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N加强音乐学习习惯培养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98.N加强音乐学习习惯培养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强音乐学习习惯培养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内容摘要:在小学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进课堂拖拉,课前准备不规范;课中纪律观念不强,有些学生上课时随意说话甚至捣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学习效率相对较低等。针对这些常见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培养音乐学习习惯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关键词:学习习惯 培养 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最佳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对此早有论述。当今社会的发展给
2、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终生学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要求,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把自觉学习、积极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音乐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之终生受益,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对提高人的素质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则可以使学生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下很好的达成上述目标。有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果;有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才能获
3、得音乐教育之成功。小学生的学习音乐的习惯应包括:课前准备习惯、倾听习惯、歌唱习惯、表现习惯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只要正确引导,注重培养,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能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有的学生课前根本没有做好思想上及物质上的准备,因而进课堂表现为拖拖拉拉,有些甚至不带学具,这样不仅影响了老师上课的心情,也影响了学生自己的学习。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培养:1、正面引导。小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坚持从正面启
4、发诱导,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2、明确要求。让每个学生明确音乐课课前准备的要求:到音乐教室上课必须带好书本、乐器等学具,进音乐教室要安静,不跑、不推、不吵闹。需律动进教室的,要求他们和着音乐的速度和节拍,动作自然放松,不影响他人。教师与学生问好有固定的音乐,上行音阶表示起立,下行音阶表示坐下,师生唱着歌问好。此要求人人遵守,共同监督执行。这样让“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深入学生之心。3、奖罚分明。奖励与惩罚都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把课前准备与班里的争章、得星活动结合起来,与音乐学习评价结合起来,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加分奖励,做得不好的学生要扣分,并给
5、予适当的惩罚,如不带书本的学生要罚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等,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4、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坚持到每一天、每一堂课中,才能逐步形成。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对于音乐鉴赏与感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作用,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都需要由听觉来鉴定和调整。所以,只有紧密地围绕着听来进行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
6、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当音乐响起时有些同学会特别兴奋,他们有的离开位子手舞足蹈,有的大声地敲击物品,有的哈哈大笑,还有的则早已窃窃私语起来。如此沸腾的课堂学习环境是无法让学生完整清楚地聆听音乐的。对此,我们既不能抹杀学生听到音乐后自然流露的活跃表现,又不能破坏聆听音乐时的宁静气氛,影响了其他同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听赏音乐的习惯和科学听赏音乐的方法,逐步形成欣赏音乐的能力,使音乐伴其一生。课堂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首先做个文明的欣赏者,能够给自己、给他人创造比较好的音乐欣赏和学习环境;其次要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们要听什么是音乐速度的变化,还是情绪的不同,是音乐力度的
7、变化,还是旋律的不同等。要让学生听之有物,而不是天马行空;最后,我们还要鼓励他们走进音乐,用自己的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要求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合着音乐的节拍与速度,模仿妈妈抱着小宝宝摇晃或妈妈摇摇篮等动作,并要求所有学生在脸上和动作中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听完后结合音乐形象,请学生讲出音乐的速度、情绪和感受。再如:在学唱歌曲时,一开始要听出歌曲的情绪与拍子,再听出每一个乐句。跟音乐默唱或跟琴轻唱中,要听音乐伴奏,轻声的演唱,听出自己的音高是否与伴奏相一致,让自己唱歌不跑调。集体演唱中,还要听自己演唱出的歌声和其他同学的歌声
