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感 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咽喉痒或痛、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常因骤变而发病。 3 一般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辨证论治 1 风寒束表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
2、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感冒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例方:新加香薷饮。4 虚体感冒4.1 气虚感冒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法:益气解表例方:参苏饮
3、。4.2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例方:加减葳蕤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喜炎平、双黄连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
4、证。治法改进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凉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外感
5、咳嗽病机关键为肺气不宣,病性属邪实;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病性虚实不一。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热,火能灼津成痰。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 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可转为内伤咳嗽;肺脏自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咯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可伴有寒热等表证,或有咽痒、咽疼等症;内伤咳嗽,病程长或反复发作甚或咳而伴喘。3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
6、胞比例可有变化。4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粗,或有干湿啰音。5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鉴别诊断1.哮病、喘证哮病和喘证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2.肺胀有慢性肺系疾病经久不愈的病史,在咳嗽同时伴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 气短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3.肺痨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为干咳,或痰中带血,或纯血无痰,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线胸部检查常能确定病灶所在。4.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的吸烟者,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辨证论治一、
7、辩证要点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分新久、虚实。2.辨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及加重的有关因素。2.1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2.2若咳声高亢,病势急而病程短者,或伴咽痛,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或风热引发。2.3咳声粗亢浑浊嘶哑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2.4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2.5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2.6夜卧咳嗽加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2.7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3.辨痰的色、质、量、味3.1咳而
8、少痰或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3.2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3.3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3.4痰黄而稠者属热。3.5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3.6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3.7咯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3.8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为痰热。痰味甜者属痰湿。痰味咸者属肾虚。二、分证论治1 外感咳嗽 1.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1.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
9、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1.3 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例方:桑杏汤。2 内伤咳嗽 2.1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10、。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例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2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2.3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例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2.4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
11、,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 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12、 4.西药疗法 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治法改进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 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本病全年皆有,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一般发病较急,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
13、好。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病因病机病因系由外感风寒、风热从皮毛口鼻而人,侵犯肺经;亦有继发于麻疹、顿咳、丹痧等急性热病之后,热毒猖獗,灼烁肺金;有脾肺不足,生湿酿痰,壅滞肺络,遇外邪而触发;亦有邪热方衰,正气未复,余邪留滞不去。诊断依据1.发病较急,轻证仅有发热咳嗽,喉间痰鸣,重证则呼吸急促,鼻翼煽动。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唇口青紫发绀。若肢冷,脉伏或数疾无序,乃属正不敌邪,心阳虚衰的变证。若高热不退,神昏痉厥,狂躁不安,为热毒猖獗,内陷心肝的变证。3初生儿患本病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而无上述典型证候。4肺部听诊可闻细湿啰音,如
14、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5X线检查见肺纹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阴影。6实验室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稍增或正常。鉴别诊断1.咳嗽 以咳嗽为主症,可伴发热,无气急,气喘,鼻煽。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粗或干啰音。2.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有喘息症状的支气管炎,13岁小儿多见,可反复发作,有发热,咳喘,肺部有哮鸣音,湿罗音。但缺氧症状不明显,喘息随感染的控制而愈。3.哮喘 有反复发作病史,家族中长有同样的病人,常与某种过敏因素有关。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多数不发热,两肺听诊以哮鸣
15、音为主。伴继发感染者,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若正虚邪盛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二、分证论治 1. 风寒闭肺症状: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苔薄白或白腻,指纹青,多在风关,脉浮紧。 治法:温肺化痰。 例方:三拗汤加减。 2
16、. 风热闭肺症状:轻症见发热汗出,口渴痰多,痰粘或黄,咽部红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重症可见发热烦躁,咳嗽剧烈,痰多粘稠,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大。治法:轻症辛凉解表,宣肺化痰。重症化痰定喘。 例方:轻症银翘散。重症用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闭肺症状:发病较急,频咳而喘,喉间痰鸣,声如拽锯,气喘鼻煽,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例方: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毒热闭肺症状:高热炽盛,咳嗽剧烈,气急鼻煽,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浮数滑大。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泄热。
