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9864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物病理教案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教学目标明确细胞和组织损伤的主要表现形式:萎缩、变性、坏死、病理性色素沉着、结石形成的概念、发生机理、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1、概念2、萎缩、变性、坏死的病理变化及时机体、影响3、结石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中职教学资源网概述:1、进行性变化:即细胞进行性生长,指细胞增大、细胞器复制(细胞增生、肥大、再生、修复,创伤愈合)等,趋向适应,恢复方向进展。此时物质代谢同化大于异化。2、退行性变化:即细胞的损伤(萎缩、变性、死亡),细胞功能,向死亡发展,此时物质代谢异化大于同化。细胞组织的损伤 机械性直接作用于细胞的损伤。 其它各种致病因子由细胞物质代谢障碍

2、开始。细胞损伤发展过程:细胞代谢改变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变化和肉眼可见形态学变化(病变)病因除去后恢复常态(可逆性变化)。 严重不可逆病变细胞死亡。营养不良性变化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细胞组织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进而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各种病变,最后引起功能障碍的变化。萎缩、变性等轻微可逆变化,细胞仍能维持不同水平生命活动。坏死不可复性损伤,死亡。 损伤变性、坏死。 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第一节 萎 缩一、概念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功能1、特点:主质细胞(实质)体积减小(胞浆减少)或数量减少组织器官萎缩功能减退2、基础:物质代谢障碍3、与发育不全、不发育的区别

3、(1)发育不全指器官、组织不能发育达到正常的体积,即在胚胎生长时期,发育障碍。原因:血液供应不足,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先天缺陷。如猫的泛白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小脑发育不全。(2)不发育指器官不能发育,可能完全缺失,或只有一个结缔组织构成的痕迹性结构物。二、类型按原因分 生理性萎缩 按部位分 全身性萎缩病理性萎缩 局部性萎缩三、原因(一)全身性萎缩 是在全身物质代谢障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原因 1)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不全饥饿、吸收障碍。 2)体内营养物质,尤其是组织蛋白质过渡消耗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寄生虫病、造血器官疾病。2、临床表现 衰竭、精神萎顿、行动迟缓、进行性消瘦、严重贫血

4、、被毛粗乱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全身性恶病质变化,恶病质性萎缩。恶病质:畜禽因慢性饥饿、消耗性疾病而产生的一种进行性消瘦,衰竭状态。(二)局部性萎缩1、神经性萎缩: 亦称去神经性萎缩。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受到损害(神经、脑、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受其支配的肌肉萎缩。2、废用性萎缩:(亦为不动性萎缩),因为功能障碍引起。长期工作负荷减少、久卧不起的肌肉萎缩。3、压迫性萎缩: 机械性压迫所致。是一种常见的局部萎缩。 机理:外力压迫对组织的直接作用;与受压且器官功能、代谢,血循障碍有关;与神经营养功能障碍有关。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鼻甲骨萎缩呼吸困难。肿瘤、寄生虫压迫器官、组织萎缩。无忧中

5、职教学资源网4、激素性萎缩:即内分泌功能失调性萎缩。如去势动物前列腺上皮细胞,得不到雄性激素刺激萎缩。垂体机能过腺、腺器官萎缩。5、缺血性萎缩:或血管性萎缩。当小动脉不全堵塞血液供应不足相应部位组织萎缩。常见动脉硬化或其它导致动脉内狭窄的因素。四、病理变化1、全身性萎缩全身各组织器官发生萎缩,规律是:脂肪最早最显著(可减少量90%100%)肌肉(减少而精5%)肝、肾、脾、淋巴结等器官。脑、心、肾上腺、垂体、甲状腺不明显。眼观变化:保持原器官固有形态,但体积成比例缩小,器官边缘锐薄、质地坚实,重量减轻,功能降低,被膜增厚、雏缩,室腔器官变薄。剖检:全身脂肪组织消耗残尽,皮下、腹膜下、肠系膜、网膜

6、脂肪完全消失。心冠状沟、肾周围脂肪组织发生浆液性萎缩,变成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透明胶冻样物。 镜检:实质细胞体积缩小,胞浆致密,染色较深,胞核浓染。胞浆内细胞器大量退化,自噬小体增多,有大量未能被溶酶体降解、富含磷脂的残体(脂褐素)积聚,常见于心肌、肝细胞、神经节细胞。心肌肌浆中脂褐素沉着而呈褐色(褐色萎缩)。大脑,脑回变窄,脑沟变深,皮质变簿,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镜检神经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2、局部性萎缩同全身性萎缩时变化无差别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间质增多,以代替萎缩消失的实质细胞,使组织保持相应外形。五、结局萎缩是可逆的,是一种可复性过程。其本质:是细胞在谋种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现象。

