),在本章中,恩格斯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由于他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个唯心主义者,所以,他是不彻底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还批评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本章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讲解。,P2,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P3,1.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宗教观,(18自然段、233-236P),费尔巴哈对传统宗教基督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他并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宗教完善化,

2、建立一种无神的、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的新宗教。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特点是:1.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心不是宗教的形式,而是宗教的本质;2.社会历史各个时期的区分,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宗教是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对这种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 P4,1)费尔巴哈对宗教的理解是错误的,(14自然段、233-235P),第1-2自然段:233P,“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也不应说宗教也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第1段引文、24P)这是费尔巴哈表述自己宗教观的一句话,他认为过去把宗教同人的本质分开,把人的本质崇奉为一种远离人间的精神实体是错误的。但他并

3、不赞成废除宗教,而是主张把宗教从天上降到人间,按它原来的本质加以改造,建立新的宗教。这种新的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这种关系人生来就有的,它是真正的宗教的本质,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是从外边搬到心中的。,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1)P5,第3自然段:233-234P,恩格斯指出,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宗教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将最终消亡,而人们之间的感情却仍然存在。,疑难句解析:“在法国,从1793年到1798年,基督教的确曾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复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18世纪末法

4、国大革命发展到了高潮,当时掀起了一个“反基督教”运动,开始于巴黎,后波及全国。这次运动封闭一切教堂和修道院,以“革命历法”代替基督教历法。拿破仑(1769-1821)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他在1799年夺取政权以后,费了很大力气到了19世纪初才把基督教重新扶植起来。,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1)P6,第4自然段:234-235P,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唯心主义实质在于:他不是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人的感情抽象化、神圣化,离开人的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来考察人的感情关系,并把它抬高到宗教地位加以崇拜,以掩盖这种关系的本来面貌。事实上,人的

5、感情关系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关系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纯粹的人类感情,更没有理由去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1)P7,疑难句、名词解析:4段-1“路易勃朗派改良主义”。路易勃朗(1811-1882)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工人运动中,以他为首形成一个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的机会主义派别。他们在政治上反对阶级斗争,鼓吹阶级合作,主张依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建立社会主义。在宗教问题上,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人生来就有宗教观念,不信宗教的人是一种怪物,还认为无神论者也有自己的宗教,无神论就是无神论者的宗教。这显然是一种诡辩。,

6、11月21日结束,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1)P8,疑难句、名词解析:4段-2“如果无神的宗教可以存在,那末没有哲人之石的炼金术也可以存在的了”。炼金术亦称“点金术”、“炼丹术”,是企图把普通金属变成黄金、白银或“长生丹”的方法。最早产生于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等国,后传到阿拉伯、欧洲等世界各地。12-14世纪欧洲盛行炼金术,它被教会所利用。当时的炼金术者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世界是由火、气、水、土等四种元素构成的,此外还有一种能够把各种元素合成任何一种东西的“第五元素”,即“哲人之石”。在他们看来,“哲人之石”不仅能够点石成金,还能医治百病,使人返老还童,长生不老,具有神奇的功能。,费尔

7、巴哈论第三章、1.1)P9,疑难句、名词解析:4段-3“柯普和拜特洛”。柯普是19世纪德国的化学家,拜特洛是19世纪法国的化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用化学史上的材料,阐述炼金术和宗教在历史上的联系的内容。,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 P10,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成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是极其错误的,(56自然段、235P),第56自然段:235P,“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第5段引文)恩格斯指出,这个论断是绝对错误的。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的历史,这等于把历史归结为社会意识,把某种精神因素看作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历史上,只有少数“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

8、但也只限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种世界宗教,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1,疑难句、名词解析:6段-1“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A.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思为释迦族“圣人”。公元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起,佛教在印度开始衰弱,到了13世纪完全消失。自公元以来,佛教传入亚洲各国,形成东方的世界性宗教。目前,全世界的佛教徒约有3亿多,分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经典是大藏经。“藏”的原意是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有容纳、

