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1716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一 猫儿岩与南画猫 计划了很久,开学这一天才得实施。3月4日上午11点左右,我们在保定下京深高速,取道满城县,到县城以西的岭西村东口,离开柏油马路,驶上乡间沙土路,向北直扑易县猫儿岩。汽车颠簸剧烈,大家却很高兴,终于进山了。 稀薄的云雾遮住了太阳,大雨说,就喜欢这样的天气。我倒更希望阳光灿烂,那至少有利于我们预定的傍晚时分在五回岭眺望太行群峰。沙土山路上时速只能在50公里以下,然而群山静谧,四望无人,枯黄的干草和孤独的枣树在山坡上萧瑟着。虽然汽车轰鸣,还是能感觉到安静的氛围摇曳在山谷之间。 猫儿岩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 猫儿岩是河北省易县管头镇的一个村(大

2、队),从地图上看,在狼牙山西麓,漕河西岸。我们为什么要访问猫儿岩呢?这要从北魏太武帝的东巡碑说起。 民国十五年左右,中国金石碑拓上出现了太武帝东巡碑的拓本。罗振玉得到了一份,十分兴奋,称为“后魏第一刻”。他在后丁戊稿中对碑刻内容作了考证,并在石交录中作了录文。由于拓本不够清晰,录文也难免有些错误,比如,他把李盖错认为李羔,等等。罗振玉是第一个全面研究东巡碑的,他把这一碑刻与郦道元在水经注滱水的支流徐水条下所提到的太武帝御射碑联系起来,可谓有识。罗振玉的研究与周肇祥、施蛰存等比起来,要精当得多。东巡碑的拓本十分罕见,施蛰存先生1973年4月的跋文说:“此碑拓本,流传极少,余求之十余年,乃始得之。

3、”北图存有拓本,其缩印件已经出版。 水经注滱水:“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迳南岩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迳东岩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迳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踰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 据魏书,太延元年十二月,太武帝已经完成了对河北定冀诸州的东巡,正在返回平城的路上。其“御射”之所,自然就是东巡碑刊立之地。如果确认了东巡碑所在,水经注的文字就可以得到印证了。相关的问题,比如北魏时期

4、平城与河北的路线,也就可以由此得到澄清。那么东巡碑又出于什么地方呢? 宋代太平寰宇记提到此碑,但是似乎只是抄录水经注(当然文字微有差异,倒可据以校订郦书)。明清易州地志中,未见有提及此碑者。这说明,东巡碑早已不为人知,要么是倒伏沉埋,要么是人迹罕至。施蛰存说“民国初年河北易县西南八十里貓儿窪出土”,而罗振玉说“数年前易州貓儿窪出”。看来地点是明确的。易县猫儿窪是哪里呢?现代地图上,易县西南四十公里左右的地名中,有个猫儿岩。在十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上,猫儿岩写成“毛儿泥”。猫儿岩东傍漕河,而漕河发源于五回山,就是水经注中的徐水。看来,猫儿窪就是猫儿岩。太武帝往返,都是经由徐水谷地,越五回岭。太延元

5、年十二月,他从定州北返,在今天的管头(我疑管头即关头,后代讹管)进入徐水谷地,沿徐水向五回岭进发。从管头开始,也就进入了山地,河谷由开阔而陡然紧缩。太武帝“御射”之地,必在这一带无疑。 因此,上学期我就计划着到猫儿岩一游,顺便爬爬五回岭。幸运的是,春节前几天,在潘家园买到一批旧军用地图,其中包括唐河、满城、易县、涞源等县。春节后,我请专家大雨先生帮我读图,基本确定了方位。大雨还接受我的邀请,要和我一起前去踏勘。后来又邀得研究生朋友立雪和W君,终于在开学这一天出发了。 中午1点多,在管头东北进入漕河干流(即徐水主干),很快进入壮丽的峡谷。到一个村庄,打听到这个地名是南画猫,北距猫儿岩还有五华里。

