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长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长期建筑业发展规划(2021-2025)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行业改革,构建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也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策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后劲,加快现代建设进程,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形势(-)十三五以来的成绩十三五时期,建筑业在市的正确领导下,以做大做强建筑业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挥整体发展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L产业市场迈
2、出新步伐牢固树立服务助推走出去理念,着力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对外出施工企业畅通服务绿色通道,给予政策扶持,并引导鼓励其与大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城市综合体及省内外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市建筑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十三五期间,实现外出施工产值460亿元,平均增幅6.5%,外出施工企业达30多家,人数1.2万多人,外出施工涉及道桥、石化、电力等多个领域,施工足迹遍布国内多省市。2、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产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累计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1.2亿平方米,累计竣工装配式建筑超286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效显著,绿色建筑条例正式出台,新增绿色建筑面
3、积超过4.2亿平方米,较十二五时期增长3倍多;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逐年递增;新增节能建筑面积8.8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76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量质齐升,已建成一批国家级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和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聚集区。加快工程组织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不断提升。3、建筑工程品质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共有30项工程获建设工程鲁班奖、56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320项工程获建设工程优质奖,160项工程获建设工程金匠奖。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检查月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连续三年纳监房屋市政工
4、程的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双下降。(二)存在问题1、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多数建筑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劳动生产率偏低。且大多数建筑业企业发展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建筑业产业链条呈碎片化发展,不利于资源整合和调配。专业化企业专精特新程度不高,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2、产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升。建造方式现代化程度不高,BIM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比例还较低,智能设计、智能施工、建筑机器人、智慧工地等领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建筑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建筑技术缺乏集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建筑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
5、不紧密等原因,建筑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仍然不足,大多数企业仍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工程组织模式较为落后,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深度不够,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相对滞后。3、行业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水平还不高,建筑工人老龄化趋势明显。50岁以上建筑工人占比18%,40岁以上建筑工人整体占比55%e同时,现有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够匹配,满足建筑工业化生产、一体化业务模式需求的人才短缺,缺乏国际化以及适应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全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升级。4、质量安全保障有待提升。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意
6、识普遍不强,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未能履行到位,部分施工单位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专业技能水平、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也不足,建筑工人安全意识薄弱、专业技能不高。部分地区安全投入不足,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经费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专业监督人员配备不足,无法适应和满足建筑安全施工监管需求。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智慧化监管能力尚待提高,智慧工地建设有待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等依然存在,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还不健全。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7、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建筑品牌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和精品工程培育力度,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市场信用管理体系监管力度,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L必须坚持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对全市建筑行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决策部署在全市建筑行业落地见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
8、标,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建筑品质,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3、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市建筑行业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建筑行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4、必须坚持积极融入新格局。充分发挥建筑行业的支柱产业支点作用,加快动能转换,破除制约机制束缚,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延长产业链条,集聚核心竞争力,塑造新的发展优势。(三)发展目标L总体目标。力争到2025
9、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外出施工产值突破18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十四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实现外出施工产值750亿元。建筑业年产值超100亿企业1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超过30亿元的企业15家。城市规划区内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45%,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5%o建筑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整体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居中上游,形成一批在省内和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展望到2035年,建筑业的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大幅提升,建筑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标杆作用显著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10、建筑业强省地位显著增强,为创造新的辉煌提供重要支撑。2、具体目标。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到202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5万亿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规模明显提升,建筑业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达1家以上。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BIM在公共建筑项目中的应用比例达到80%,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5%,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o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建筑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期间,累计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IOO项,力争一定数量的科技成果和重要标准达到国际水平。智慧工地覆盖
