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403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12-27.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海南,相关报告,宏观经济专题2012 年 12 月 27 日,证券研究报告首席经济学家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 40 人论坛核心成员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证券分析师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2080001010-66299580H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一: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稳定(2012-11-05)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与动因分析(2012-11-08)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三: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2012-11-14)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四:存款保险是否有利于金融稳定?(2012-11-16)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五:从承压到稳健-美国利率市场化对宏

2、观金融环境、资产价格和银行经营的影响(2012-11-19)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六:刺破泡沫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对宏观金融环境、资产价格和银行经营的影响(2012-11-22)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七:重构基准利率体系-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展望(2012-12-14)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八:无量之纲-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构建及国际比较(2012-12-26)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影响核心观点:我国

3、的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如果没有实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上升是大概率事件。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一旦允许存贷款利率自由浮动,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相对于政府管制时的官方利率都将显著提高。除非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差,引致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流动性严重过剩,那么市场利率可能会向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我国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净息差将收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贷款利率的上限是放开的,而存款利率管住了上限,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可能小于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占比下降,贷

4、款占比上升。金融创新将导致存款占比下降(比如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增加)。当然,还要取决于是否并表,如果将所有创新产品并入表内并统计为存款项,那么存款的占比则不一定下降。贷款占比的上升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必然结果,如果资产证券化推进,则贷款占比的上升将更为显著。我国的贷存比将不断攀升,最终将迫使监管部门的贷存比约束逐步放开。由于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必然导致贷存比不断上升,从而迫使监管机构放开贷存比的约束。贷存比的约束具有中国特色,银行稳健性与贷存比并无必然关系。随着我国外汇占款占比的下降,贷存比约束会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

5、升。这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所有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没有例外。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将扩大直接融资占比、缩小间接融资占比,融资结构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上。如果我国的混业经营进一步放开,某些商业银行将会选择扩大投资与交易资产的比例,从而整体来看,中间业务将不断扩大。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长期受益。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同时净息差波动加大,使得存贷业务的收入下降,而中间业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存贷业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银行竞争的加剧必然迫使金融机构加速金融创新。从美

6、国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将依次经历存款创新、贷款创新、衍生品创新的创新路径。我国的银行业将经历一个兼并重组的过程,银行数量将有所减少,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部分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将受到的较大的冲击,因为这类银行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模式单一,客户资源较少,中间业务难以扩大。因此,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将会被大型国有银行收购兼并,从而导致银行数量减少、银行集中度提高。,宏观专题研究正文目录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款利率双双上升.4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差、净息差收窄.6三、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7四、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11

7、五、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长期受益.13六、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加速金融创新.14七、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业数量减少、集中度上升.16,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2/18,图表 1,图表 2,图表 3,图表 4,图表 5,图表 6,图表 7,图表 8,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图表 13,图表 14,图表 15,图表 16,图表 17,图表 18,图表 19,图表 20,图表 21,图表 22,图表 23,图表 24,图表 25,图表 26,宏观专题研究图表目录美国利率走势.5日本利率走势.5温州的综合利率水平.5全国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占比.5美国银行业

8、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7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7美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8日本商业银行负债结构.8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8日本商业银行资产结构.82009 年末 6 大银行存贷款关系的比较.9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10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结构.10美国商业银行贷存比.10日本商业银行贷存比.10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12美国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2日本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13日本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3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14日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1419601986 年美国金融工具创新.15美国商业银行数量.16美国商业银行倒闭数量.1

9、6日本商业银行数量.17日本商业银行集中度.17,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3/18,宏观专题研究写在前面的话:在过去的两个月,我们陆续推出了利率市场化专题系列报告,本篇是第九篇,也是系列报告的最后一篇。前八篇主要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推出的背景与动因、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资本帐户开放、存款保险、宏观经济的影响,并系统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以及利率市场化指数的编制。本篇作为终结篇,我们将从宏观视角转向行业视角,借鉴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全面分析、预判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包括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资产负债表、存贷比、收入结构、盈利能力、金融产品创新、以及

10、行业集中度的影响。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款利率双双上升理论上,利率市场化对利率走势有两大影响:其一,利率的形成机制由政府定价转为市场自由定价,政府管制下对利率的扭曲(通常是压低利率)会得到修复,调整到合理状态。由于政府一般是压低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一般会上升;其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由市场决定,鉴于资金的供求是波动的,因此与管制状态相比,市场化下的利率波动会加剧。实践中,在不同的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的表现并不一样,美国、韩国的利率往上走,但日本、台湾的利率往下走,因此利率的走势取决于很多因素,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影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1)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

