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0480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2011年第6期(总第245期)学术论坛ACADEMICFORUMNO.6,2011(CumulativelyNO.245)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蒲清平,徐爽【摘要】感恩是对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心理学已有关于感恩研究的理论包括感恩层面理论,拓展建构理论,感恩道德情感理论和感恩认知情绪理论等,研究者们从静态角度深入探讨了感恩的定义,结构和机制,但未取得共识.文章在评述和总结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感恩的定义和分类,并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提出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感恩应该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的三个成分,且三者

2、间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关键词】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情绪;感恩行为【作者简介】蒲清平,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副叔授;徐爽,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士,重庆400045中图分类号】B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6016404Gratitude(感恩)一词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所有源自这个拉丁字根的词都与”仁慈,慷慨,礼物,给予和接受的美等”有关(Pruyser,1976)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滴水之恩,

3、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等谚语充分说明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感恩及其重要性已经受到宗教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关注.例如Cicero称“感恩不是最大的美德,却是所有美德之母”(RAEmmons&CMShelton,2002).然而,心理学领域对于感恩的研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何为感恩?感恩是一种情绪吗?感恩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感恩的认知成分是什么?显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利于感恩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增强社会关系联结,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和和谐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感恩的定义出发,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提出

4、感恩的心理机制.并对感恩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以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拓展感恩心理的相关研究.一,感恩及分类1.感恩的定义首先,从上述周内外词源解释来看,感恩(gratitude)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感,动人心也”,说明感恩是内心感受和意识;(2)“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说明感恩是一种正性情绪体验.(3)”给予和接受的美”,”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说明感恩是人际交往行为,包括施惠者给予和受惠者接受的自愿行为.其次.尽管心理学研究者对感恩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与词源解释类似.他们的定义都主要集中在意识,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对此,有的研究者较好

5、地同时概括了这三方面,例如,BaumgartenTrainer(1938)认为,感恩包括四个成分:愉快,对施惠者的善意,回报愿望和回报责任;敖霜(2008)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770727,30800292)助项铒.重庆大学思政项磷(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资助项目164行为.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只强调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在强调意识方面,Peterson和Seligman(20o4)把感恩定义为感知到接受礼物的感谢和愉悦,不管这种礼物是从他人给予的实际利益,还是在自然美景中感受片刻的

6、安静祥和,他特别强调.感恩是人们意识到了他人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在强调情绪因素上,如Emmons和McCullough(2oo3)认为,感恩既可以表现为稳定的情感特质.也可表现为短暂的情绪体验,且有研究证明.感恩是主观幸福产生的原因之一.Emmons认为感恩是一种对接受恩惠或帮助后感到高兴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个人在成为利他行为的获利者时所表现出的感激之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对外界(他人,社会,自然等)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即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的社会认知过程.感恩意识指人对感恩价值,重要性评价以及表达感恩期待的认知过程,即知恩;感

7、恩情绪指伴随感恩认知过程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情绪强度,频率,广度,密度四个层面.即感恩.感恩行为是人们受到外界恩惠和帮助后,倾向于把感恩意识和感恩情绪反馈给外界的行为转化过程,即报恩.所以,本文所说的感恩包括知恩,感恩和报恩等三个动态连续过程.2.感恩的分类按照感恩状态.可以将感恩分为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是不同个体认知他人给予恩惠并产生正性反馈的稳定倾向.特质感恩和其他亲社会特质有唯一关联.并且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Lee等人(2007)关于感恩倾向的研究表明,感恩环境诱发了更多的感恩情绪.并且高感恩倾向的人在幸福感测验的四个维度都显着高于低感恩倾向的人.说明感恩倾向能够有效预测人们的主

8、观幸福感.高感恩倾向有助于增强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状态感恩是个体得到帮助后产生短暂的感恩情绪.状态感恩促进报答行为.McCullough等发现高特质感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更频繁,更强烈的状态感恩体验.PWatkins等人(2006)年的通过对Texas酿酒厂的参观者研究发现,状态感恩会随着施惠者对交换礼物的预期增高而增高,并且证明了感恩和亏欠的情感本质虽然相同,但是二者的情绪体验状态不同.侯小花(2009)的行为研究表明,状态感恩启动组与非启动组差异显着,启动组的捐助量显着大于非启动组的捐助量.按照感恩对象,葛琳(2007)等人将感恩分为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国家之恩,大地之恩以及天地自然

