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2035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总论老师讲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加利TEL:13265039998Q Q:107998714带着问题来学习1.针灸治疗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针灸的治疗作用是什么3.针灸治疗的原理与应用是什么针灸是怎么治病的头痛扎头手痛扎手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等规律防治疾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治疗疾病要综合运用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并注重经络穴位诊断再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并考虑腧穴作用、机体特异性按方施术。

2、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阴阳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扶其正气祛其邪气使机体阴阳恢复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长期以来许多人对针灸有一种偏见认为针灸是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没有什么理论只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痛为腧罢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作为一名好的针灸医生必须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总论中分别就针灸治疗的作用、治疗原则、辨证方法、针灸处方四部分进行讲述在各论中结合具体病症进行分析以使同学们掌握针灸辨证论治的方法为针灸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机体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条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病态机体经络壅滞、气血不畅、

3、脏腑失调、阴阳失衡。治疗作用阴阳纲扶正祛邪法则强疏通经络气血畅三大功能不可忘针灸治病疾病针刺艾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经络是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肤、四肢、五官七窍相互联系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一旦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引起种种病变。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法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经络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阻滞而引起种种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经络气血虚衰脏腑

4、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法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属实证治宜泻法进落气血逆乱者或属于气血虚衰、或属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经气包括了人体的元气、谷气、宗气等对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针灸治病是采用针法和灸法作用于腧穴、经络通过经气的作用、调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通其瘀滞、理其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如阳明经气偏盛引起的身热口渴可取阳明经内庭、曲池泻热止渴阳明经气偏衰引起的身寒可取阳明经足三里、合谷温补之。再如足阳明胃经浊气上逆引起呕吐足阳明胃经清气不升引起的腹泻、腹胀等症均可取足阳明经足

5、三里治之。以上均可通过疏理阳明经气调理气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所谓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淤血和食积等。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6、则虚。”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想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中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应予以泻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

7、祛邪后扶正。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法范畴有祛邪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热、启闭、开窍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中极、水沟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是应用。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8、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若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疾病进而阴阳分离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则因此调理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三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针灸的作用在于调和阴阳正如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

9、形与气使神内藏。”这就是说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是机体阴阳和调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此外由于阴阳之间可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所以又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方面法。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调和阴阳。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经络配伍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取太溪、阴谷和太冲、行间。腧穴配伍如五脏病取背俞穴六腑病取募穴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补发、泻发应用补合谷泻复溜可发汗泻合谷补复溜可止汗四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有良性调节作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机体有良性调整作用能使失调

10、的脏腑器官机能得到调整达到恢复生理功能的作用。针灸治疗原则是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准绳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以治疗原则为指导。根据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思想结合针灸治疗疾病的具体实践常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补虚与泻实、清热与温寒、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与异同治、三因制宜等几个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人体的正气虚弱“”是指邪气偏盛。补虚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泻实就是驱除邪气以利于正气的恢复。针灸的“补虚”与“泻实”是通过针和灸的

11、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二补虚与泻实的应用方法1.补法“虚则补之”。在邪正斗争中如果正气不足并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其症状多表现为虚症。其中阳虚、气虚者毫针刺用补法并灸以振奋阳气阴虚者毫针刺用补法以养其阴。“陷下则灸之。”“陷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下陷失于固摄二是血络空虚三是指脉象沉下王冰在灵枢经脉篇注之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所以陷下有沉脉之意四是阳气暴脱、脉危欲绝之危象。正确运用这一原则除正确地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外还要讲究腧穴的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常用的补法1补益肾气法用于肾气虚弱证穴如肾俞、命门、关元、太溪针刺补法并灸。方用大补元煎2补益

12、中气法用于脾胃气虚证。穴如脾俞、胃俞、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针刺补法并灸。补中益气汤3补益肺气法用于肺气虚证。补肺汤穴如太渊、肺俞、足三里、太白注针刺补法并灸。4补益心脾法用于心脾两虚证。归脾汤穴如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针刺补法并灸。5补益气血法用于气血两虚证。八珍汤穴如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并灸。6补益肾阴法用于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穴如关元、肾俞、照海注、尺泽针刺补法。7升阳益气法用于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证。穴如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针刺补法并灸。附子理中汤2.“实则泻之”“盛”指邪气亢盛“泻”指治疗方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邪气亢盛并成为