9、收藏的含义。大藏经按语系划分有三大系统:即巴利语系大藏经、汉语系大藏经和藏语系大藏经。,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2,佛教的基本派系,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亚,北亚,我国傣族地区,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3,疑难句、名词解析:6段-1“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B.伊斯兰教:我国旧称回教、天方教或清真教,信徒通称穆斯林。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它原本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8世纪后发展成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目前,全世界信徒有12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8%左右,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

10、国有1800多万穆斯林,大多分布在西北回、维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之中。伊斯兰教唯一信奉真主“安拉”,信徒们称其教主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经典是古兰经(亦称可兰经)共30卷,114章。“古兰”为阿拉伯语音,原意为“通读”或“读本”,伊斯兰教将它视为真主安拉降示给穆罕默德的“天启”经典。,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4,疑难句、名词解析:6段-1“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C.基督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是古代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它原本是犹太教的一个小教派拿撒勒教派,后流传于罗马帝国全境。4世纪时得到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逐渐取得罗马帝国国教的地位。从此,基

11、督教就成了西方世界两千年来的文化的根本特征,并波及到世界广大地区。目前,基督教已遍及2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徒接近20个亿。我国约有1500多万信徒。,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5,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这三大派系。天主教又称加特力或罗马公教,以梵蒂冈为中心,拥教皇为首领。(*梵蒂冈是梵蒂冈城国的简称,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面积为0.44平方公里,人口约1380人,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世界天主教中心。)东正教独成一派始于11世纪中叶。1054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而基督教教会大分裂的产物。西边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形成天主教,而东边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为中心

12、形成东正教。东正教后来又分成俄罗斯正教和希腊正教等多元体系。新教又称“抗议宗”或“抗罗宗”,它是16世纪德国神甫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宗派,故称新教或改新教。我国又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6,基督教三大派系,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宗教改革,16世纪,西边教会,东边教会,小派系,小派系,小派系,小派系,在我国,“基督教”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基督教是指三大派系,狭义上的基督教是指新教。,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7,基督教经典为圣经,它分为旧约圣经(共39卷)和新约圣经(共27卷)。圣经各卷是长达1600多年的时段

13、中,由不同的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陆续写成的,但基督徒相信它的内容却都是上帝启示的记录,所以把它奉为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准则。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希伯来圣经。基督教也相信古以色列人在逃出埃及时,曾在西奈半岛南部的西奈山与上帝耶和华订立的西奈盟约,并把上帝的启示记录汇编成希伯来圣经。后来,以色列人不断背离西奈盟约去敬拜偶像,受到上帝的惩罚,甚至饱尝亡国之苦。上帝则始终信守盟约,并派遣其独生子降世为人耶稣,作为上帝与人的“中保”,用自己的血和肉作罪祭,另立“新约”,使全人类因信耶稣为救世主而得救。因此,基督教把耶稣降生之前的希伯来圣经称为旧约圣经,尔后的各卷称为新约圣经。,费尔巴

14、哈论第三章、1.2)P18,“希伯来”是以色列的别称。它的原意是“来自河那边来的人”,后来逐渐成为以色列乃至犹太人的别称。希伯来语也就是犹太语。“基督”是希腊文christos(基利斯督)的简称,其意同犹太教的名词弥赛亚(救世主)。弥赛亚在希伯来文中的原意是“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封立君王,祭师等职位时,举行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故君王等人有“受膏者”之称。公元1世纪左右,当犹太国处于危亡时期,犹太人中流行一种说法,称上帝终将派遣一位“受膏者”来复兴犹太国,弥赛亚便逐渐成为犹太人想象中的“复国救主”的专称。基督教产生之后,借用此说,声称耶稣就是弥赛亚,但不是“复国救主”,而是“救世主”,凡信他