8、,是否统一和谐。总之,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不然就体现不出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一特性。当然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应包括倾听同学的意见。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有些孩子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时,教师要教育他们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和点子,这样会使自己思维会更开阔,创造的点子会更多,更有利于自我创造力的发展。三、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但由于学生歌唱的良好习惯还未形成,演唱时往往喜欢大喊大叫式的演唱,唱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大声地喊唱,既会损伤学生娇嫩的声带,增加嗓子的负担,又使歌声缺少美感,而且也
9、无法较好地表现歌曲的强弱变化及不同的情绪。因此,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是唱好歌的前提,我们可以从姿势、发声、情绪三方面入手。(一)姿势。歌唱的姿势是歌唱的基础,它直接影响歌唱时呼吸的通畅、发声方法的正确。教师应先交代清楚,讲明必要的要求,不论坐和站,上身及头部端正,不要前俯后仰。看书歌唱时,双手曲肘拿正音乐课本,高度以不影响头部端正为准,胸部微挺,让腰板立起来,但不可耸肩。坐时两腿不可伸直,曲膝,两脚平放地上,自然支撑坐姿。站时则两腿稍稍分开为“丁”字步,重心放于后脚。在教学中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就不必再用语言来作要求,只要用特定的手势或表情去提醒,学生就能够自觉地
10、纠正自己的姿势了。(二)发声。首先要重视呼吸的训练与指导。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用生活中具体的感觉范例启发他们理解和掌握歌唱的呼吸技能。如“闻花香”“打哈欠”“吹蜡烛”等,请同学们感觉应该怎样吸气,再把吸进的气息保持好,慢慢呼出,反复练习掌握。然后指导他们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来唱歌,不要扯着嗓子叫喊,咬字吐字要清楚、准确,并基本保持椭圆形口型,嘴唇要灵活,不要鼓起,下巴放松。演唱时力求唱准曲调,不走音。(三)情绪。在课堂上,我们都有过因学生情绪高涨而歌声嘹亮的激动,也有过因学生情绪低落而欲歌无声的尴尬。可见,歌唱时保持积极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它能够使我们的歌唱更具感染力。教学中
11、,教师要调节好自身的情绪,力求把最好的心情带进课堂、带给学生,把对学生的要求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他们树立学好的信心,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使他们能从自己的歌唱中产生快感和自信。四、培养良好的表现习惯音乐课堂的表现是千姿百态的,唱歌有唱歌的表现,欣赏有欣赏的表现,律动有律动的表现,但是,如果人人都不加修饰,随心所欲表现的话,那么歌唱则变成“百鸟争鸣”,欣赏则变成“课堂交响”,律动可能就成“群魔乱舞”了。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
12、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一)表现要准确。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和形象,如进行曲要坚定有力,圆舞曲要明快流畅,波尔卡要快速跳跃,摇篮曲要轻柔优美。而歌曲最起码的要唱准确,不能唱变调,跑音,强的唱成弱的,慢的唱成快的,喜悦的唱成悲伤的等等。所以,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分析,使他们准确地表现音乐。如歌曲小渔篓与摇篮曲都是抒情优美的歌曲,但是前者旋律进行以小跳为主,跌宕起伏,抒发了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演唱时要轻快、活泼、跳跃;后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抒发对宝宝爱抚之情的歌曲,演唱时要深情、优美、柔和,以增强柔和亲切之感。(二)表现要适度
13、。唱歌音量要适度,不宜过分喊叫。律动动作要适度,不能过猛或碰撞同学。舞蹈姿态要适度,不能象练武术。伴奏表演要适度,不能敲得像打雷。对于学生一些不良的动作,要给予指导与纠正,使之和谐,动作一旦超过了度,就不美了,甚至会弄巧成拙。例如:在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教学中,在演唱表现环节,为了让学生能表现作品温柔、安宁、甜美的感情,我让学生边唱边配上摇宝宝的律动。这时,我发现少数学生兴奋地表演了起来,使劲地大幅度地摇动手臂。于是,我轻声地说:“这样的动作幅度,你们的小宝宝能睡着吗?快想想办法吧。”听了我的话,他们的动作马上轻柔了许多。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每个学生的轻柔律动表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三)表现要
14、自然。自然是人最好的心理状态,音乐表现也一样。只有在自然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动作才是最美的,也是最大方的,一旦忸忸怩怩、有心理障碍时,做什么动作都是生硬的,缺少美感的。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要亲和学生,与其融在一起,解除学生惧怕与胆怯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自然而大胆地去表现自己潜在的能力,成为“小小歌唱家”、“小小舞蹈家”、“小小演奏家”。清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习成而性成也。” 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音乐综合能力。好习惯,益终生!参考文献: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2、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4、谢尚飞、谢乙祥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5、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6、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