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8314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衰老与人口老化,教学要求:掌握衰老表现与人口老化判断指标。熟悉老年人生存质量概念。了解延缓衰老的方法。,第一节 衰老表现,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内的器官、组织老化而功能下降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或是指多细胞生物体,在没有明显疾病,没有明显外来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自然衰退。,衰老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生理功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表现为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变化。,一、外观指征1.身高身高随增龄逐渐减低。因老年人骨质疏松,使脊柱椎体压缩、椎间盘萎缩、脊柱前弯、臀部弯曲、下肢弯曲等因素致老年人身高减低。2.体重一般规律体重随增龄逐减。但有的老年人体重减轻不明显,甚至加重。此

2、因老年人活动少,营养相对过剩,脂肪组织堆积,致体重减轻不明显。,3.指距一般成年人指距等于身高,至老年期指距常大于身高,但随增龄逐渐减小。4.胸围及呼吸差胸围随增龄逐渐减小,女性较男性明显,可能与乳腺萎缩,肌肉松弛有关。因胸廓通气功能随增龄逐渐减弱,呼吸差与年龄呈负相关。,5.腹围一般男性如体力活动少,营养过度,腹围可轻度增加或无明显变化。但至80岁后则腹围减小。女性随增龄至60一70岁时,腹部脂肪增加而腹围增加,70岁后随增龄腹围逐渐减小。,6.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为:体表面积(m2)=0.007184 体重0.425 身长0.725。随增龄体表面积逐渐减小。女性斜率较大,提示女性体表面积下降较

3、快。7.脊柱变形老年人脊柱短且弯曲,出现驼背。,8.皮肤随增龄老年斑和白斑逐渐增多。老年斑为点状色素沉着、境界清楚、不隆起或稍隆起的棕褐色斑,可分布于全身,较常见于面、颈、胸及背部,以及四肢的皮肤。白斑呈点状,此为一种皮肤脱色斑块,分布于全身,以四肢、胸及背部较常见。,9.耳耳郭长度(耳长)随增龄逐渐加长,一般于70岁后更加明显;耳长身高比值随增龄逐渐增加,于70岁后更为明显。耳垂皱褶一般也随增龄逐渐出现,有报道认为此为冠状动脉硬化的一种指征。,10.眼由于随增龄眼球逐渐凹陷及上睑举肌的张力逐渐减低,引起眼裂逐渐狭窄。角膜混浊,随增龄而逐渐增多。晶体混浊。70岁以上老年人晶体混浊的出现率可达8

4、0%以上,一般称为老年性白内障,此为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11.鼻随增龄人中的长度逐渐增长,变白的鼻毛也逐渐增多。12.指甲随增龄指甲的外形逐渐变为扁平,甚至可呈匙状,此外指甲表面可见指纵纹,即纵行且稍微隆起的条纹。,二、生理特征(一)整体水平的老化从整体水平来看,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日趋降低。老年人对内外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降低,表现为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减退,如夏季易中暑、冬季易感冒甚至低温症;对体位改变的适应能力下降,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体力活动时易出现心悸、气短;血糖升高较中青年人明显。,(二)器官水平的老化如“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如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

5、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则尽终天年”(灵枢天年)。,(三)组织水平的老化在组织水平上,衰老主要表现在器官组织的萎缩性改变和因此而引起的功能减退。,空腔器官的衰老变化主要是肌纤维的萎缩,可表现为:管腔变小,如膀胱容量减少;管腔扩大和松弛,如胃和结肠下垂,食管、十二指肠及乙状结肠憩室;管壁变硬,如血管硬化影响血流,胆囊和胆管壁增厚易发胆结石;管壁腺体萎缩,如胃黏膜变薄变白的萎缩性改变,从而影响胃液的分泌。,实质性器官中,老年人肝、肾、脾、胰、脑及甲状腺等器官呈萎缩性改变,其功能逐渐减退。如胰腺退行性变使胰