11、向上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几次利率改革政策的颁布都导致存款利率上升。1973 年,美联储先后取消了所有大额存单和 1000 万美元以上、期限 5 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限制,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尤其在 1973 年 2 月到 1974 年 8 月之间的 16 个月中,存贷款利率出现了倒挂,存款利率竟超过了最优贷款利率。1978 年,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 月期以上,1 万美元以上);1980年,美国通过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又称“新银行法”)。这两次政策的颁布都再次导致存款利率向贷款利率逼近,存贷款利率曲线一度发生重叠,利差接近零值。从长期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前期,随着大

12、额、长期的存款利率限制放开,存款利率大幅上涨,带动贷款利率一同攀升,到 1981 年,两者都达到历史最高值;此后在利率市场化的后期,存贷款利率随小额、短期存款利率的放开而逐渐下调。(2)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趋势性向下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的总体趋势向下,除了 1989-90 年前后两年利率上升外,其他时间都是下降的。如果我们考察日本的利率政策,就会发现,利率的走势与货币政策的取向是一致的。从 1980 年到 1989 年年初,日本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从 1986 年 1 月到 1987 年 2 月,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央行连续 5 次降息,基准利率从 5.25%降到

13、2.75%,降幅达 250BP,并且日本央行将这一低利率持续到 1989 年 5 月底。1989 年 5 月,日本银行开始加息。此后的 15 个月内,日本银行连续 5 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高到 6%。因此,日本利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变化,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关系不大。日本 1986-1989 年期间降息的背景是日元的大幅升值。1985 年 9 月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元进入升值通道。日元升值削弱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打击了日本的出口。1985 年,日本出口增速由1984 年的 15.5%下降到 4.4%。贸易顺差从 1987 年开始负增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由于日本从 70

14、年代开始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主导型”转为“出口主导型”,日元汇率大幅度,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4/1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3,1995,1997,1999,Oct11,Jan12,Feb12,Mar12,Aug11,May11,Sep11,Apr11,Nov11,Dec11,Apr12,Jun11,Jul11,08/11,09/01,0

15、9/03,09/05,09/07,09/09,09/11,10/01,10/03,10/05,10/07,10/09,10/11,11/01,11/03,11/05,11/07,11/09,11/11,12/01,12/03,12/05,12/07,12/09,2010,26,宏观专题研究升值导致日本所生产的大量商品和服务既无法消费掉,也无法出口出去,从而形成产能过剩压力。产能过剩压力的出现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后果:一是这段时期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二是产能过剩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由于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形成的经济低迷前景,以及通货膨胀率较低的现实情况,日本中央银行转而

16、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利率趋势向下。,图表1,美国利率走势,图表2,日本利率走势,25,美国:CD存款利率,美国:优惠贷款利率,8,日本:贷款利率,日本:存款利率,7,2015105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平安证券研究所,654321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平安证券研究所,(3)民间资金成本处于高位显示我国还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目前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从民间融资成本来看,最新发布的温州的民间综合利率水平在 20%以上,远远高于一般贷款利率 7.18%的水平。从全社会融资总量来看,信贷加权平均利率7%,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在 10%左右,全社会融资成本

17、估计在 7%以上。因此,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贷款的市场利率将远远高于目前银行信贷的利率,全社会融资成本也就显著上升。,图表3,温州的综合利率水平,图表4,全国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占比,执行贷款利率占比:基准(中国),25242322,100%80%60%40%,执行贷款利率占比:下浮10%(中国)执行贷款利率占比:上浮(中国),2120%200%,资料来源:CEIC,平安证券研究所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5/18,宏观专题研究结论:从美国、日本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通常导致存贷款利率向上,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的走势并不

18、一样,美国、韩国的利率往上走,但日本、台湾的利率往下走,因此利率的走势取决于很多因素,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影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利率向下而不是向上(比如 80 年代的日本)。我们认为,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放开之后,如果没有实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上升是大概率事件。总体来讲,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从民间融资利率、信托产品收益率、理财产品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就可看出,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官方利率。因此,一旦允许存贷款利率自由浮动,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相对于政府管制时的官方利率都将显著提高。存款利率的提高将提高资金成本,导致贷款利率也将有所提高