15、的人,灵魂可得到拯救,升入天堂。由此加以耶稣为基督称号。,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19,疑难句、名词解析:6段-2“拿日耳曼人来说,甚至他们一接触正在崩溃的罗马世界帝国以及它刚刚采用的、适应于它的经济、政治、精神状态的世界基督教,这种情形就发生了。”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进入衰弱期,为了挽救帝国的垂死命运,统治者除了加强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外,还企图借助宗教的精神支柱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帝国统治。313年,君士坦丁发出“米兰敕令”,将把基督教合法化。后来基督教就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4世纪末至5世纪,日耳曼人大举入侵,并逐步征服了罗马帝国。在这以前,日耳蔓人正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其宗教信仰属于原始

16、的多神教性质,而自从接触罗马帝国并征服罗马以后,日耳曼部落的首领逐渐成为新的贵族,并与残余的罗马贵族融合在一起,改信正统教会的基督教。他们原来所信奉的宗教,就被基督教所代替。,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20,疑难句、名词解析:6段-3“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从13-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是打着宗教的旗帜进行的。因为,当时基督教仍然在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科学和哲学被贬为神学中的科目,而新兴的资产阶级还不可能提出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所以,资产阶级就借助宗教的形式,来推动深

17、受宗教影响的革命。13世纪的法国,16世纪的德国,17世纪的英国等,都有过资产阶级借助宗教的形式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例。,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2)P21,疑难句、名词解析:6段-4“罗伯斯比尔在这方面曾遭受了怎样的失败。”罗伯斯比尔(1758-1794)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革命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阿贝尔派展开了反基督教运动,而罗伯斯比尔作为当时革命政府的首领反对这一运动,并试图建立一种“最高存在物”的新宗教,以代替旧的宗教。1794年5月8日,他在国民公会上做了关于崇拜“最高存在物”的报告,国民公会根据他的报告通过了法令,法令规定:“崇拜最高存在物就是人履行其公民义务”。他指望这种

18、新宗教能安定秩序,使群众服从,以巩固雅各宾专政。但是,人民对这种新宗教并不感兴趣,因而他在政治上失败的同时,建立新宗教的企图也失败了。,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 P22,3)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人类社会的永恒的现象是错误的,(78自然段、235-236P),费尔巴哈虽然揭露了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据,但不能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所以,他虽然批判了基督教,但要建立一个永恒的无神的宗教。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7-8自然段:235-236P,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3)P23,疑难句、名词解析:7段-1“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特别是在德国,已经被流行的历

19、史编篡学弄的够糊涂了。”历史编篡学是研究关于编写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学问。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资产阶级历史编篡学家从唯心史观出发,否认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抹煞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他们不是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而是社会意识来说明社会存在,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他们认为,历史是“英雄”活动的产物,是观念发展的历史,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样,人们“对历史上的伟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就被当时流行的这种历史编篡学弄糊涂了。,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P24,2.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两种道德论的对立,(第918自然段

20、,236-240P),费尔巴哈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宗教学说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说。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其核心是“爱”,这种伦理观是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核心的唯心主义道德理论。对此,恩格斯作了彻底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费尔巴哈论第三章、3 P25,1)费尔巴哈把抽象的人作为自己伦理观的出发点(912段、236-238P),第910自然段:236-237P,在费尔巴哈哲学中,人是一种抽象的规定。他只看到人的自然本质,看不见人的社会本质。因此,他作为伦理学出发点的人,“是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不是生活在

21、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的人。在他的宗教哲学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男女之别,但他的伦理学中连这最后一点差别也消失了。所以,他虽然提出一些接近唯物史观的命题,但由于他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因而使这些命题变成纯粹的空话。,费尔巴哈论第三章、2.1)P26,*疑难句、名词解析:9段“引文”(费尔巴哈语)237P“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是不同的。”其意思是说,人的生活条件不同,他的想法也不一样。“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养料,那末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养料了。”意思是说,人们的道德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政治应当成为我们的宗教。”意思

