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53905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兴趣 教学情景 数学即生活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

2、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人类对它的研究、它的广泛应用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二、渗透“数学即生活”的思想,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例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如在“确定位置”中,让学生以电影院找座

3、位的场景展开教学,能够较好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身边处处都是数学。这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展,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以吃透大纲、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知识的结构层次,课题的训练项目为依据,而且还要熟知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教学可选择“谈话法”;对新知识的教学,可选择“尝试教学法”;对原有知识的迁移教学可选择“自学讨论教学法”等等。总之,无论选择什么方法,始终都要以

4、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为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四、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给死板、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魅力。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应该遵循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一切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自然。屏幕上生动有趣的画图,特别是动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直观、形象和动态的图象的演示过程,则给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插上了形象和想象的翅膀。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动画能够很好的把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较为直

5、观的显现出来。五、利用课堂小结多样化,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小结是数学的重要一环,它总结全节所学内容,并纳入知识系统,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型,富于变化地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堂小结。常用的课堂小结如下:(1)对照式。教师把一节课应有的“收获”板书到黑板上,在由学生对照板书总结自己的“收获”。(2)讨论式。由学生们自己讨论,系统归纳总结。(3)独立式。教师出示一组小结问题,以课堂作业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4)悬念式。教师归纳总结时制造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再思考再探索。(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白云湖镇中心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

6、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

7、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

8、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