7、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或减少,功能减退对生命活动是不利的。尤其是全身性萎缩。局部性萎缩的影响,取决于萎缩器官部位和程度。轻度萎缩细胞有可能除去病因后恢复常态。持续性萎缩细胞死亡。第二节 变 性是细胞新陈代谢障碍引起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细胞正常物质显著增多的病理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可复性病理变化,细胞或组织仍保持生活能力,但机能当然严重变性细胞坏死。 细胞水肿 水泡变性 粘液变性常有细胞变化 颗粒变性 细胞间质 透明变性 脂肪变性 淀粉变性透明变性 纤维素样变性 一、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

8、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物或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并伴有功能降低。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出现正常生理状态时见不到的异常物质,或有些物质在生理状况下虽然能见到,但数量表现增多或减少,某些物质出现的部位发生异常,称为营养不良。这些物质有水、蛋白质、脂类、糖类、矿物质等,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代谢异常。变性分为 细胞含水异常(细胞水肿) 细胞物质异常沉积(脂肪变性等)(一)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亦称为水样变性(hydrec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1、常发器官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2、原因缺

9、氧、感染、中毒等。3、机制缺氧线粒体受损伤ATP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胞浆内Na、水增多细胞水肿。4、病变电镜:细胞核正常,细胞浆中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光镜:弥漫性细胞肿大,细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如病毒性肝炎。眼观:肝、肾体积增大,颜色变淡,边缘变钝,混浊。(二)颗粒变性(granular degeneration)亦称混浊肿胀(clondy swelling),简称浊肿 多发生在线粒体丰富,代谢活跃的细胞,如肝、肾、心肌细胞, 亦称为实质变性(parecnhymatons degeneration)。 1、特征: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颗粒 含水器官

10、体积增大,色泽混浊,失去原有光泽。 这是一种急性病变,最常见的轻微病变,是其它病变的最初病变。发生快,易恢复或转化成为其它病变。2、原因:传染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中毒、缺氧、过敏等。常见许多不同的疾病。如急性热性传染病、毒血症、败血症、恶病质、营养不良等。3、机制:病因细胞离子含量与水的平衡改变细胞肿胀。细胞膜损伤、Na泵 功能障碍、线粒体氧化酶系统破坏 破坏线粒体氧化酶系统 三羧循环不彻底 病因 细胞膜损伤(直接或继发于细胞器、胞浆代谢障碍) 氧化磷酸化 Na泵功能障碍 ATP 酸性物质在细胞内蓄积 Na、Cl、水进入细胞内 抑制 Ca2进入细胞内 细胞内酸碱平衡破坏 细胞内K 细胞内Na

11、 细胞内胶体平衡破坏 细胞通透性 细胞嗜水性、摄水 细胞体积、细胞内压 细胞内细胞器如线粒体等肿胀、碎裂,蛋白质凝固 光学显微镜下:胞浆内出现的粗细不等颗粒。4、病变: 肝、肾、心等实质器官常发生。初期不明显,病变轻微眼观变化不大。严重时,器官肿大,边缘钝圆,被膜紧张,色泽灰白或浅灰黄色,尤如开水烫过一样,切面突起,边缘外翻,质脆易碎,结构模糊不清,重量增加,比重降低。镜检:细胞肿大,结构轮廓保持,胞浆内充满大量微细蛋白颗粒,淡红色,核常被颗粒掩盖不清,隐约不明。严重时核肿胀,染色变淡,染色质肿大或溶解,核膜破裂或崩解消失。肝、肾、心病变详见教材。 5、结局:是较轻微的病变,是一个可复过程,病

