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养成研究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养成研究研究报告.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养成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养成研究研究报告摘要: 本课题的的提出是现实的需要,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实施教育改革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方法,同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较大提高。我们在每周的校本教研中穿插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将其作为本学年我校的教研重点,间周进行课题研讨会活动,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互相交流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总结研究结果,形成文字。间周进行本课题的课例展示,由参研教师上课题展示课,全体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找出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体探讨解决。经过研究,我
2、们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写出了阶段性研究报告,形成了课题论文10余篇,教学案例多篇。总之,我们通过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的改善,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学习的效率已经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学习习惯 思想观念 主动性 积极性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1、现实的需要。 辛堤头小学学生98%都是来自于农村,而学生的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学生”达到了60%,父母中只有一人在家的学生也高达32%。很多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管,甚至根本无人看管。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自由
3、散漫,得过且过,无明确的读书目的,学习劲头不足,更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很多时候老师进教室开始讲课,学生才慢条斯理地拿出课本;老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玩得津津有味,至于上课时应该养成的正确习惯,无论老师讲多少遍,也都收效甚微。通过调查了解,不少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家庭的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课堂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2、上课前没有准备好下一节课用具的习惯。3、没有做好笔记的正确习惯。4、没有认真听讲,专心致志的习惯。5、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6、早读课没有读书的习惯。7、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生活中不爱
4、清洁卫生的比比皆是,或乱丢乱扔,或蓬头垢面。在思想方面虽继承了农民的朴实,但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视的影响,性格孤僻暴躁,遇事冲动不计后果。隔代教育的低效性和无人看管学生的随意性,严重制约着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但我们的老师也注意到,与大量学习习惯差导致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数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甚至有的智商还赶不上那些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十分优秀,表现也十分的令人满意,使我们的老师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革命,素质教育大旗刚刚竖起,创新教育理论早已先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也呼之欲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如果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依然我行我素,墨守成规,无动于衷必然会被时代淘汰。“教不研则浅”,我校领导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提出要以“教研育人,以科研兴校”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困扰我校生存发展的课题,作为我校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应该说是为我校的生存、发展下了一场“及时雨”,为我校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为我校明天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与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意义。 从相
6、关资料看,国内外有很多教育机构或教师,对小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很多。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尔在其学习理论中就提出了学习过程是由内驱力和习惯或习惯强度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用公式表示为:反应势能=内驱力习惯强度。该公式指学习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乘积所决定的,尽管赫尔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他重视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给予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习惯与元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其生成学习论中指出,生成模式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人们倾
7、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 2002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申报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即教育部规划课题。2003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出版了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孙云晓 张梅玲主编),报告反映通过课题研究对习惯培养的内容、与健全人
8、格的关系,习惯培养的途径、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的四大块内容研究,总结了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十二种方法,给家长的十七条建议,给老师的十一条建议,四大原则即习惯培养教育的关键期、一致性,整体性、差异性原则。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这些理论与经验如果不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而这些理论与经验并不是用之四海皆准的,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应用教育理论与经验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与创新,我们的研究旨在培养小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
9、上,探索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规律与方式方法和实践操作技术。在理论上从纷杂的论述中认清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外延与内涵,在实践中创新实践操作技术,使培养学生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科学而规范。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是: 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研究是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一些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影响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主、客观因素,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通过我们有目的性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作用,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评价和操作模式,为我校优良班级的建设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10、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形势下,通过研究,既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也能促进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这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的理论依据。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为此,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协调理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行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
11、,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其他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学的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建构他们的知识。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起实质性作用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个体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学生
12、上课时的行为心理,通过对学生上课时学习的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通过反复的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方法,同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较大提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方法。 (2)研究培养学生科学记忆习惯的方法。 (3)研究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的方法。 (4)研究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的途径。 (5) 研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习惯的方法。 (6)研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的方法。
13、(7)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方法。 (8)研究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的方法。 (9)研究培养学生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的方法。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先确定研究目标,然后找准研究内容,运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对本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总之,我们要通过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的改善,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行为习惯现状,并开展影响学
