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一家》教案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儿子一家》教案3.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儿子一家教案3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说它典型,就是它突出地体现了一个“散”字:材料散,语言散。在选材上,几乎选取了家庭生活中所有生活琐事,五花八门,面面俱到,但来却没有零乱之感。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它的每一个琐碎的材料都被一根线贯串着,这根线就是“情趣”二字。“情趣”是这篇文章的灵魂,它像串珍珠样,把一个个具体、生动、风趣的材料贯串起来,使全文浑然一体。 除了一条灵魂线索之外,本文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我的所闻所见”。文中几乎每一件事都是我亲耳所闻(有的是长大后听父母讲述的)或亲眼所见,读来亲切自然,可信感强。 把握了这两点之后,本文就容易理解了。在授课过程中,要
2、首先让学生体会这两条线索,要准确把握,整体把握。为了直观起见,可以通过下面一个图表把两条线索和文中主要材料体现出来,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儿子一家的行文线索 所 闻 所 见 我出生时的家庭琐事 情 趣 所 闻 所 见 妈妈做恶梦 情 趣 我两岁时的一件小事 妈*学习与休息 与作家们交往 教学“学玩” 午休 长大也和妈妈住一起 与客人共坐 2.本文语言口语化。因为本文是出自一个五岁孩子之口,所以朴实、生动、有趣,是它的一大特点。如:“每适我淘气,父亲老是摇摇头;若是女孩就好了。”别人问我是谁家的孩子时,我立即应声:“诗人舒婷的儿子。”妈妈唏嘘好几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脑袋,似乎试探它能不能硬过板
3、车的把手。”“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等许多类似的句子,都生动地体现出童心、童趣,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感动。 关于语言的这个特点,要通过多读来体会。多读应是讲授本节课的主线。多读也应是讲授自读课文的原则。 3.本文作者是舒婷,但文章却是让“儿子”作第一人称,这种写法比较特别。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授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索,如果把“儿子”换成第二人称。“妈妈”(作者)换成第一人称,其效果会如何?可先让学生针对某些段落尝试转换,体味效果与原来的不同之处,再理解让“儿子”作第一人称的好处。 4.作者“剪辑”了十来个家庭生活“镜头”,组合在一起,每个镜头都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丝毫没有割裂
4、之感,原因是什么?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会。 指点迷津 一、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二、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三、重点词语: 颓然面面相觑衣冠楚楚衣冠禽兽 警醒守株待兔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唏嘘可怜巴巴居高临下高屋建瓴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概括回答: 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提示: (1)妈妈坐月子:妈妈好胃口“胎”教 爸爸“嫌”我是男孩儿起名字。 (2)妈妈是灯泡厂的(3)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共3 (4
5、)爸爸的鼾声(5)家中来客 (6)妈*“三怕”(7)脑袋与板车把手 (8)熄灯前与熄灯后(9)妈妈“怕”爸爸 (10)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11)唐阿姨的猫死了 (12)“学玩”(13)长大不讨老婆了 本文共写了十三件事。 2.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呈?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 例如:写
6、“妈妈好胃口”时,作者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刮”,说“她把碗底刮得干干净净,还问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这样就把妈妈坐月子的痛苦渲染得乐观、开朗、生动有趣了。 写爸爸听说妈妈生了个男孩儿时,“颓然”应声“糟了!”姨姨气急,说“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突出了十足的家庭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爸爸的“颓然”是“半真”“半假”,姨姨的“气急”是“半假”“半真”,读后让人忍俊不楚,因为文章是那样的轻松活泼。 写客人问我“是谁家的孩子”时,我答“诗人舒婷的儿子”,刻画了孩子可爱的“稚气”;写奶奶“喜滋滋发布新闻”,反映了孩子的“自豪”心理,写“爸爸妈妈一听面面相觑”,生动地反映出孩子与父母心理的强大反
7、差。写妈妈说她在“厦门灯泡厂”工作,“我牢牢记住了”,“兴冲冲”向妈妈报告“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的妈妈和妈妈同厂”,更是把妈*不爱扬名和孩子的天真刻画得活灵活现。 写“交通事故”时,说“妈妈唏嘘了好几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脑袋,似乎试探它能不能硬过板车的把手”,更是生动、幽默得让人流泪,妈*细腻的爱,“我”的天真和富于想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写妈妈教我“学玩”,为我踢足球做“陪练”,爸爸“忍不住出现在阳台上”,“居高临下”地把妈*“脚法”批评得“一无是处”,写出了家庭生活其乐融融,让人感到家庭生活的美好,活着的美好。 写“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逼真地写出了“我”的天真无邪和对妈妈、对
8、家庭深挚的爱。 文章每一件事都充满情趣。 (2)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 提示:“情趣”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文中处处突现情趣。通过对家庭生活情趣的记述,反映作者对家庭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情趣”二字把“散”的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了。 (3)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
9、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共3 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
10、 例如:说“我兴冲冲地向妈妈报告: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的妈妈和妈妈同厂”;说“妈妈唏嘘了好几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脑袋,似乎试探它能不能硬过板车的把手”;说我爸爸、奶奶和我争着同妈妈说话,“直到我双手将妈*脸扳向我为止”,写“妈妈不服气,说她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诗。我说妈妈了,是守株待兔”等等。还有许多许多语言都有这个特点。学习本文,要认真领会,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在写作中运用。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 提示
11、: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如果改换一下人称,表达效果会大不相同。 改写第3段: 我(妈妈)的体质不好,怀孕时又吃了那(这)么多苦头,所以儿子(我)出生那天来了不少亲友看望我(她)。我妹(姨姨)从门缝窥见儿子(我)被倒拎着,大喊:“是男孩!”我丈夫(爸爸)颓然应声“糟了!”我妹妹(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每逢儿子(我)淘气,我丈夫(父亲)老是摇摇头:“若是女孩就好了。” 人称改过之后,原来的风趣、幽默、天真,活泼味
12、儿荡然无存。一切都成了实实在在的,读来感觉沉重。“我”是那么苦恼,“我丈夫”不通情理,没有人情味儿。“我妹妹”那么蛮横。这样一来,文章原来的特色全没有了。 6.归纳总结。 文章线索,文章主题,文章语言特点,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7.辨析词语。 颓然:颓,委靡;形容败兴的样子。 警醒:警戒醒悟。 唏嘘:哭泣后不自沉地急促呼吸;抽搭。 面面相觑:觑,偷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到相望着,都不说话。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衣冠食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行为卑劣,如同禽兽的人。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可怜巴巴:形容可怜的样子。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高屋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