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感控.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术室感控.ppt.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染控制,手术室是外科系统进行手术治疗的场所,感染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控制手术感染的发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所以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感染来源和危险因素,感染来源:1 医务人员 2 环境 3 物品 4 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宿主有关的危险因素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与宿主有关的危险因素(1),(1)明确的危险因素年龄: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老年人免疫功 能衰退,均易造成术后感染。肥胖:患者过度肥胖,脂肪组织过多,使手术切口 过大;或组织暴露困难,手术难度增大,手 术时间延长。疾病严重指数:疾病造成患者免疫能力下降。基 础疾病严重,
2、如患有糖尿病,恶 性肿瘤等,术后易发生感染。,与宿主有关的危险因素(2),远处感染灶:患有活动性感染的病人,即使感染 部位与手术切口距离很远,仍比未患有感染的 病人切口感染率高。术前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医院内的耐药菌 株在患者体内定植越多,进而增加了术后感染 的危险性。,与宿主有关的危险因素(3),(2)相关的危险因素营养不良和低血清蛋 营养不良不利于伤口愈合,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考虑 营养不良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感染率。糖尿病,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1),1 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前备皮手术类型抗菌药物的应用手术时间,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2),术前备皮剃刀损伤皮肤,破坏了皮肤屏障作用 正确的做
3、法是用脱毛剂或剪刀剪去切口部位的毛发,然后用洗涤剂清洗皮肤。手术类型手术类型不同,感染率也不尽相同。,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3),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可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选药应根据医院内各种手术后感染常见病原菌和可能的致病菌,结合耐药性监测结果比较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4),手术时间随着手术时间延长,导致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长时间的暴露干燥,牵拉损伤组织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手术时间的延长,术者因疲劳而疏于无菌技术操作,在理论上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5),2 相关的危险因素多重手术组织损伤异物输血,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6),
4、多重手术多重手术本身可能不是危险因素。但是手术时间的延长,可能使感染的危险增加,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7),组织损伤手术操作过程中,动作粗暴清除坏死组织不彻底,手术中缝合时留有死腔止血不彻底,不能保持组织良好的血液供应切口有张力,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8),异物.植入物存留在体内的异物,可使伤口感染,长时间不愈合即使伤口已愈合,异物存留的局部仍可能有细菌的存在,可能会再次感染,与手术有关的危险因素(9),输血自身输血与传统的同种异体输血比较,感染率显著降低其原因是输注异体血会降低机体细胞的免疫反应,与手术室有关的危险因素,室内人员的流动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员进入手术间手术台上移动病人及各种包布的
5、抖动手术间门的开放进行污染手术医护人员的着装卫生打扫,(一)手术切口分类,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清洁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乳腺,垂体瘤切除术,心脏手术等。,清洁-污染切口,为可能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者。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污染的阑尾切除术,食道癌根治术等。,污染伤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如急性阑尾穿孔但未化脓的切除术,(二)伤口愈合分级,甲级愈合正确对合两侧皮缘,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乙级愈合因伤时组织缺损较大或污染严重,愈合处
6、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 切口化脓,须做切开引流,伤口呈开放状态,感染控制的目的,感染控制的目的在于:1 减少感染,进而杜绝传染病的传播,预防发生社会性流行2 改进医疗质量3 降低患病率、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4 促进伤口的愈合,疾病治疗,减少住院时间,污秽-感染切口,延迟的创伤手术,临近感染区域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感染坏死的清创截肢手术,感染控制的措施,(一)环境的控制 手术室环境的清洁,是感染控制的重要因素。注意事项包括:1 随时保持手术间各处地面的清洁,如有血液溅落在地面或墙面上,应立刻擦去2 每日手术前半小时,可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手