9、之恩.黄学超(2oo8)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将大学生感恩倾向分为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与剥夺感受等四个维度.研究发现,大学生感恩父母的倾向最强,然后依次是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剥夺感受;总的来说,感恩体验强的个体,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更高.感恩的认知机制及研究感恩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心理过程,不仅是一种特质或状态.更是一种具有动态性,方向性的社会认知过程.Wood等从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水平提出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并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的关系(Woodeta1.2008).赵国祥和陈欣(2006)认为感恩包括三个层次:认知,情感和实践

10、层次.国内其他学者认为感恩主要包括以下过程:知恩(认知)感恩(情感)报恩(行动,回馈社会)施恩不图报(最高境界).魏晓华(2008)提出报恩心理机制包括:识恩感恩报恩报恩的反馈一系列连续的过程.以往研究者大多从静态角度探讨感恩的定义,结构和机制,然而,感恩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用动态观点阐述其内部机制并探讨感恩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的感恩认知机制:感恩包括感恩意识(知恩),感恩情绪(感恩)和感恩行为(报恩)三个成分,且三个感恩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根据个体感恩角色不同,具体阐述感恩的认知心理机制:(1)作为受惠者,其感恩心理机制是感恩意识感恩情绪感恩行为的动态过程.

11、首先.个体意识到获得他人的帮助或恩惠,产生知恩的积极认知.并且认为获得恩惠的正性结果是外部因素或者他人努力,产生外部归因;其次,外部归因倾向导致感恩情绪的产生,个体体验到复杂的感恩情绪,诱发了报恩动机;再次,个体互惠公平,平等交换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的亲社会的感恩行为;最后,个体亲社会的感恩行为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和反馈,进一步强化感恩意165识.(2)作为施惠者,其认知心理机制是感恩行为感恩意识感恩情绪的动态过程.首先,个体根据他人需求有目的性的提供帮助等感恩行为,感恩行为得到自己和他人评价;其次,感恩行为结果的评价反馈到个体的认知层面.产生感恩意识;再次,个体对感恩意识的归因倾向产生感恩情

12、绪体验;最后,感恩情绪的高度唤醒维持互惠公平的动机,促使个体再次做出感恩行为,使感恩成为”惯性”,增强社会关系联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下面根据已有研究分别介绍感恩认知机制中的感恩成分及影响因素.1.感恩意识与归因感恩倾向影响因果归因.感恩倾向不仅仅是一种体验特殊情感(即感恩)的特质,它也产生于一个人对积极结果的原因所作的特殊归因.Weiner认为归因对感恩很重要.归因方式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感恩倾向(Weiner,1985).他认为,具有感恩倾向者倾向于把他们的积极结果归因于他人的努力.相反地.不具感恩倾向者似乎更倾向于把他们的成功和好运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者积极的人格特征.当然.具有感恩倾向者倾向

13、于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积极结果所提供的帮助.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看重自己的主观努力.相反,具有感恩倾向者能够拓宽归因范围.包括大量曾经为自己提供帮助获得幸福的人,可能这种特殊能力能够将感恩倾向者与普通人区分出来.2.感恩情绪与动机Solomon(1997)认为,感恩不是一种基本情绪,因为它没有生理表征或者明确行为反应,不能追踪或者简化为一种单一具体的心理过程.Solomon指出.感恩不能通过明显的面部表情表达出来,但是.感恩经常通过谢谢,感谢的沉默和礼尚往来的礼物表达出来.Komter(2004)认为感恩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过程.Simmel(1950)和Gouldner(1960)认为.感恩是一种帮

14、助人们维持他们互惠义务的力量.由此看出,感恩情绪导致了个体的平等交换和互惠利他的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促进了一系列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提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3.感恩行为与评价感恩行为的结果评价对感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结果评价的效价.如果感恩行为的评价结果为正性,积极的,这会大大增强感恩意识;相反,如果感恩行为的评价结果为负性的,消极的.这将大大影响感恩意识.刘晓岚(2oo8)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166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少数大学生的感戴得分比较低;且大学生感戴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呈显着正相关.三,感恩的相关理论探讨综上所述,研究