11、率达100%,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立。人才队伍提供新支撑。培育和引进高端建筑人才,加快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建筑用工制度基本建立,建筑业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到2025年,建设行业执业资格注册人员达30万人;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建筑工人达50万人;工人岗前培训、施工现场工人持证均达100%。市场拓展迈出新步伐。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筑业企业在国内国际的市场全面拓展。建筑业省外完成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35%以上,建筑业合作发展取得新成效。工程质量得到新提升。到2025年,工程勘察设计综合质量不断提高,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基本完善,工
12、程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建成一批优秀精品工程,十四五期间,争取累计获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等国家级奖项数量达100个以上;竣工验收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保证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三、重点任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着力解决建筑业产业链碎片化的问题,打通建筑业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条,推动建筑业企业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L加强建筑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勘察设计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投建营一体化全链条建设。推动建筑产业业态优化升级,打通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建材供应、工程检验检测、维护维
13、修、运营全流程,形成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引导建筑业企业率先在新基建、城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燃气、公共交通、老旧小区改造以及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实现投建营一体化。推动打造投建营一体化全产业链示范城市。支持建筑业企业建设砂石、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的绿色建材生产综合基地。2.推动企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建筑业企业品牌化建设。实施建筑业企业培育计划,制定重点扶持骨干建筑业企业名录,在资质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企业结构优化调整,引导一批产值过百亿的建筑业企业发展成为具有链主地位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引导一批装饰装修、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建筑幕墙施工等类型的专业企业发展成为
14、具有撒手铜技术或产品、专精特新的专业承包企业或专业化企业。引导和鼓励建筑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快速成长为龙头或大型骨干企业。3、优化建筑业区域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建筑业集聚带。依托核心区科研单位、设计企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等,组建现代建筑产业联盟。支持在建筑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互补,辐射带动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区。引导建设绿色低碳设计建造中心,建设现代建筑设计和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建设建筑机器人、建造材料与技术集胡口展示基地,建设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支加快建筑产业特色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联动建筑设计服务协同发
15、展,设计一施工一运维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化的现代建筑产业集聚带。(二)着力推广新型建造方式,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引领建筑业实现设计研发智能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建造过程绿色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到2025年,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相关标准体系与评价体系趋于完善,建筑业企业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L全面发展智能建造。夯实数字化基础。加快构建以BIM+GIS+AIOT为核心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加快智慧工地建设,实现数字技术与现场监管的深度融合。鼓励建筑业骨干企业与软件开发企业合作研发自主可控的BIM技术,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加快
16、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推动大中型政府投资工程、大型社会投资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鼓励建筑业企业、科研院所、社团组织联合设立建筑产业大数据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数据接入储存、数据查询分析、数据应用开发支持等服务,为政府开展数字化监管提供支撑。2、积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并具有特色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修订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管理服务与施工安装,推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全过程咨询。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工程带头发展装配式建筑,保障性住房
17、、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原则上应实施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城市群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达到40%以上;其他地区达到30%以上。3、积极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稳妥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建筑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加快引进推广和应用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建立标准化、系列化的建筑部品供应体系,探索通用部件的标准化设计选型和工厂化生产,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和质量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地提高装配式建筑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建筑部品部件标准化、智
18、能化,完善部品部件配套技术,推动装配式建造方式创新。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完善与建筑工业化相适应的精细化施工组织方式,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机械化水平和效率。引导和培育基础较好的地区成为装配式建筑及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地区,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推进钢结构建筑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钢结构建筑设计能力,探索建立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管理体系、产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确保钢结构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和主体工程先进可靠。着力发展系列化、标准化的钢结构建筑构配件,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的集成应用,扩大钢结构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生产比重,完善生产供应体系,提高施
19、工机械化生产水平,切实推进钢结构建筑应用,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稳步提高钢结构建筑占比。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新型墙材技术产品的发展,加强绿色建筑节能示范工作,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落实绿色建筑推广政策,新建建筑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建造与绿色运维,不断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面积比重。实施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建筑行业各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严格施工扬尘管控,采取综合降噪措施管控施工噪音。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技术和材料,重点推广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信息网络技术和产品,加快淘汰落后技