13、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其症候表现为实证。治疗用泻法或用毫针泻之或用三棱针放血或用梅花针重扣出血以祛除病邪、邪去正安、疾病才能向愈。“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宛”同“菀”同郁蓄积、瘀滞、瘀结之义“陈”久也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去也破除的意思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故凡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均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治之。如闪挫扭伤、毒虫咬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治之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对于“郁陈”较重者可在点刺出血后再加拔火罐便可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另外如腱鞘囊肿、小儿疳疾的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类。

14、泻法在应用时应包括经穴配伍和刺法两个方面。临床常用泻法有下面几种1疏风解表法用于表实证。穴如风池、合谷、列缺针刺泻法。麻黄汤2泻热通便法用于里实证。穴如天枢、曲池、上巨虚针刺泻法。大承气汤3理气豁痰法用于痰实证。穴如天突、膻中、合谷、丰隆针刺泻法。二陈汤4活血化瘀法用于血瘀证。穴如曲泽、委中、十二井穴、膈俞针刺泻法或用刺络拔罐法。血府逐瘀汤3.补泻兼施疾病的临床证候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应当补泻兼施。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正气既衰又见邪实之象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后泻实。同时还根据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来决定补泻的多少与先后。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膨胀病一味泻实或单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

15、补兼施才是理想之策。又如阴虚不能制阳引起的肝阳上亢之证应育阴潜阳宜补太溪、复溜以滋养肾阴又泻太冲、行间以平降肝阳。4.在一般情况下凡某一经络、脏腑的病变而未涉及其他经络、脏腑者则可在该经络上取穴补泻之此即“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灵枢禁服篇说“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难经六十九难说“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多在本经循经取穴治疗常以原穴和五输穴为主。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平补平泻手法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16、在临床上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等。所以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也必须灵活应变。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就单用补法或泻法。如实热证多采用浅刺出血的方法虚寒证多采用留针补法或施用灸法等。若是虚实夹杂则必须补泻兼施。补虚泻实既是针灸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类经也说“凡用针者但可泻其多不可泻其少当详察血气而为之补泻也。”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就会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不良后果。一清热与温寒的基本概念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纲领。寒证是机体

17、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机体机能衰减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机体机能亢盛所表现的证候。温法是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用于寒证的治疗。清法是通过针法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泄热开窍的一种治法用于热证的治疗。1.热则疾之“热则疾之”“热”是指邪热亢盛或为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局部热证。“疾”是快速的意思。这里是指治疗方法即疾刺快出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与此同义如点刺出血以泻其邪热。如表热证用毫针浅刺曲池、合谷、大椎等穴并疾出其针以宣散热邪。五脏热者选择响应的俞穴以刺之如心热者取中冲、少冲点刺出血以泻其

18、热热在经络局部者用毫针散刺或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扣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热。“疾”也有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多用于实热证。“温者清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温”是热的意思即病性属热者“清”是大法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临床常用清法有1清解热邪法适用于热证。穴如大椎、曲池、合谷针刺泻法。清营汤等2清热解毒法用于温毒热证。穴如委中、曲泽、十宣、阿是穴点刺出血。黄连解毒汤3清热开窍法用于热闭神昏证。穴如水沟、十二井穴、劳宫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安宫牛黄丸4清泻脏腑法适用于脏腑热证。穴如所属脏腑的荥穴和相应的经穴如心热证取少府、劳宫肝热证取行间阳辅等针刺泻法。导赤散清泻相应的脏腑热邪2.

19、寒则温之留之“寒者热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指疾病的性质属寒或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证或为寒湿痹阻经脉的寒痹证或为阳气不足引起的脏寒证。“热”是指治疗的方法如艾条法或用针刺热补法烧山火法如表寒证可温灸肺俞、大椎等穴以温散表邪寒痹证可用隔附子灸、或温针灸以温经散寒脏寒证可取相应的腧穴以温灸之。“寒者留之”出自灵枢经脉。是说寒证应当久留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激发其经气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灵枢九针十二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就是指治寒病宜深刺而留针。常用的温法1温通经络法用于寒凝经络证。穴如阿是穴、或根据病变部位循经取穴治宜灸法或留针法或温针法。乌头汤2温中散寒法用于胃寒证。穴如中脘、气海、足三

