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单位:江苏省泗洪双语实验小学 邮编:223900 作者:张媛摘要:语文课堂应当充满灵性和活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常适得其反,笔者主要谈了如何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关键词:激发 学生 文本 情感正文: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在教会学生识字时,还叫他们感受各样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都会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得到潜移默化感染。但从目前教学实际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在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但仍然很难与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分离,学生仍无法与文本之间产生真正的共鸣,无法与主人公
2、做心里交流,这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新大纲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小学语文达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途径。那么,怎样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呢?我认为必须要做到这样几点:一、 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培养自身的情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当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拥有丰富的情感修养,以达到“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模范。二、 深入文本,与学生共挖字里行间的情感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记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把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的情感气氛中,受到感情熏陶。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饱含深情,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怀念母亲一文即是一篇典型代表。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表达了作者季羡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也是学习
4、此文的重难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分三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的爱慕之情的语句,和现实中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母爱亲情”。其次让学生读重点语句,如“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死十多岁。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
5、面影。”等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读季羡林写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通过这三步,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表达了作者季羡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用各种手段点“激”学生的情感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难见效果的。只有打“激”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有这样一些方法可以借鉴:(一) 用情感朗读点“激”学生的情感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教师还要做到用满怀感情地语调去范读课文,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意境、道理以及“弦外之音”等。如去年的树
6、是篇童话故事,文章语言简洁、生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小鸟寻找树的过程而发生跌宕起伏的变化:有的音量适度,快慢适中,如凄颤悲歌震撼心弦;有的又如阳光雨露,滋润心田。通过朗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二) 用艺术空白点“激”学生感的情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以的。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编节目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
7、、语言和行为。如在教詹天佑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詹天佑和其他工程师,在遇到困难时的对话场面,让学生感受詹天佑修铁路的决心。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中海鸥为老人送行的场时,场面的情感基调是哀愁深沉的,此时放低缓的音乐辅助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对课堂气氛起到积极的渲染作用。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真切,激起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三) 让学生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人类的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无声语言,它也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进行交流的另一种方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主线,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表情,动作、神态,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录像、幻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参考文献:江苏教育、语文改革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