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2605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中国翻译1998 年第4 期乐金声什么是形象? 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形象的语言, 即指富于联想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在翻译时通过转换, 产生形象, 达到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了, 使繁杂的事物清晰突出, 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 即所谓“状理则理趣浑然, 状事则事情昭然, 状物则物态宛然,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形象转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尤其在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的翻译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形象转换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本文采用多角度、多实例的方法充分说明形象转换在翻译中的地位。形象转换的喻体一、动物名词1. 动物形

2、象转换成人的形象(1) 表褒义(2) 表贬义(3) 表中性意义2. 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二、植物名词三、人体器官、部位名词1. 人体器官、部位转换成人的形象2. 人体器官、部位转换成事物形象或概念四、事物名词五、数量词形象转换的方式一、形象再现1. 英汉语的相互借用为形象再现奠定了基础。翻译时可直接译为借入的对应语。2. 英汉语的完全对应关系, 使形象再现成为可能。二、形象替换三、形象增添四、形象省略试谈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王欣青海教育!2006年第4期一、文化意象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

3、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 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文化意象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种植物,如汉民族语言里的松树、梅花、竹子、兰花、菊花,欧美民族语言里的橡树、橄榄树、白桦树、玫瑰花、郁金香等;它可以是一种实有的或传说中的飞禽或走兽,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乌鸦、喜鹊、龙、麒麟,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狮、熊等;它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

4、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等,如汉民族语言中的“画蛇添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给车装第五个轮子”- /0 12/ 3 454/6 76889 /0 /68 :03:6 . 、“条条大路通罗马”-&99 ;03= 9830?8 . 等等,这里的“蛇足”、“诸葛亮”、“第五个轮子”、“罗马”,都已取得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的一个文化意象;它甚至可以是数字,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八”,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十三”等等。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文化意象的认识还不充分,人们往往把意象与文化割裂开来,把它与形象性词语、典故、成语、比喻、谚语等放在一起

5、,把它视作近乎修辞手段一类的东西。毫无疑问,文化意象与形象性词语等确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但与之还是有所区别的,文化意象渗透在这些词语里面,但却又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由于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在翻译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有时候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严重者,还会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二、文化意象的失落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一般不会构成文学翻译中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意象,它们为几个、甚至好几个民族所共有,可是不同的民族却又赋予它们以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在一种语言中带有褒义、正面意义的事物,在另一种

6、语言中成了贬义、反面意义的事物;或者,虽然意义不是截然相反,但至少也是大相径庭的。这些都属于第一种类型的文化意象的错位。其原因多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等的不同有关。其中,文化传统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种类型的文化意象的错位则表现为喻体意象上的差异。这种情况在成语、谚语中反映得尤为突出。这种意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文化积累,而是在特定的语言场合中取得了特定的含义- 多为比喻的喻体. 。例如,中文中形容某人瘦,说“他瘦得像猴子”,英文中却说“瘦得像影子”- 3= /653= 3 =6307. ;中文中形容某人穷,说“他穷得像叫花子”,英文中却说“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 3= 10

7、0; 3= 3 :62;:6 ?02=8 . ;中文中形容某人吝啬,说“他像一只铁公鸡- 一毛不拔. ”,英文中却说“他是一枚起不动的螺丝钉”- 3 09 =:;87. ;中文中说“挥金如土”、“水底捞月”,相应的英语却是/0 =180?8E 0?3= 0 - 到了罗马,就照罗马人的规矩办. ,当然可以译成“入境问俗”,但原文的文化色彩却已丢失;把F39B 04 /68 8G59E 3 68 5= =2;8 /0 31183;- 说到魔鬼,魔鬼就来. 译成“说曹操,曹操到”,意思似乎并不错,但由于曹操这一特定的带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历史人物,译文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三、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指

8、出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现象,实际上是意味着要用“文化意象”这一术语去概括文学作品中具有意象特征的文学现象,并且把文化意象的传递作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其实也就是一直困扰翻译界的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内容的问题,而轻视形式的意义。我们只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却忽视了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在翻译中,我们往往只强调用读者熟悉的形象去调动读者的联想,结果就用“班门弄斧”、“情人眼里出西施”等过分民族化的词语去翻译国外相应的成语。这样做的结果,译文是民族化了,但与此同时也把人家民族的东西“化”掉了