20、术,限制和禁止使用消耗大、效益低、质量差的落后建筑技术、工艺、机具设备和材料。推进节能建筑发展。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策略部署,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推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因地制宜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节水改造以及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实施建筑节能工程,推广可再生能源高品质应用,有效提高建筑节能水平,促进低碳建筑发展。发展太阳能光伏在城乡建筑中分布式、一体化应用,探索建立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加强建筑技术创新及建设监管,开展建筑领域碳达峰体系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措施,探索推进温和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工程应用,推广低碳建筑技术,促进低碳建筑发展。抓好全省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的4个绿
21、色示范城市创建,实现大幅降低消耗和低污染、低排放技术系统化应用。(三)着力改革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持续推进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到2025年,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与国际接轨。1 .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加大工程总承包模式应用范围,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装配式建筑项目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完善工程总承包招投标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工程总承包单位合法权益。促进工程总承包与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推进全过程BIM技术应用。鼓励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
22、设置工程总承包相关课程,推动开展校企双向合作。2 .积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持续完善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相适应的招投标等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指引和合同范本,规范咨询服务行为,完善费用计价规则,清晰界定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支持专项咨询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向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转型,加快培育一批涵盖房屋市政、交通、水利等全领域以及投资决策、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等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3 .深入推进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改革。持续试行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时总结经验,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重点围绕建筑师负责制、工程监理改革、造价管理改革
23、等,探索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推行建筑师负责制,选取有条件地区和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四)着力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提升科技引领驱动力加强建筑科技研发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激发建筑业企业创新活力,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带动建筑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转型升级。L推进现代建筑技术标准建设。加快制定建筑业科技政策和技术标准,完善建筑施工技术标准体系,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组织实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工程
24、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培育团体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适度提高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强制性指标要求,逐步提高建设工程标准水平。2.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骨干企业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支持建筑企业形成一个项目、一批成果、多个核心技术体系的创新模式,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限制和淘汰落后、危险工艺工法。继续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科技示范激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活力。3提高企业产学研结合水平。完善促进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建筑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
25、协同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城乡建设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建筑业实现政、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开展技术产品研发、专业人才培养等,鼓励领雁企业以定向委托、揭榜制、挂帅制等方式,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强化原创性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原动力。4 .推进新型建筑抗震技术应用。持续推进建筑工程隔震减震等抗震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低干预、低成本房屋抗震加固成套技术研究应用,装配式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高性能隔震、消能减震、结构主动控制与被动
26、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加强抗震防灾减灾领域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抗震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大对抗震设防技术、产品和工艺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减隔震装置质量追溯机制,大力推进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在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应用,支持鼓励住宅、写字楼等房地产项目采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5 .推进(BIM)技术集成应用。加快研究制定推动BIM应用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搭建BIM技术研发企业、应用企业、科研院所等协调沟通平台,加大BIM技术应用和研发人才的培养力度为BIM技术应用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努力
27、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6 .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积极融入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加快智能建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建立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推动既有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才隹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建筑部品部件智能生产,推动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扩大标准化部件使用规模。加快建设省级城市信息(CIM)平台,基本完成省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促进昆明市按照要求完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部分行业CIM+取得明显成效
28、。(五)着力培养产业专业队伍,提升人才保障支撑力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为着力点,培育一批建筑业高端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新兴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筑高端人才不断涌现,建筑工人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基本健全。1 .培育和引进高端建筑人才。依托人才计划特支计划等政策,引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雁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引进省外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缓解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持续开展勘察设计大师认定工作,支持认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树立建筑业人才标杆。加大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培育力度
29、,加强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培育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围绕建设需求,探索组建相关工科高校战略联盟,搭建建筑产业人才交流网络和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的产教融合联盟人才培养方式,打通人才培养双向通道,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向融通衔接。加快培育建筑业各类注册执业人员,推动注册执业证书电子证照管理,到2025年,建设行业执业资格注册人员达到25万人。2 .壮大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建立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加大建筑工人在职培训力度。完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建立终身职业职能培训制度,明确施