22、是说,政治应当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费尔巴哈的这些话已经接近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但他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又不敢接触社会政治,害怕阶级斗争,因而使这些命题变成空话,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论第三章、2.1)P27,第1112自然段:237-238P,费尔巴哈的道德理论比起黑格尔还贫乏。这在善恶问题的理解上表现得比较明显。黑格尔认为,善与恶是道德意志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善是意志的肯定方面,恶是意志的否定方面。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肯定的东西上,死死抱住善,那就是理智的空虚,是无生命的、僵死的;在肯定的或善的东西中存在着否定的或恶的东西,而否定或恶则是一切运动的内在源泉。当

23、然,黑格尔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离开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来谈善恶问题。但是,他的思想比起抽象地谈论人的普遍“爱”的费尔巴哈的学说,丰富的多,深刻的多。,费尔巴哈论第三章、2.1)P28,疑难句、名词解析:11、12段引文,237-238P“有人以为,当他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这是黑格尔叙述善与恶辩证关系的著名命题。“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这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人是社会产物、历史的产物。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得善与

24、恶的辩证关系,从抽象的人出发,一味地追求人的一般的善的本性,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所以,他把关于人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的思想不能贯彻到自己哲学之中去,因而在道德理论中也使这一名言变成“毫无结果”的空话。,费尔巴哈论第三章、2 P29,2)费尔巴哈道德论的核心是“爱”,其实质是资产阶级道德,(1316自然段、238-240P),第1314自然段:238P,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而人们这种愿望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受人们行为的自然后果的限制,即受自己生理条件的限制,如酒色过度,会伤身体;第二,受人们行为的社会后果的限制,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不能影响别人追求幸福的愿望。他又认

25、为,要使人人都能实现追求幸福的欲望,就必须遵守两条基本准则:第一,要正确估计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调节,不能过度;第二,要正确估计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必须承认他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对人以“爱”。,费尔巴哈论第三章、2.2)P30,第1516自然段:238-240P,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和基本准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超阶级的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这是因为:首先,人们追求幸福的欲望,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而要满足这种欲望,就需要有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需要有特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其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可能有实质上的平等。即使是资本主义社会

26、,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只是形式上的、口头上的平等而已。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根本不存在什么人类的一般的、共同的幸福。,费尔巴哈论第三章、2.2)P31,疑难句、名词解析:15-16段、*“就连萨多瓦的教师不也是一个神话人物吗?”(15段、239P)“萨多瓦”是德国的地名。1866年德国普鲁士军队在萨多瓦打败奥地利军队。德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认为,此次获得胜利是由于普鲁士国民教育的优越,于是连小学教师也成了神话人物。这是当时德国政治论争中的流行用语。*“我在对他执行应得的惩罚时,甚至可以摆出现代拉达曼的威风来。”(16段、240P)“拉达曼”是古代希腊神话中审判鬼神的善和恶的地狱法官。恩格斯这句话

27、说的是,在资本主义证券交易所里,谁赚钱谁就是其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审判者。,费尔巴哈论第三章、2 P32,第1718自然段:240P,在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中,爱是创造一切奇迹的神,也是他的道德论全部乐曲的主旋律。所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相互拥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由于他的道德论是超阶级的、脱离现实的抽象的理论,所以“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3)对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反动性的批判,(17-18自然段,240P),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P33,3.费尔巴哈停留

28、在唯心史观的根源,(第1920自然段,240-241P),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大批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走上唯物主义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理论前提。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他离开社会关系考察人和人的本质,就必然陷入抽象的人性论;第二,他脱离社会实践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然陷入唯心史观。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由马克思恩格斯来完成。,第1920自然段:240-241P,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P34,思考题,1.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及其错误?2.怎样理解费尔巴哈道德理论的基础和基本准则?3.是否存在人类的一般的共同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