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9822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浅析【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1999年8月2010年6月我院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收治的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病因为直肠息肉188例(33.57%),结、直肠炎134例(23.9%),肠套叠68例(12.1%),梅克尔憩室43例(7.7%),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明确病因549例(98.2%);急性发病患儿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8%),肠得复畸形(32.1%),肠道息肉(13.2%)等,其中梅克尔憩室、肠

2、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结论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减少患儿痛苦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 由于小儿对失血的耐受力差,小儿下消化道出血(LGH)如诊治不当,常造成严重后果。为了提高对LGH诊治水平,现将我院小儿内科和外科1999年8月2010年6月诊治的560例小儿LGH的患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9年8月2010年6月我院小儿内科和外科共收治LGH患儿560例,其中男353例,女207例,男女比例大约1.7:1,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7.1岁。临床表现及体征:便后滴血178例,

3、无痛性突然血便89例,腹痛伴血便71例,黏液脓血便265例,发热31例,紫癜9例,其中急性LGH者6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6090g/L,13例在发病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心慌、脉快等早期失血性休克表现。 1.2检查方法全部患儿在积极进行止血、输液、输血等支持治疗的同时或出血暂停后进行了出血原因的检查:全部患儿均常规行血小板、凝血功能检查,其中行腹部B超检91例次,阳性65例,其中同心圆征45例,腹部囊性包块20例;ECT核素扫描69例,阳性55例;钡灌肠75例次,阳性55例;纤维结肠镜检361例,阳性348例。 2结果 560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为直肠息肉188例(33.57%),结

4、、直肠炎134例(23.9%),肠套叠68例(12.1%),梅克尔憩室43例(7.7%),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等;明确病因550例(98.2%),患儿病因及年龄分布,见表1。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儿65例,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8%),肠得复畸形(32.1%),肠道息肉(13.2%)等,病因分布见表2,其中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 表1 小儿LGH的病因及年龄分布(例) 3讨论 3.1病因分析小儿LGH原因很多,可由消化道局灶病变引起,亦可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多表现为便中有鲜血,果酱色、咖啡样便及脓血便等到显性出血,但部

5、分患儿因出血量少数,出血速度缓慢而表现为黑便、粪隐血阳性。由于不儿对失血的耐受力差,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小儿LGH如诊治不当,常造严重后果1,本组资料显示LGH病因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性因素。7岁以下发病率约占70%,病因以直、结肠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结肠炎、肠套叠、肛周疾病、梅克尔憩室等;同时病因依发病年龄面异,恶性肿瘤罕见。在婴幼儿,以直肠息肉、肠套叠、梅克尔憩室等先天性疾病多见,随着年龄增长,慢性肠炎、肛周疾病逐渐增多。表2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病因 例数 百分比(%) 梅克尔憩室 31 44.7% 肠重复畸形 22 32.5% 结肠多发息肉 7 10.3% 结肠巨大息肉 3

6、4.4% 溃疡性结肠炎 3 4.4% 急性坏死性肠炎 1 1.5% 小肠多发性血管瘤 1 1.5% 合计 68 100 因此正确判断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性状以及小儿年龄、出血时伴随的全身症状在病因诊断上极为重要。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可在出生数天到数周内发病,表现黑便或鲜血便,有时在呕吐,呕吐可为咖啡渣样物,诊断要点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出血时间正常或血小板不低。本组均常规行凝血功能检查同时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病变而明确诊断;肠套叠多发于312个月的婴儿,粪便呈果酱样,对于小婴儿下消化道出血尤其合并腹部症状的,B超检查应为首选,本组阳性率为86%;结、直肠炎、肛周疾病多见于6岁以上的年长儿,一般状

7、态好,出血多为少量或中量,临床症状不如成人典型,易误诊为肠道寄生虫或肠痉挛,肠炎多表现为排黏液脓血便,且伴有发热、神倦、纳差等全身表现。 3.2钡灌肠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小儿LGH的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应针对不同病例特点,选择不同的检查手段。钡灌肠检查可以发现许多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变,如肠息肉、结肠炎性疾病等,而且可与纤维结肠镜检查互为补充。纤维结肠镜检查是LGH检查重要的手段2,不仅能直观、准确地发现病因,而且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组病因诊断率为67%,尤其适合肠息肉的诊治,在检查的同时可直接做息肉套扎切除。 3.3核素扫描是急性LGH的首选本组资料表明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是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80%,并且病理证实均伴有异位胃黏膜。据统计梅克尔憩室56%伴有异位胃黏,99%的出血者都有异位胃黏组织,部分肠重复畸形也可有异位胃黏3。本组均伴有异位胃黏膜。但是其公靠临床诊断较困难,小肠部位又是胃镜及结肠镜等内窥镜检查的盲区。99mTcO-4显影剂可被胃黏膜细胞特异摄取而显影,异位胃黏膜也有此功能4,故能显示异位胃黏膜部位,从而判断胃肠出血的部位,对胃黏膜异位症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该方法简单、无创、准确性高,本组术前诊断阳性率为97%。放射性核素扫描技术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因此对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急性出血,特别是小肠出血选择放射性核素扫描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