19、。当然,如果未来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差,引致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流动性过剩,那么市场利率可能会向下。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差、净息差收窄人们普遍认为在放开存款利率之后,由于各银行竞相吸收存款,必然使得存款利率上升,从而存贷款利差和息差收窄,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并非如此。(1)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波动向上、净息差小幅上升美国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并非如大多数观点认为的那样大幅收窄,而是呈现震荡向上的走势。在利率市场化之初的 1973 年,利差出现最低值 0.24%,之后在波动中回升,并于 1981年达到最高值 3.00%,此后又逐渐下调,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后一年

20、(1987 年),利差缩窄至 1.35%。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利差再次回升,到 1991 年之后基本稳定,此后十年都基本保持在 3%左右。可见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总体趋势上升,而并非显著收窄。净息差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净息差总体呈小幅上升态势,从 1970 年的3.2%上升到 1986 年的 3.7%左右,到 1994 年上升到 4.3%,但之后一路向下,到 2008 年下降到2.8%。因此,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净息差并未显著缩小。(2)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波动加大、净息差小幅向下关于日本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世界银行与 IMF 两个机构的数据在 9

21、0 年代有所差异,但变化方向一致。在日本于 1984 年开始核心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有所扩大,但之后即下降,90 年之后继续向上,之后又向下。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只是加大了存贷利差的波动幅度,并没有对存贷利差有趋势性的影响。从 1980 年到 1990 年,日本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一直下降,从 1991 年到 1994 年呈上升趋势。因此,日本的存贷利差与净息差呈现出不太一致的走势,存贷差波动向上,净息差先下后上。与美国相比,日本存贷差与净息差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净息差系统性的低于美国;二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的净息差上升,而日本的下降;三是日本的存贷利差没有趋势性的变化。此外,我们看

22、到净息差的波动幅度小于存贷利差的波动幅度,走势也不完全一致,可能的原因是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仅有 60%左右,非贷款生息资产的变动幅度较小,从而平抑了存贷款利差的波动。,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6/18,1966,1969,1972,1975,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2008,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4,1,宏观专题研究,图表5,美国

23、银行业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图表6,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54.5,存贷款利差,净息差,4.0,净息差存贷利差(IMF数据),存贷利差(世界银行数据),3.532.521.510.50注:存款利率为一个月CDs、三个月CDs、六个月CDs年化利率的平均值;贷款利率为优惠贷款利率数据来源:FRB,平安证券研究所,3.02.01.00.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IMF,世界银行,平安证券研究所,(3)我国利率管制放开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存款利率,从而导致净息差收窄尽管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差、净息差不一定收窄,只是波动加大。但我们认为,我国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存贷款利

24、率都将上升,而且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净息差将收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贷款利率的上限是放开的,而存款利率管住了上限,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可能小于存款利率。三、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1)利率市场化对负债结构的影响:存款占比有所下降由于利率市场化对利率产生影响,从而对存款、贷款产生影响。理论上,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竞争激烈,存款成本上升,存款压力加大,商业银行会进行金融创新,积极通过非存款来源(比如发债、借款等)获取资金,因此,存款占负债1的比重将下降,而其他资金来源的占比将上升。从美国的情况来

25、看,美国银行业负债结构的变化与上述推论一致,即存款占比下降,其他负债的占比上升。存款占比从 1970 年的 91%下降到 1986 年的 82%,之后进一步下降,到 2008 年下降到72%。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利率市场化对日本存款占比的影响不大,存款占比一直维持在 60%的水平波动,债券融资占比波动也只在 1997 受到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过显著的下降,与利率市场化的关联度不大。日本的存款占比没有明显下降、而美国的存款占比尽管下降但幅度也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存款创新导致传统类存款(如储蓄或定期存款)占比下降,而创新类存款(如美国的 CD、NOW)占比上升。美国就有大量的存款类创新,1

26、972 年推出的可转让支付账户命令(NOW),1978 年推出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因此,如果扣除掉创新类存款,存款占比将显著下降。负债项不包括资本金。,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7/18,1960,1963,1966,1969,1972,1975,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2008,宏观专题研究,图表7,美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图表8,日本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存款占比,借款占比,票据占比,其他负债占比,存款占比,债券占比,其他负债占比,100%80%60%40%20%0%,100%80%60%40%20%0%,

