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寻找自己的归途.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2658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是寻找自己的归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写作是寻找自己的归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写作是寻找自己的归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是寻找自己的归途.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写作是寻找自己的归途关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确实值得探讨。因为人与土地有一个我们至今未知的深切关系,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可能永远也弄不清楚。这个题目太大了,对于写作者来说,也没有哪个作家在写作时想这么大的问题,且抱着必须把它搞得一清二楚后再动笔创作的,这是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行的。有人说我要写一部关于土地的关于大地的作品,这纯粹是扯蛋。赛珍珠的写中国安徽农村的长篇干脆就叫大地,英国吉本的苏格兰人的书也是写大地的,法国有一批作家也喜欢写大地,比方吉奥诺和卡里埃尔,挪威的哈谟生写过土地的成果,美国的斯坦贝克也喜欢写土地。拉美作家更是钟情于此,比如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写人、大地和庄稼的玉米人

2、,我认为都没写清楚。我的写作感受是,作家最初的写作冲动,只能想得更小一些,而不是更大一些,只能想窄一些,不能想宽一些。这个土地如果不是与我们的心灵发生纠结,强烈骚扰过我的神经,这个土地再大,再重要,就是生长黄金,也与我没有关系。这个土地不是我的,这个土地上生活的人也不是我的。关于土地和农村,不管它是叫什么,叫土地也好,叫大地也好,叫农村也好,乡村也好,叫故乡也好,故土也好,或者叫一棵树,一株野草也好,一个夜晚一条田埂也好,这是无所谓的。它的叫法对作家无所谓,作家不是因为有了这个叫法才去投向它,是因为我早就站在那里,我的灵魂早就在那里徘徊和游荡。我说作家要想得小一点、窄一点,这是与他的内心隐秘和

3、归宿感有关的。比如这些年我喜欢在乡下跑,挂职。过去我是在别人的故乡神农架,现在则是在自己的故乡荆州。我想了什么呢?我肯定想了许多。但我肯定不会想得那么华丽和高深,那么胸怀人类放眼世界,并且真以为作家就能指点江山,替天行道?作家正是因为他的渺小,才显出他的伟大。屈原在死后的一千年里,受到的指责和诟病远远多于对他的肯定,一千年后这种情况才有改观。说的就是他这人狭窄,是个典型的政治狂徒。他的诗翻来覆去就是说楚怀王对自己如何不好,自己多么委曲,唠唠叨叨,疯疯癫癫。甚至许多大学问家都对他的作品和为人发难,认为他的东西不可取,全是呓语、狂妄,他投江自尽更是没有必要的荒唐之举。说穿了,就是说这个人气量狭小、

4、狭隘、狭窄。其实正因为他的狭小、狭隘、狭窄,成全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如果他气度非常宽阔,一切不当回事,奉行好死不如赖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太阳照常升起,对我的国家和人民从来就没绝望过,文艺作品应该给人温暖、希望,我个人的遭遇不足挂齿,无足轻重,一切以大局为重,和谐社会万岁,请问还会有这个屈原和他的离骚、天问和九章吗? 我这些年在乡下跑,在山区跑,仅仅是喜欢,能让自己轻松和喻悦,还有一种逃避。因为作家是一种逃避的职业。我在乡下边走边想,边走边看,边走边记,我的想法越来越简单甚至微小。我发现我这么写作和行走其实不过是在寻找自己的归途,找到个人的、我陈某人的回去的路,如此而

5、已。有时候我面对田野和庄稼,的确非常感动,非常满足,我就想写不写有什么要紧呢?我当然可以写一点,用作品去看望一下故乡和田野,至于外面世界获得的一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这样的一个渺小的人的肩头,真的承载着改造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重任吗?我不相信,更不希望如此。人出去,最终会回到以往。走得越远,越想回到过去。你以为你走得很远了,不想回来,你拥有了显赫的未来和宽阔的空间,你的写作是坐的高铁、动车组、新干线,但是,你拥不拥有一条小路可以让你回去呢?回去就是你写作最远的地方。这一条归途,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就是写作和行走的漫长过程。创作是另一种回家。而且是在孤独的黑夜摸索着回家,其他人无法帮你达到,也无

6、法与你相随。每一个人回家的方向都不同,这也是写作之所以备感孤独的原因。 这就好解释我为什么要写乡村与土地。因为它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与我的亲切的记忆和成长有关。对我而言,写乡村是充满快意的,乡村是有热度的。我知道它的水温。更冷的,更滚烫的地方我不会去染指。这种热度恰好能温暖自己,等温暖够了,再有可能去温暖别人:它还能快意自己,在许久以后,还有可能去快意别人。这么一种对题材的选择和写作及行走的方式,与其说是对土地和农民的关注,不如说是对自己曾经熟悉气味的方向定位,通过此,去辨认和拥抱回家的路径。 因为我自己的写作是我内心的倾泻,我不大会在意外界的看法,也不会去研究我与书写的对象究竟存在着一个

7、多么深刻多么厚重多么复杂的关系。其实说穿了它是一个天然关系。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在寻找精神和肉体双重归宿的途中,将要甩掉九十九个世界,只留下一个世界。就像他要甩掉所有的年龄,甚至是最美好的年龄,留下一个别人谁也不要的年龄,一个衰老的背影。在这一个世界里的主人也许是残破不堪的,伤痕累累的,这不要紧。身体对他毫不重要了,因为他用作品为自己标出了一条路来,他心满意足,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他只能企求如此。如果说一个写作者只要一个书房就够了,那么书房就是他的故乡。对我可能不行,要书房可能还要一点儿泥土,一点儿泥土的气味,一些野草和庄稼。但是这个世界依然是狭小的也有可能是足够大的。 而且,这个世界是被激发出

8、来的。当它变成唯一的世界的时候,它就变成了自己钟情的写作。这可能就是他真正的家,刚好装下他衰老疲惫的身体和强大的精神,以及他的灵魂假如有灵魂的话。不过,我不大相信人有灵魂,灵魂可能是一种谎言。 我们可以看看我们楚国的棺绘。这些楚国先人的棺绘,色彩之艳丽,肯定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他为什么要把他生命的终点和归宿布置得如此华贵和绚烂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棺绘,有飞舞的云霓,有飞禽走兽,有车辇和马匹,太阳和月亮,有各种神祗。但这些很多是神话中的故事和场景,并非生前的图景,也不是他生前曾享用的奢华,如编钟、刀剑、器皿、服装等等。这种图景的布置,是来存放他永远存在的灵魂的。古人当然比今人更相信人有这个不死

9、的东西。 在古埃及,同样相信生命终结后,灵魂依然存在。人死后,依然住在坟墓周围,这个灵魂叫作“库”(khu),古埃及有一种书叫亡灵书,这种书就是给“库”也就是给人的灵魂读的。你必须要放一些亡灵书在死者的坟头或者棺内。还有一种是“卡”(ka),是人的眼睛所看不到的,人死后就生存活动在坟墓周围,人们必须备饮水和食物供养“卡”,这个“卡”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鬼”。 这种亡灵书我以为就是活着的人,为生前不会写作的人所创作的一本著作。而我们这些写作者,一辈子,其实就是在创作一部亡灵书,给别人也给自己看的。所以我们的写作,既是向生者倾诉,也是向死者倾诉;既是向现实倾诉,也是向过去倾诉;一个作家倾诉的口气,他既应是生者的口气,也应是逝者的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