9、。我们在翻译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象时,它们的内在含义当然是我们应该注意传达的,但是它们的形象本身难道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吗H 我们的译者难道不应该把我们原先不熟悉的意象介绍给我们的读者吗H 文化意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的内在的文化信息。传达文化意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跟翻译的再创造性质是一致的。译者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意象的一般意义,而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译者应该相信读者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读者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多,今日的读者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

10、各种文化意象。不仅如此,他们对于外来的文化意象还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因此,译者大可不必越俎代庖,徒费心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例如把-. /001 -. - 234123 504.6 不译成“穷得像叫花子”,而译成“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把%6 7. -8 09: .216; 不译成“他吝啬得像一只铁公鸡,一毛不拔”,而译成“他吝啬得像一枚起不动的螺丝钉”等等。这样,不仅同样能传达原文的信息,而且还能引入新的形象,丰富我们的文化意象,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把原作者精心烹调而成的“佳肴”尽可能完整地奉献给读者,使读者不仅能品尝鱼的美味,也能享受到熊掌的精华。文化误读与文化意象翻译孙明磊P

11、u b lic S c ie n c e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分为两种: 一是无意识的误读, 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误读。是指在具体解读文本过程中, 在某些具体问题或具体概念解释上出现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结构或个人素养等因素制约而导致错误阅读。二是有意识的误读, 是译者受主观动机的支配, 有意识地对原文文化信息进行加工或曲解其文本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解读现象。这里有意识误读不同于借误读合理之名将误读泛化, 有意破坏和压制创作与欣赏的恶意误读。30 年代鲁迅先生曾批评赵景深将Milky Road误读为牛奶路, 就是无意识误读的最好例证; 林语堂先生翻译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惜乎明珠暗投一句时, 译文: but this

12、 was 1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汉语明珠暗投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入不识货的人手里, 而此处采用归化法, 用英语典故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来译, 显然是对原文文化信息的误读, 但这种误读有助于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成功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象, 是有意识误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刘永红新闻出版交流2003.1文化意象专指这样一类意象,它们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里,从而慢慢形成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有时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一提到它,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用不着多做解释就能达到沟

13、通的目的。,翻译文化意象主要应采取三种方法。一、直译法二、直译加意译法三、直译加注法Milky Way 与“牛奶路”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张俊锋2004年 11月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 11卷第 6期 摘要:文化意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符号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因而文学翻译中应尽可能进行异化处理,在的语文本中予以保留。试从时代要求、翻译研究潮流、翻译的本质、对等翻译以及审美格局再现原则等方面论证文化意象异化处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呼吁广大译者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把尽量异化作为一个总的原则,以更好地促进思想文化交流。关键词:翻译的本质;文化传真;

14、文化意象;归化;异化;对等翻译Abstract :As a special kind of national cultural symbol ,cultural images 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and connotative meanings ,and thus should be retained as often and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target languagetext by employing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

15、scuss the imperativeness and validity ofthe foreigniz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resent age ,the prevailing advocacy of the recent translation research circle ,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 equivalence oftransl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repre

16、sentation of the aesthetic patterns ,and then proposes some practical andfeasible procedures used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 Finally ,it appeals to the translators fortaking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s a principle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images with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inte

17、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fidelity ;cultural imag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equiva2lent translation1 文化意象的定义、表现形式与错位文化意象的定义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大家都颇为熟悉。但什么是文化意象呢?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谢天振先生(1999) ,然而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出完整的定义。在此,笔者试将其定义为一种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内涵、带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文化

18、符号。文化意象或来源于一个民族的传说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或来源于古代文艺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和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 。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或文学作品当中,渐渐形成一种文化符号文化意象的错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意象作为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然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就势必造成文化意象的文化涵义和联想意义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现象,这被谢天振教授称为文化意象的错位。这种错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 2. 1 文化意象的部分重叠1. 2. 2 文化意象的空缺1. 2. 3 文化意象的冲突2 文化意象异化处理是时代的要求3 文化意象异化处理是翻译发展的潮流4 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是翻译本质的充分体现5 只有通过文化因素的异化,尤其是文化意象的异化,才能真正达到等值奈达是西方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Nida ,1964 :159) 。6 文化意象异化是审美格局再现原则的要求7 文化意象异化翻译的具体方法7. 1 直译加解释7. 2 直译加注7. 3 在译者序中说明所译作品所涉及的文化差别并列出典型的或出现较多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