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3005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汉英词典和汉英辞典中汉语成语谚语等的英译处理毛凌滢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那么成语、谚语便是这镜中的明珠,是语言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它们经过世代相传,经过千锤百炼,凝成了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汉语的精华。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特征,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这个民族的谚语中发现。”汉语中的成语典故、警句格言异常丰富,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洗炼,是了解我国社会风貌、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但有些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要理解其含蓄深奥的内涵,对于无中国文化背景的中外读者就难于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了。因此,怎样处理成语、谚语等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有效地反映汉语的文化特色及其风貌,是汉英词典编纂的难点亦是重

2、点。 虽然翻译的原则要求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的对应词和对应释义,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系统的构词形式、搭配方式及词汇语用意义、比喻形象不同,往往会形成对应空缺。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汉英成语、谚语处于内容和形式的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到各种手段,把成语、谚语的外延、内涵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充分地传达给读者。汉英词典修订版(危东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词典)和汉英辞典(吴光华,上海交大出版社,下称辞典)在这方面均作了巨大的努力。作为一部汉外词典,词典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反映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特有事物的释义特别详细”。这一“特有事物

3、”自然包括了成语在内的文化特色词,而辞典所收录的成语、谚语等也极为丰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两本词典是如何进行成语、谚语等的英译的。(1) 直译正如英语某些成语可以直译成汉语,且已被我们接受一样,汉语的某些成语、谚语也完全可以直译成英语,这样不仅保留了汉语成语的色彩和生动形象,还可以丰富英语语言,让英语读者更好地感受汉语文化。“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47页。商务印书馆,1979。) 例如,由喻词“如”构成的四字成语 “如获至宝”,“如雷贯耳”,“如火如荼”,“如鸟兽散”,“坚如磐石

4、”,“安如泰山”,“一见如故”,“胆小如鼠”等等都采用了直译法。说明采用明喻修辞手段构成的成语以及其它不涉及强烈民族文化色彩,凭字面意义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可以理解的成语完全可以直译。(2)直译 + 借用: 汉英成语、谚语多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段。虽然比喻的形象方式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意义或隐义相同。汉英民族在人生体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有着相通的一面,因而凡是英语中的对应成语,均可采用。一方面保留了直译的特殊作用,同时又找到地道的译语。比如:一箭双雕hi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 ;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词典)五十步笑百

5、步one who retreats fifty paces mocks one who retreats a hundred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词典) (3)直译 + 意译: 若要保留汉语成语、谚语的风貌和特色,又要避免因文化的不同而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直译 + 意译不失为一种两全的方法。如“龙飞凤舞”,在汉语中已失去字面意义,只有比喻义。如完全意译就体现不出该成语的生动形象,而仅直译成:“ like dragon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又会使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大惑不解;因为“龙”与“凤”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6、的形象,文化内涵及伴随意义大相径庭;但加上了 lively and vigorous flourishes in calligraphy等意译成分,就起到了还其形、传其神的效果。其它如“走马观花”,“买椟还珠”等许多成语均采用了这一方法。当然不是每一个类似的成语都作了这样的处理,比如“胸有成竹”,两词典均作意译处理“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stratagem,etc。倘若只要求英语读者理解其一般意义,不求其“所以然”,这样处理未尝不可;但笔者以为直译也无不可,只是得加上注释“以源明义”。 (4)意译法:对无法直译又带有浓厚民族色彩来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就只有

7、采取解释性的翻译,即忽略其形式上转换,注意意义上的传递,通过增词、减词、改词、象义法等尽可能传达汉语成语谚语的内涵和外延。比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等。 (5)注释法:对于另外一些来源于历史典故,英译又不能寥寥数词表达清楚的,注释便成为一种很必要的处理手段。有文化差异的存在,就有文化注释的必要。这方面词典做得很好。比如:卧薪尝胆 sleep on brush-wood and taste gall-undergo self-imposed hardship (to strengthen ones resolve to wipe out a national humiliation or t

8、o accomplish some ambition)(词典)。其余如“邯郸学步”“江郎才尽”“刻舟求剑”等成语均采用此法。实际上,词典和辞典在翻译汉语成语谚语时,不是仅仅只采用某一种翻译手段,而是多种手段并用。在一些成语的词条下我们可以看到直译、意译、借用、解释、注释同时使用,如“三顾茅庐”(直译+注释+意译词典)、“一箭双雕”( 直译+借用+意译 辞典)等,力求“地道的原语,地道的译语”,充分展现原语的内涵与外延。词典始终把直译原义放在释义的第一位,尽量体现汉语成语的文化风貌特色。辞典往往把寻找对应成语及意译放在释义的第一位,试图首先在目的语中找到原语的对应的表达方法,同时又不拘泥于汉英成

9、语形式,着重内容,在翻译中对同一成语提供数种译法,尽可能让读者在句式、韵律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词典与辞典无疑是当今较好、较有影响力和读者群的词典,各有其独到之处。然金无足赤,两部词典也存在一些不足。(1)源与流:词典对源与流处理得较好,对涉及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如“邯郸学步”、“黄粱美梦”等均作了简洁的注释说明,注意“以源明义”,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辞典对这一部分成语均未注明“源”,但给予尽可能多的释义。也许是辞典注意了“释义广”,考虑篇幅和特色的缘故,略去了“源”。但笔者以为“源”是必要的,因为对汉文化读者是已知的信息,但对英语文化读者来说未必如此。此外,并非所有汉文化读者

10、对带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都能了如指掌,虽然他们可以去查汉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但倘若汉英词典能寥寥数笔加以说明,那将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辞典收录了词典中所没有的好些成语,如“千金买骨”,“大意失荆州”等,可惜均未能以源明义。辞典首先给出“千金买骨”的比喻义,然后是直译,之后是几种释义。“spend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to buy the bones”的直译会使读者产生什么联想呢?什么样的骨头值得中国人一掷千金?骨头与人才有什么关系?不得而知。倘若辞典能简要加以说明千里马是人才的象征,古代国王不惜千金购买千里马的骨头,足见其对千里马人才的珍爱,那么用“求

11、贤若渴”这一成语来喻意就更加清楚了。(2) 某些对应词选择不够精确,例如:闻鸡起舞, rise at cock crow -diligent and self-disciplined (词典) 这里“cock”一词不如辞典用的“rooster”好。因为“cock”在英语中不仅有“雄鸡”的意思,而且家喻户晓是用来指人体性器官的,是一个被性污染的词。(3)一些英译细节的不一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辞典把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the wisdom of th

12、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列为第一释义,但笔者无意中翻到“诸葛亮”这一词条,发现辞典在义项(2)“以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作为该义项的例证,英译处理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 同一个谚语作为词条和例证,其英译处理不够一致。(4) 关于语用信息,笔者以为词典和辞典在某些成语的释义中还可适当补充增加例证,尽可能地揭示语境,提供语用信息,便于读者运用。作为词典“血肉”的例证可以补充、辅助、延伸释义,汉英词典除了“释疑解惑”,告诉读者怎样正确理解词义,也应该让读者知道怎样得体地运用它们。尤其是成语,只有选得准确,用得恰当,才能有画龙点睛之效。否则将不伦不类,甚至闹出笑话。 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深入,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亦需要了解中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成语在汉语中使用广泛,它作为汉语的精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是任何想学习了解汉语及其文化的人无法回避的;但同时也是他们的难点。因此,汉英词典或其它汉外词典处理好这类难点,给英语读者以及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成语、谚语等文化特色词处理得好坏是汉语词典是否成功的关键。虽然棘手,但却不得不殚精竭虑而为。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