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筒制作活动之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筒制作活动之初探.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纸筒制作活动之初探常州市新桥中心幼儿园 王召弟内容摘要:纸筒来源于生活,圆柱的形态让幼儿的剪、贴,创造性的展示纸杯作品。本文主要从教师研究纸筒制作的活动路劲,逐一揭示探索制作的模式,并以白描的形式描述纸筒制作的活动过程。主要从内容的选择,具体实施情况,教师的观察及指导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展现纸筒制作活动,从而体现纸筒制作活动设计的严谨性、表现的创造性、实施的科学性。关键词:幼儿;纸筒制作一、内容的选择。幼儿园手工的对象十分丰富,包括纸、泥和各种可以用来加工造型的废旧材料(如废旧纸箱、药盒、蛋壳、纸杯等)。相应地,幼儿园手工活动也可大体分为剪纸、泥工、手工制作等几类。本班主要选取纸筒为
2、手工制作材料,探讨幼儿园纸杯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措施。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因为纸筒物品的收集比较困难,所以前几个月的时间,我们都是用广告纸、卡纸制作成纸筒后再进行制作。在纸筒制作的情况来看,主要采取了能显示幼儿创造性制作的研究内容,比如鱼、树、车等这些种类比较多,形象比较多的物品进行制作。二、具体实施情况1.材料提供的层次性纸筒制作活动是在我们的摸索中进行。首先,第一次给孩子介绍广告纸,让孩子来说一说广告纸如何变成纸筒,激发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从长边卷变成细细的纸筒,有的从短边卷变成粗粗的纸筒。然后请孩子进行示范,了解广告纸变成纸筒的过程。同时提高孩子边对边,对对整齐的手眼协调的能力,以及用双面胶粘
3、贴的技能,而这样的技能是为后面纸筒的制作奠定基础的。其次,让孩子广告纸做好的纸筒上或卷、或折、或粘贴的方法进行自己的创作。对同一种物体的制作要求孩子要做出自己的创意。比如:纸筒鱼的制作,是让孩子先想好自己想做的鱼的外形特征,然后再进行具体实施。如此将平面的制作变得立体化也是对孩子动手能力的挑战。如幼儿手部对圆形纸筒的控制,剪刀在圆形纸筒上的运用等。纸筒大树,是让孩子在熟悉卷大纸筒技能上的进一步提升,让孩子学习卷小纸筒,对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后进行拼接,每个孩子对自己树的制作都有想法,树干、枝叶都能与众不同。最后,提供完整的纸筒,让孩子在比较硬的不能够改变纸筒外形的情况下,进行制作
4、。比如纸筒老虎,给幼儿提供的是餐巾纸筒、彩色纸若干,让幼儿自己有选择性的挑选材料进行制作。2.幼儿活动中的创造性本班幼儿有了在中班的制作纸杯的经验,在创造性方面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已经能够独立自主的制作,不再依赖老师。因此在活动中大多数孩子显示了较多的创意。比如在制作纸筒鱼的时候,因为立体剪裁和平面的剪相差比较大,有的孩子是将一边捏好剪一剪,而有的孩子则是用黑色的笔将两边画的一模一样然后进行剪,从而显示了在剪的过程中的不同方法,每种技能都有优缺点,而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能够合理的应用。幼儿活动的创造性最大的不同在于成品的展示,如纸筒鱼,有的孩子做的鱼是将尾巴处剪成很多很多细长条;有的孩子的鱼是
5、椭圆形的身体,三角形的尾巴;有的孩子的鱼是长长的各种姿态迥然不一的小鱼在小朋友的手上活灵活现的展示着。再如纸筒大树,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卷纸筒,有的粗、有的细,有的做树干、有的做树枝,有的树叶是爱心型的、有的树叶是柳叶型的,不同树的形态更体现出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案例:纸筒小鱼正式活动前,我们将一张广告纸拿出来,让孩子将广告纸变成纸筒。孩子们异口同声卷一卷就好了。然后让孩子自己来卷一卷,有的是从长边开始卷,卷成一个高高、细细的纸筒;有的是从短边开始卷,卷成矮矮、粗粗的纸筒;有的将纸筒卷成了锥形;有的卷出了一头大一头小。然后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如何卷的好。陆体瑜第一个举手说:“卷的时候,边要和
6、边对对齐。这样就不会一头大一头小了。”根据他说的方法,我们开始今天的活动。首先,欣赏了各式各样的热带鱼,初步了解热带鱼的基本形状。然后出示多种纸艺鱼的作品,为幼儿积累表象经验。最后,与幼儿讨论用广告纸做小鱼,你想怎么做?孩子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直接在纸筒上画上鱼的眼睛和鱼鳞;有的说要用剪刀剪出鱼三角形的尾巴;有的说要用多余的广告纸剪出鱼鳍贴在纸筒上面。老师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陆体瑜拿起了一张广告纸很快卷出了一个较粗的纸筒。接着他将纸筒的一头捏扁,然后用勾线笔在捏扁的一头画上弧线,接着用剪刀沿线出半圆形,鱼的头部做好了,最后在弧线的中间剪出三角形作为鱼的嘴巴。在制作尾巴
7、的时候,陆体瑜看了看身边的小朋友,强彬是用剪刀剪出的三角形尾巴。陆体瑜想了想,将后面的纸筒都压扁,然后沿纸筒的中间部位上下各剪下一个小直角,并将小直角一直剪到最后面,鱼尾巴的雏形出来了。我看陆体瑜的鱼尾巴并不美观,想去提醒一下他。但没想到他继续将连块的鱼尾巴剪出一个个细细、宽窄差不多的长条。我问:“你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呀?”陆体瑜说:“我看过鱼尾巴的,鱼尾巴上就是有一条一条的细细的线。”我及时鼓励了他的好创意。于此同时,我发现他将剪下的垃圾并没有放到篓子里,而是很宝贝的放在自己的身前。我没再询问,而是慢慢等待他的创意。果不其然,做好鱼尾巴后,陆体瑜将剩余的广告纸剪出一个一个小小的三角形,从鱼身体
8、和尾巴的交接处开始粘贴,原来这些小小的三角形变成了鱼鳞,看到他的细致和创意,我真为他感到自豪。当其他孩子拿着自己的鱼开始玩的时候,他仍在努力着 分析幼儿行为:陆体瑜在制作活动中非常具有主题意识,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较有创意的制作纸筒小鱼。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鱼尾的特征,在自己的作品中形象而细致的展现;二是对废物的创新的利用。当别人都不要的废纸,他进行再加工,变成了鱼儿身上的鳞片。每一个举动看似很平常,但这背后就是他与现实接轨用自己实际行动做出与他人不同的创意。同时也显示了他对知识再利用的迁移能力。在活动中,老师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提供平等自由的创作环境,提供纸艺鱼的