12、因消除后,即可恢复。颗粒变性时,器官功能降低。心脏颗粒变性收缩全身血循障碍急性心衰或死亡。肝脏颗粒变性合成、解毒能力。肾脏颗粒变性重吸收、排泄功能障碍蛋白尿、糖尿。二、脂肪变性(fatly degeneration)脂肪是细胞的一种重要成分,多数情况下,它们以极细的小滴散布于细胞内,或与蛋白质结合为脂蛋白,因此在细胞结构正常时是不易看到的。1、概念:细胞在某些病理过程中,细胞内出现异常增多的脂肪滴。 2、脂肪滴来源 外源性 饲料 脂滴 体脂内源性 细胞结构崩解 细胞内脂蛋白质复合物分解脂滴多半来源于饲料或体脂,分解后的脂酸经血液进入细胞内,未能被细胞利用或转变为磷脂细胞内出现脂滴。这属于细胞外

13、源性的,也是暂时性的。细胞受损伤后,细胞内结构崩解或细胞内脂蛋白复合物分解而出现的脂滴,是细胞内源性脂类的显现。脂变也是一种可复性病变,是与颗粒变性同时存在的,颗粒变性的进一步损伤,可能出现脂变,因此脂变一般是比颗粒变性更严重的损伤。脂变也是一种急性病理过程的细胞变性形式。脂变 一方面是浊肿细胞进一步损伤 另一方面是急性病理过程的细胞变性形式常发器官:实质器官、肝、心、肾等。3、原因 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贫血、淤血等。4、机制 从三个方面理解 1)脂肪正常代谢 2)异常时脂肪滴来源 3)机制图 脂肪正常代谢(来源与去路) 饲料 糖 其它组织利用 来源 肠道吸收的乳糜 脂库 血浆中 内质网通

14、道 细胞脂肪 脂蛋白 线粒体内氧化 磷脂、类脂等与蛋白质结合为细胞成分 结构脂 粗面内质网中合成 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白蛋白 去路异常时脂肪滴来源(1)结构脂肪破坏,线粒体崩解或溶解常见于中毒、缺氧、急性传染病。正常时,线粒体中含脂肪35%,常与蛋白质结合为脂蛋白。在致病因子作用下,细胞代谢障碍,酸性产物,线粒体膨胀、崩解,使线粒体中与蛋白结合的脂肪分解,细胞浆中显现脂肪滴,称为脂肪显现(fat phanerosis)。 (2)细胞的脂肪供应、利用和合成不平衡即中性脂肪合成过多。当动物饥饿持续较长时,体内糖原耗尽,能量,机体动用体内贮存的脂肪供能,脂肪酸大量形成肝脏,此时肝合成脂肪的能力大于

15、肝氧化、利用和合成脂蛋白的能力。在糖原缺乏的情况下,细胞氧化过程,ATP细胞利用脂肪能力脂肪沉积于细胞内。(3)脂肪酸的氧化受阻缺氧时,脂肪酸的氧化受阻,同时影响脂蛋白合成。(4)血浆运输脂肪酸障碍血浆中游离脂肪酸运输肝,大部分与磷酸甘油合成中性脂与蛋白质、磷酸、胆固醇等在内质网中合成脂蛋白运到肝外被其它组织利用。如果在某一环节出现障碍,则造成脂肪在肝细胞中沉积肝细胞脂变。(5)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脂蛋白合成障碍如蛋白质、辅酶A、维生素B12、叶酸、胆碱等,它们影响脂蛋白合成,或脂肪酸的氧化,而出现脂肪变性。 中性脂肪脂肪滴成分 磷脂、胆固醇以上物质的混合物脂肪变性机制图 致病因子 细胞 物质

16、代谢障碍 中性脂在内质网中转变为脂蛋白障碍饥饿持久 酸性代谢产物 缺氧、缺乏营 养物质糖原分解、ATP 细胞结构脂肪破坏 贮存脂肪动员 线粒体崩解 脂蛋白合成受阻 食入脂肪过多 脂肪酸氧化不全 血脂 线粒体脂蛋白分解 血浆中乳糜微粒 肝细胞 细胞浆中出现脂肪滴 缺乏蛋白质 细胞脂肪变性 血浆中游离脂肪酸 肝脏 肝细胞中中性脂肪 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 脂肪代谢障碍(VitB1、CoA、叶酸等)5、病变外观 初期或轻度脂变,仅器官稍带黄色。严重时,器官体积增大,边缘钝园,表面光滑,灰黄或黄色,质地松软脆弱,切面稍突起,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镜检 肝、心、肾病变见教材。补充资料肝脂肪变性机制:1)、