2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2)利率市场化对资产结构的影响:贷款占比逐步上升由于存款利率上升导致银行经营成本增加,从而迫使商业银行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商业银行其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都显著上升。美国的商业银行从利率市场市场化初期的的 52%提高到 1990 年的 62%,上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日本从 1989 年开始贷款利率市场化,采用银行业平均融资成本决定贷款利率,之后贷款占比出现系统性上移,从 53%上升到 1997 年 65%。在利率风险加大的

28、同时,为何银行业贷款占比反而提升了呢?就日本而言,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存贷款利差提升刺激了银行的放贷热情;其次,贷款利率与融资成本相挂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率风险;再次,非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抵补了由于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加剧了银行持有高额贷款的“道德风险”;最后,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使得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因此,贷款占比出现上升,这也与前述的净息差在 90 年代初期开始上升相对应。,图表9,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图表10,日本商业银行资产结构,100%,贷款占比,证券占比,现金占比,其他资产占比,100%,贷款占比现金与同业存款占比,有价证券占比其他资产占比,80%80%,

29、60%40%20%0%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60%40%20%0%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抛开利率市场化,西方商业银行的贷款总规模及其占比不断攀升还有如下理由:其一,没有贷存比监管的限制,银行贷款发放的更多。对照 2009 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和美国银行等欧美贷款大银行,能够得出一个鲜明的结论:他们的存款远不及工行多,但,请务必阅读

30、正文后免责条款,8/18,宏观专题研究贷款余额都超过工行(尚未计算包括通过资产证券化途径以及向其他金融机构卖出的贷款),使人不能不感受到西方银行更强烈、更旺盛的贷款欲。是什么机制驱动?一方面西方拥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企业离不开强大的信贷杠杆支撑,银行方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西方成熟的市场机制中,多元化的投资市场依赖于金融衍生品等交易来维系。只有持续不断地将贷款转化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交易才能繁荣,得以满足各类投资者需要。,图表11,2009年末6大银行存贷款关系的比较,中国工商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贷款(亿美元)存款(亿美元)贷存比(%)

31、,8389.714310.259.5,11710.09874.5135.0,9738.98679.1116.8,9529.26997.2136.2,9059.19916.191.4,6755.95183.7130.3,资料来源:各家银行年报,平安证券研究所其二,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等有效路径,得以保障贷款业务的持续性。出售贷款或资产证券化是西方银行惯用的、灵活便利的经营技法,也是一条有效减少贷款余额的后门,并有效贯通了银行与金融市场,使其在有限资本下得以不断地放贷。第一,迫于对资本及风险等监管要求。一旦贷款额超过资本充足率、流动比率等风险监管指标要求,银行可随时将过量的贷款从多渠道有效地排放,抛

32、向金融市场;第二,迫于满足客户新贷款的需求。只有保持贷款流量,才能稳定留住客户。西方银行崇尚客户至上,尽力地满足客户要求,不轻易说“不”。例如,尽管贷款已达到银行内部的总量控制指标,但当一些重要客户继续提出信贷要求时,银行经常采取的办法是把现有贷款卖出去,倒出额度来发放新贷款;第三,迫于内控管理的要求。例如,当对某行业授信额度已经用完,但该行业中有重要企业提出贷款需求时,银行一般采取将现有贷款卖出,腾出额度来再发放该行业的新贷款;第四,基于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需要。经营中常遇到高收益的市场新机会,当新贷款、新业务的比较收益更高时,自然会卖出老贷款去追逐新机遇,以求良好的财务收益。另外,银行也常采

33、用打包处理贷款资产的办法,将一些期限、质量不适合继续持有的贷款卖出,以改善信贷资产结构。(3)利率市场化对贷款结构的影响:房地产贷款上升、工业贷款下降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不仅仅体现为贷款占比的上升,而且体现为贷款结构的变化,从美国、日本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明显提高了房地产等高收益行业的贷款,压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贷款。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美国的贷款结构表现为:房地产抵押贷款比重大大上升,工商业贷款占比显著降低,个人贷款和农业贷款趋势较为平稳。在日本的贷款结构中,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的幅度更为显著。从利率市场化初期的 30%下降到利率市场末期的 15%。房地

34、产贷款的占比则从 6%左右上升到将近 12%。这反映出传统制造业的资本边际收益已经趋于饱和,也反映出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利率风险加大,银行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业贷款资金向回报率高的的行业转移。整个国民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银行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支持力度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虽然略有上升,但整体波动幅度不大。,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9/18,2,3,宏观专题研究,图表12,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图表13,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房地产抵押贷款,农业生产贷款,其他贷款占比,制造业占比,100%,工商业贷款,个人贷款,100%,房地产占比,金融保险业占比,80%60%40%20%0%,80%60