20、里留针补法并灸。理中汤3回阳救逆法用于阳气衰微四肢厥冷穴如关元、神阙重用灸法。四逆汤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经络的作用下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联系内外贯通上下将人体各部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一旦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疾病就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而某一症状往往是某些内在疾病的一种表现。如眩晕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肝阳上亢均可引起所以在治疗时必须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1.局部治疗一般是针对局部病证的治疗。例如口噤取地仓、颊车头痛取太阳、百会、风池肘痛取曲池、尺泽等。2.整体治疗一般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例如肝火循经上扰引起的目赤肿痛、取足厥阴经穴行间清泻肝火、肝火得清、则目赤肿痛自可向愈。再如风寒感冒引起的头

21、痛、恶寒发热取合谷、外关等穴发汗解表表邪得解则头痛、恶寒、发热等症可除。3.局部整体兼治既重视病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如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即可取太冲、太溪平肝潜阳又可取百会、风池、太阳以止晕这样把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有利于疗效的提高。因此针灸治病要善于掌握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辩证论治的整体出发、选配穴位进行治疗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才不致发生素问方盛衰论所说的“知左不知右知上不知下知前不知后故治不愈”的偏向。“标”和“本”的含义十分广泛从正邪关系上看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疾病的发生上看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的部位上看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发病的先后上看先病

22、是本后病是标。不难看出“标本”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中医学通过这一概念来说明疾病过程中疾病的主次和轻重缓急以及疾病的现象和本质。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只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这是强调标本在辩证施治中的重要性。应用治本与治标的原则是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和标本兼治。缓则治本就是分辨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治其病因、证状自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与“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是一致的。急则治标当标病急于本病时则可先治标病后治本病。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事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1.针灸治疗原则补虚与泻实、清热与温寒、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与异同治、三因制宜。2.补虚与泻实灵枢经脉“盛则

23、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3. 清热与温寒热则疾之、寒则温之留之、温清并用。4.局部与整体5.治标与治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一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一原则的运用使以病机的异同为依据的。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意。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病人的病因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病机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病方法也不同。例如同是胃病因肝气犯胃引起者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取厥阴、阳明经穴穴如太冲、足三里、梁门针刺泻法。注因脾胃虚寒引起者治宜补脾健胃、温

24、中散寒。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针刺补法兼用灸法。异病同治许多疾病虽然其受病部位和症状不同但其主要的病机不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胃下垂和子宫脱垂尽管它们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不同但病机相同均属气虚下陷治宜益气升陷取百会、气海、中脘等穴针刺补法并灸。可收异病同治之效。“三因制宜”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治疗对象、季节包括时辰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情况而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冬夏春北南东西长夏中第三节针灸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所见的各种不同证候按脏腑疾患、经络证候和相应组织器官病症的形式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作出正确的辨证。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要将

25、八纲、脏腑、气血、经络的辨证方法综合运用分析病性是属寒还是属热是属虚还是属实是属阴还是属阳确定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是在经还是在络是在脏还是在腑。再确定治疗大法配穴处方按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使脏腑、气血、阴阳协调经络流畅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状况。定义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证治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性质、病位、正邪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进行归纳并用于针灸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八纲证治是各种辨证论治的总纲。在八纲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证、实证、热证为阳证里证、虚证、寒证为阴证

26、。一表里证治表里是鉴别疾病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病情轻重、传变转化趋势的两个纲领。病变发生在皮毛、肌腠、经络等浅表部位的属于表病变发生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于里。一般来说表证病情相对较轻里证病情相对较重。表证转为里证预示病情加重里证转为表证说明病情好转。二寒热证治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阴气过盛、或体内阳虚所表现的病证。其病位有在表者也有在里者病情有属虚者也有属实者。外感、内伤均可致病。热证是感受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或体内阴气不足所表现的病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三虚实证治虚实是指机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而言。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正气不足为“虚”多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所致或见于慢性病或重病之后。邪气有余、亢盛为“实”多见于急性病证一般体质强壮、病势较盛。四阴阳证治阴阳是指病证的类别而论大而言之可概括整个疾病小而言之可表示一个证候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偏盛偏衰两大类阴阳为八纲证治的总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