17、肝细胞浆内脂肪酸(1)高脂饮食或皮下、大网膜等处脂肪大量分解血液脂肪酸增多。(2)缺氧肝细胞糖酵解生成乳酸增加血脂酸。(3)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脂肪酸。2)、饮酒磷酸甘油甘油三脂合成。3)、缺氧、营养不良、中毒载体蛋白脂蛋白甘油三酯蓄积于肝细胞内。6、结局 脂变是一种由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表现,是可复性病变,此时功能降低。如果继续发展,则发生坏死。饥饿肝色土黄、泥土色因长途运输、饲料缺乏、饮水不足而引起。肝除色泽变化外,体积硬度正常,其它器官不见明显病变,要注意区别。家畜在屠宰前,受到一些强烈应激因素的作用肝糖原消耗过度,PH过快肝色泽变化饥饿肝。因此单纯饥饿不是造成饥饿肝的唯一原因。三、其它病

18、变透明变性、淀粉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等详见教材(P5153)。第三节 坏 死细胞死亡 坏死 细胞凋亡坏死一、概念:动物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为坏死(necrosis)。坏死是局部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严重障碍的表现,原组织、细胞完全功能丧失,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坏死与死亡不同:机体死亡指的是心跳、呼吸停止,进入不可逆状态,在死亡的一段短时间内,机体许多组织仍然存活。坏死是由变性进一步发展而来,变性坏死,是一个由量变的质变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故称为渐进性坏死。 小的局限于个别细胞单个细胞死亡。坏死的范围 小块组织坏死块状坏死。大的某个器官或某一部分坏死如皮肤坏死脱落。类型:生理

19、性坏死正常的活体内,组织、细胞的死亡不一定是病理性死亡,在生理状况下,在不断的新陈代谢,如皮肤的表皮细胞脱落、红细胞的死亡等都属于生理性死亡。 病理性坏死是由于致病因素引起的。二、原因任何致病因素,只要它的作用达到一定强度和时间,能使细胞组织物质代谢停止 坏死。 1、机械性 机械性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机体破坏局部组织。 由于受损伤组织周围发生淤血、出血、物质代谢障碍。2、物理性高温 蛋白凝固。低温 细胞内水结冰,胶体性状破坏。放射线细胞内DNA与DNA有关的酶系统破坏。3、化学性各种强烈的化学物质(强酸、碱、重金属盐等)、有毒植物的毒素、霉菌毒素等细胞蛋白变性、酶活性被抑制细胞死亡。4、生物性各

20、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毒素。病因产生的毒素直接破坏细胞内酶系统。病作用于小血管壁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局部血循障碍间接导致细胞死亡。猪瘟肠黏膜坏死、脾梗死;猪付伤寒时的肝坏死;坏死杆菌引起的皮肤坏死;结核病时的肺干酪样坏死。5、神经营养机能障碍神经营养机能是指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和营养物质供应的机能。如果发生障碍组织、器官物质代谢障碍萎缩、变性、坏死。6、缺氧 组织细胞缺氧细胞呼吸、氧化磷酸化作用,ATP合成障碍。 损害专门的细胞器或酶系统。7、免疫机制紊乱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由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损伤。各种致病因素细胞细胞膜损伤 酶的结构和功能障碍三、病变

21、 1、细胞核变化 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浆 微细结构破坏,胞浆呈颗粒状 嗜酸性染色的核蛋白体解体,胞浆红染 胞浆溶解、液化 胞浆水分逐渐丧失固缩,呈园形小体,嗜酸性小体3、细胞间质 间质结缔组织基质解聚,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相互融合,失去纤维性结构。 胶原纤维结构消失,成为一片均质、无结构的纤维素物质,为纤维素样变,即纤维素样坏死。在组织发生严重坏死时,实质细胞和间质成分同时发生坏死变化,一定时间后,无结构的坏死细胞和纤维样变的间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片颗粒状或均质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常见凝固性坏死。4、临床表现外现与活组织相似,但无光泽,较深浊,失去正常弹性,捏起或切割回缩不明显。失去

22、血液供应,皮温降低,摸不到脉搏,切割无血流出。补充资料:坏死初期呈现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活性超微结构变化,电镜下,胞核染色质高度致密,聚集于细胞膜附近,细胞器退化,线粒体肿大,破裂,钙盐沉积,溶酶体肿大,破裂细胞自溶。诊断作用: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一些胞浆内的酶可释放入血,临床上检查血液中某些酶的增加来诊断疾病(一般作为参考指标)。如心肌梗死血液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肝坏死血液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胰坏死血液淀粉酶。四、类型1、凝固性坏死 干酪样坏死:肺结核蜡样坏死:肌肉脂肪坏死:脂肪 创伤性 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脂肪破裂,脂肪外溢。 巨嗜细胞吞噬脂质,在局部形成肿块。