14、生良好课堂良好行为习惯的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2、行动研究法。 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三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主研人员,展开课题论证,申报立项,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2、展开研究:(2010年6月 2011年2月)一是展开理论研究,丰富、提高、完善对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认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深化实践活动,侧重对学生朗读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听讲的习惯等的研究。组织打印研究成果,在校区内推广。 3、总
15、结阶段:(2011 年2月3月)主要成果是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养成研究报告和相关的论文集。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自从我们的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校就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校长樊红军,教导主任芦小妞。随后,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题具体研究实施方案的探讨,并召开了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合理分配了每位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应承担的任务,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全面着手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经老师们讨论,课题领导组决定,在每周的校本教研中穿插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将其作为本学年我校的教研重点,间周进行课题研讨会活动,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互相交流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总结研究结果,形成文字。间周进
16、行本课题的课例展示,由参研教师上课题展示课,全体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找出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体探讨解决。 例如:在10月26日的课题研讨会上,郑衬意老师提出一个课堂上常见的问题: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原因,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时小动作多,容易受外界干扰,在课堂上,有一种共同的倾向:一个同学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一边还大声喊:“老师我,我”有时老师提出作业要求,明明是一听就懂,可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对老师的提醒根本听不进去;有时你刚纠正了一个错误的答案,又有同学重复了同样的错误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课题组老师展开了讨论,商议了对策,一致认为应该从注重培养学生
17、的倾听习惯入手,逐步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后,我们都把商议的对策实际运用到课堂当中去,并把运用的效果在下次研讨会上交流,进一步反思,提高。芦小妞老师在研究中段写出了有关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思考的习惯。 又例如:11月23日,李艳利老师上了一节课题展示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评课,一致认为,李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有意识的侧重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中,师生一读悟情,展现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切实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诵读能力。通
18、过本节展示课,老师们惊喜的发现:这班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孩子们掌握了比较科学的预习方法,一读悟情,掌控读书感情的能力提高了,课堂上发言积极,思考问题很有见地,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也非常愉快,成功。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阶段性的成效。 2010年11月,我课题小组进行了课题进展情况汇报,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课题小组成员志同道合,本着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搞好课题研究,我们又进行了分阶段研究,有目的的实施、修正了方案,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下面是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成果展示: 【1】、我课题组认真研究了并总结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 樊红军组长认
19、为在教学中,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 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
20、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 首先,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据”思维积极活跃起来。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其次,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 我课题组在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21、上也有了独特的见解,研究出了一些反思习惯的方法。 樊红军组长对我课题组这一问题的见解进行了总结: 一、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做法。 1、在课堂上进行回顾反思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加强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运用学案结合课堂教学给以指导。学案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回顾反思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一些主动性。同学们在对某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正如有学生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多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学前反思。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之前怎样反思。不仅反思上
22、节课所学的内容,熟悉知识点,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掘课堂学习中涉及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它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和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有何差异,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了这样的反思,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把握、运用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做这样的反思,使学生能从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中反思。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使所学的知识,方法得以再现和提取的过程。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反思解题过程要学生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引导学生养成解题
23、后再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拓宽思路,优化思维方式。解题过程是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工作:有用捕捉、有关提取、有效组合。很多数学题有多种解法,如能认真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可以开拓思路,养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这包括反思对问题的表征、问题归类、求解的思路和操作过程。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往往易于暴露问题。 (2)、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平时作业解题时,不要满足于一题一解,而要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争取胜题多解。因此通过反思解题方法也是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反思解题途径。学生往往满足于问题的
24、解决而不注意解题后的反思总结,使解题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提炼和概括。因此,要有解题经验的反思、总结。解题顺利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通过积累获得提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4)、反思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及探索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提高解题能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而推广出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5)、反思题目特征,培养思维发散。 (6)反思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 4、引导学生学习后
25、反思。 学习后的反思不仅包括对练习中错误的订正,更要反思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缺陷及优化策略。让学生探索解法。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反思中来,并在反思中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有意义。学生有兴趣地在活动中学习,在玩中学,这样学习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二、对回顾反思习惯培养后的反思。 1反思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 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回顾反思习惯养成的不足之处。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
26、,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四、对回顾反思习惯培养的收获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在任课班级的学生中选出几名学生,数学成绩分别占全班上中下,进行了访谈。学生们普遍觉得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以前增加了,学习更自觉了,在数学学习的时候会有意地去思考一些思想方法和优化方法等,数学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题后反思,到一组题后反思,到章后反思,再到学期后的反思。从方法的总结,到规律的发现等。
27、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行为中,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进而走向成功。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思考的习惯。 课题组成员芦小妞老师进行了该研究项目的小结: 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要想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传授获得,一种是体验获得。虽然靠体验获得的知识是终生难忘的,但是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加,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让学生通过体验去获得知识,而倾听,认真思考就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那么,作