30、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依托建筑城市,开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试点,探索建筑工人职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农村建筑工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定期开展建筑信息模型、水处理技术、焊接、建筑金属构造等各种技能大赛,加大技能型建筑工人培养力度。加快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开展VR模拟、BlM技术等新型智慧建造方式培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补助机制,激发建筑工人积极性。到2025年,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60万人以上,力争实现在建项目施工现场中级工占技能工人比例达到20%o3 .完善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修订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用工实名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省建筑市场用工实名和诚信监管系统上线
31、运行,推动省内工程项目实名制管理实现一地接入、通用。改革建筑用工制度,以专业作业企业为产业工人的主要载体,逐步实现产业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推动建筑用工规范化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为建筑工人缴纳社保。到2025年,实现建筑工人劳动合同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对建筑工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探索开展用工实名管理+工资第三方移动支付,提升用工考勤和工资支付便捷性。强化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治理,督办因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拖欠工程款等导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六)着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市场拓展能力鼓励建筑业企业开拓内外市场,引导建筑业企业携
32、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到2025年,建筑业企业在国内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份额进一步提高,建造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1 .推动建筑业深度合作。推进建筑业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资质资格及信用评价管理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工程建设咨询企业和专业人士在内地城市开业执业。探索编制工程建设团体标准。引导地区城市更多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合作共建模式。继续办好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定期开展论坛及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加强BIM技术应用、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建筑业高端服务领域的合作。2 .巩固扩大省外市场。加强与兄弟城市和地区的战略合作,加大省外市场开拓力度。引导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
33、略建设,巩固和拓展省外建筑市场。鼓励建筑业企业与大型国企通过股份合作或技术合作方式共同承揽省外工程。支持企业与外省地方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级、项目级合作,实现合作共赢。3 .扶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合作联盟,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设计、施工、设备、技术和服务输出。加大政府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建筑企业加快组建国际大型工程承包商企业。发挥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携手企业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联合争取国家支持创办国际工程交易会,开拓全球性工程建设领域全链条产业交易市场。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项目
34、,加强与国际、国外工程建设标准对接,不断提升建造的国际化水平。4 .积极培育新兴市场。推动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行动,充分挖掘存量建筑市场潜力,培育一批楼宇医生企业,形成建筑业新增长点。引导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市政工程建设,以及智慧灯杆、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低碳绿色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市场领域。推动建筑业企业深度参与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农房改善和农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地区贫困村集中区域探索整县帮扶。(七)着力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提升市场服务效能聚焦建筑市场环境不规范的痛点堵点,构建以法规制
35、度为保障,行理为核心,智慧监管为支撑,信用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市场管理体系。到2025年,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可持续的建筑市场环境。1 .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等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市场执法、信用管理等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监管。推动信用信息分级管理,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在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各环节的应用。完善建筑市场主体联合惩戒制度,着力落实行业黑名单及负面清单,将企业诚信记录与行业监管结合,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业准入清出等方面进行联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构建数字建造监管新
36、模式。依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总体框架,加快推进数字住建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建造(建造)一体化平台,构建数据全共享、应用全融合、业务全覆盖、过程全监管的数字建造模式。以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试点打造、数字建造平台(DSP)。加快建立建筑市场运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实时指标监测,定期反馈市场运行问题。2 .提升建筑市场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全流程在线审批。深化建筑市场放管服改革,探索分阶段核发施工许可证、缩小施工图审查范围。大力简政放权,将省级权责清单中符合条件的事项委托下放给相关地级以上市实施。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
37、进行政许可事项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简化申报材料,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改革,大幅度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完善省市县三级业绩核查系统与专业数据库建设,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做好承接住房城乡建设部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打造全国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改革示范案例。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大对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强化事后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全面规范、公开公平、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3 .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推进设计咨询服务招投标和计费模式改革,支持重点地区的重要项目采取公开招标+邀请特定投标人混合方
38、式招标,探索设计服务采取投资比例和人工时相结合的计价模式。鼓励行业协会统计发布行业服务成本信息。完善工程招标投标阳光交易制度,落实招标人首要责任,坚持择优和竞价相结合、优质优价以及技术、商务、信用等多种因素结合的综合评价,探索评定分离机制。推进招标投标全过程电子化,加快实现招标投标全过程电子化和异地远程评标。加强招投标过程监管,严格评标专家管理,严厉打击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中标后合同履约监管。4 .深入推进工程造价改革。深入推进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完善省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采编发布人工、材料