9、多种形象经验,在活动中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不干涉但不是不关心,而是对他的创意进行鼓励、表扬。教师在活动的后期,让陆体瑜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做法,锻炼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学习耐心、细致的制作活动的品质,鼓励幼儿进行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三、有目的的进行观察记录、潜能分析“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幼儿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1.选取差异资源进行观察记录在纸筒制作过程中,我们每次都会选取不同的孩子进行观察,利用差异资源,进行有效的总结。我们主要选取的是动手能力差异比较大的小组进行
10、观察记录,对比观察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比如在纸筒树林的制作过程中,选取一小组的孩子动手能力差异比较大的孩子进行观察分析。强彬小朋友就属于动手能力强、操作速度快、较有想象力的,而付宇晨小朋友就属于不愿意动手、操作习惯较差的,针对这些我们进行分析并有层次的指导。2.通过书面、影像进行及时、形象的记录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会准备好纸笔、相机等工具,及时有效的捕捉差异资源。在孩子的制作过程中,全程记录下孩子的制作过程,并且拍下一些孩子的创新点。在观察中,重点关注孩子动手能力、操作习惯、操作兴趣的差异,并且在事后重点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力求让每位小朋友在纸筒制作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能
11、力都能够得到提高。3.潜能分析幼儿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只智能。根据对孩子的观察记录,我及时有效的对孩子的潜能进行分析。一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强,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制作出的作品的精致度一般,小剪刀的使用也不是很熟练,说明其身体运动智能比较欠缺,在记录过程中我就会重点关注并且加以提醒。还有一些幼儿在操作中,遇到问题不会去向老师或者同伴寻求帮助,而是一个人停在那里不知所措,这类幼儿就属于人际智能比较欠缺的,老师在观察过程中会及时的去询问他需不需要帮助,锻炼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总之,在潜能分析的过程中,由点及面,抓住细节,
12、通过细致的观察进行了有效分析。4.根据潜能分析,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由于幼儿的潜能发展差异,教师在选择指导方法时也是多种多样。(1)操作演示法。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一般的幼儿,我们进行的是教师的示范性演示,也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操作演示。演示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指导幼儿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方法、顺序,旨在让能力一般的幼儿得到一定的提高。(2)小组合作,相互指导。根据幼儿的差异情况,将幼儿分成一定层次结构的小组,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在每个小组安排一至两个想象力丰富、操作能力强的幼儿,让这些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创新的基础是进行模仿和学习,让“师幼互动”带动“幼幼互动”,更有效的提高幼儿的
13、动手能力和他们的合作能力。3.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这种指导方式适合在全班共同实施。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多媒体直观动态、声像结合、传播效率高的等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把它与幼儿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幼儿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原则1先思后想再做。第一阶段半放手:主要是老师制定活动内容,比如纸筒鱼,提供材料;让孩子先来思考用广告纸做成的纸筒如何来做鱼,然后想一想你要怎么做,也就是制作步骤;最后是幼儿操作实施,将你自己的想法实施在作品的制作活动中。第二阶段全放手:教师和幼儿共同
14、讨论制作的内容,也就是在平时生活中所生成的内容。比如在金色的秋天主题里,幼儿了解了落叶树、常青树,绘画了秋天的树林。有孩子突发奇想,如果用纸筒来做秋天的树林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于是老师和孩子共同商定制作内容,讨论制作方法,最后实施幼儿自己的想法。2.适时的“袖手旁观”。在活动中老师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安静的氛围、毫无限制的思想,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自己创作。让孩子自主完成自己作品。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同伴和老师进行求助,发现孩子做得并不尽如人意时,老师没有强行介入孩子的制作的活动,而是让孩子继续下去。在每次的研究活动中,老师都作为观察者和分析者,真正显示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的教育理念。3.对比,发现,再造。当幼儿的作品完成时,让幼儿学会看自己,观他人,发现好的,找出不足的。培养孩子事后欣赏、观察、反思的品质。如果反思到自己的不足,从他人处习得经验,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会做的怎么样?然后教师将材料投放到区角,请幼儿利用区域游戏时间再尝试制作,然后将第一次做的及第二次做的进行比较,你的进步在哪里?帮助幼儿梳理制作步骤以及制作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将生活中废旧的纸筒加以收集整合变成孩子们手中活灵活现的作品,丰富多彩形态事物,不仅是对孩子手部技能的锻炼更是提高了孩子探索、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