23、酶解性急性胰腺炎,脂酶外溢,消化周围脂肪 组织。 2、液化性坏死 化脓、脂肪坏死和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都属于液化性坏死。3、坏疽组织坏死后,由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引起的变化。外现:灰褐色或黑色部位:易受腐败菌感染部位,四肢、耳壳、尾根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肠、子宫、肺)(1)干性坏疽部位体表、四肢、耳壳、尾根。原因因为局部血循障碍(动脉阻塞、血栓等)组织缺血坏死。由于坏死暴露在空气中,水分蒸发,腐败菌不易生长繁殖,病程发展较慢,坏死组织干涸皱缩,色呈棕黑或黑色。坏疽区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明显,有炎性反应带。如慢性猪丹毒,颈部、背、尾根皮肤坏死。牛慢性锥虫病的耳、尾、四肢

24、下部飞节和球节,皮肤坏死。耕牛冬季耳、尾根皮肤冻伤坏死。(2)湿性坏疽部位外界相通的器官(肠、子宫、肺)。原因坏死部位不仅动脉受阻,同时静脉回流障碍,腐败菌感染。 坏死组织含水多,有利于腐败菌生长繁殖,因而坏死组织发生腐败分解、粥状完全液化。污秽、绿色或黑色,柔软湿润,且与周围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由于腐败分解产物大量形成吲哚、粪臭素、H2S等,腐败恶臭。如果有毒物质和细菌毒素一起被吸收自体中毒。 如牛肠变位、牛产后腐败性子宫炎及牛坏疽性乳腺炎。人的坏疽性阑尾炎、 肠坏疽、肺坏疽、产后坏疽性子宫内膜炎。 (3)气性坏疽部位深部创伤,骨骼肌。原因深部创伤感染了厌氧性细菌(产气荚膜杆菌),并繁殖产生

25、毒素,侵害创伤周围肌肉组织,使局部肌肉坏死。它们分解坏死组织的肌糖原,产生大量气体(H2、CO2、N2)形成气泡,使坏死组织成峰窝状。呈污秽的棕黑色,触之有捻发音。切开病变部位,有黄红色带酸臭、含气泡的混浊液体流出。如牛气肿疽。 五、结局 溶解吸收腐败排落机化、包囊形成附:凋亡一、概念 细胞在一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性程序,结束其生命的生理性死亡程序性细胞死亡(RCD)二、凋亡的原因1、诱导凋亡的因素 糖皮质激素、射线、TNF(肿瘤坏死因子)、 CTL(细胞毒T淋巴细胞)、TCR(T细胞抗原受体)、自由基、细菌、抗癌药物等等。细胞凋亡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已预设在活细胞

26、之中,正常情况下它并不“随意”启动,只有当细胞受到来自细胞内外的凋亡诱因作用时,它才启动,使细胞走向死亡。(1) 激素和生长因子失衡缺乏时,细胞发生凋亡;过多时,细胞也发生凋亡。如强烈应激引起淋巴细胞数量,主要由于大量糖皮质激素分泌诱导淋巴细胞凋零亡。(2) 理化因素射线、高威信扫地、强酸、强碱、乙醇、抗癌药物 细胞凋亡。如电离辐射 大量氧自由基 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DNA损伤 细胞凋亡。(3) 免疫因素免疫细胞在生长、分化和执行防御、自稳、监视功能中,其免疫分子参与了免疫细胞或靶细胞的凋亡过程。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可分泌粒酶(granzyme),引起靶细胞发生凋亡。(4) 微生物学因