35、%40%20%0%,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4)利率市场化对贷存比的影响:不断攀升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贷款规模上升的幅度显著大于存款规模(表现为贷款占比显著上升,而存款占比有所下降),从而使得贷存比不断攀升。美国从 1960 年的 52%上升到 2000 年的 91%,日本则从 1980 年的 92%上升到 1997 年的 105%。事实上,西方商业银行的贷存比

36、普遍较高,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披露,2009 年世界银行业的平均贷存比为 87.35%,其中,东欧最高为 114.58%,西欧 98.38%,北美 79.45%,亚洲 77.61%等,这是美国金融危机泛滥中的数据。而在 2008 年危机刚露头时,全球平均贷存比更高,达到 103.74%,比 2009 年高出 18.76 个百分点,其中,西欧 121.02%,北美 100.29%,东欧 111.71%,亚洲 85.04%等,更真实地反映出国际银行业中贷款业务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西方银行强烈的贷款欲。其实,贷存比只是一个中国概念,西方国家并无此项监管限制,存款准备金亦不高3。银行贷款只需资金的平衡,

37、无需存款的配比,贷款规模不受制于存款,只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等风险内控制度。因此,欧美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贷款自主性,他们更着眼于把握整体的资产负债表,在信贷市场上更加灵活,并与多种业务贯通起来,没少放贷款,也没少收利息,更带来了其他收益。,图表141008060,美国商业银行贷存比美国银行业贷存比,图表1512010080,日本商业银行贷存比日本银行业贷存比,6040402020,0,0,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英国银行家杂志 2010 年第 7 期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瑞士

38、2.5%,欧元区 1%,英国 0%,澳大利亚 0%,美国 3%-10%。,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0/18,4,宏观专题研究结论: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金融创新将导致存款减少(比如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增加),从而导致存款占比下降。当然,还要取决于是否并表,如果将所有创新产品并入表内并统计为存款项,那么存款的占比则不一定下降。贷款占比的上升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必然结果,如果资产证券化推进,则贷款占比的上升将更为显著。我国的贷存比约束将逐步放开。由于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贷存比不断上升,从而迫使监管机构放开贷存比的约束。如前所述,贷存比的约束具

39、有中国特色,从银行稳健性的角度来讲,并没有贷存比这一指标。事实上,即便在我国,1995 年以前存贷比也是超过 100%的,因为当时银行体系基本只有贷款这一种资金运用方式,贷款创造出的货币主要由存款与现金发行构成,因此贷款大于存款。目前我国 75%的贷存比上限,主要是外汇占款规模较大导致的。外汇占款与贷款一样都会派生存款(其实还有一个货币派生渠道是银行购买债券),从而导致贷款规模小于存款规模。目前我国外汇占款余额约为 25.7 万亿,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重为 20%。四、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由于存款利率的上升提高了存款成本,使得利息支出增加,因而净利息收入在总

40、收入4中的占比下降。美国自实施利率市场化以来,净利息收入占比就持续下降,从 1970 年的 81.1%到 1995 年的 65.2%。而与此同时,非利息收入则上升了约 16 个百分点。这表明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利息收入逐渐向中间业务收入倾斜。对比银行的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到,1980 年美国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之后,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增长率双双大幅下降,且在 1987 年之前数度呈现负增长。而非利息收入在 1980 年之后一直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率。可见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从传统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变。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也反映了

41、美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银行在美国就像是一个“金融超市”,提供服务种类多,产品门类全。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美国陆续允许银行开展证券业务、债券业务,1990 年又允许部分银行开展股票承销业务,到 1996 年,银行业经营范围更加扩展,被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美国这种混业经营模式在 1999 年正式得到法律认可。当年 11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允许运营管理良好和资本雄厚的并且满足社区再投资法评级的银行公司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进行联合。相应地,保险和证券公司被允许采取股份制公司的形式控制一个或多个银行,银行也被允许销售保险,只要它遵守该州的保险规章5,于是美国银行的非

42、息收入不断增加,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形成如今的“金融超市”。总收入的计算方法是净利息收入加非利息收入。5 彼得 S罗斯(Peter S.Rose),西尔维娅 C赫金斯(Sylvia C.Hudgins)著;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 8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1/18,、,宏观专题研究,图表16,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图表17,美国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00%,净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占比,50%,利息收入增长利息支出增长非利息收入增长,40%,80%60%40%20%0%,81.1%,65.2%,30%20%10%0