7、术间内的操作台、手术床、无影灯等3每台手术结束后,须将室内彻打扫,且净化30分钟,4 全天手术结束后,进行彻底打扫,擦拭,并将室内物品排列整齐,定位归还。5 制定打扫除日(每周至少一次),(二)人员的控制1 医务人员的着装:帽、口罩、衣裤、鞋、2 病人的着装(三)物品的控制,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术前正确准备皮肤合理使用抗菌药有效控制血糖预防低体温,预防措施(一),术前:择期手术病人如果有其他部位感染须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备皮用电动剪或脱毛剂,防止损伤皮肤糖尿病病人术前须控制血糖浓度,避免术中高血糖做好术前健康教育,指导和鼓励病人戒烟,预防措施(二),有条件可要求病人术前晚上沐浴在手术消毒前,
8、彻底清洗切口及周围皮肤的污染物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如碘伏,酒精根据切口的不同位置,选择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预防措施(三),预防性的使用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法:术前0.5至2小时静脉给药,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可术中给予第二次,抗菌药有效覆盖时间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四个小时,预防控制(四),手术中的预防与控制手术室空气,环境,器械的处理手术室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手术器械的灭菌医护人员的防护无菌技术与外科技术,预防措施(五),保持手术室空气洁净度最关键措施是制人员流动与室内物品的流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外,也要控制手术间人员的流动,尤其严格禁止污染手术间的人员与物品直接进入
9、无菌手术间,预防措施(六),接触未消毒灭菌的或消毒灭菌不彻底,以及又被污染的手术用物,均会直接导致病人的切口感染,所以手术室将手术用物的管理和控制作为感染控制的重要内容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为污染,2 培养皿应放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培养皿的放置位置应距离地面垂直高度80-150厘米,距离墙壁1米。3在采样前事先放好不小于30公分的消毒垫布(防止气流撞击平面后的扬尘影响采样效 果)4准备工作:采样前提前30分钟开启净化机组,不应在手术刚刚完成的手术间内采样,预防措施(七),空气监测:采样的基本方法(沉降法)1 培养皿数应根据手术间的实际面积与级别放置。百级1
10、3个;千级9个;万级7个;十万级5个,5 测定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定人员必须穿着无菌工作服6 采样应在手术间处于清洁、静止、密闭的状态下进行。采样时,手术间门要保持关闭状态,培养皿放置妥当后人员迅速离开,采样过程中禁止人员进入,7 顺序 进手术间从内向外摆放培养皿,操作者退出手术间,培养皿开盖30分钟后,从外向内收取。按顺序做好标记,用清洁包布包好送检验科8 结果 菌落形成单位CFU-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定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表达活菌的数量,采样常犯的错误,1 采样时忘记开启机组或开机时间未足30分钟即进行采样2 在刚做完手术 或未打扫的手术间内采样
11、3 采样时培养皿直接放置在地上4 采样过程中有人在室内走动5 开着手术间门采样6 采样时间超过30分钟,预防措施(八),围术期保温全麻手术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就可以出现术中低体温。轻度的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此外,低温可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围术期低温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1 手术间低温环境 手术间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度,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有助于维持病人的体温,有研究室温小于21度病人体温下降50%2 麻醉剂的应用 麻醉剂有扩张血管、
12、抑制体温调节的作用,从而导致体温下降3 皮肤保暖作用的散失 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消毒液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长时间开放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热量丢失,是手术中导致体内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4 输液和输血 手术过程中病人由静脉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和血液,对病人机体中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研究显示: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1个单位红细胞,病人中心体温会下降0.25度,术中保温措施,1 监测体温 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监测体温,一般维持在36度以上2 调节室温 随时注意调节室温,维持室温在22-24度,不能过低3 保暖 可采用暖水袋、电热毯、加温盖被等对手术床,平车进行加温,我们(对病人加盖被服,不影响手术区域加盖,防止病人皮肤裸露)接送途中,足够的包裹,与周围冷空气隔离,4 输注体内液体加温 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至37度,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并防止体温下降。但注意部分药物如青霉素、维生素、代血浆等不能加温,易发生过敏反应5 冲洗液加温 术中进行体腔冲洗时,将冲洗液加温至37度左右,可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防止术中体温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