28、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者的语文教师该如何立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认真思考习惯呢? 一、教给方法、持之以恒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他们往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首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尤其是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对课堂上应该怎样表现还很陌生,一年级的学生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 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 他便极有可能成为什么样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 只要我们老师教给学生怎样做,学生就会跟着怎样做。因此,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上课时应该怎样做。要想养成学会认真倾听并思考的习惯,良好的倾听姿势是第一步。课上老师要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听讲时,腰
29、杆要挺直,双脚平放在地,与肩同宽,手放好,小眼睛要看着老师等等。听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着书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要看发言同学的脸,同时,大脑要不断思考同学的答案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不要随便打断同学的发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答案不一致,就举手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把这些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课堂上用来提醒学生用心倾听。如:“身坐正,脚放好。”“一、二、三,我做好。”“小眼睛看老师”等等。这些简单的儿歌在课堂上用来随时提醒学生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学生也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到。 二、树立榜样,及时评价 日本教育专家通过实
30、验得出结论: 一种习惯须27 天才能养成。所以, 日本在小学生中常常一月养成一种习惯。倾听并认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也能通过训练达成。及时评价学生的听讲习惯,给学生树立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听讲习惯的重要手段。“某某的小眼睛亮亮的,一看就知道在认真听老师讲课。”“你帮助同学指出了她的错误,可见你刚才听她发言时一定很认真。”“这么小的错误你都听出来了,你的小耳朵可真灵。”而对于那些听讲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我们更要时刻关注,及时评价。一天的进步、一节课的进步,甚至是一个细节的进步,都要及时的评价,对学生的进步提出表扬。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只有这
31、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倾听认真思考习惯。 三、激发兴趣、乐听乐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课堂上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了,才能认真听,仔细想。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几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孙悟空、哪吒、猪八戒。学生看了之后兴奋不已,我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的本领可是比孙悟空还大呢?听了我的话,学生都对盘古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知道他都有什么本领,因此,课堂听讲明显认真了。其次,在课堂上
32、还可以置换角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自读课文时,我这样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换一换,你们当老师,我当学生,你们来给老师讲这篇课文好吗?给老师当老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不断地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老师进行交流,而听着的同学就更认真了,因为他还想着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告诉老师,还要解答老师的疑问呢。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倾听思考时的注意力。 总之,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倾听认真思考能力,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提醒、督促和指导,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和利用一切时机,使学生养成倾听思考的习
33、惯。同时更需要我们的学校、社会、家长、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会培养出一批会听善思的学生。 【4】本课题组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上有了突破。 从教语文以来,李艳利老师深切感到: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
34、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李老师指出了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一、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自读能力。 1、读: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默读适合边读边思考。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然后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表达的中心,还可以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2、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
35、必要的。 3、查: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可以利用电脑在网络上查,也可以到书店去查阅相关的书籍。 4、思:我们可以结合课后的习题去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
36、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5、摘:积累借鉴。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文章写得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可以借鉴的词句摘抄下来,以便以后更好的运用。这样使眼口手脑并用,预习效果好更好。 二、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 首先就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注意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而不把预习当成负担,然后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刚开始预习时不要
37、贪多。 再次,老师应按年级逐步提高预习要求。 最后,家长和老师应消除误区。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你们终身受益。因此,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本课题组深入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杨翠萍老师归纳了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与同学合作学习. 1、新的教材,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同学间合作学习 2、新的
38、学习形式需要同学间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1、立足合作学习任务,放飞学生的思维。 2、明确合作学习分工,顾及弱势学生的情况。 3、关注合作学习进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通过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调动极大的探究热情,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狂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6】陈红卫老师小结了如何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1、创设和谐的氛围 (1) 允许学生们出错,把他们的出错当成一种资源。 (2) 少批评,多鼓励。 (3)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见解不同要包容,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 (4)对话交
39、流、敞开心扉,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样是在学习。 2、关注学生内心情感 二、 课堂上调动学生发言兴趣 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内化。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因素。 三、 发言权公平,不垄断,以此带动不爱发言的学生。 总之,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了,那么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提高。所以,积极发言使学生上课认真,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并动脑筋。不仅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锻炼口才和胆量。为学生的成长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不但是新课程倡导的,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 【7】郑衬意老师总结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研究结果。 课外阅读
40、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地培养学生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他们拥有广阔的活动天地,电视、卡通、动画深收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不一定都有浓厚的兴趣,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 一、激发兴趣,加强辅导。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易动难以静,培养他们静心读书,确实要费脑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训练,就要贯穿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中。 二、保持兴趣,创设氛围。 1、讲故事,诱兴趣。 2、设奖励,激兴趣。 通过以上途径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唤醒学
41、生的阅读意识,引导他们开始 漫步书林,引发阅读热情。 三、巩固兴趣,展示成果。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 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在组长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 2、展评 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3、游艺 尽量多举行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班中开展了“课本剧表演”、“童话故事演讲”、“走进歇后语王国”等实践活动。这样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读书热情。 采用上述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不断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加,学生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