17、例方:三黄石膏汤加减。5.正虚邪恋5.1 阴虚肺热症状: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例方:沙参麦冬汤加减。5.2 肺脾气虚症状: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者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弱。治法:益气健脾。例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三、治疗变证1. 心阳虚衰症状: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汗出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宁或神萎淡漠,右胁下癥块,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细数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例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2. 内陷厥阴症状: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
18、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光射甲。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例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其他疗法1.单方验方 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各15g,百部、桑白皮各6g,玄参9g,甘草3g。1日1剂。用于病毒性肺炎。 2.外治疗法 2.1 桑叶、知母各15g,杏仁、前胡、白前各10g,桔梗6g,甘草3g,银花、鱼腥草各20g。制成雾化剂,超声雾化吸人。每次10分钟,1日2次,5-7天为1疗程。用于风热闭肺证。 2.2 肉桂12g,丁香16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当归、红花、赤芍、川芎、透骨草各30So制成10%油膏敷背部,1日2次,5-7天为1疗程。用于肺部湿性哕音久不消失者. 3. 拔
19、罐疗法 取穴肩胛双侧下部,用拔罐法,每次510分钟。1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肺炎后期哕音不消失者。 4. 针灸疗法 体针主穴: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配穴:痰热闭肺,加少商、丰隆、曲池、中脘;阳气虚脱,加气海、关元、百会。 疗效标准 1.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复正常;2.好转:症状减轻,肺部啰音减少,肺部病灶大部分吸收,血象有改善;3.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变或有恶化者。治法改进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法。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须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
20、;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可用通下药以通腑泄热。出现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开窍熄风,随证施治。病久肺脾气虚者,宜健脾补肺以扶正为主;若是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余邪。同时,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药、雾化吸入等。若壮热烦渴,则重用石膏,加知母;喘息痰鸣加葶苈子、瓜蒌皮、枳壳;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蝉蜕、板蓝根;热重加大青叶、黄芩、鱼腥草。哮 病 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21、诊断 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 胸部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7 应与喘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发作期 1.1 冷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例方:射
22、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1.2 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例方:定喘汤。1.3 寒包热哮症状: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例方:小青龙加石膏汤。1.4 风痰哮证症状:喉中痰涎壅,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箫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
23、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子,咽喉,眼睛,耳朵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例方:三子养亲汤。1.5 虚哮证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哮喘,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例方:平喘固本汤。 2 缓解期2.1 肺睥气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于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例方
24、:六君子汤。2.2 肺肾两虚 症状: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沉缓或弱。 治法:补肺益肾。 例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虚寒型哮喘者,可口服黑锡丹,每次3g,每日服3次,淡盐水送服。 1.2 寒实型哮喘者,可口服紫金丹,每次服510粒(150mg),每日1次,睡前冷茶送下。 2 中药针剂 2.1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 2.2 鱼腥草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 2.3 元阳欲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
25、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 针灸疗法: 可选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大椎、丰隆、定喘、太渊等穴。 4 外治疗法 4.1 胡椒7粒,捣烂后用鸡蛋清拌和,贴于足心涌泉穴。 4.2 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麝香0.6g,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5 西药疗法 5.1 发作期可选用解痉药、祛痰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5.2 合并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治法改进 在化痰降气基础上加用,提倡使用活血化瘀法,此是以“久病入络”为前提。瘀血是在痰气交阻这一病理基础上继发的病理因素。对于缩短病程有实
26、际作用。 疗效标准 1 临床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2 好转:哮喘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 3 未愈:症状无变化。 喘 证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2.痰浊内蕴 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
27、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3.情志失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4.久病劳欲 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诊断依据 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
28、,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鉴别诊断1.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2.哮病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
29、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位 凡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属实,病位在肺;而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肺、肾两脏。2.辨虚实 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二、分证论治 1.实喘 1.1风寒壅肺 主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粘,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例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1.2表寒肺热症状:喘逆上气,
30、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1.3痰热郁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例方:桑白皮汤加减。 1.4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色白,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1.5肺气郁痹