43、%10%20%,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数据来源:FDIC-Commercial Bank Report,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FDIC-Commercial Bank Report,平安证券研究所,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利率市场化使得日本的净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80 年到 1984年间,净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值为 73%,而自 1985 年以后的 10 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该平均值降到 56%,1995 年到 2000 年进一步降为 51%。从收入的增长率上分析,非息收入增长率除 1991年有大幅下降之外源于

44、当期股市的下跌使得股权投资收益出现巨额亏损,其余年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特别是在 1993 年到 1998 年的银行业危机时期,非息收入的增长远远大于利息收入的增长,该段时间利息收入增长率平均不到 1%,但非息收入依然保持了平均 17%的高增长率。相较单纯依靠利息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非息收入占比上升增强了银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日本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业传统存贷风险增加,因此净利息收入的增长趋缓;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打破了长久以来银行与证券分业管制的局面,特别是 1982 年和 1987 年日本政府两次修改银行法,允许银行从事某些债券业务

45、,拓宽了银行的非息业务范围,从而提高了非息业务在总收入的占比。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于突破利率管制和分业管制的目的,大批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例如由日本银行业创造的“指定日期定期存款”,“与市场利率连动型存款(MMC)”,由野村证券开发的“中期国债基金”,此外还有“零利债券”“长期国债基金”“大额贷款信托”“国债定期账户”“新型付息金融债”“国债新型账户”等等。如此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进一步增加的了银行的交易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为突破管制的金融创新在存贷两方面并非对称的,存款方面金融创新远远大于贷款方面,这表明利率管制时代,对存款的管制效用是远远大于贷款的,因此银行对突破存款

46、管制的诉求也更为强烈。此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日本,美国、西欧等经济体在自由化过程中也涌现出大量的新型存款类金融产品,在自由化后期贷款类金融创新虽然也出现了一次井喷,但多数是处于分散利率风险,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而并非处于突破利率管制的目的。而中间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成果,日本主要受美国的影响比较厉害,多数银行也是倾向于引进美国较为成熟的新型金融产品,该方面金融自主创新并不如存款类显著。,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2/18,宏观专题研究,图表18,日本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图表19,日本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00%,净利息收入占比,非息收入占比,70%,净利息收入增长率,

47、非息收入增长率,80%60%40%20%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50%30%10%10%3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结论: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收入结构将有所改变,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这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所有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没有例外。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将扩大直接融资占比、缩小间接融资占比,融资结构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上。如果我国的混业经营进一步放开,某些商业银行将会选择扩大投资与交易资产的比例,从而整体来看,中间业务将不断扩大。五、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

48、承压、长期受益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加剧竞争,改变盈利模式与收入结构,进而盈利能力也将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在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的 ROE 与 ROA 的变化基本符合上述规律。从 19701985 的十多年间,ROEROA 基本平稳,虽有波动,但幅度较小。在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的后一年,ROA和 ROE 突然大幅下降,随后几年都波动剧烈,直到 1993 年才逐步恢复稳定。对比利率市场化前后两个较为稳定时期的均值,19701985 年,ROA 均值为 0.72%,ROE 均值

49、为 11.69%;19922000年,ROA 均值为 1.13%,ROE 均值为 13.85%。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的均值都比之前的大,说明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可能造成银行盈利能力的波动甚至亏损,但如果银行能够经受住考验,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美国商业银行的 ROEROA 在 1987 年之所以突然大幅下降,是因为在此期间商业银行的信用成本大大提高。从计算净收入的原始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在 1987 年计提的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比上年增加了近 70%,致使当年的净收入大大低于其他年份,从而导致 ROA 和 ROE 的大幅缩减。而之后几年的损失准备计提也存在大幅波动,因此导致了两

50、项指标大幅波动的情况。日本银行业的 ROA 与 ROE 水平在利率市场化前期基本保持平稳。自 1989 年起,日本银行开始以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两者开始下降,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 1988 年巴塞尔协议出台对资本充足率制约的影响。在 1994 年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受银行业危机的影响,ROE,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3/18,6,宏观专题研究和 ROA 大幅下滑。在银行业改革完成之后,ROE 与 ROA 有了显著提升。但总体来看,日本银行的盈利能力系统性的低于美国。,图表20,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图表21,日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16%,ROE,ROA,1.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