27、素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可诱导细胞凋亡。如HIV(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时,可使大量CD4(抗体与细胞表面标志反应的抗原决定簇)淋巴凋亡,此时AIDS(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人免疫功能,引起肿瘤和机会性感染。2、抑制凋亡的因素: 性激素(雌激素、睾丸酮)、NCF、PDGF、IL-2(神经生长因子)、LL-5、GCF、病毒、ACTH。某些二价金属阳离子如Zn2;药物苯巴比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病毒EB病毒、牛痘病毒CrmA、中性氨基酸等都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可见:正常组织、老化组织及正常培养的细胞三、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从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因素的作用到细胞凋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8、:()细胞凋亡过程凋亡及信号转导细胞内外的凋亡诱导因素通过各种受体,作用于细胞后,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形成与细胞凋亡有关的第二信使物质,如a+2、c、神经酰胺等,然后通过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后续程序。凋亡基因激活调控凋亡的基因接收电信号转导途径传来的死亡信号后,按预定程序启动,并合成为凋亡的执行执行凋亡所需的各种酶类相关物质。细胞决定死亡的细胞迅速进入死亡执行阶段,凋亡主要的执行者是核酸内酶(ase)和凋亡蛋白酶aspases,前者彻底破坏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全部指令,后者导致细胞结构的全而解体。凋亡细胞的清除已凋亡细胞可被邻近的吞噬细胞或其他细胞吞噬、分解。 CAMP 与凋亡相 核酸

29、内切 凋亡诱导因素受体 Ca2 死亡信号 关基因激 酶、凋亡 神经酰胺 活 蛋白酶激活 细胞凋亡 巨噬细胞吞噬,分解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的调控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及特点细胞凋亡一旦被诱发启动,细胞将在信号传递机制的参与下,遵循自身既定程序一步步地进行下去,直至死亡。 凋亡信号传递机制参与凋亡信号传递的主要物质有蛋白酶、蛋白激酶、核酸内切酶、蛋白酪氨酸磷酯酶、神经酰胺及a+2等,但传递机制却复杂多样。凋亡信号传递研究较多的是被称为“死亡分子”的as。as又称po-l,是存在于免疫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细胞膜上的表面受体,为型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Fas的天然配体FasL(见于活体的细胞

30、)为型膜蛋白,亦属于家族。当Fas与Fasl(或与FAS单抗)结合时,可导致Fas分子死亡区的自聚或交联,向Fas阳性细胞内传递初始的“死亡信号”,再经复杂的信号传递和级联性基因表达调控,最终引起该细胞凋亡。B、凋亡相关基因的种类和作用目前已发现许多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病毒基因、生长因子及其抑制因子基因、细胞受体基因及蛋白激酶基因等与细胞凋亡相关,按其对凋亡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促进、抑制和执行凋亡的种基因。a、b原癌基因家族。一般具有抑制凋亡作用,其表达的大多数相关蛋白可抑制射线、自由基及化学药物等引起的细胞凋亡。b、p53抑癌基因。Wtp53具有诱导(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将野生型p53(Wp5

31、3)导入癌细胞可诱导癌细胞凋亡。在射线等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中,Wp53起重要的诱导作用,p53蛋白可使细胞周期暂停于期,等待损伤的修复,如修复失败,p53蛋白可诱导细胞凋亡以清除损伤的细胞。突变或缺失则不能诱导细胞凋亡,可导致体内突变的细胞增多以至发生肿瘤。c、c-myc原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发现,c-myc的扩增及高表达,既能促进细胞的增殖与恶变,又可促进细胞凋亡。至于向哪个方向调节要取决于第二个信号的刺激,如果加入生长因子则抑制细胞凋亡,使细胞进入增生状态;如果去除生长因子,细胞则进入凋亡过程。d、细胞凋亡执行基因。是指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才有表达的基因,与细胞死亡关系密切,故又称为“死亡

32、基因”。人和鼠等哺乳动物的白细胞介素转化酶可引起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需要细胞死亡“特异”蛋白的表达,因而某些mRNA蛋白质的合成仍在进行,整个过程常需供能。如在培养的胸腺细胞中检测不到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当加入糖皮质激素引起胸腺细胞凋亡时,则有该酶的表达,提示该酶可能是在凋亡过程中新合成的。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入。四、病理变化光镜下:细胞收缩变圆,胞浆嗜酸性,核园缩、碎裂或消失,整个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小体。在出生后的多细胞生物体内自然发生的细胞凋亡,其凋亡细胞的分布特点多为散在性单个细胞,例如皮肤和粘膜细胞的更新、腺上皮和血液中有形成分的死亡以及内分泌依赖细胞在激素