31、 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例方:五磨饮子加减。 2.虚喘 2.1肺气虚耗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粘,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例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2肾虚不纳 症状:喘促日久,动者喘甚,呼多吸少,呼者难升,吸者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
32、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偏肾阴虚者,宜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2.3正虚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甚或脉微欲绝。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例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 1.2 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 2 中药针剂 2.1 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
33、。 2.2 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3 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用。 3 针灸疗法 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4 西医疗法 4.1 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4.2 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
34、.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治法改进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并根据上盛下虚的主次分别处理。上盛为主加用杏仁、莱菔子、白芥子,下虚为主加用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肺 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脏病证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肺气虚弱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壅塞于肺,气道不畅;肺气虚久之肾气亦虚,肾不纳气,而致胸中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呼多吸少、咳嗽、咯痰、或唇舌紫绀、心悸浮肿等症。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支
35、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重度陈旧性肺结核等导致肺气肿,以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与肺胀之临床表现相似,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水肿等,以咳、喘、痰、肿为特征。 2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舌紫绀,脘腹胀满,四肢或颜面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 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 4 外感时邪、过劳、暴怒等可诱发本病。 5 体检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音遥远等。 6 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相鉴别
36、。 辨证论治 1 痰浊壅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粘腻,短气喘息,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淡苔浊腻,脉小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例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尿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泄热,化痰平喘。 例方:越婢加半夏汤。 3 痰蒙神窍 症状: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肢体抽动,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例方:涤痰汤。 4 肺肾气虚 症状:呼吸浅
37、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平喘。 例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5 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例方:真武汤合五苓散。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黑锡丹,每次3g,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 1.2 金匮肾气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 2 中药针剂 2.1 痰热郁肺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双黄连粉针
38、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痰蒙神窍者,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3 阳虚患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 可酌选肺俞,膏肓为主穴,酌配天突、膻中、足三里、丰隆、膈俞等穴针刺、艾灸治疗。 4 西医疗法 4.1 有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4.2 伴发心力衰竭经上述治疗不能改善者,可酌情选用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治法改进本病主要证候为肺气虚,治疗上宜酌情辅以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之法,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肺循环情况。可选用党参、黄
39、芪、沙参、麦冬、丹参、红花等。 疗效标准 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 3 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心 悸 心悸是由于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具有心悸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自觉心搏异常,心慌不安,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2 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3 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4 应查血常规、血沉、测血压及做心电图,必要时可查抗“O”、T3、T4及线胸部摄片,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40、,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例方:安神定志丸。 2 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少寐多梦,健忘,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例方:归脾汤。 3 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例方:黄连阿胶汤。 4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例方:桂枝甘
41、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 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滑,脉弦滑或沉细,或结、代。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例方: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 症状: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剌,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 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例方:黄连温胆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心肾阴虚,虚阳上浮者可服磁朱丸,每
42、次3g,每日2次。 1.2 心气不足者可服柏子养心丸,每次9g,每日2次。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应于气阴两虚证。 2.2 参附针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阳虚证。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通里为主穴,酌配神门、心俞等穴,交替针刺,每日1次。 4 西医疗法 4.1 对频繁、持续发作的心律失常者,可酌选抗心律失常药。4.2 对因心绞痛、休克、心功能不全伴发心律失常者,可采用止痛、扩冠、升压及强心药物治疗。治法改进心悸多因体虚劳倦(久病失养或劳伤过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致心神失宁而发病。病机有虚实之分。治疗上,其虚者,或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其实者,或行气祛瘀,或清心泻火,或化痰逐饮,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 2 好转:症状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