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 要:人本主义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其基本特征有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独特性、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人的角度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一、人本主义及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概述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张扬和主体人格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m),又称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位出发,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和尺度。起源于唯物主义思想家费尔巴哈,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为反对
2、中世纪教廷统治的工具。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随之兴起,人文主义被赋予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含义。关于人本主义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注重对人的行为、经验的研究,认为自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遗传、环境的影响。(2)重视人的个性,认为人具有选择、创新、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3)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借助特殊感觉、知觉研究真善美,突破创造力及人类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重视对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体系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1)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重视人的独特性;(3)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人本主义与马
3、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关键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既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也从人和动物的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因而它往往抽去人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历史条件,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社会历史的准绳,它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共同性、普遍性;而以人为本则既看到人的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正确区别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性和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个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它最早是以人际关系理
4、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 年代,运用并发展于4050 年代;60 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重视组织与个人的互动,重视教职工对决策的参与、合作计划、共同目标、自主性、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要求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二、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和策略(一)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管理思想不断更新,
5、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忽视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师生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等。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首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其次,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素质教育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意在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全面塑造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与人本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
6、表现在以下方面: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此,实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对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再次,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世纪,教育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全面的革新与提升,注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实施策略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任何工作忽略了人的因素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把管理的重心立
7、足于人,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位的原则。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下面将从人的角度分别阐明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管理过程的具体体现。1.对教师的管理(1)尊重教师,使之在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高对教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应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要不断完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竞争、
8、向上的环境和氛围。此外,还应确保教师的福利和待遇能够落实,避免生活包袱。(2)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职业懈怠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正确地把握教师的需要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绩效,还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针对教师的需要特点,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专业地位的个性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避免出现教师职业懈怠现象。(3)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潜力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发掘教师潜力的基本途径。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通过职后的培训来补充。研修培训结合了知识本位培训和能力本位培训,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就是校本培训 ,它强调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体化, 运用点菜式策略,根据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形式主义、主题不明、学非所用是与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