33、分泌下降或分泌阻滞时引起的萎缩等。而实验培养细胞或受治疗的体内外肿瘤细胞,由于施加因素的干预,可以发生连续成片的细胞凋亡。五、生物学意义凋亡作用: 1、确保正常发育生长 2、维持内环境稳定 3、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能胞凋亡参与了机体的防御反应)。细胞凋亡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细胞凋亡作为生理过程,它具有三项作用:一是确保正常发育、生长。机体的发育、生长过程并不仅仅与细胞增殖与分化有关,凋亡在器官组织的形成、成熟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它可清除多余的、失去功能价值的细胞。二是维持内环境稳定。受损、突变或衰老的细胞如果存留体内就可能干扰机体功能,甚至演变为多种疾病如肿瘤。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

34、必须及时清除这些细胞,清除这些细胞的主要方式就是凋亡。通过细胞凋亡被机体清除的细胞数量相当可观,每秒钟可达数百万个。三是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细胞凋亡参与了机体的防御反应。如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受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使降解,整合于其中的病毒也随之被子破坏,从而阻止了病毒的复制,细胞凋亡规律一旦失常,将导致个体发育障碍,免疫状态失调,而且肿瘤等多种疾病也应运而生。、细胞凋亡与个体发育、生存动物和人从胚胎开始到衰老死亡,各个发育时期组织形态结构以至机能的变化,都必须有凋亡的参与调节,使不该存在的细胞凋亡,从而使在生长发育中的组织器官为适应生存而变换形态结构,例如蝌蚪变成青蛙时尾巴的消失就是细胞凋亡

35、参与的结果。对于发育成熟后机体,生长过程中细胞凋亡和再生等有序的新旧交替,才能保持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相对稳定,例如体内白细胞寿命很短,死一批,再生一批,相互交替严格有序,是凋亡在起调控作用,如果凋亡失常,只生不死,则会发生白细胞堆积而患白血病;相反,不该死的细胞过多地凋亡,也会发生许多疾病。可见,细胞凋亡规律如果失常,个体发育和生存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或发育畸形,或发生各种疾病甚至死亡。、细胞凋亡与免疫细胞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成熟过程中,约有的细胞发生凋亡。细胞抗原受体()基因发生重排时,如果基因发生无意义的点突变,不能产生正确的分子,细胞即发生凋亡此为阳性选择;产生了正确的分子的细胞,还必须经

36、过一次阴性选择,使可导致自身免疫的细胞也发生凋亡。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与细胞相似,编码免疫球蛋白(g)的基因片段要经过重排,才能在细胞表面产生个体型g,在抗原刺激下,还要进行阴性选择即克隆消除,把可能引起自身反应的细胞克隆通过凋亡除掉。总之,淋巴细胞谱系发育和“自身或非已”的选择与淘汰,都必须有细胞凋亡的参与。如果凋亡规律失常,就会产生自身免疫病或淋巴瘤。第 四 节 病 理 性 色 素 沉 着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al pigmentation):是组织中色素含量增多或原来不含色素的组织有异常色素沉着。分类 内源性色素由体内自己产生。 酪氨酸、色氨酸衍生的色素:黑色素、嗜银物质、肾

37、上腺色素。 血红蛋白色素:血红蛋白、含铁血血黄素、卟啉、胆红素等。 富含脂肪的色:脂褐素、类蜡素等。 外源性色素 体内的。从外界进入。 炭末、石末、铁末和其它有机或无机色素等。一、内源性色素(一)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 成分:含铁的棕黄色色素,是一种血红蛋白源性色素。是由铁蛋白集结而成的非结晶性颗粒,大小不一。部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内,细胞崩解则出现在细胞外。来源: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由血红蛋白分解衍生而成。故肝、脾器官内,正常时含少量含铁血黄素。如果大量沉着,则属病现象。病变:局部有出血灶时,可见局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如慢性心衰竭时,因肺瘀血,红细胞进入肺泡,并被肺巨噬细胞吞噬,在细胞内形成含铁血黄素,从而使肺及支气管的分泌物呈淡棕色或铁锈色。 全身则为含铁血黄素沉着病(hemosiderosis)。 因为,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此时,红细胞可在血管内被破坏,也可在肝、脾、淋巴结、骨髓、肾等器官内被巨噬细胞吞噬而被坏,再在细胞酶的作用下,血红蛋白被分解不含铁的橙色血质和含铁的含铁血黄素沉着于组织内。 沉着部位 肝、脾、淋巴结、骨髓、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