6、淀粉酶和脂肪酶分泌减少,使消化功能降低。老年人唯有前列腺和晶状体呈肥大性改变,前列腺肥大以中叶为主,常引起老年人排尿困难;晶状体增大易发生老视和白内障。,(四)细胞水平的老化在细胞水平上,衰老有以下改变:生物膜: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五)分子水平的老化衰老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大分子交联增加:大分子变性:,第二节 延缓衰老,延缓衰老是指减慢、防止或逆转老化的过程。即使不发生任何疾病和意外,大多数人到了85-90岁因衰老致各器官功能明显降低而难以继续生存,面临老死的威胁。因此,只有延缓衰老才能明显延长人类的寿命。,一、延缓衰老的指标最重要的指标有:最高寿命:神经元计数:肺活量:晶状体屈光能力:

7、人的晶状体屈光能力随增龄而降低。,二、延缓衰老的措施1)药物通补:即借助药物的通涩补泻作用来延缓衰老。药物功效可分四类:延缓外貌衰老的药物;延缓组织、器官衰老的药物;有延长寿命作用的药物;有逆转衰老作用的药物。这类药以补益精气,尤其补肾、健脾的药物为主,活血、通腑次之。,(2)饮食调节:饮食延缓衰老运用仍应讲究辨证施食和节制饮食。(3)怡情修志:即通过愉悦情志、清心寡欲来调整人体精神活动,防止或延缓衰老。(4)适应自然:包括顺天时、避六淫。(5)针灸保健:,有延缓衰老作用的中药有黄芪、何首乌、枸杞、党参、人参、刺五加、冬虫夏草、黄精、五味子、红景天、大黄、当归、猪苓、罗布麻、灵芝、玉竹、珍珠粉

8、等。,第三节 人口老化,一、老年人的划分 一般说,发达国家以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以60岁以上为老年人。广义的老年人群包括中老年人、老年人、长寿老人和百岁老人。我国以45-59岁为老年前期,60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年龄划分新的标准为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中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二、人口老化判断指标1.老年人口系数(老化率)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凡60岁以上8%或65岁以上4%属年轻人口型;60岁以上8%10或65岁以上4%7属成年人口型;60岁以上10%或65岁以上

9、7%属老年人口型,即称人口老化或老年性社会。,2.少年儿童系数是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老龄化指数(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与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之比。年轻人口型、成年人口型和老年人口型的该项指标分别为15%,1530%和30。,4.年龄中位数按年龄自然顺序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数列,这个年龄变量数列将人口分为相等两部分的中间值称为年龄中位数。年轻人口型、成年人口型和老年人口型判断标准分别为:20岁、2030岁和30岁。在进行人口老化的综合评价时,同时运用上述4个指标。,5.负担(抚养)系数指抚养人口占劳动人口的百分比。如少年人口负担系数是指114岁人口与1559岁人口

10、的百分比;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指60岁以上人口占15-59岁人口的百分比;社会总负担系数是指114岁与60岁以上人口之和占1559岁人口的百分比。,6.平均期望寿命(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在当前各年龄组死亡率水平上计算出来的刚出生的一代人预期可以活到的岁数。7.长寿水平长寿水平是指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的百分比。上述3个指标均随人口老化程度升高而上升。,三、人口老化的特点1.老年人口绝对数大到2000年,全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18%;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6.9%。我国现有老年人口约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世界老年人口的22.0%。据预测,201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

11、程度将达到14.93,到2025年世界1/4的老年人口将在中国。,2.老化速度快从1982年至199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增长率为3.36%,而总人口年增长率仅为1.23%。1990年至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又上升了1.39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老年人绝对数仍以年均3%以上的高速度增长,每年约有258万人加人老年队伍,每日约有7176人步入花甲。到2000年时,我国人口已完成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3.地区差异显著上海在80年代初就进人老化社会;东南沿海及全国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在90年代先后进人老化社会,部分农村及边远地区则相对要晚些。,4.经济不发达老龄化的需求高

12、于经济发展所能承担的程度,将加重社会压力。如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然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1982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7.9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0.62人,2025年抚养19.7人,2050年抚养29.4人。,第四节 老年人生存质量,一、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老年人生存质量应是反映内、外环境因素对老年人的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状态、社会活动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指标体系,是对个体或群体感到的躯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生活适应的综合测量评价。,老年人生存质量测定内容,受测定方式(如访问、检测、信访)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应从躯体、社会、经济、心理和智力等方面考虑。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和经济生活五项基本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