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的主要特点1、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进行创造的文本。在本册教材的扉页上写了“给小朋友的话”,一开始就与小朋友建立起一种 “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文本中的儿童或小动物不断地向现实中的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为了要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理解教科书给出的准备性知识,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中,现实中的儿童进行着自主建构,生成新的认识。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利于对话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2、教材编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2、。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德育,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深入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学习探讨的渴望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让孩子终生受益。教材就是根据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1)注意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兼顾非日常的生活事件如: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等都是基于儿童日常声的普通事件加工编排的。而课文生日快乐、快乐的国庆节、红领巾的节日等则是根据非日常生活事件编排的,然而这些节日在时间上和生活中的纪念日接近,意在将这些非日常生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注意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展。在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排上由一年级的儿童与自我
3、、儿童与家庭扩展到二年级的儿童与集体、儿童与国家(快乐的国庆节)另外在教材中儿童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的生活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综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强。(3)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如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成长乐园” 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就是为了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为培养儿童成为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会做人的公民奠定基础。(4)教材营造的文化是儿童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活动性。二、教材各单元编排思路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领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
4、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引导一个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第一单元“学做文明人”,4个主题活动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引导孩子学习在待客、做客、观看演出、接打电话、看电视等方面的基本文明常识,为儿童学做一个现代文明人打下基础。本单元通过看、听、说、辨、练、演等多种形式,让儿童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文明境界,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在活动中修身养性,使良好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自觉行为。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4个主题活动带着孩子们去寻找“春姐姐的脚步”,在明媚的春光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一系列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
5、中,欣赏美丽的春色,探索自然的奥秘,体验生活的情趣,激发儿童对春天、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孕育着无穷希望的春意永远流淌在孩子的心田。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4个主题活动从儿童已有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学生了解兴趣对自己成长的作用和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在展示孩子们已有的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抓住爱做游戏、爱小动物、爱读书几个兴趣爱好为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兴趣的无穷奥秘,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从小对生活、对学习充满热情,对世界、对社会、对许多问题兴趣盎然。第四单元“我长大了”,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最后一个单元,具有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4
6、个主题活动,让教师走进孩子们中间,和他们谈话、教他们体验。前两个主题活动“做事不拖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主要是对儿童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后面两个主题活动“成长记录袋”和“更上一层楼”,引导孩子们回顾自己成长的脚印,分享他们进步的快乐,让他们放飞自己的理想和心愿。三、教学建议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
7、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8、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4、充实教学内容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
9、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品德课进行改革其初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要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标也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
10、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复,使学生在不断深化、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认知得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养成。7、提倡生活化的评价。品德与生活课标明确提出了“人性化、生活化的评价”。评价应是人与人互动交流的过程,可以成为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本身也应具有教育意义,发挥教育功能,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是评价的一部分,利用评价对学生的成就进行鼓励,对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四、教学进度表周 次起讫日教 学 内 容备 注12.9
11、2.10了解寒假生活,上预备课22.132.17家里来了客人(2课时)32.202.24我随爸爸去做客(2课时)42.273.3我跟妈妈看演出(2课时)53.63.10我会打电话 看电视(2课时)63.133.17活动:找春天 73.203.24春天在哪里(2课时)83.273.31春天的种植(2课时)94.34.7我和春天一起玩(2课时)104.104.14我心中的春天(2课时)114.174.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课时)124.244.28游戏快乐多(2课时)教师设计游戏活动135.15.5劳动节长假145.85.12我与小动物(2课时)155.155.19我最爱读的书(2课时)举行读书活动165.225.26 做事不拖拉(2课时)175.296.2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2课时)186.56.9成长记录袋(2课时)196.126.16更上一层楼(2课时)206.196.23期终复习216.266.30期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