39、、项目等市场价格信息和指标指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监测,健全价格信息预警机制。优化工程造价概算调整机制,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推行造价咨询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工程造价咨询合同管理。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将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提高到80%以上。(八)着力强化工程责任落实,提升建造品质压实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责任,健全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到2025年,工程勘察设计和建设品质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1 .提高勘察设计综合质量。提升勘察设计
40、品质。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充分发挥勘察设计的先导作用和创新能力,不断挖掘设计深度和广度,打造体现地域特点、彰显特色的设计品牌。加强建筑设计管理,治理贪大、媚洋、求怪建筑乱象。举办建筑文化宣传周活动,发展建筑评论,推动勘察设计品质提升,繁荣建筑创作。鼓励原创性建筑设计,支持申报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树立新时代建筑典范,引领建筑设计水平全面提升。修订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认定办法,持续开展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认定工作,树立行业人才标杆。创新勘察设计监管方式。推动工程勘察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建立勘察质量可追溯制度。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落实联合审查要求,精简施工图审查内容,统一审查标准和
41、尺度。在开展建筑工程人工智能审图试点,探索技审分离,推行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BlM技术在施工图审查领域的应用,提升施工图审查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升级改造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系统,支持BIM报建及计算机辅助审查、BIM模型竣工验收备案。加强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对涉及强制性条文的施工图进行质量专项抽查。建立省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库,发挥专家在政策咨询、技术评审、检查抽查中的作用,助力勘察设计质量监管水平提升。落实注册人员执业签字负责制度,增强责任意识。2 .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强化工程建设全周期质量监管,坚持安全生产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完善省
42、、市、区(县)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严执法、重处罚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挂牌督办和工作约谈等制度。逐步推行监管执法标准化建设,为一线监管执法人员赋能,逐步缩小监管水平地方差距,整体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探索监管模式创新,在城市试点开展政府购买质量安全监管巡查服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关键少数岗位质量安全管理责任。督促建设单位落实质量安全首要责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要求,严格落实总承包企业管理责任,全覆盖签订质量安全管理协议。督促监理单位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责任,
43、严格实施危大工程清单管理、工程质量实测实量等制度。督促其他参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承担质量安全责任。2021年底前,指导、等地试点建立施工质量安全追溯制度。2022年底前,选取、等地试点探索施工单位首席质量官和安全总监制度。发挥政府工程、龙头骨干企业先行示范作用,严格执行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重要指标要求。3 .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管控,协同有关部门建立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建材质量追溯机制。支持对新型墙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粘土砖的打击力度,对违反规定组织生产粘土砖的,依法依规从严查处。推进施工管理标准化,推动各市开展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
44、示范活动。引导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十四五期间,争取累计获得鲁班奖、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奖项数量达150个以上。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监理巡查服务试点工作要求,继续指导试点地区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推进实施,探索工程监理企业参与监管模式,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动建立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培育发展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风险,有效处置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投诉。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出台房屋市政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指导参建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督促施工企业开展危大工程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落
45、实危大工程六不施工。严格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管理,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监理人员现场监督。鼓励各地建立深基坑、高层外墙脚手架、高支模及起重机械等危大工程管理系统,对危大工程实施动态监管。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管理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强化第三方对安全生产的支撑。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明确各级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配备标准。推动各地市加强一线监管执法人员培训,严格规范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流程,保障监管工作质量。推行差异化监管,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频次。完善监管执法衔接机制,切实提升监管执法工作效能。4 .加强工程竣工验
46、收管理。优化完善工程竣工验收标准体系,建立联合竣工验收制度,推动多部门联合验收。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明确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竣工验收审批细则。出台消防安全设计标准、规范和技术导则,完善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建设工程消防技术专家库,制定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专家评审办法,规范特殊消防设计专家评审和建筑高度大于250米民用建筑防火设计研究论证工作。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质量检查,加强消防设计质量监管。建立竣工验收全过程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在信息平台完成竣工全过程安全监督、资料备案。全面推行预验收制度,严格控制预验收质量,保证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o四、保障措施(-
47、)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建筑业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二)加大政策激励加大对建筑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和建立建筑业现代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勘察设计大师、优秀建造师和项目管理领雁人才,引导企业与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引导金融机构为重点骨干建筑业企业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推动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创新
48、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建筑科技创新。强化装配式建筑、建筑业总部基地等项目用地保障,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三)抓好督促落实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突出重点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将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与任务纳入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分解实施规划的具体责任。切实提升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抽查和巡回检查,督促企业单位履行责任。严格查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招标投标、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四)加大培训宣传依法加强执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加强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改革的培训宣传,支持企业申请高等级资质。定期举办高层研讨会、市场推广会议、经验交流会议等,推广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搭建面向社会公众及业内企业的展示平台,提高建筑业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着力营造各方关注和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五)加强监测评估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