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834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著名的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做一个真善美之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孩子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品德方面,这时期的品德教育是否成功,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才能对学生实施成功有效的品德教育呢?我想首先应该从孩子的心理情感特征入手。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情感有着这样几个特征:、情感的外显性。当人因为某些事产生各种情感时,总会有外部表现的。小孩子尤其明显,常常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心中的喜怒哀乐。如受到

2、老师表扬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眉开眼笑,反之受到老师批评时则表现出愁眉苦脸之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孩子情感的外显性。、情感的不稳定性。人的心理是会变的,尤其是孩子。俗语说:“三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孩子的情感能在很短时间内由怒变喜,由乐变哀,常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情景:刚刚还吵得面红耳赤的两个小朋友不到十分钟就握手言和,在一起又开心地玩了。被妈妈骂哭的小朋友,别人给了他好玩的东西,他就破涕为笑,挂着眼泪玩起来了。、情感的冲动性。因为孩子的年龄尚小,不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容易产生兴奋和冲动,但又缺乏持久性。有些孩子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哭个没完没了,让人头

3、疼。有些孩子看到漂亮的画,也想动手画一画,可常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情感的粗浅性。由于孩子年龄小,不谙世事,不知道社会的复杂多样,对很多事情看得简单而天真。他们会认为对他们好的人,长得慈眉善目的人就是好人。他们会为了一点小事就翻脸不认人,可不到片刻又和你和好如初了。、情感的矛盾性。孩子由于情感、情绪的体验还不平衡,常常会出现矛盾状态。比如有些孩子明知道没完成作业去玩是不对的,但由于抵制不住玩的诱惑,最后还是去玩了。此时孩子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担心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另一方面看到别的同学玩得这么痛快,好想一起去参与。如果想玩的心理战胜了担心被批评的心理,那么孩子就会放下作业去玩。如果孩子的

4、意志力较坚强,能禁受住玩的诱惑,那么他就会先完成作业。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们是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作为班主任兼品德老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儿童的心理情感特征,以品德课为载体,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健康人格的学生。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提高品德认识,明理品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的认识,是对是非、善恶、美丑、好坏的认识和评价。它是学生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的基础。由于小学阶段儿童

5、批判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还不发达,光靠抽象的说教是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对此,老师可通过具体的活动、事例来培养孩子的坚定信念。如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唱国歌活动,每年的国庆节庆祝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等。老师要抓住每次可教育的机会,对学生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坚定学生的信念。第二,创设积极的情境,优化育人环境。由于孩子的心理情感认识比较片面、粗浅,老师必需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情境,如使本班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生活在积极乐观、互助友好的集体氛围中,以培养和巩固孩子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老师。对于一些不良的消极情境,应尽量不让孩子接触。老师和家长要

6、给孩子做好榜样,特别是老师,孩子通常都认为老师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因此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发泄不良情绪,讲粗话、脏话,或者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做一些不文明的举止等。针对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老师和家长应该耐心地向孩子分析错误之处,指出它的危害,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引起他们对不正之风的痛恨,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努力培养孩子全面评价事物的能力。由于孩子年龄小,经验少,阅历浅,对事物的认识常停留在表面,看事物通常比较片面,容易以偏概全。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全面评析事物的能力。比如我班的同学,学习上自学性较差,平时不怎么努力,作业常常不能按时上交,因此

7、成绩不怎么理想。但是这位同学劳动非常积极,每次有劳动任务,他都认真参加,常常干一些最脏最累的活。而且他也很热心,经常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在同学们的印象中,由于他成绩不好,都觉得他不是好学生。针对这一情况,我专门开了一次以“找同学的闪光点”为主题的班会。会上,我先让孩子们说说班中同学的优点。孩子们说了很多人,但大部分同学说的是学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成绩比较好的一些同学。我再引导他们说说除了学习成绩好是闪光点,还有哪些品质也是闪光点。孩子们想了想,又说了一些:思想好,肯帮助人,劳动积极,写字端正我肯定了他们,又引导学生:哪些同学具有这样的优点?孩子们纷纷举手,说了很多同学的名字,也提到了成绩不