15、者从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三方面研究感恩的认知机制得到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其中关于感恩的机制的解释主要有感恩认知情绪理论,感恩道德情感理论,扩宽建构理论和感恩层面理论.1.感恩认知情绪理论海德认为,当人们从他们认为有意帮助他们的人那里得到帮助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感激心情.感恩意图是感恩的决定性因素.他还指出.若施惠者要求受惠者应该感激他的话,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受惠者倾向于用内在动机来表达感恩.Lazarus(1994)认为个体是否体验到感恩.取决于个体的共情能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施惠者给予礼物和受惠者接受礼物都包括共情.因为受惠者必须意识到施惠者的积极意图,同时,

16、施惠者也认识到受惠者的需求.即只有当双方对施惠者的行为产生共情时.受惠者才能体验到感恩.赵国祥和梁勤儒等认为感恩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2.感恩道德情感理论McCullough等人(2oo1)提出理解感恩道德的多层面理论框架.他们认为感恩具有三种道德功能:”道德测量计”,”道德动机”功能和”道德强化剂”功能.第一,作为道德测量计,感恩

17、依赖于社会认知信息的输入.在下列情况时人们更容易体验到感恩:(1)获得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收益时;(2)通过付出大量努力和成本得到收益时;(3)通过有意图的努力付出获得收益,非偶然获得时;(4)当努力付出是不求回报时.第二,作为道德动机功能,感恩有助于给予和互惠,因此,感恩促进个体做出道德行为.第三,作为道德强化剂,感恩鼓励施惠者重复做出道德行为.3.拓宽建构理论拓宽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宽人们的暂时的思想行为脚本.从而建构他们持久的个人资源.McCullough认为由感恩情绪唤起的感恩行为倾向,能够促使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行为可以指向施惠者,也可以指向他人.Goldmal1.Sev

18、er和Seever(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感恩的施惠者会更加积极的帮助他人.Fredrickson(2001)认为,感恩的行为倾向是拓展的,它不局限于狭隘的报答方式或者模仿施惠者的亲社会行为方式回报.感恩促使个体思考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感恩并且报答施惠者.她还指出,感恩能通过互惠利他作用建构社会资源.感恩也能刺激互惠公平和相互依赖关系.例如,Peterson和Stewart(1996)选取毕业于Radcliffe大学的女大学生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受到他人指导的被试在中年期更倾向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原因是获得他人指导的被试感恩青少年时期曾经帮过自己的人,更强烈的感恩情绪激发被试的

19、慈善行为.4.感恩层面理论McCullough及其同事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具有强烈感恩倾向的个体体验到感恩情绪的阈限值较低.这种低阈限值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层面组成的:感恩强度,频度,密度和广度.强度指在经历积极的生活事件后,感恩倾向较高的个体比普通人体验到更加强烈的感恩;频度指感恩倾向较高的个体每天的感恩经历次数更多.甚至微不足道的善举和礼貌行为都可以使之感恩;广度指在特定时间段内个体感恩的生活事件范围.感恩倾向较高的个体的感恩事件范围更广,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家庭,工作,健康以及生命本身,及各种收获均表示感恩;密度指个体取得成功后,表达感恩的人数.感恩倾向较高的个体取得成功后对更多的人表达感恩

20、.四,总结和展望本文从感恩的定义人手.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感恩的定义和分类.从动态观点探讨感恩的相关研究及其认知机制.涉及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阐述了感恩的相关理论研究.但是感恩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理论.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对感恩的心理机制的验证研究有待深入.感恩的动态认知机制虽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感恩的认知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要实验验证.第二,感恩的情绪效价研究.感恩到底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还有如何区分感恩和亏欠?感恩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及其效价在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第三.感恩的影响

21、因素研究.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发现性别,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文化等因素都能影响感恩.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感恩的内在过程进而影响感恩的外在表现呢?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呢?第四.感恩研究方法的突破.目前对感恩的研究多采用调查问卷和行为实验进行探讨,缺乏经典的实验范式和神经机制研究探讨.这些问题的探讨.对深入了解感恩的神经机制及相关应用研究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1敖霜.重庆市企业员工感恩心理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8.2崔芳.南云,罗跃嘉.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黄学超.大学生感恩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8.【4赵国祥,陈欣.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6,(6).【责任编辑:舒生】1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