6、南画猫村庄东傍徐水,河东岸就是高逾百米的悬崖峭壁,景色极佳。我们停车方便,顺便来到河边。在西岸阶地注目对岸的岩壁,猛然想起郦道元“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的话,觉得就是写这个地方的,而且“览崇岸之竦峙”的确符合我们此刻的感受。这种景象令人胸中顿生豪气。 但是我们的目的地是猫儿岩。经过北画猫,再走几分钟,就到了猫儿岩。令人失望的是,猫儿岩这里是一片相当开阔的河谷盆地,东西山地都比较舒缓,没有悬崖峭壁,自然也就没有水经注所描写的那种景象。和村里人攀谈,他们对大石碑之类的东西,全无所知,而且说,三、四年前,有几个考古的来过。我记起去年在太原,听山西考古所所长张庆捷说过,他们曾经到河北调查过太武帝东巡碑。

7、张庆捷对灵丘县的文成帝南巡碑的调查,十分成功,现在南巡碑已经成为北魏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他联想到东巡碑,特别是郦道元说“碑阴皆列树碑官名”,和他正关注的南巡碑职官研究,应当有极大关系,所以他对此很有热情。我猜想是他和河北省的同行们来过这里。当然,他们看见的猫儿窪,与郦道元的描述全不相符,而且当地人也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调查似乎没有什么结果。 我们却没有轻易绝望。首先,猫儿窪未必就是指今天的猫儿岩。猫儿岩是如何得名的?综合当地人的各种说法,南画猫东山的那片悬崖,有一大块峭壁上,有石头隐起若猫状,就象是画上去一般,由此得画猫之名。而“猫儿岩”一词,本来也是指这一块石壁的。这一片悬崖,恰恰是猫儿

8、岩这个河谷小盆地的南端。至此,我们认为,不能把旧时所说的猫儿岩地名,固执地理解为今天的猫儿岩村,而应当包括南北画猫两个村庄在内。这么考虑之后,我们感觉,刚才经过的那个南画猫,就是太武帝“御射”之所,也应当就是立碑之所。以前的调查者,可能是从北路(良岗)而来,未能注意南边南画猫的特别景观,所以未曾有机会到真正的“猫儿岩”下面看一看。 看来我们必须回头到南画猫了。这时已是下午2点多,大家都感到饥饿难耐。猫儿岩没有饭馆,南画猫也没有,当地人说,北边五里远的甘河村似乎有个小饭馆。为了顺便看看附近一带的地形,我们先到甘河。甘河那家小饭馆早就关门停业了。无奈,我们闯入一家路边小卖部,恰好女主人在吃饭。我看

9、饭盆里的糖烧饼至少有十多个,就大胆请求女主人让我们分享她的午餐。善良朴实的女主人同意了,还把锅里的炒土豆条让给我们一碗。饱饱吃了一顿,精神大振,我们迅速赶回南画猫。 南画猫的村民对我们这一群外来者很感兴趣,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和他们谈话。我问:这一带是不是曾经有一个大碑?你们记得老人提起过这里有个大碑吗?肯定的回答立刻就出现了。是的,有一个大碑,就在河边,60年代送到南管头做石磨了;剩下一个大大的碑座,后来平整农田给崩(炸)掉了。他们所指的原来立碑的地方,在河西岸阶地上。我们走过去,只见麦苗青青,下临河床。对面就是壁立如削的悬崖。 北魏皇帝都是草原的子孙。即使他们早已远离草原,迁入桑乾河谷,甚至后来迁入洛阳,他们也经常以弯弓射远为游戏。太武帝的孙子文成帝,文成帝的曾孙宣武帝,都在不同的地方留下了炫耀射技的“御射碑”。 他们的箭,射得又高又远,总是越过那些壁立的岩石山峰,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而那些岩石,也许,的确见证过这不可思议的一刻。今天,这片峭拔的岩石上,只有山羊吃着我们看不见的草。下午3点半,我们离开南画猫,向北,沿着徐水河谷,沿着太武帝“御射” 之后继续北行的路,前往我们的第二个目标五回岭。二 五回岭与五回道 确定了东巡碑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太武帝一行返回平城所走的路线,即溯发源于五回岭南坡的徐水而至五回岭,翻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