8、好的同学。此时,我特意让孩子多找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学生说了好几点,然后我再问他们,他的这些优点值得大家学习吗?大家很肯定地回答“值得学习。”最后我进行了小结:虽然同学成绩不怎么好,但他乐于助人,劳动积极,同样也是一位好同学。大家不能因为他某方面的不好而错误地认为他就是坏同学。看待事物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应该全面地看待事物。希望同学继续发扬他的优点,把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学生。这样不仅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改变了他们以往对同学的看法,同时又积极鼓励了同学,使他增强了自信心。在后来的学习中,他端正了学习态度,成绩进步较快。二、激发品德情感,动情品

9、德情感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一种主观态度。它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是学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品德情感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儿童健康的道德情感,通过各种内容多样的活动、实践,来丰富孩子的内心体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通过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唱国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来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课文我爱我家,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等来激发他们爱亲敬长的情感。通过学习课文我和大师交朋友,来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向伟人看齐,树立远大理想的情感。针对儿童心理情感不稳定,容易受到别人影响,容易迁移这些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坚持以情动人的原则,必须

10、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多鼓励表扬和肯定他们,用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打动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消除不健康的情感,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确保他们的品德情感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三、锻炼品德意志,立志。所谓品德意志,是学生在产生品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它与品德行为紧密相关,离开了具体行为,就表现不出坚强的意志。当儿童具有了一定的品德认识,具备了相应的品德情感后,不一定能实践躬行,这就关系到品德意志问题。针对儿童做事缺乏恒心,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常常表现出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的这些特点,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应

11、采用多种方法,锻炼他们的意志。比如老师可采用体育锻炼的方法,当孩子跑步到一定极限时,鼓励孩子们再跑半圈或一百米,用这样的方法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学习上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此时老师可事先给他们制订好学习计划,根据计划来实施学习任务。有些孩子意志力薄弱,抵制不住玩的诱惑,没完成任务就要去玩。这时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起好监督作用,提醒他任务还没完成。这样一点一点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当然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磨炼成的,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抓,抓反复,使孩子的品德意志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也常发现,有些孩子意志力较强,不需要别人的提醒,自己就能管好自己。而有些孩子

12、虽然心怀大志,但却不能用行动来加以实现。他们的意志往往因时而迁,因境而移。这需要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把握正确的方向。四、培养品德习惯,导行品德习惯是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通过实践和练习形成的,是衡量一个人品德行为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既受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的支配和调节,又反作用于它们。良好的品德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而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则危害匪浅。儿童时期是习惯形成的初始时期,此时若能对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则会起事半公倍的效果。反之则后患无穷,因为一旦儿童形成了坏的习惯,以后想要改正,是一件非常艰难而又长期的事。老师可采用强化原则

13、,从最基本的“五爱”教育为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爱祖国的情感,可先从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培养起;爱人民的情感可从尊敬师长、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培养起;爱劳动的情感可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为班级服务,认真完成自己的的值日工作,帮父母做家务事培养起;爱科学的情感可从认真学好每课知识,上好每节课,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课外知识培养起等。当孩子表现好时,老师和家长就应肯定、鼓励表扬,加以强化,激发他们更加上进。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则采取批评,必要时还应加以惩罚,以纠正不良习惯。儿童有较强的模仿、从众心理,所以老师可以采取模范榜样行为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小学生

14、的情感又具有冲动性,善变性,因此榜样的选择应是正面的。平时我常常给孩子们讲述英雄人物的英勇故事,如降妖除魔的孙悟空,勇敢打虎的武松,民族英雄岳飞,狼牙山五壮士等,学习一些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见义勇为、舍已救人、助人为乐的英雄事迹,如罗盛教、雷锋、赖宁、刘胡兰等。我还常常表扬在学生中涌现出的各种好人好事。如我班罗成余同学家发生火灾,房屋烧毁,财产损失。很多同学自发捐款,纷纷拿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看到这种情况,我大力表扬了这些同学,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希望更多的同学向他们学习。通过这些正面的榜样,让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对象,使他们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崇高思想与高尚的品德行为,来养成

15、自己良好的品德习惯。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情、意、行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是不平衡的。认识往往伴随着情感,行为常常伴随着意志,知行又紧密相联。一般来说,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是因为四要素的不平衡,加上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个别差异,因此在实际教育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分项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体的优化。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老师要用真诚的情感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使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中,用集体去影响个人。当学生出现不良品行时,老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把握好教育的场合和时机。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用爱心去诱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作为一名学生的引路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良好品德的教育,将是我努力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