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29700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的意象思维与意象模式摘要:意象既非具象又非抽象,既兼具象又兼抽象。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象思维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象模式,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中医学的六淫、四气、藏象、证候等亦属意象模式。意象模式具有整体性、衡动性、相对性、随机性、中和性、指示性等特征。认识掌握意象思维方法对古今文化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即比类取象,中医亦不例外。古人认为“知地者智,知天者圣”(周髀算经)意思是说能用计量的方法直接测度大地的人是聪明人,而能结合取象的方法测度天体的人则是特殊聪明的人。这里的取象不同于单纯直接的观象。它是在大量观象

2、的基础上,依靠思维的抽象活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确定出它的抽象属性,找出它们的共相,并借助于特定的形象加以标识。这就是汉代易学家王弼的“立象尽意”和“得意忘象”。这里的“意”是意象,这里的“象”则是现象和表象。掌握了事物的内涵属性(即意象)后,则不再受具体事物表面现象的局限。取象的内容除包含事物的表象外,还包含“特定事物的内涵属性、内部结构、实体与表象的关系,事物本身与其外界各事物的联系和制约关系等等”。(宋为民中医全息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1页)周易的八个本卦和六十四个重卦都是取象,其中象辞就是取象。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取象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

3、基础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中医通过对人体表象的直接观察,归纳出效法自然的意象生理、病理、病机模型,如藏象、经络、六经、气血营卫等。以脏腑为例,五脏(心、肝、脾、肺、肾)都近似于实体,故类比其实象,拟之于地,取其共相(意象)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都呈现为空腔形体,故类比其虚象,拟之于天,取其共象为阳。不懂这一点,是无法弄明白五脏六腑为什么分属阴阳,怎么和阴阳沾上边的。又云“三阴三阳(六经)之名词,皆为病症深浅界限之符号,非必指脏腑中实质疾患。”(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变证为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卷首)在治疗方面,脾

4、胃论“用药宜禁论”指出:“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取象天气在四季的不同变化,而推论出四时用药的大法和宜禁。“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某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清吴仪洛本草从新药性总义)这里的“可以意得也”就是取象的方法。陆晋笙指出“人亦天地间万物之一,诞生之后,即吸受五气,得其平和以养生,而又吸受五气,造乎偏颇以成病。病也者,不过寒热有

5、所偏颇。燥湿不得平和耳。天地间金石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五气以生,唯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气之药化病之热,以热气之药化病之寒,我中华用气化以治病,其道本法乎天气、地气之变迁,病气、药气之制伏。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景景室医稿杂存)大抵中医病机、辨证和用药多采用取象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用兵、治国、文学、艺术等采用取象的方法也相当普遍。如五常就是取法乎天地之象:“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肝所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

6、色青而有枝叶。”(白虎通情性)取象的作用表现在:在充分占有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首先,撇开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联系,使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和过程呈现出来,再将这些本质的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共相)完整的抽象出来,以便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取象不是单纯的类比、罗列表象,它是对事物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进行长期深入地反复地观察和分析、概括出来的规律性内容,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有深刻的科学性的。(此处借用科学二字)中医的症和证就是表象和意象的关系。症是人体患病时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包括舌象和脉象)。这些症状是孤立的、分散的,是可以被人直观感知和通过仪器测知的。证是在症状、病情的基础上,通过八纲辨证、脏

7、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等方法,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与病机所作的概括性的判断,如风火内动、热盛伤阴、心阴亏损、肝气郁结等,已成为临床治疗和遣方用药的指南。证虽以症为原始依据,但不等同于症,它除包含有病状和病位等具体物象外,还包含有医家运用类比取象的抽象概念在内,如阴、阳、虚、实、风、火等。由于人体患病关系到整个机体的变化和调节,因此,证在揭示疾病本质上,比只反映表面现象的症更加深刻。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象思维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象模式,即借用某一特殊形象来标识各种事物的某类相通属性以及相互间的某种关系并浓缩成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系统。阴阳五行就是

8、最最基本的一个意象模式。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阴阳八卦学说已作为一个完整的定型化的意象模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石,成为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工具。气象、律历、命相、占卜、堪舆、医药等方技术数,均以此为理论基础。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在今天还被承认为“科学”,并在上层文化舞台留有一席领地的,恐怕只有中医学了(1958年毛泽东裁定:“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机理、疾病的发生、变化和治疗的规律。例如:1、说明人体组织,“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在内者,五脏为

9、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灵枢寿夭刚柔)2、说明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并利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和各个器官的相互作用。(见附表)3、用于说明人体病理变化,“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附表: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

10、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如“母病及子”,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肝为子,肾病及肝。临床常见的“肝肾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都属于这一范畴。另外,还有五行相乘、相克、相侮等,均用于说明生理五行失去平衡而致病。4、用于诊断治疗,“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素问移精变气论)“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生也。”(难经六十一难)在治疗上采用的泻、补、抑、扶等方法也是从五行

11、生克乘侮的规则加以运用和扩展。如肝火炽盛,有升有降,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可采用泻心法,以泻肝火。又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胜克土,采用疏肝,平肝为主的方法加以治疗,等等,举不胜举。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另外,还有从八卦的意象来说明人体生、长、衰、老、病法则,兹不一一列举。无论是阴阳五行还是阴阳八卦,无论是自然界的五运六气,还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都是综合天地人三才的共相归纳出来是意象模式。这些模式的衍化是比取象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方法,因为它已形成体系。意象模式具有系统性、衡动性、相对性、随机性、中和性和指示性等特征。意象模式实际上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发现的宇宙、社会和人体的同构现象和全息现象。中医本身还有诸多的意象模式,如八纲、六经、七情、六淫等。这些意象模式构成了具有中医鲜明特色的基础理论体系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的意象模式息息相通。认识掌握意象思维方法和意象模式对古今文化沟通,中西医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